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
郎家何在。
願聞芳氏。
郎答曰。
我名未屍。
兒孩時爺孃俱沒。
未知何姓。
於是肩輿而入見於王。
王敬愛之。
奉為國仙。
其和睦子弟。
禮義風教。
不類於常。
風流耀世幾七年。
忽亡所在。
慈哀壞殆甚。
然飲沐慈澤。
昵承清化。
能自悔改。
精修為道。
晚年亦不知所終。
說者曰。
未與彌聲相近。
屍與力形相類。
乃託其近似而相謎也。
大聖不獨感慈之誠\款也。
抑有緣于茲土。
故比比示現焉。
至今國人稱神仙曰彌勒仙花。
凡有媒係於人者曰未屍。
皆慈氏之遺風也。
路傍樹至今名見郎又俚言似如樹(一作印如樹)讚曰尋芳一步一瞻風到處栽培一樣功羃地春歸無覓處誰知頃刻上林紅南白月二聖努肹夫得怛怛樸樸白月山兩聖成道記雲。
白月山在新羅仇史郡之北(古之屈自郡今義安郡)峰巒奇秀。
延袤數百裡。
真巨鎮也。
古老相傳雲。
昔唐皇帝嘗鑿一池。
每月望前。
月色滉朗中有一山嵒石。
如師子隱映花間之影。
現於池中。
上命畫工圖其狀。
遣使搜訪天下。
至海東見此山有大師子嵒。
山之西南二步許有三山。
其名花山(其山一體三首。
故雲三山)與圖相近。
然未知真偽。
以隻履懸於師子嵒之頂。
使還奏聞。
履影亦現池。
帝乃異之。
賜名曰白月山(望前白月影現。
故以名之)然後池中無影。
山之東南三千步許有仙川村。
村有二人。
其一曰努肹夫得(一作等)父名月藏。
母味勝。
其一曰怛怛樸樸。
父名修梵。
母名梵摩(鄉傳雲雉山村。
誤矣。
二士之名方言。
二家各以二士心行騰騰苦節二義名之爾)皆風骨不凡。
有域外遐想。
而相與友善。
年皆弱冠。
往依村之東北嶺外法積房。
剃髮為僧。
未幾聞西南雉山村法宗谷僧道村有古寺可以栖真。
同往大佛田小佛田二洞各居焉。
夫得寓懷真庵。
一雲壤寺(今懷真洞有古寺基。
是也)樸樸居琉璃光寺(今梨山上有寺基。
是也)皆挈妻子而居。
經營產業。
交相來往。
棲神安養。
方外之志。
未常暫廢。
觀身世無常。
因相謂曰。
腴田美歲良利也。
不如衣食之應念而至。
自然得飽煖也。
婦女屋宅情好也。
不如蓮池花藏千聖共遊。
鸚鵡孔雀以相娛也。
況學佛當成佛。
修真必得真。
今我等既落彩為僧。
當脫略纏結。
成無上道。
豈宜汨沒風塵。
與俗輩無異也。
遂唾謝人間世。
將隱於深谷。
夜夢白毫光自西而至。
光中垂金色臂。
摩二人頂。
及覺說夢。
與之符同。
皆感嘆久之。
遂入白月山無等谷(今南藪洞也)樸樸師占北嶺師子嵒。
作闆屋八尺房而居。
故雲闆房。
夫得師占東嶺磊石下有水處。
亦成方丈而居焉。
故雲磊房(鄉傳雲。
夫得處山北□□洞。
今復名。
樸樸居山南法精洞磊房。
與此相反。
以今驗之。
鄉傳誤矣)各庵而居。
夫得勤求彌勒。
樸樸禮念彌陀。
未盈三載。
景龍三年己酉四月八日。
聖德王即位八年也。
日將夕。
有一娘子年幾二十。
姿儀殊妙。
氣襲蘭麝。
俄然到北庵(鄉傳雲南庵)請寄宿焉。
因投詞曰。
行途日落千山暮。
路隔城遙絕四鄰。
今日欲投庵下宿。
慈悲和尚莫生嗔。
樸樸曰。
蘭若護淨為務。
非爾所取近行矣。
無滯此處。
閉門而入(記雲。
我百念灰今。
無以血襄見試)娘歸南庵(傳曰北庵)又請如前。
夫得曰。
汝從何處犯夜而來。
娘答曰。
湛然與大虛同體。
何有往來。
但聞賢士志願深重。
德行高堅。
將欲助成菩提□。
因投一偈曰。
日暮千山路。
行行絕四鄰。
竹松陰轉邃。
溪洞響猶新。
乞宿非迷路。
尊師欲指津。
願惟從我請。
且莫問何人。
師聞之驚駭謂曰。
此地非婦女相污。
然隨順眾生。
亦菩薩行之一也。
況窮谷夜暗。
其可忽視歟。
乃迎揖庵中而置之。
至夜清心礪操。
微燈半壁。
謂念厭厭。
