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入唐永佛老。

    唐帝許之。

    據此。

    則羊血自甲戌年死而托生于此。

    則才年十餘歲矣。

    而雲寵宰。

    說王遣請。

    其年月必有一誤。

    今兩存)王喜以佛寺為道館。

    尊道士坐儒士之上。

    道士等行鎮國內。

    有名山川。

    古平壤城勢新月城也。

    道士等咒敕南河龍。

    加築為滿月城。

    因名龍堰城。

    作讖曰。

    龍堰堵。

    且雲千年寶藏堵。

    或鑿破靈石(俗雲都帝嵒。

    亦雲朝天石蓋。

    昔聖帝騎此石朝上帝故也)蓋金又奏築長城東北西南。

    時男役女耕。

    役至十六年乃畢。

    及寶藏王之世。

    唐太宗親統以六軍來征。

    又不利而還。

    高宗總章元年戊辰。

    右相劉仁軌。

    大將軍李勣。

    新羅金仁問等攻破國滅擒王歸唐。

    寶藏王庶子率四千餘家投于新羅(與國史少殊。

    故并錄)大安八年辛未。

    祐世僧統到孤大山景福寺飛來方丈。

    禮普聖師之真。

    有詩雲。

    涅槃方等教傳受自吾師雲雲。

    至可惜飛房後。

    東明古國危。

    跋雲。

    高麗藏王感於道教。

    不信佛法。

    師乃飛房。

    南至此山。

    後有神人。

    現於高麗馬嶺。

    告人雲。

    汝國敗亡無日矣。

    具如國史。

    餘具載本傳與僧傳。

    師有高弟十一人。

    無上和尚與弟子金趣等創金洞寺。

    寂滅義融二師創珍丘寺。

    智藪創大乘寺。

    一乘與心正大原等創大原寺。

    水淨創維摩寺。

    四大與契育等創中臺寺。

    開原和尚創開原寺。

    明德創燕口寺。

    開心與普明亦有傳。

    皆如本傳。

    讚曰釋氏汪洋海不窮百川儒老盡朝宋麗王可笑封沮洳不省滄溟徒臥龍東京興輪寺金堂十聖東壁坐庚向泥塑我道厭髑惠宿安含義湘西壁坐甲向泥塑表訓蛇巴元曉惠空慈藏塔像迦葉佛宴坐石玉龍集及慈藏傳與諸家傳紀皆雲。

