卷第三

關燈
不現。

    又令石上蹴為七寶(雲雲)。

    已上皆經文大略如此。

     海東人名此山為阿那斯。

    當作摩那斯。

    此[番*(匕/匕)]為魚。

    蓋取彼北天事而稱之爾臺山五萬真身按山中古傳。

    此山之署名真聖住處者。

    始自慈藏法師。

    初法師欲見中國五臺山文殊真身。

    以善德王代貞觀十年丙申(唐僧傳雲十二年今從三國本史)入唐。

    初至中國太和池邊石文殊處。

    虔祈七日。

    忽夢大聖授四句偈。

    覺而記憶。

    然皆梵語。

    罔然不解。

    明旦忽有一僧。

    將緋羅金點袈裟一領。

    佛缽一具。

    佛頭骨一片到于師邊。

     問何以無聊。

    師答以夢所受四句偈。

    梵音不解為辭。

    僧譯之雲。

    呵囉婆佐曩。

    是曰了知一切法。

    達[口*((上/示)*聿)]陊佉嘢。

    雲自性無所有。

    曩伽呬伽曩。

    雲如是解法性。

    達[口*((上/示)*聿)]盧舍那。

    雲即見盧舍那。

    仍以所將袈裟等付而囑雲。

    此是本師釋迦尊之道具也。

    汝善護持。

    又曰。

    汝本國艮方溟州界有五臺山。

    一萬文殊常住在彼。

    汝往見之。

    言已不現。

    遍尋靈跡。

    將欲東還太和池龍現身請齋供養七日。

    乃告雲。

    昔之傳偈老僧是真文殊也。

    亦有叮囑創寺立塔之事。

     具載別傳。

    師以貞觀十七年來到此山。

    欲睹真身三日。

    晦陰不果而還。

    復住元寧寺。

    乃見文殊。

    雲至葛蟠處。

    今淨嵒寺是(亦載別傳)後有頭陀信義。

    乃梵日之門人也。

    來尋藏師憩息之地。

    創庵而居。

    信義既卒。

    庵亦久廢。

    有水多寺長老。

    有緣重創而居。

    今月精寺是也。

    藏師之返新羅。

    淨神大王太子寶川孝明二昆弟(按國史。

    新羅無淨神寶川孝明三父子明文。

    然此記下文雲。

    神龍元年開土立寺。

    則神龍乃聖德王即位四年乙巳也。

    王名興光。

    本名隆基。

    神文之第二子也。

    聖德之兄孝照名理恭。

    一作洪。

    亦神文之子。

    神文政明字日照則淨神恐政明神文之訛也。

     孝明乃孝照一作昭之訛也。

    記雲孝明即位。

    而神龍年開土立寺雲者。

    亦不細詳言之爾。

    神龍年立寺者乃聖德王也)到河西府(今溟州亦有河西郡是也。

    一作河曲縣。

      今蔚州非是也)世獻角幹之家留一宿。

    翌日過大領。

    各嶺千徒到省烏坪。

    遊覽累日。

    忽一夕昆弟二人密約方外之志。

    不令人知。

    逃隱入五臺山(古記雲。

    太和元年戊申八月初王隱山中。

    恐此文大誤。

    按孝照一作昭。

    以天授三年壬辰即立。

    時年十六。

    長安二年壬寅崩。

    壽二十六。

    聖德以是年即位。

    年二十二。

    若曰太和元年戊申。

    則先於孝照即位甲辰已過四十五歲。

    乃太宗文武王之世也。

    以此知此文為誤。

    故不取之)侍衛不知所歸。

    於是還國。

    二太子到山中。

    青蓮忽開地上。

    兄太子結庵而止住。

    是日寶川庵向東。

    北行六百餘步。

    北臺南麓亦有青蓮開處。

    弟太子孝明又結庵而止。

    各懃修業。

    一日同上五峰瞻禮。

    次東臺滿月山。

    有一萬觀音真身。

    現在南臺麒麟山。

    八大菩薩為首一萬地藏。

    西臺長嶺山無量壽如來為首一萬大勢至。

    北臺象王山釋迦如來為首五百大阿羅漢。

    中臺風廬山亦名地盧山。