及夜將艾。
娘呼曰。
予不幸適有產憂。
乞和尚排備苫草。
夫得悲矜莫逆。
燭火殷勤。
娘既產。
又請浴。
弩肹慚懼交心。
然哀憫之情有加無已。
又備盆槽。
坐娘於中。
薪湯以浴之。
既而槽中之水香氣郁烈。
變成金液。
弩肹大駭。
娘曰。
吾師亦宜浴此。
肹勉強從之。
忽覺精神爽涼。
肌膚金色。
視其傍忽生一蓮臺。
娘勸之坐。
因謂曰。
我是觀音菩薩。
來助大師。
成大菩提矣。
言訖不現。
樸樸謂肹今夜必染戒。
將歸聽之。
既至。
見肹坐蓮臺。
作彌勒尊像放光明。
身彩檀金。
不覺扣頭而禮曰。
何得至於此乎。
肹具敘其由。
樸樸嘆曰。
我乃障重。
幸逢大聖而反不遇。
大德至仁。
先吾著鞭。
願無忘昔日之契。
事須同攝。
肹曰。
槽有餘液。
但可浴之。
樸樸又浴。
亦如前成無量壽。
二尊相對儼然。
山下村民聞之。
競來瞻仰。
嘆曰。
希有希有。
二聖為說法要。
全身躡雲而逝。
天寶十四年乙未。
新羅景德王即位(古記雲。
天鑑二十四年乙未法興即位。
何先後倒錯之甚如此)聞斯事。
以丁酉歲遣使創大伽藍。
號白月山南寺。
廣德二年(古記雲大曆元年。
亦誤)甲辰七月十五日。
寺成。
更塑彌勒尊像。
安於金堂。
額曰。
現身成道彌勒之殿。
又塑彌陀像安於講堂。
餘液不足。
塗浴未周。
故彌陀像亦有斑駁之痕。
額曰。
現身成道無量壽殿。
議曰。
娘可謂應以婦女身攝化者也。
華嚴經摩耶夫人善知識。
寄十一地生佛如幻解脫門。
今娘之桷產微意在此。
觀其投詞。
哀婉可愛。
宛轉有天仙之趣。
嗚呼。
使娘婆不解隨順眾生語言陀羅尼。
其能若是乎。
其末聯宜雲。
清風一榻莫予嗔。
然不爾雲者。
蓋不欲同乎流俗語爾。
讚曰滴翠嵒前剝啄聲何人日暮扣雲扃南庵且近宜尋去莫踏蒼苔污我庭右北庵谷暗何歸已暝煙南窗有蕈且流連夜闌百八深深轉隻恐成喧惱客眠右南庵十裡松陰一徑迷訪僧來試夜招提三槽浴罷天將曉生下雙兒擲向西右聖娘芬皇寺千手大悲盲兒得眼景德王代。
漢岐裡女希明之兒。
生五稔而忽盲。
一日其母抱兒詣芬皇寺。
左殿北壁畫千手大悲。
前令兒作歌禱\之。
遂得明。
其詞曰膝肹古召[方*尒]二屍掌音毛乎支內良千手觀音叱前良中祈以支白屋屍置內乎多千隱手叱千隱目肹一等下叱放一等肹除惡支二于萬隱吾羅一等沙隱賜以古隻內乎叱等邪阿邪也吾良遺知支賜屍等焉放冬矣用屋屍慈悲也根古讚曰竹馬蔥笙戲陌塵一朝雙碧失瞳人不因大士迴慈眼虛度楊花幾社春洛山二大聖觀音正趣調信昔義湘法師始自唐來還。
聞大悲真身住此海邊崛內。
故因名洛山。
蓋西域寶陀洛伽山。
此雲小白華。
乃白衣大士真身住處。
故借此名之。
齋戒七日。
浮座具晨水上。
龍天八部侍從引入崛內參禮。
空中出水精念珠一貫給之。
湘領受而退。
東海龍亦獻如意寶珠一顆。
師捧出。
更齋七日。
乃見真容。
謂曰。
於座上山頂雙竹湧生。
當其地作殿宜矣。
師聞之出崛。
果有竹從地湧出。
乃作金堂塑像而安之。
圓容麗質。
儼若天生。
其竹還沒。
方知正是真身住也。
因名其寺曰洛山。
師以所受二珠鎮安于聖殿而去。
後有元曉法師。
繼踵而來。
欲求瞻禮初至於南郊水田中。
有一白衣女人刈稻。
師戲請其禾。
女以稻荒戲答之。
又行至橋下。
一女洗月水帛。
師乞水。
女酌其穢水獻之。
師覆棄之。
更酌川水而飲之。
時野中松上有一青鳥。
呼曰休醍□和尚。
忽隱不現。
其松下有一隻脫鞋。
師既到寺。
觀音座下又有前所見脫鞋一隻。
方知前所遇聖女乃真身也。
故時人謂之觀音松。
師欲入聖崛更睹真容。
風浪大作。
不得入而去。
後有崛山祖師梵日。
太和年中入唐。
到明州開國寺。
有一沙彌截左耳在眾僧之末。
與師言曰。
吾亦鄉人也。
家在溟州界翼嶺縣德耆坊。
師他日若還本國。
須成吾舍。
既而遍遊叢席。