    新羅月城東龍宮南有迦葉佛宴坐石。

    其地即前佛時伽藍之墟也。

    今皇龍寺之地。

    即七伽藍之一也。

    按國史。

    真興王即位十四開國三年癸酉二月。

    築新宮於月城東。

    有皇龍現其地。

    王疑之。

    改為皇龍寺。

    宴坐石在佛殿後面。

    嘗一謁焉。

    石之高可五六尺。

    來圍僅三肘。

    幢立而平頂。

    真興創寺已來。

    再經災火。

    石有拆裂處。

    寺僧貼鐵為護。

    乃有讚曰。

    惠日沈輝不記年。

     唯餘宴坐石依然。

    桑田幾度成滄海。

    可惜巍然尚未遷。

    既而西山大兵已後。

    殿塔煨燼。

    而此石亦夷沒。

    而僅與地平矣。

    按阿含經迦葉佛。

    是賢劫第三尊也。

    人壽二萬歲時。

    出現於世。

    據此以增減法計之。

    每成劫初。

    皆壽無量歲。

    漸減至壽八萬歲時。

    為住劫之初。

    自此又百年減一歲。

    至壽十歲時為一減。

    又增至人壽八萬歲時為一增。

    如是二十減二十增為一住劫。

    此一住劫中有千佛出世。

    今本師釋迦是第四尊也。

    四尊皆現於第九減中。

    自釋尊百歲壽時。

    至迦葉佛二萬歲時。

    已得二百萬餘歲。

    若至賢劫初第一尊拘留孫佛時。

    又幾萬歲也。

    自拘留孫佛時。

    上至劫初無量歲壽時。

    又幾何也。

    自釋尊下至于今至元十八年辛巳歲。

    已得二千二百三十矣。

    自拘留孫佛歷迦葉佛時至于今。

    則直幾萬歲也。

    有本朝名士吳世文。

    作歷代歌。

    從大金貞祐七年己卯。

    逆數至四萬九千六百餘歲。

    為盤古開闢戊寅。

    又延禧宮錄事金希寧所撰大一歷法。

    自開闢上元甲子至元豐甲子。

    一百九十三萬七千六百四十一歲。

    又纂古圖雲。

    開闢至獲麟。

    二百七十六萬歲。

    按諸經。

    且以迦葉佛時至于今。

    為此石之壽。

    尚距於劫初開闢時為兒子矣。

    三家之說尚不及茲兒石之年。

    其於開闢之說。

    疏之遠矣遼東城育王塔三寶感通錄載。

    高麗遼東城傍塔者。

    古老傳雲。

    昔高麗聖王按行國界次。

    至此城見五色雲覆地。

    往尋雲中。

    有僧執錫而立。

    既至便滅。

    遠看還現。

    傍有土塔三重。

     上如覆釜。

    不知是何。

    更往覓僧。

    唯有荒草。

    掘尋一丈。

    得杖并履。

    又掘得銘。

      上有梵書。

    侍臣識之雲是佛塔。

    王委曲問詰。

    答曰。

    漢國有之。

    彼名蒲圖王(本作休屠王祭天金人)因生信。

    起木塔七重。

    後佛法始至。

    具知始末。

    今更損高。

     本塔朽壞。

    育王所統一閻浮提洲。

    處處立塔。

    不足可怪。

    又唐龍朔中有事遼左。

     行軍薛仁貴行至隋主討遼古地。

    乃見山像。

    空曠蕭條。

    絕於行往。

    問古老。

    雲是先代所現。

    便圖寫來京師(具在若函)按西漢與三國地理志。

    遼東城在鴨綠之外。

     屬漢幽州。

    高麗聖王未知何君。

    或雲東明聖帝。

    疑非也。

    東明以前漢元帝建昭二年即位。

    成帝鴻嘉壬寅升遐。

    于時漢亦未見具葉。

    何得海外陪臣已能識梵書乎。

     然稱佛為蒲圖王。

    似在西漢之時。

    西域文字或有識之者。

    故雲梵書爾。

    按古傳育王命鬼徒。

    每於九億人居地立一塔。

    如是起八萬四千於閻浮界。

    內藏於巨石中。

     今處處有現瑞非一。

    蓋真身舍利。

    感應難思矣。

    讚曰育王寶塔遍塵寰雨濕雲埋蘚\纈班想像當年行路眼幾人指點祭神墦金官城婆娑石塔金官虎溪寺婆娑石塔者。

    昔此邑為金官國時。

    世祖首露王之妃許皇後名黃玉。

    以東漢建武二十四年甲申。

    自西域阿踰陀國所載來。

    初公主承二親之命。

    泛海將指東。

    阻波神之怒。

    不克而還。

    白父王。

    父王命載茲塔。

    乃獲利涉。

    來泊南涯。

    有緋帆茜旗珠玉之美。

    今雲主浦。