     毘盧遮那為首一萬文殊。

    如是五萬真身一一瞻禮。

    每日寅朝。

    文殊大聖到真如院今上院。

    變現三十六種形。

    或時現佛面形。

    或作寶珠形。

    或作佛眼形。

    或作佛手形。

    或作寶塔形。

    或萬佛頭形。

    或作萬燈形。

    或作金橋形。

    或作金鼓形。

    或作金鐘形。

    或作神通形。

    或作金樓形。

    或作金輪形。

    或作金剛柝形。

    或作金甕形。

    或作金鈿形。

    或五色光明形。

    或五色圓光形。

    或吉祥草形。

    或青蓮花形。

    或作金田形。

    或作銀田形。

    或作佛足形。

    或作雷電形。

    或來湧出形。

    或地神湧出形。

    或作金鳳形。

    或作金烏形。

    或馬產師子形。

    或雞產鳳形。

    或作青龍形。

    或作白象形。

     或作鵲鳥形。

    或牛產師子形。

    或作遊豬形。

    或作青蛇形。

    二公每汲洞中水煎茶獻供。

    至夜各庵修道。

    淨神王之弟與王爭位。

    國人廢之。

    遣將軍四人到山迎之。

    先到孝明庵前呼萬歲。

    時有五色雲七日垂覆。

    國人尋雲而畢至。

    排列鹵薄。

    將邀兩太子而歸。

    寶川哭泣以辭。

    乃奉孝明歸即位。

    理國有年(記雲在位二十餘年。

    蓋崩年壽二十六之訛也。

    在位但十年爾。

    又神文之弟爭位事。

    國史無文。

    未詳)以神龍元年(乃唐中宗復位之年聖德即位四年也)乙巳三月初四日始改創真如院。

    大王親率百寮到山。

    營構殿堂。

    并塑泥像文殊大聖安于堂中。

    以知識靈卞等五員長轉華嚴經。

    仍結為華嚴社。

    長年供費。

    每歲春秋。

    各給近山州縣倉租一百石淨油一石。

    以為恒規。

    自院西行六千步至牟尼岾。

    古伊峴外柴地十五結。

    栗枝六結。

     坐位二結。

    創置莊舍焉。

    寶川常汲服其靈洞之水。

    故晚年肉身飛空。

    到流沙江外蔚珍國掌天窟停止。

    誦隨求陀羅尼。

    日夕為課。

    窟神現身白雲。

    我為窟神已二千年。

    今日始聞隨求真詮。

    請受菩薩戒。

    既受已。

    翌日窟亦無形。

    寶川驚異。

    留二十日乃還五臺山神聖窟。

    又修真五十年。

    忉利天神三時聽法。

    淨居天眾烹茶供獻。

     四十聖騰空十尺。

    常時護衛。

    所持錫杖一日三時作聲。

    遶房三匝。

    用此為鐘磬。

     隨時修業。

    文殊或灌水寶川頂。

    為授成道記莂。

    川將圓寂之日。

    留記後來山中所行輔益邦家之事雲。

    此山乃白頭山之大脈。

    各臺真身常住之地。

    青在東臺。

    北角下北臺南麓之末。

    宜置觀音房。

    安圓像觀音及青地畫一萬觀音像。

    福田五員晝讀八卷金經仁王般若千手咒。

    夜念觀音禮懺。

    稱名圓通社。

    赤任南臺。

    南面置地藏房。

    安圓像地藏及赤地畫八大菩薩為首一萬地藏像。

    福田五員晝讀地藏經金剛般若。

    夜□察禮懺。

    稱金剛社。

    曰方西臺。

    南面置彌陀房。

    安圓像無量壽及白地畫無量壽如來為首一萬大勢至。

    福田五員晝讀八卷法華。

    夜念彌陀禮懺。

    稱水精社。

     黑地北臺。

    南面置羅漢堂。

    安圓像釋迦及黑地畫釋迦如來為首五百羅漢。

    福田五員晝讀佛報恩經涅槃經。

    夜念涅槃禮懺。

    稱白蓮社。

    黃處中臺。

    直□院中安泥像文殊不動。