得法於鹽官(事具在本傳)以會昌七年丁卯還國。
先創崛山寺而傳教。
大中十二年戊寅二月十五日。
夜夢昔所見沙彌到窗下。
曰。
昔在明州開國寺。
與師有約。
既蒙見諾。
何其晚也。
祖師驚覺。
押數十人到翼嶺境。
尋訪其居。
有一女居洛山下村。
問其名。
曰德耆。
女有一子年才八歲。
常出遊於村南石橋邊。
告其母曰。
吾所與遊者有金色童子。
母以告于師。
師驚喜。
與其子尋所遊橋下。
水中有一石佛。
舁出之。
截左耳類前所見沙彌。
即正趣菩薩之像也。
乃作簡子蔔其營構之地。
洛山上方吉。
乃作殿三間安其像(古本載梵日事在前。
相曉二師在後。
然按湘曉二師爾□於高宗之代。
梵日在於會去之後。
相昌一百七十餘歲。
故今前卻而編次之。
或雲梵日為相之門人。
謬妄也) 後百餘年。
野火連延到此山。
唯二聖殿獨免其災。
餘皆煨燼。
及西山大兵已來。
癸醜甲寅年間。
二聖真容及二寶珠移入襄州城。
大兵來攻甚急。
城將陷。
時住持禪師阿行(古名希玄)以銀合盛二珠。
佩持將逃逸。
寺奴名乞升奪取。
深埋於地。
誓曰。
我若不免死於兵。
則二寶珠終不現於人間。
人無知者。
我若不死。
當奉二寶獻於邦家矣。
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城陷。
阿行不免。
而乞升獲免。
兵退後掘出。
納於溟州道監倉使。
時郎中李祿綏為監倉使。
受而藏於監倉庫中。
每交代傳受。
至戊午十一月。
本業老宿祇林寺住持大禪師覺猷奏曰。
洛山二珠。
國家神寶。
襄州城陷時。
寺奴乞升埋於城中。
兵退取納監倉使。
藏在溟州營庫中。
今溟州城殆不能守矣。
宜輸安禦府。
主上允可。
發夜別抄十人率乞升。
取於溟州城。
入安於內府。
時使介十人各賜銀一斤米五石。
昔新羅為京師時。
有世逵寺(今興教寺也) 之莊舍。
在溟州奈李郡(按地理志。
溟州無奈李郡。
唯有奈城郡。
本奈生郡。
今寧越。
又牛首州領縣有奈靈郡。
本奈巳郡。
今剛州。
牛首州今春州今言奈李郡。
未知孰是)本寺遺僧調信為知莊。
信到莊上。
悅□守金昕公之女。
惑之深。
屢就洛山大悲前。
潛祈得幸。
方數年間。
其女已有配矣。
又往堂前怨大悲之不遂已。
哀泣至日暮。
情思倦憊。
俄成假寢。
忽夢金氏娘容豫入門。
粲然啟齒而謂曰。
兒早識上人於半面。
心乎愛矣。
未嘗暫忘。
迫於父母之命強從人矣。
今願為同穴之友故來爾信乃顛喜。
同歸鄉裡。
計活四十餘霜。
有兒息五。
家徒四壁。
藜藿不給。
遂乃落魄扶攜。
糊其口於四方。
如是十年。
周流草野。
懸鶉百結。
亦不掩體。
適過溟州蟹縣嶺。
大兒十五歲者忽餧死。
痛哭收瘞於道。
從率餘四口到羽曲縣(今羽縣也)結茅於路傍而舍。
夫婦老且病。
飢不能興。
十歲女兒巡乞。
乃為裡熬所噬。
號痛臥於前。
父母為之歔欷。
泣下數行。
婦乃□澀拭涕。
倉卒而語曰。
予之始遇君也。
色美年芳。
衣袴稠鮮。
一味之甘得與子分之。
數尺之煖得與子共之。
出處五十年。
情鍾莫逆。
恩愛綢繆。
可謂厚緣。
自比年來。
衰病歲益深。
飢寒日益迫。
傍舍壺漿人不容乞。
千門之恥重似丘山。
兒寒兒飢未遑計補。
何暇有愛悅夫婦之心哉。
紅顏巧笑草上之露。
約束芝蘭柳絮飄風。
君有我而為累。
我為君而足憂。
細思昔日之歡。
適為憂患所階。
君乎予乎奚至此極。
與其眾鳥之同餧。
焉知隻鸞之有鏡。
寒棄炎附。
情所不堪。
然而行止非人。
離合有數。
請從此辭。
信聞之大喜。
各分二兒將行。
女曰。
我向桑梓。
君其南矣。
方分手進途而形開。
殘燈翳吐。
夜色將闌。
及旦鬢髮盡白。
惘惘然殊無人世意。
已厭勞生。
如飫百年辛苦。
貪染之心灑然冰釋。
於是慚對聖容。
懺滌無已。
歸撥蟹峴所埋兒塚。