    初解綾袴於岡上處曰綾峴。

    茜旗初入海涯曰旗出邊。

    首露王聘迎之。

    同禦國一百五十餘年。

    然于時海東未有創寺奉法之事。

    蓋像教未至。

    而土人不信伏。

    故本記無創寺之文。

    逮第八代銍知王二年壬辰。

    置寺於其地。

    又創王後寺(在阿道訥祇王之世。

    法興王之前)至今奉福焉。

    兼以鎮南倭。

     具見本國本記。

    塔方四面五層。

    其彫鏤甚奇。

    石微赤班色。

    其質良脆。

    非此方類也。

    本草所雲點雞冠血為驗者是也。

    金官國亦名駕洛國。

    具載本記。

    讚曰載厭緋帆茜旆輕乞靈遮莫海濤驚豈徒到岸扶黃玉千古南倭遏怒鯨高麗靈塔寺僧傳雲。

    釋普德字智法。

    前高麗龍岡縣人也。

    詳見下本傳。

    常居平壤城有山方。

     老僧來請講經。

    師固辭。

    不兌。

    赴講涅槃經四十餘卷。

    罷席至城西大寶山嵒穴下禪觀。

    有神人來請。

    宜住此地。

    乃置錫杖於前。

    指其地曰。

    此下有八面七級石塔。

     掘之果然。

    因立精舍。

    曰靈塔寺以居之皇龍寺丈六新羅第二十四真興王即位十四年癸酉二月。

    將築紫宮於龍宮南。

    有黃龍現其地。

     乃改置為佛寺。

    號黃龍寺。

    至己醜年周圍牆宇。

    至十七年方畢。

    未幾海南有一巨舫。

    來泊於河曲縣之絲浦(今蔚州谷浦也)撿看有牒文雲。

    西竺阿育王。

    聚黃鐵五萬七千斤。

    黃金三萬分(別傳雲。

    鐵四十萬七千斤。

    金一千兩。

    恐誤。

    或雲三萬七千斤)。

    將鑄釋迦三尊像。

    未就。

    載舡泛海而祝曰。

    願到有緣國土。

    成丈六尊容。

    并載摸樣一佛二菩薩像。

    縣吏具狀上聞。

    敕使蔔其縣之城東爽塏之地。

    創東竺寺。

    邀安其三尊。

    輸其金鐵於京師。

    以大建六年甲午三月(寺中記雲。

    癸巳十月十七日)鑄成丈六尊像。

    一鼓而就。

    重三萬五千七斤。

    入黃金一萬一百九十八分。

    二菩薩入鐵一萬二千斤。

    黃金一萬一百三十六分。

    安於皇龍寺。

    明年像淚流至踵。

    [泛-之友]地一尺。

    大王升遐之兆。

    或雲。

    像成在真平之世者謬也。

    別本雲。

    阿育王在西竺大香華國。

    生佛後一百年間。

    恨不得供養真身。

    斂化金鐵若幹斤。

    三度鑄成無功。

    時王之太子獨不預斯事。

    王使詰之。

    太子奏雲。

    獨力非功。

      曾知不就。

    王然之。

    乃載舡泛海。

    南閻浮提十六大國。

    五百中國。

    十千小國。

    八萬聚落。

    靡不周旋。

    皆鑄不成。

    最後到新羅國。

    真興王鑄之於文仍林。

    像成。

    相好畢備。

    阿育此飜無憂。

    後大德慈藏西學到五臺山。

    感文殊現身。

    授訣仍囑雲。

     汝國皇龍寺。

    乃釋迦與迦葉佛講演之地。

    宴坐石猶在。

    故天竺無憂王。

    聚黃鐵若幹斤泛海。

    歷一千三百餘年。

    然後乃到而國。

    成安其寺。

    蓋威緣使然也(與別記所載符同)像成後。

    東竺寺三尊亦移安寺中。

    寺記雲。

    真平五年甲辰。

    金堂造成。

     善德王代。

    寺初主真骨歡喜師。

    第二主慈藏國統。

    次國統惠訓。

    次廂律師雲。

    今兵火已來。

    大像與二菩薩皆融沒。

    而小釋迦猶存焉。

    讚曰塵方何處匪真鄉香火因緣最我邦不是育王難下手月城來訪舊行藏皇龍寺九層塔新羅第二十七善德王即位五年。

    貞觀十年丙申。

    慈藏法師西學。

    乃於五臺感文殊授法(詳見本傳)文殊又雲。

    汝國王是天竺剎利種。

    王預受佛記。

    故別有因緣。

    不同東夷共工之族。

    然以山川崎嶮故。

    人性麤悖。

    多信邪見。

    而時或天神降禍。

    然有多聞比丘在於國中。

    是以君臣安泰。

    萬庶和平矣。

    言已不現。

    藏知是大聖變化。

     泣血而退。

    經由中國太和池邊。

    忽有神人出問。

