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

關燈
興法第三 順道肇麗(道公之次。

    亦有法深義淵曇嚴之流。

    相繼而興教。

    [烈-列秋]古傳無文。

     今亦不敢編次。

    詳見僧傳) 高麗本記雲。

    小獸林王即位二年壬申。

    乃東晉鹹安二年孝武帝即位之年也。

     前秦符堅遣使及僧順道。

    送佛像經文(時堅都關中。

    即長安)。

    又四年甲戌。

    阿道來自晉。

    明年乙亥二月。

    創肖門寺以置順道。

    又創伊弗蘭寺以置阿道。

    此高麗佛法之始。

    僧傳作二道來自魏雲者誤矣。

    實自前秦而來。

    又雲肖門寺今興國。

    伊弗蘭寺今興福者亦誤。

    按麗時都安市城。

    一名安丁忽。

    在遼水之北遼水一名鴨淥。

     今雲安民江。

    豈有松京之興國寺名。

    讚曰 鴨淥春深渚草鮮白沙鷗鷺等閑眠忽驚柔櫓一聲遠何處漁舟客到煙難陀闢濟百濟本記雲。

    第十五(僧傳雲十四誤)[杵-十匕]流王即位甲申(東晉孝武帝大元九年)。

    胡僧摩羅難陀至自晉。

    迎置宮中禮敬。

    明年乙酉。

    創佛寺於新都漢山州。

     度僧十人。

    此百濟佛法之始。

    又阿莘王即位大元十七年二月。

    下教崇信佛法求福。

     摩羅難陀。

    譯雲童學(其異跡詳見僧傳)。

    讚曰天造從來草昧間大都為伎也應難翁翁自解呈歌舞引得傍人借眼看阿道基羅(一作我道。

    又阿頭) 新羅本記第四雲。

    第十九訥祗王時。

    沙門墨胡子自高麗至一善郡。

    郡人毛禮(或作毛祿)。

    於家中作堀室安置。

    時梁遣使賜衣著香物(高得相詠史詩雲。

    梁遣使僧曰元表。

    宣送溟檀及經像)。

    君臣不知其香名與其所用。

    遣人齎香遍問國中。

    墨胡子見之曰。

    此之謂香也。

    焚之則香氣芬馥。

    所以達誠\於神聖。

    神聖未有過於三寶。

    若燒此發願。

    則必有靈應(訥祗在晉宋之世。

    而雲梁遣使。

    恐誤)。

    時王女病革。

    使召墨胡子。

    焚香表誓。

    王女之病尋愈。

    王喜厚加赉貺。

    俄而不知所歸。

    又至二十一毘處王時。

    有我道和尚。

    與侍者三人。

    亦來毛禮家。

    儀表似墨胡子。

    住數年。

    無疾而終。

    其侍者三人留住。

    講讀經律。

    往往有信奉者(有注雲與本碑及諸傳記殊異。

    又高僧傳雲西竺人。

    或雲從吳來)。

    按我道本碑雲。

    我道高麗人也。

     母高道寧。

    正始間。

    曹魏人我(姓我也)。

    崛摩奉使句麗。

    私之而還。

    因而有娠。

     師生五歲。

    其母令出家。

    年十六歸魏。

    省覲崛摩。

    投玄彰和尚講下就業。

    年十九又歸寧於母。

    母謂曰。

    此國于今不知佛法。

    爾後三千餘月雞林有聖王出。

    大興佛教。

    其京都內有七處伽藍之墟。

    一曰金橋東天鏡林(今興輪寺。

    金橋謂西川之橋。

     俗訛呼雲松橋也。

    寺自我道始基。

    而中癈。

    至法興王丁未草創。

    乙卯大開。

    真興王畢成)。

    二曰三川岐(今永興寺。

    與興輪開同代)。

    三曰龍宮南(今皇龍寺。

    真興王癸酉始開)。

    四曰龍宮北(今芬皇寺。

    善德甲午始開)。

    五曰沙川尾(今靈妙寺。

     善德王乙未始開)。

    六曰神遊林(今天王寺。

    文武王己卯開)。

    七曰婿請田(今曇嚴寺)皆前佛時伽藍之墟。

    法水長流之地。

    爾歸彼而播揚大教。

    當東嚮於釋祀矣。