乃石彌勒也。
灌洗奉安于鄰寺。
還京師免莊任。
傾私財創淨土寺。
懃修白業。
後莫知所終。
議曰。
讀此傳。
掩卷而追繹之。
何必信師之夢為然。
今皆知其人世之為樂。
欣欣然役役然。
特未覺爾。
乃作詞誡之曰快適須臾意已閑暗從愁裏老倉顏不須更待黃梁熟方悟勞生一夢間治身臧否先誠\意鰥夢蛾眉賊\夢藏何似秋來清夜夢時時合眼到清涼魚山佛彰古記雲。
萬魚寺者古之慈成山也。
又阿耶斯山(當作摩耶斯。
此雲魚也)。
傍有呵囉國。
昔天卵下于海邊。
作人禦國。
即首露王。
當此時。
境內有玉池。
池有毒龍焉。
萬魚山有五羅剎女。
往來交通。
故時降電雨。
歷四年五穀不成。
王咒禁不能。
稽首請佛說法。
然後羅剎女受五戒而無後害。
故東海魚龍遂化為滿洞之石。
各有鍾磬之聲(已上古記)又按。
大定十二年庚子。
即明宗十一年也。
始創萬魚寺。
棟梁寶林狀奏所稱山中奇異之跡。
與北天竺訶羅國佛影事符同者有三。
一。
山之側近地梁州界玉池。
亦毒龍所蟄是也。
二。
有時自江邊雲氣始出來到山頂。
雲中有音樂之聲是也。
三。
影之西北有盤石。
常貯水不絕雲。
是佛浣濯袈裟之地是也。
已上皆寶林之說。
今親來瞻禮。
亦乃彰彰可敬信者有二。
洞中之石凡三分之二皆有金玉之聲是一也。
遠瞻即現。
近瞻不見。
或見覓等是一也。
北天之文具錄於後。
可函觀佛三昧經第七卷雲。
佛到耶乾訶羅國。
古仙山薝葍花林毒龍之側。
青蓮花泉北羅剎穴中阿那斯山南。
爾時彼穴有五羅剎。
化作女龍。
與毒龍通。
龍復降雹。
羅剎亂行。
飢饉疾疫已。
歷四年。
王驚懼。
禱\祀神祇。
於事無益。
時有梵志。
聰明多智。
白言大王伽毘羅淨飯王子。
今者成道號釋迦。
文王聞是語。
心大歡喜。
向佛作禮曰。
雲何今日佛日已興。
不到此國。
爾時如來敕諸比丘。
得六神通者。
隨從佛後。
受那乾訶羅王弗婆浮提請。
爾時世尊頂放光明。
化作一萬諸天化佛。
往至彼國。
爾時龍王及羅剎女五體投地求佛受戒。
佛即為說三歸五戒。
龍王聞已長跪合掌。
勸請世尊常住此間。
佛若不在。
我有惡心。
無由得成阿耨菩提。
時梵天王復來禮佛。
請婆伽婆為未來世諸眾生。
故莫獨偏為此一小龍。
百千梵王皆作是請。
時龍王出七寶臺。
奉上如來。
佛告龍王。
不須此臺。
汝今但以羅剎石窟持以施我。
龍歡喜(雲雲)。
爾時如來安慰龍王。
我受汝請。
坐汝窟中。
經千五百歲。
佛湧身入石。
猶如明鏡。
人見面像。
諸龍皆現。
佛在石內。
映現於外。
爾時諸龍合掌歡喜不出其地。
常見佛日。
爾時世尊結伽趺坐在石壁內。
眾生見時。
遠望即現。
近則不現諸天供養佛影。
影亦說法。
又雲。
佛蹴嵒石之上。
即便成金玉之聲。
高僧傳雲。
惠遠聞天竺有佛影。
昔為龍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支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雲雲)。
又法現。
西域傳雲。
至那竭國界。
那竭城南半由旬有石室。
博山西南面佛留影。
此中去十餘步觀之。
如佛真形。
光明炳著。
轉遠轉微。
諸國王遣工摹寫。
莫能彷彿。
國人傳雲。
賢劫千佛皆當於此留影。
影之西百步許有佛在時剃髮剪爪之地(雲雲)。
星函西域記第二卷雲。
昔如來在世之時。
此龍為牧牛之士。
供王乳酪。
進奏失宜。
既獲譴嘖。
心懷恚恨。
以金錢買花供養。
授記宰堵婆。
願為惡龍破國害王。
特趣石壁投身而死。
遂居此窟為大龍王。
適起惡心。
如來鑑此。
變神通力而來至此。
龍見佛毒心遂止。
受不殺戒。
因請如來常居此穴。
常受我供。
佛言。
吾將寂滅為汝留影。
汝若毒忿。
常觀吾影。