    胡為至此。

    藏答曰。

    求菩提故。

     神人禮拜。

    又問。

    汝國有何留難。

    藏曰。

    我國北連靺鞨。

    南接倭人。

    麗濟二國。

     疊犯封陲。

    鄰寇縱橫。

    是為民梗。

    神人雲。

    今汝國以女為王。

    有德而無威。

    故鄰國謀\之。

    宜速歸本國。

    藏問歸鄉將何為利益乎。

    神曰。

    皇龍寺護法龍。

    是吾長子。

     受梵王之命。

    來護是寺。

    歸本國成九層塔於寺中。

    鄰國降伏。

    九韓來貢。

    王祚永安矣。

    建塔之後設八關會。

    赦罪人。

    則外賊\不能為害。

    更為我於京畿南岸置一精廬。

    共資予福。

    予亦報之德矣。

    言已遂奉王而獻之。

    忽隱不現(寺中記雲。

    於終南山圓香禪師處。

    受建塔因由)貞觀十七年癸卯十六日。

    將唐帝所賜經像袈裟幣帛而還國。

    以建塔之事聞於上。

    善德王議於群臣。

    群臣曰。

    請工匠於百濟。

    然後方可。

    乃以寶帛請於百濟。

    匠名阿非知。

    受命而來。

    經營木石。

    伊于龍春(一雲龍樹)幹蠱。

    率小匠二百人。

    初立剎柱之日。

    匠夢本國百濟滅亡之狀。

    匠乃心疑停手。

    忽大地震動。

    晦冥之中有一老僧一壯士。

    自金殿門出。

    乃立其柱。

    僧與壯士皆隱不現。

    匠於是改悔。

    畢成。

    其塔剎柱記雲。

    鐵盤已上高四十二尺。

    已下一百八十三尺。

    慈藏以五臺所授舍利百粒分安於柱中。

    并通度寺戒壇。

    及大和寺塔。

      以副池龍之請(大和寺在河曲縣南。

    今蔚州。

    亦藏師所創也)樹塔之後。

    天地開泰。

     三韓為一。

    豈非塔之靈蔭乎。

    後高麗王將謀\伐羅。

    乃曰。

    新羅有三寶。

    不可犯也。

     何謂也。

    皇龍丈六。

    并九層塔。

    與真平王天賜玉帶。

    遂寢其謀\。

    周有九鼎。

    楚人不敢北窺。

    此之類也。

    讚曰鬼拱神扶壓帝京輝煌金碧動飛甍登臨何啻九韓伏始覺乾坤特地平又海東名賢安弘撰東都成立記雲。

    新羅第二十七代。

    女王為主。

    雖有道無威。

    九韓侵勞苦。

    龍宮南皇龍寺建九層塔。

    則鄰國之災可鎮。

    第一層日本。

    第二層中華。

     第三層吳越。

    第四層托羅。

    第五層鷹遊。

    第六層靺鞨。

    第七層丹國。

    第八層女狄。

     第九層獩[狂-王百]。

    又按國史及寺中古記。

    真興王癸酉創寺後。

    善德王代。

    貞觀十九年乙巳。

    塔初成。

    三十二孝昭王即位七年。

    聖曆元年戊戌六月。

    霹靂(寺中古記雲聖德王代誤也。

    聖德王代無戊戌)第二十三聖德王代庚申歲。

    重成。

    四十八景文王代戊子六月。

    第二霹靂。

    同代第三重修。

    至本朝光宗即位五年癸醜十月。

    第三霹靂。

    現宗十三年辛酉。

    第四重成。

    又靖宗二年乙亥。

    第四霹靂。

    又文宗甲辰年。

    第五重成。

    又憲宗末年乙亥。

    第五霹靂。

    肅宗丙子。

    第六重成。

    又高宗十六年戊戌冬月。

    西山兵火。

    塔寺丈六殿宇皆災皇龍寺鐘芬皇寺藥師奉德寺鐘新羅第三十五景德大王。

    以天寶十三甲午鑄皇龍寺鐘。

    長一丈三寸。

    厚九寸入。

     重四十九萬七千五百八十一斤。

    施主孝貞伊王三毛夫人。

    匠人裡上宅一典。

    肅宗朝。

    重成新鐘。

    長六尺八寸。

    又明年乙未。

    鑄芬皇藥師銅像。

    重三十萬六千七百斤。

    匠人本彼部強古乃未。

    又捨黃銅一十二萬斤。

    為先考聖德王欲鑄巨鐘一口。

      未就而崩。

    其子惠恭大王乾運\。

    以大曆庚戌十二月。

    命有司鳩工徒。

    乃克成之。

     安於奉德寺。

    寺乃孝成王。

    開元二十六年戊寅。

    為先考聖德大王奉福所創也。