     道稟教至雞林。

    寓止王城西裡。

    今嚴莊寺。

    于時末雛王即位二年癸未也。

    詣闕請行教法。

    世以前所未見為嫌。

    至有將殺之者。

    乃逃隱于續林(今一善縣)毛祿家(祿與禮形近之訛。

    古記雲。

    法師初來毛祿家。

    時天地震驚。

    時人不知僧名。

    而雲阿頭彡麼。

    彡麼者乃鄉言之稱僧也。

    猶言沙彌也)三年。

    時成國公主疾。

    巫醫不效。

    敕使四方求醫。

    師率然赴闕。

    其疾遂理。

    王大悅。

    問其所須。

    對曰。

    貧道百無所求。

    但願創佛寺於天境林。

    大興佛教。

    奉福邦家爾。

    王許之。

    命興工。

    俗方質儉。

    編茅葺屋。

    住而講演。

    時或天花落地。

    號興輪寺。

    毛祿之妹名史氏。

    投師為尼。

    亦於三川岐。

    創寺而居。

    名永興寺。

    未幾。

    末雛王即世。

    國人將害之。

      師還毛祿家。

    自作塚。

    閉戶自絕。

    遂不復現。

    因此大教亦廢。

    至二十三法興大王。

     以蕭梁天監十三年甲午登位。

    乃興釋氏。

    距末雛王癸未之歲二百五十二年。

    道寧所言三千餘月驗矣。

    據此。

    本記與本碑。

    二說相戾。

    不同如此。

    嘗試論之。

    梁唐二僧傳。

    及三國本史皆載。

    麗濟二國佛教之始。

    在晉末大元之間。

    則二道法師。

      以小獸林甲戌到高麗明矣。

    此傳不誤。

    若以毘處王時方始到羅。

    則是阿道留高麗百餘歲乃來也。

    雖大聖行止出沒不常。

    未必皆爾。

    抑亦新羅奉佛非晚甚如此。

    又若在末雛之世。

    則卻超先於到麗甲戌百餘年矣。

    于時雞林未有文物禮教。

    國號猶未定。

    何暇阿道來請奉佛之事。

    又不合高麗未到而越至于羅也。

    設使暫興還廢。

     何其間寂寥無聞。

    而尚不識香名哉。

    一何大後。

    一何大先。

    揆夫東漸之勢。

    必始于麗濟而終乎羅則訥祗既與獸林世相接也。

    阿道之辭麗抵羅。

    宜在訥祗之世。

    又王女救病。

    皆傳為阿道之事。

    則所謂墨胡者非真名也。

    乃指目之辭。

    如梁人指達摩為碧眼胡。

    晉調釋道安為柒道人類也。

    乃阿道危行避諱。

    而不言名姓故也。

    蓋國人隨其所聞。

    以墨胡阿道二名。

    分作二人為傳爾。

    況雲阿道儀表似墨胡。

    則以此可驗其一人也。

    道寧之序七處。

    直以創開先後預言之。

    兩傳失之。

    故今以沙川尾躋於五次。

    三千餘月未必盡信書。

    自訥祇之世抵乎丁未。

    無慮一百餘年。

    若曰一千餘月。

    則殆幾矣。

    姓我。

    單名疑贋難詳。

    又按元魏釋曇始(一雲惠始)傳雲。

      始關中人。

    自出家已後。

    多有異跡。

    晉孝武大元年末。

    齎經律數十部。

    往遼東宣化。

    現授三乘立以歸戒。

    蓋高麗聞道之始也。

    義熙初復還關中。

    聞導三輔。

    始足白於面。

    雖涉泥水。

    未嘗沾濕。

    天上鹹稱白足和尚雲。

    晉末。

    朔方兇奴赫連勃勃。

     破獲關中。

    斬戮無數。

    時始亦遇害。

    刀不能傷。

    勃勃嗟嘆之。

    普赦沙門。

    悉皆不殺。

    始於是潛遁山澤。

    修頭陀行。

    拓拔燾復剋長安。

    擅威關洛。

    時有博陵崔皓。