毒心當止。
攝神獨入石室。
遠望即現。
近則
郎家何在。
願聞芳氏。
郎答曰。
我名未屍。
兒孩時爺孃俱沒。
未知何姓。
於是肩輿而入見於王。
王敬愛之。
奉為國仙。
其和睦子弟。
禮義風教。
不類於常。
風流耀世幾七年。
忽亡所在。
慈哀壞殆甚。
然飲沐慈澤。
昵承清化。
能自悔改。
精修為道。
晚年亦不知所終。
說者曰。
未與彌聲相近。
屍與力形相類。
乃託其近似而相謎也。
大聖不獨感慈之誠\款也。
抑有緣于茲土。
故比比示現焉。
至今國人稱神仙曰彌勒仙花。
凡有媒係於人者曰未屍。
皆慈氏之遺風也。
路傍樹至今名見郎又俚言似如樹(一作印如樹)讚曰尋芳一步一瞻風到處栽培一樣功羃地春歸無覓處誰知頃刻上林紅南白月二聖努肹夫得怛怛樸樸白月山兩聖成道記雲。
白月山在新羅仇史郡之北(古之屈自郡今義安郡)峰巒奇秀。
延袤數百裡。
真巨鎮也。
古老相傳雲。
昔唐皇帝嘗鑿一池。
每月望前。
月色滉朗中有一山嵒石。
如師子隱映花間之影。
現於池中。
上命畫工圖其狀。
遣使搜訪天下。
至海東見此山有大師子嵒。
山之西南二步許有三山。
其名花山(其山一體三首。
故雲三山)與圖相近。
然未知真偽。
以隻履懸於師子嵒之頂。
使還奏聞。
履影亦現池。
帝乃異之。
賜名曰白月山(望前白月影現。
故以名之)然後池中無影。
山之東南三千步許有仙川村。
村有二人。
其一曰努肹夫得(一作等)父名月藏。
母味勝。
其一曰怛怛樸樸。
父名修梵。
母名梵摩(鄉傳雲雉山村。
誤矣。
二士之名方言。
二家各以二士心行騰騰苦節二義名之爾)皆風骨不凡。
有域外遐想。
而相與友善。
年皆弱冠。
往依村之東北嶺外法積房。
剃髮為僧。
未幾聞西南雉山村法宗谷僧道村有古寺可以栖真。
同往大佛田小佛田二洞各居焉。
夫得寓懷真庵。
一雲壤寺(今懷真洞有古寺基。
是也)樸樸居琉璃光寺(今梨山上有寺基。
是也)皆挈妻子而居。
經營產業。
交相來往。
棲神安養。
方外之志。
未常暫廢。
觀身世無常。
因相謂曰。
腴田美歲良利也。
不如衣食之應念而至。
自然得飽煖也。
婦女屋宅情好也。
不如蓮池花藏千聖共遊。
鸚鵡孔雀以相娛也。
況學佛當成佛。
修真必得真。
今我等既落彩為僧。
當脫略纏結。
成無上道。
豈宜汨沒風塵。
與俗輩無異也。
遂唾謝人間世。
將隱於深谷。
夜夢白毫光自西而至。
光中垂金色臂。
摩二人頂。
及覺說夢。
與之符同。
皆感嘆久之。
遂入白月山無等谷(今南藪洞也)樸樸師占北嶺師子嵒。
作闆屋八尺房而居。
故雲闆房。
夫得師占東嶺磊石下有水處。
亦成方丈而居焉。
故雲磊房(鄉傳雲。
夫得處山北□□洞。
今復名。
樸樸居山南法精洞磊房。
與此相反。
以今驗之。
鄉傳誤矣)各庵而居。
夫得勤求彌勒。
樸樸禮念彌陀。
未盈三載。
景龍三年己酉四月八日。
聖德王即位八年也。
日將夕。
有一娘子年幾二十。
姿儀殊妙。
氣襲蘭麝。
俄然到北庵(鄉傳雲南庵)請寄宿焉。
因投詞曰。
行途日落千山暮。
路隔城遙絕四鄰。
今日欲投庵下宿。
慈悲和尚莫生嗔。
樸樸曰。
蘭若護淨為務。
非爾所取近行矣。
無滯此處。
閉門而入(記雲。
我百念灰今。
無以血襄見試)娘歸南庵(傳曰北庵)又請如前。
夫得曰。
汝從何處犯夜而來。
娘答曰。
湛然與大虛同體。
何有往來。
但聞賢士志願深重。
德行高堅。
將欲助成菩提□。
因投一偈曰。
日暮千山路。
行行絕四鄰。
竹松陰轉邃。
溪洞響猶新。
乞宿非迷路。
尊師欲指津。
願惟從我請。
且莫問何人。
師聞之驚駭謂曰。
此地非婦女相污。
然隨順眾生。
亦菩薩行之一也。
況窮谷夜暗。
其可忽視歟。
乃迎揖庵中而置之。
至夜清心礪操。
微燈半壁。
謂念厭厭。
及夜將艾。
娘呼曰。
予不幸適有產憂。
乞和尚排備苫草。