    後壁安黃地畫毘盧遮那為首三十六化形。

    福田五員晝讀華嚴經六百般若。

    夜念文殊禮懺。

    稱華嚴社。

    寶川庵改創華藏寺。

    安圓像毘盧遮那三尊及大藏經。

    福田五員長門藏經。

    夜念華嚴神眾。

    每年設華嚴會一百日。

    稱名法輪社。

    以此華藏寺為五臺社之本寺。

    堅固護持。

    命淨行福田鎮長香火。

    則國王千秋。

    人民安泰。

    文虎和平。

    百穀豐穰矣。

    又加排下院文殊岬寺為社之都會。

    福田七員晝夜常行華嚴神眾禮懺。

    上件三十七員齋料衣費。

    以河西府道內八州之稅充為四事之資。

    代代君王不忘遵行幸矣溟州(古河西府也)五臺山寶叱徒太子傳記新羅淨神太子寶叱徒。

    與弟孝明太子。

    到河西府世獻角幹家一宿。

    翌日踰大嶺。

     各領一千人到省烏坪。

    累日遊翫。

    太和元年八月五日。

    兄弟同隱入五臺山。

    徒中侍衛等推覓不得。

    並皆還國。

    兄太幹見中臺南下真如院[土*基]下山末青蓮開。

     其地結草菴而居。

    弟孝明見北臺南山末青蓮開。

    亦結草菴而居。

    兄弟二人禮念修行。

    五臺進敬禮拜。

    青在東臺滿月形山。

    觀音真身一萬常住。

    南臺麒麟山。

    八大菩薩為首。

    一萬地藏菩薩常住。

    白方西臺長嶺山。

    無量壽如來為首。

    一萬大勢至菩薩常住。

    黑掌北臺相王山。

    釋迦如來為首。

    五百大阿羅漢常住。

    黃處中臺風爐山。

    亦名地爐山。

    毘盧遮那為首。

    一萬文殊常住。

    真如院地。

    文殊大聖每日寅朝化現三十六形(三十六形見臺山五萬真身傳)。

    兩太子並禮拜。

    每日早朝汲于洞水。

     煎茶供養。

    一萬真身文殊。

    淨神太子弟副君在新羅。

    爭位誅滅。

    國人遣將軍四人到五臺山。

    孝明太子前呼萬歲。

    即是有五色雲。

    自五臺至新羅。

    七日七夜浮光。

     國人尋光到五臺。

    欲陪兩太子還國。

    寶叱徒太子涕泣不歸。

    陪孝明太子歸國即位。

     在位二十餘年。

    神龍元年三月八日。

    始開真如院(雲雲)。

    寶叱徒太子常服于洞靈水。

    肉身登空。

    到流沙江。

    入蔚珍大國掌天窟修道。

    還至五臺神聖窟。

    五十年修道(雲雲)。

    五臺山是白頭山大根脈。

    各臺真身常住(雲雲) 臺山月精寺五類聖眾按寺中所傳古記雲。

    慈藏法師初至五臺。

    欲睹真身。

    於山麓結茅而住。

    七日不見。

     而到妙梵山創淨岩寺。

    後有信孝居士者。

    或雲幼童菩薩化身。

    家在公州。

    養母純孝。

    母非肉不食。

    士求肉出行山野。

    路見五鶴射之。

    有一鶴落一羽而去。

    士執其羽遮眼而見。

    人人皆是畜生。

    故不得肉。

    而因割股肉進母。

    後乃出家。

    捨其家為寺。

    今為孝家院。

    士自慶州界至河率。

    見人多是人形。

    因有居住之志。

    路見老婦。

     問可住處。

    婦雲。

    過西嶺有北向洞可居。

    言訖不現。

    士知觀音所教。

    因過省烏坪。

      入慈藏初結茅處而住。

    俄有五比丘到雲。

    汝之持來袈裟一幅今何在。

    士茫然。

    比丘雲。

    汝所執見人之羽是也。

    士乃出呈。

    比丘乃置羽於袈裟闕幅中相合。

    而非羽乃布也。

    士與五比丘別。

    後方知是五類聖眾化身也。

    此月精寺慈藏初結茅。

    次信孝居士來住。