     小習左道。

    猜嫉釋教。

    既位居偽輔。

    為燾所信。

    乃與天師寇謙之說燾。

    佛教無益。

     有傷民利。

    勸令廢之雲雲。

    大平之末。

    始方知燾將化時至。

    乃以元會之日。

    忽杖鍚到宮門。

    燾聞令斬之。

    屢不傷燾自斬之亦無傷。

    飼北園。

    所養虎亦不敢近。

    燾大生慚[怡-台翟]。

    遂感癘疾。

    崔寇二人相次發惡病。

    燾以過由於彼。

    於是誅滅二家門族。

    宣下國中。

    大[弓*幾]佛法。

    始後不知所終議曰。

    曇始以大元末到海東。

    義熙初還關中。

    則留此十餘年。

    何東史無文。

    始既恢詭不測之人。

    而與阿道。

     墨胡。

    難陀。

    年事相同。

    三人中疑一必其變諱也。

    讚曰雪擁金橋凍不開雞林春色未全迴可憐青帝多才思先著毛郎宅裏梅原宗興法(距訥祗世一百餘年)厭髑滅身新羅本記。

    法興大王即位十四年。

    小臣異次頓為法滅身。

    即蕭梁普通八年丁未。

     西竺達摩來金陵之歲也。

    是年。

    朗智法師亦始住靈鷲山開法。

    則大教興衰。

    必遠近相感。

    一時於此可信。

    元和中。

    南澗寺沙門一念撰髑香墳禮佛結社文。

    載此事甚詳。

    其略曰。

    昔在法興大王垂拱紫極之殿。

    俯察扶桑之域。

    以謂昔漢明感夢。

     佛法東流。

    寡人自登位。

    願為蒼生欲造修福滅罪之處。

    於是朝臣(鄉傳雲。

    工目謁恭等)未測深意。

    唯遵理國之大義。

    不從建寺之神略。

    大王嘆曰。

    於戲。

    寡人以不德丕承大業。

    上虧陰陽之造化。

    下無黎庶之歡。

    萬機之暇。

    留心釋風。

    誰與為伴。

    粵有內養者。

    姓樸字厭髑(或作異次。

    或雲伊處。

    方音之別也。

    譯雲厭也。

     髑頓道睹獨等皆隨書者之便。

    乃助辭也。

    今譯上不譯下。

    故雲厭髑又厭睹等也)。

      其父未評。

    祖阿珍宗。

    即習寶葛文王之子也(新羅官爵凡十七級。

    其第四曰波珍喰亦雲阿珍喰也。

    宗其名也。

    習寶亦名也。

    羅人凡追封王者。

    皆稱葛文王。

    其實史臣亦雲未詳。

    又按金用行撰阿道碑。

    舍人時年二十六。

    父吉升。

    祖功漢。

    曾祖乞解大王)挺竹柏而為質。

    抱水鏡而為志。

    積善曾孫。

    望宮內之爪牙。

    聖朝忠臣。

     企河清之登侍。

    時年二十二。

    當充舍人(羅爵有大舍小舍等。

    蓋下士之秩)瞻仰龍顏。

    知情擊目。

    奏雲。

    臣聞古人問策芻蕘。

    願以危罪啟諮。

    王曰。

    非爾所為。

    舍人曰。

    為國亡身。

    臣之大節。

    為君盡命。

    民之直義。

    以謬傳辭。

    刑臣斬首。

    則萬民鹹伏。

    不敢違教。

    王曰。

    解肉枰軀。

    將贖一鳥。

    灑血摧命。

    自憐七獸。

    朕意利人。

    何殺無罪。

    汝雖作功德。

    不如避罪。

    舍人曰。

    一切難捨。

    不過身命。

    然小臣夕死。

    大教朝行。

    佛日再中。

    聖主長安。

    王曰。

    鸞鳳之子。

    幼有淩霄之心。

    鴻鵠之兒。

    生懷截波之勢。

    爾得如是。

    可謂大士之行乎。

    於焉大王權整威儀。

    風刀東西。

    霜仗南北。

    以召群臣。

    乃問卿等於我欲造精舍。