夫得悲矜莫逆。
燭火殷勤。
娘既產。
又請浴。
弩肹慚懼交心。
然哀憫之情有加無已。
又備盆槽。
坐娘於中。
薪湯以浴之。
既而槽中之水香氣郁烈。
變成金液。
弩肹大駭。
娘曰。
吾師亦宜浴此。
肹勉強從之。
忽覺精神爽涼。
肌膚金色。
視其傍忽生一蓮臺。
娘勸之坐。
因謂曰。
我是觀音菩薩。
來助大師。
成大菩提矣。
言訖不現。
樸樸謂肹今夜必染戒。
將歸聽之。
既至。
見肹坐蓮臺。
作彌勒尊像放光明。
身彩檀金。
不覺扣頭而禮曰。
何得至於此乎。
肹具敘其由。
樸樸嘆曰。
我乃障重。
幸逢大聖而反不遇。
大德至仁。
先吾著鞭。
願無忘昔日之契。
事須同攝。
肹曰。
槽有餘液。
但可浴之。
樸樸又浴。
亦如前成無量壽。
二尊相對儼然。
山下村民聞之。
競來瞻仰。
嘆曰。
希有希有。
二聖為說法要。
全身躡雲而逝。
天寶十四年乙未。
新羅景德王即位(古記雲。
天鑑二十四年乙未法興即位。
何先後倒錯之甚如此)聞斯事。
以丁酉歲遣使創大伽藍。
號白月山南寺。
廣德二年(古記雲大曆元年。
亦誤)甲辰七月十五日。
寺成。
更塑彌勒尊像。
安於金堂。
額曰。
現身成道彌勒之殿。
又塑彌陀像安於講堂。
餘液不足。
塗浴未周。
故彌陀像亦有斑駁之痕。
額曰。
現身成道無量壽殿。
議曰。
娘可謂應以婦女身攝化者也。
華嚴經摩耶夫人善知識。
寄十一地生佛如幻解脫門。
今娘之桷產微意在此。
觀其投詞。
哀婉可愛。
宛轉有天仙之趣。
嗚呼。
使娘婆不解隨順眾生語言陀羅尼。
其能若是乎。
其末聯宜雲。
清風一榻莫予嗔。
然不爾雲者。
蓋不欲同乎流俗語爾。
讚曰滴翠嵒前剝啄聲何人日暮扣雲扃南庵且近宜尋去莫踏蒼苔污我庭右北庵谷暗何歸已暝煙南窗有蕈且流連夜闌百八深深轉隻恐成喧惱客眠右南庵十裡松陰一徑迷訪僧來試夜招提三槽浴罷天將曉生下雙兒擲向西右聖娘芬皇寺千手大悲盲兒得眼景德王代。
漢岐裡女希明之兒。
生五稔而忽盲。
一日其母抱兒詣芬皇寺。
左殿北壁畫千手大悲。
前令兒作歌禱\之。
遂得明。
其詞曰膝肹古召[方*尒]二屍掌音毛乎支內良千手觀音叱前良中祈以支白屋屍置內乎多千隱手叱千隱目肹一等下叱放一等肹除惡支二于萬隱吾羅一等沙隱賜以古隻內乎叱等邪阿邪也吾良遺知支賜屍等焉放冬矣用屋屍慈悲也根古讚曰竹馬蔥笙戲陌塵一朝雙碧失瞳人不因大士迴慈眼虛度楊花幾社春洛山二大聖觀音正趣調信昔義湘法師始自唐來還。
聞大悲真身住此海邊崛內。
故因名洛山。
蓋西域寶陀洛伽山。
此雲小白華。
乃白衣大士真身住處。
故借此名之。
齋戒七日。
浮座具晨水上。
龍天八部侍從引入崛內參禮。
空中出水精念珠一貫給之。
湘領受而退。
東海龍亦獻如意寶珠一顆。
師捧出。
更齋七日。
乃見真容。
謂曰。
於座上山頂雙竹湧生。
當其地作殿宜矣。
師聞之出崛。
果有竹從地湧出。
乃作金堂塑像而安之。
圓容麗質。
儼若天生。
其竹還沒。
方知正是真身住也。
因名其寺曰洛山。
師以所受二珠鎮安于聖殿而去。
後有元曉法師。
繼踵而來。
欲求瞻禮初至於南郊水田中。
有一白衣女人刈稻。
師戲請其禾。
女以稻荒戲答之。
又行至橋下。
一女洗月水帛。
師乞水。
女酌其穢水獻之。
師覆棄之。
更酌川水而飲之。
時野中松上有一青鳥。
呼曰休醍□和尚。
忽隱不現。
其松下有一隻脫鞋。
師既到寺。
觀音座下又有前所見脫鞋一隻。
方知前所遇聖女乃真身也。
故時人謂之觀音松。
師欲入聖崛更睹真容。
風浪大作。
不得入而去。
後有崛山祖師梵日。
太和年中入唐。
到明州開國寺。
有一沙彌截左耳在眾僧之末。
與師言曰。
吾亦鄉人也。
家在溟州界翼嶺縣德耆坊。
師他日若還本國。
須成吾舍。
既而遍遊叢席。
得法於鹽官(事具在本傳)以會昌七年丁卯還國。
先創崛山寺而傳教。