    故鐘銘曰聖德大王神鐘之銘(聖德乃景德之考典光大王也。

    鐘本景德為先考所施之金。

    故稱雲聖德。

    鐘爾)朝散大夫前太子司議郎翰林郎金弼粵奉教撰。

    鐘銘文煩不錄靈妙寺丈六善德王創寺。

    塑像因緣。

    具載良志法師傳。

    景德王即位二十三年。

    丈六改金。

    租二萬三千七百碩(良志傳作像之初成之費。

    今兩存之) 四佛山掘佛山萬佛山竹嶺東百許裡。

    有山屹然高峙。

    真平王九年甲申。

    忽有一大石。

    四面方丈。

    彫四方如來。

    皆以紅紗護之。

    自天墜其山頂。

    王聞之命駕瞻敬。

    遂創寺嵒側。

    額曰大乘寺。

    請比丘亡名誦蓮經者主寺。

    灑掃供石。

    香火不廢。

    號曰亦德山。

    或曰四佛山。

    比丘卒既葬。

    塚上生蓮又景德王遊幸柏栗寺。

    至山下聞地中有唱佛聲。

    令掘之。

    得大石。

    四面刻四方佛。

     因創寺。

    以掘佛為號。

    今訛雲掘石王又聞唐代宗皇帝優崇釋氏。

    命工作五色氍毹。

    又彫沈檀木與明珠美玉為假山。

    高丈餘。

    置氍毹之上。

    山有巉嵒怪石澗穴。

      區隔每一區內。

    有歌舞伎樂列國山川之狀。

    微風入戶。

    蜂蝶翺翔。

    燕雀飛舞。

    隱約視之。

    莫辨真假。

    中安萬佛。

    大者逾方寸。

    小者八九分。

    其頭或巨黍者。

    或半菽者。

    螺髻白毛。

    眉目的攊。

    相好悉備。

    隻可彷彿。

    莫得而詳。

    因號萬佛山。

    更鏤金玉為流蘇幡蓋菴羅薝葍花果莊嚴。

    百步樓閣。

    臺殿堂榭。

    都大雖微。

    勢皆活動。

    前有旋遶比丘像千餘軀。

    下列紫金鐘三[竺-二虛]。

    皆有閣有蒲牢。

    鯨魚為撞。

    有風而鐘鳴。

    則旋遶僧皆仆。

    拜頭至地。

    隱隱有梵音。

    蓋關棙在乎鐘也。

    雖號萬佛。

    其實不可勝記。

    既成。

    遣使獻之。

    代宗見之。

    嘆曰。

    新羅之巧。

    天造非巧也。

    乃以九光扇加置嵒岫間。

    因謂之佛光。

    四月八日。

    詔兩街僧徒。

    於內道場禮萬佛山。

    命三藏不空念讚密部真詮千遍以慶之。

    觀者皆嘆伏其巧。

    讚曰天粧滿月四方裁地湧明毫一夜開妙手更煩彫萬佛真風要使遍三才生義寺石彌勒善德王時。

    釋生義常住道中寺。

    夢有僧引上南山而行。

    令結草為標。

    至山之南洞。

     謂曰。

    我埋此處。

    請師出安嶺上。

    既覺。

    與友人尋所標。

    至其洞掘地。

    有石彌勒出。

    置於三花嶺上。

    善德王十二年甲辰歲。

    創寺而居。

    後名生義寺(今訛言性義寺。

    忠談師每歲重三重九烹茶獻供者。

    是此尊也) 興輪寺壁畫普賢第五十四景明王時。

    興輪寺南門。

    及左右廊廡災焚。

    未修。

    靖和[弓*幾]繼二僧募緣將修。

    貞明七年辛巳五月十五日。

    帝釋降于寺之左經樓。

    留旬日。

    殿塔及草樹土石皆發異香。

    五雲覆寺。

    南池魚龍喜躍跳擲。

    國人聚觀。

    嘆未曾有。

    玉帛梁稻施積丘山。

    工匠自來。

    不日成之。

    工既畢。

    天帝將還。

    二僧白曰。

    天若欲還宮。

     請圖寫聖容。

    至誠\供養。

    以報天恩。

    亦乃因茲留影。

    永鎮下方焉。

    帝曰。

    我之願力不如彼普賢菩薩遍垂玄化。

    畫此菩薩像。

    虔設供養而不廢宜矣。

    二僧奉教。

    敬畫普賢菩薩於壁間。

    至今猶存其像三所觀音眾生寺新羅古傳雲。

    中華天子有寵姬。

    美豔無雙。

    謂古今圖畫尟有如此者。

    乃命善畫者寫真(畫工傳失其名。

    或雲張僧繇。

    則是吳人也。

    梁天監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祕閣知畫事。

    歷右將軍吳興太守。

    則乃中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