    次梵日門人信義頭陀來。

    創庵而住。

    後有水多寺長老有緣來住。

    而漸成大寺。

    寺之五類聖眾九層石塔皆聖跡也。

    相地者雲。

    國內名山。

    此地最勝。

     佛法長興之處雲雲南月山(亦名甘山寺) 寺在京城東南二十許裡。

    金堂主彌勒尊像火光後記雲。

    開元七年己未二月十五日。

     重阿喰全忘誠\。

    為亡考仁章一吉于亡妃觀肖裡夫人。

    敬造甘山寺一所石彌勒一軀。

     兼及愷元伊餐第懇誠\小舍玄度師。

    姊古巴裡。

    前妻古老裡。

    後妻阿好裡。

    兼庶族及漠一吉喰一幢薩喰聰敏。

    亡舍妹首肹置等。

    同營茲善。

    亡妣肖裡夫人。

    古人成之東海攸反邊散也(古人成之以下文未詳其意但存古文而已下同)彌陀佛火光後記雲。

    重阿喰金志全。

    曾以尚衣奉禦。

    又執事侍郎年六十七。

    緻仕閑居。

    奉為國主大王。

    伊喰愷元。

    亡考仁章一吉于。

    亡妃亡弟。

    小舍梁誠\。

    沙門玄度。

    亡妻古路裡。

    亡妹古巴裡。

    又為妻阿好裡等。

    捨甘山莊田建伽藍。

    仍造石彌陀一軀。

    奉為亡考仁章一吉于古人。

    成之東海攸反邊散也(按帝系金愷元乃太宗春秋之弟太子愷元角幹也乃丈熙之所生也誠\志全乃仁章一吉于之子東海攸反恐法敏葬東海也) 天龍寺東都南山之南。

    有一峰屹起。

    俗雲高位山。

    山之陽有寺。

    俚雲高寺。

    或雲天龍寺。

     討論三韓集雲。

    雞林土內有客水二條。

    逆水一條。

    其逆水客水二源。

    不鎮天災。

     則緻天龍覆沒之災。

    俗傳雲逆水者州之南馬等烏村南流川是。

    又是水之源緻大龍寺。

    中國來使樂鵬龜來見雲。

    破此寺則國亡無日矣。

    又相傳雲。

    昔有檀越。

    有二女曰天女龍女二親為二女創寺因名之。

    境地異常。

    助道之場。

    羅季殘破久矣。

    眾生寺大聖所乳崔殷諴之子承魯。

    魯生肅。

    肅生侍中齊顏。

    顏乃重修起廢。

    仍置釋迦萬日道場。

    受朝旨。

    兼有信書願文留于寺。

    既卒。

    為護伽藍神。

    頗著靈異。

    其信書略曰。

    檀越內史侍郎同內史門下平章事柱國崔齊顏狀。

    東京高位山天龍寺殘破有年。

     弟子特為聖壽天長民國安泰之願。

    殿堂廊閣。

    房舍廚庫。

    已來興構畢。

    具石造泥塑佛聖數軀。

    開置釋迦萬日道場。

    既為國修營。

    官家差定主人亦可。

    然當遆換交代之時。

    道場僧眾不得安心。

    側觀入田稠足寺院。

    如公山地藏寺入田二百結。

    毘瑟山道仙寺入田二十結。

    西京之四面山寺各田二十結。

    例皆勿論有職無職。

    須擇戒備才高者。

    社中眾望。

    連次住持。

    焚修以為恒規。

    弟子聞風而悅。

    我此天龍寺亦於社眾之中。

    擇選才德雙高大德。

    兼為棟梁。

    差主人鎮長焚修。

    具錄文字。

    付在剛司。

    自當時主人為始。

    受留守官文通。

    示道場諸眾。

    各宜知悉。

    重熙九年六月日。

    具[銜-金缶]如前署。

    按重熙乃契丹興宗年號。

    本朝靖宗七年庚辰歲也鍪藏寺彌陀殿京城之東北二十許裡。

    暗谷村之北有鍪藏寺。

    第三十八元聖大王之考大阿幹孝讓追封明德大王之為叔父波珍喰追崇所創也。

    幽谷迥絕。

    類似削成。

    所寄冥奧。

    自生虛白。

    乃息心樂道之靈境也。

    寺之上方有彌陀古殿。

    乃昭成(一作聖)大王之妃桂花王後為大王先逝。