大中十二年戊寅二月十五日。
夜夢昔所見沙彌到窗下。
曰。
昔在明州開國寺。
與師有約。
既蒙見諾。
何其晚也。
祖師驚覺。
押數十人到翼嶺境。
尋訪其居。
有一女居洛山下村。
問其名。
曰德耆。
女有一子年才八歲。
常出遊於村南石橋邊。
告其母曰。
吾所與遊者有金色童子。
母以告于師。
師驚喜。
與其子尋所遊橋下。
水中有一石佛。
舁出之。
截左耳類前所見沙彌。
即正趣菩薩之像也。
乃作簡子蔔其營構之地。
洛山上方吉。
乃作殿三間安其像(古本載梵日事在前。
相曉二師在後。
然按湘曉二師爾□於高宗之代。
梵日在於會去之後。
相昌一百七十餘歲。
故今前卻而編次之。
或雲梵日為相之門人。
謬妄也) 後百餘年。
野火連延到此山。
唯二聖殿獨免其災。
餘皆煨燼。
及西山大兵已來。
癸醜甲寅年間。
二聖真容及二寶珠移入襄州城。
大兵來攻甚急。
城將陷。
時住持禪師阿行(古名希玄)以銀合盛二珠。
佩持將逃逸。
寺奴名乞升奪取。
深埋於地。
誓曰。
我若不免死於兵。
則二寶珠終不現於人間。
人無知者。
我若不死。
當奉二寶獻於邦家矣。
甲寅十月二十二日城陷。
阿行不免。
而乞升獲免。
兵退後掘出。
納於溟州道監倉使。
時郎中李祿綏為監倉使。
受而藏於監倉庫中。
每交代傳受。
至戊午十一月。
本業老宿祇林寺住持大禪師覺猷奏曰。
洛山二珠。
國家神寶。
襄州城陷時。
寺奴乞升埋於城中。
兵退取納監倉使。
藏在溟州營庫中。
今溟州城殆不能守矣。
宜輸安禦府。
主上允可。
發夜別抄十人率乞升。
取於溟州城。
入安於內府。
時使介十人各賜銀一斤米五石。
昔新羅為京師時。
有世逵寺(今興教寺也) 之莊舍。
在溟州奈李郡(按地理志。
溟州無奈李郡。
唯有奈城郡。
本奈生郡。
今寧越。
又牛首州領縣有奈靈郡。
本奈巳郡。
今剛州。
牛首州今春州今言奈李郡。
未知孰是)本寺遺僧調信為知莊。
信到莊上。
悅□守金昕公之女。
惑之深。
屢就洛山大悲前。
潛祈得幸。
方數年間。
其女已有配矣。
又往堂前怨大悲之不遂已。
哀泣至日暮。
情思倦憊。
俄成假寢。
忽夢金氏娘容豫入門。
粲然啟齒而謂曰。
兒早識上人於半面。
心乎愛矣。
未嘗暫忘。
迫於父母之命強從人矣。
今願為同穴之友故來爾信乃顛喜。
同歸鄉裡。
計活四十餘霜。
有兒息五。
家徒四壁。
藜藿不給。
遂乃落魄扶攜。
糊其口於四方。
如是十年。
周流草野。
懸鶉百結。
亦不掩體。
適過溟州蟹縣嶺。
大兒十五歲者忽餧死。
痛哭收瘞於道。
從率餘四口到羽曲縣(今羽縣也)結茅於路傍而舍。
夫婦老且病。
飢不能興。
十歲女兒巡乞。
乃為裡熬所噬。
號痛臥於前。
父母為之歔欷。
泣下數行。
婦乃□澀拭涕。
倉卒而語曰。
予之始遇君也。
色美年芳。
衣袴稠鮮。
一味之甘得與子分之。
數尺之煖得與子共之。
出處五十年。
情鍾莫逆。
恩愛綢繆。
可謂厚緣。
自比年來。
衰病歲益深。
飢寒日益迫。
傍舍壺漿人不容乞。
千門之恥重似丘山。
兒寒兒飢未遑計補。
何暇有愛悅夫婦之心哉。
紅顏巧笑草上之露。
約束芝蘭柳絮飄風。
君有我而為累。
我為君而足憂。
細思昔日之歡。
適為憂患所階。
君乎予乎奚至此極。
與其眾鳥之同餧。
焉知隻鸞之有鏡。
寒棄炎附。
情所不堪。
然而行止非人。
離合有數。
請從此辭。
信聞之大喜。
各分二兒將行。
女曰。
我向桑梓。
君其南矣。
方分手進途而形開。
殘燈翳吐。
夜色將闌。
及旦鬢髮盡白。
惘惘然殊無人世意。
已厭勞生。
如飫百年辛苦。
貪染之心灑然冰釋。
於是慚對聖容。
懺滌無已。
歸撥蟹峴所埋兒塚。
乃石彌勒也。
灌洗奉安于鄰寺。
還京師免莊任。
傾私財創淨土寺。
懃修白業。
後莫知所終。
議曰。
讀此傳。
掩卷而追繹之。
何必信師之夢為然。
今皆知其人世之為樂。
欣欣然役役然。
特未覺爾。
乃作詞誡之曰快適須臾意已閑暗從愁裏老倉顏不須更待黃梁熟方悟勞生一夢間治身臧否先誠\意鰥夢蛾眉賊\夢藏何似秋來清夜夢時時合眼到清涼魚山佛彰古記雲。
萬魚寺者古之慈成山也。
又阿耶斯山(當作摩耶斯。
此雲魚也)。
傍有呵囉國。
昔天卵下于海邊。
作人禦國。
即首露王。
當此時。
境內有玉池。
池有毒龍焉。
萬魚山有五羅剎女。
往來交通。
故時降電雨。
歷四年五穀不成。
王咒禁不能。
稽首請佛說法。
然後羅剎女受五戒而無後害。
故東海魚龍遂化為滿洞之石。
各有鍾磬之聲(已上古記)又按。
大定十二年庚子。
即明宗十一年也。
始創萬魚寺。
棟梁寶林狀奏所稱山中奇異之跡。
與北天竺訶羅國佛影事符同者有三。
一。
山之側近地梁州界玉池。
亦毒龍所蟄是也。
二。
有時自江邊雲氣始出來到山頂。
雲中有音樂之聲是也。
三。
影之西北有盤石。
常貯水不絕雲。
是佛浣濯袈裟之地是也。
已上皆寶林之說。
今親來瞻禮。
亦乃彰彰可敬信者有二。
洞中之石凡三分之二皆有金玉之聲是一也。
遠瞻即現。
近瞻不見。
或見覓等是一也。
北天之文具錄於後。
可函觀佛三昧經第七卷雲。
佛到耶乾訶羅國。
古仙山薝葍花林毒龍之側。
青蓮花泉北羅剎穴中阿那斯山南。
爾時彼穴有五羅剎。
化作女龍。
與毒龍通。
龍復降雹。
羅剎亂行。
飢饉疾疫已。
歷四年。
王驚懼。
禱\祀神祇。
於事無益。
時有梵志。
聰明多智。
白言大王伽毘羅淨飯王子。
今者成道號釋迦。
文王聞是語。
心大歡喜。
向佛作禮曰。
雲何今日佛日已興。
不到此國。
爾時如來敕諸比丘。
得六神通者。
隨從佛後。
受那乾訶羅王弗婆浮提請。
爾時世尊頂放光明。
化作一萬諸天化佛。
往至彼國。
爾時龍王及羅剎女五體投地求佛受戒。
佛即為說三歸五戒。
龍王聞已長跪合掌。
勸請世尊常住此間。
佛若不在。
我有惡心。
無由得成阿耨菩提。
時梵天王復來禮佛。
請婆伽婆為未來世諸眾生。
故莫獨偏為此一小龍。
百千梵王皆作是請。
時龍王出七寶臺。
奉上如來。
佛告龍王。
不須此臺。
汝今但以羅剎石窟持以施我。
龍歡喜(雲雲)。
爾時如來安慰龍王。
我受汝請。
坐汝窟中。
經千五百歲。
佛湧身入石。
猶如明鏡。
人見面像。
諸龍皆現。
佛在石內。
映現於外。
爾時諸龍合掌歡喜不出其地。
常見佛日。
爾時世尊結伽趺坐在石壁內。
眾生見時。
遠望即現。
近則不現諸天供養佛影。
影亦說法。
又雲。
佛蹴嵒石之上。
即便成金玉之聲。
高僧傳雲。
惠遠聞天竺有佛影。
昔為龍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支國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雲雲)。
又法現。
西域傳雲。
至那竭國界。
那竭城南半由旬有石室。
博山西南面佛留影。
此中去十餘步觀之。
如佛真形。
光明炳著。
轉遠轉微。
諸國王遣工摹寫。
莫能彷彿。
國人傳雲。
賢劫千佛皆當於此留影。
影之西百步許有佛在時剃髮剪爪之地(雲雲)。
星函西域記第二卷雲。
昔如來在世之時。
此龍為牧牛之士。
供王乳酪。
進奏失宜。
既獲譴嘖。
心懷恚恨。
以金錢買花供養。
授記宰堵婆。
願為惡龍破國害王。
特趣石壁投身而死。
遂居此窟為大龍王。
適起惡心。
如來鑑此。
變神通力而來至此。
龍見佛毒心遂止。
受不殺戒。
因請如來常居此穴。
常受我供。
佛言。
吾將寂滅為汝留影。
汝若毒忿。
常觀吾影。
毒心當止。
攝神獨入石室。
遠望即現。
近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