    中宮乃充充焉皇皇焉。

    哀戚之至。

    泣血棘心。

    思所以幽贊明休光啟玄福者。

    聞西方有大聖曰彌陀。

    至誠\歸仰。

    則善救來迎。

    是真語者豈欺我哉。

    乃捨六衣之盛服。

    罄九府之貯財。

    召彼名匠。

    教造彌陀像一軀。

    并造神眾以安之。

    先是寺有一老僧。

    忽夢真人坐於石塔東南岡上。

    向西為大眾說法。

    意謂此地必佛法所住也。

    心祕之而不向人說。

    嵒石巉[山*(〦/(坐-土十))]。

    流澗邀迅。

    匠者不顧。

    鹹謂不臧。

    及乎辟地。

    乃得平坦之地。

    可容堂宇。

    宛似神基。

    見者莫不愕然稱善。

    近古來殿則壞圮。

    而寺獨在。

    諺傳太宗統三已後。

    藏兵鍪於谷中。

    因名之伯嚴寺石塔舍利開運\三年丙午十月二十九日。

    康州界任道大監柱貼雲。

    伯嚴禪寺坐草八縣(今草溪)。

    寺僧侃遊上座年三十九。

    雲寺之經始則不知。

    但古傳雲。

    前代新羅時。

    北宅廳基捨置茲寺。

    中間久廢。

    去丙寅年中沙木谷陽孚和尚改造住持。

    丁醜遷化。

     乙酉年曦陽山競讓和尚來住十年。

    又乙未年卻返犧陽。

    時有神卓和尚。

    自南原白嵒藪來入當院。

    如法住持。

    又鹹雍元年十一月。

    當院住持得奧微定大師釋秀立。

      定院中常規十條。

    新豎五層石塔。

    真身佛舍利四十二粒安邀。

    以私財立寶。

    追年供養條。

    第一當寺護法敬僧嚴欣伯欣兩明神及近嶽等三位前。

    立寶供養條(該傳嚴欣伯欣二人捨家為寺因名曰伯嚴仍為護法神)金堂藥師前。

    木缽月朔遆米條等。

     已下不錄靈鷲寺寺中古記雲。

    新羅真骨第二十一主神文王代。

    永淳二年癸未(本文雲元年誤)宰相忠元公。

    萇山國(即東萊縣亦名萊山國)溫井沐浴。

    還城次到屈井驛桐旨野駐歇。

     忽見一人放鷹而逐雉。

    雉飛過金嶽。

    杳無蹤跡。

    聞鈴尋之。

    到屈井縣官北井邊。

      鷹坐樹上。

    雉在井中。

    水渾血色。

    雉開西翅。

    抱二雛焉。

    鷹亦如相。

    惻隱而不敢攫也。

    公見之惻然有感。

    蔔問此地雲可立寺。

    歸京啟於王。

    移其縣於他所。

    創寺於其地。

    名靈鷲寺焉有德寺新羅大夫角于崔有德。

    捨私第為寺。

    以有德名之。

    遠孫三韓功臣崔彥撝。

    掛安真影。

    仍有碑雲五臺山文殊寺石塔記庭畔石塔。

    蓋新羅人所立也。

    制作雖淳樸不巧。

    然甚有靈響。

    不可勝記。

    就中一事。

    聞之諸古老雲昔。

    連谷縣人具舡沿海而漁。

    忽見一塔隨逐舟揖。

    凡水族見其影者。

    皆逆散四走。

    以故漁人一無所得。

    不堪憤恚。

    尋影而至。

    蓋此塔也。

    於是共揮斤斫之而去。

    今此塔四隅皆缺者以此也。

    予驚嘆無已。

    然怪其置塔稍東而不中。

    於是仰見一懸闆雲。

    比丘處玄曾住此院。

    輒移置庭心。

    則二十餘年間寂無靈應。

    及日者求基抵此。

    乃嘆曰。

    是中庭地。

    非安塔之所。

    胡不移東乎。

    於是眾僧乃悟。

    復移舊處。

    今所立者是也。

    餘非好怪者。

    然見其佛之威神。

    其急於現跡利物如此。

    為佛子者詎可默而無言耶時正豐元年丙子十月日白雲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