    故作留難(鄉傳雲。

    髑為以王命傳下。

    興工創寺之意。

    群臣來諫。

    王乃責怒於髑刑以偽傳王命)於是群臣戰戰兢懼。

    [傯-囪公]侗作誓。

    指手東西。

    王喚舍人而詰之。

    舍人失色。

    無辭以對。

     大王忿怒。

    敕令斬之。

    有司縛到衙下。

    舍人作誓。

    獄吏斬之。

    白乳湧出一丈(鄉傳雲。

    舍人誓曰。

    大聖法王欲興佛教。

    不顧身命。

    多卻結緣。

    天垂瑞祥。

    遍示人庶。

    於是其頭飛出。

    落於金剛山頂雲雲)天四黯黲。

    斜景為之晦明。

    地六震動。

      雨花為之飄落。

    聖人哀戚。

    沾悲淚於龍衣。

    塚宰憂傷。

    流輕汗於蟬冕。

    甘泉忽渴。

      魚鱉爭躍。

    直木先折。

    猿猱群鳴。

    春宮連鏕之侶。

    泣血相顧。

    月庭交袖之朋。

    斷腸惜別。

    望柩聞聲。

    如喪考妣。

    鹹謂子推割股。

    未足比其苦節。

    弘演刳腹。

    詎能方其壯烈。

    此乃扶丹墀之信力。

    成阿道之本心。

    聖者也。

    遂乃葬北山之西嶺(即金剛山也。

    傳雲。

    頭飛落處。

    因葬其地。

    今不言何也)內人哀之。

    蔔勝地造蘭若。

     名曰剌楸寺。

    於是家家作禮。

    必獲世榮。

    人人行道。

    當曉法利。

    真興大王即位五年甲子。

    造大興輪寺(按國史興鄉傳。

    實法興王十四年丁未始開。

    二十一年乙卯大伐天鏡林。

    始興工梁棟之材。

    皆於其林中取足。

    而階礎石龕皆有之。

    至真興王五年甲子。

    寺成。

    故雲甲子。

    僧傳雲七年誤)。

    大清之初。

    梁使沈湖將舍利。

    天壽六年。

    陳使劉思并僧明觀奉內經并次。

    寺寺星張塔塔雁行。

    豎法幢。

    懸梵鏡。

     龍象釋徒。

    為寰中之福田。

    大小乘法。

    為京國之慈雲。

    他方菩薩。

    出現於世(謂芬皇之陳那浮石寶。

    蓋以至洛山五臺等是也)西域名僧。

    降臨於境。

    由是併三韓而為邦。

    掩四海而為家。

    故書德名於天[金*具]之樹。

    影神跡於星河之水。

    豈非三聖威之所緻也(謂我道法興厭髑也)降有國統惠隆法主孝圓金相郎大統鹿風大書省真怒波珍喰金嶷等建舊塋。

    樹豐碑。

    元和十二年丁酉八月五日。

    即第四十一憲德大王九年也。

    興輪寺永秀禪師(于時瑜伽諸德皆稱禪師)結湊斯塚。

    禮佛之香徒。

     每月五日。

    為魂之妙願。

    營壇作梵。

    又鄉傳雲。

    鄉老每當忌旦。

    設社會於興輪寺。

      則今月初五。

    乃舍人捐軀順法之晨也。

    嗚呼。

    無是君無是臣。

    無是臣無是功。

    可謂劉葛魚水。

    雲龍感會之美歟。

    法興王既舉廢立寺。

    寺成。

    謝冕旒披方袍施宮戚為寺隸(寺隸至今稱王孫。

    後至太宗王時。

    宰輔金良圖信向佛法。

    有二女曰花寶蓮寶。

    捨身為此寺婢。

    又以逆臣毛尺之族。

    沒寺為隸。

    二族之裔至今不絕)主住其寺。

    躬任弘化。

    真興乃繼德重聖。

    承[褒-保公]職處九五。

    威率百僚。

    號令畢備。

    因賜額大王興輪寺。

    前王姓金氏。

    出家法雲。

    字法空(僧傳與諸說亦以王妃出家名法雲。

    又真興王為法雲。

    又以為真興之妃名法雲。

    頗多疑混)冊府元龜雲。

      姓募。

    名秦初興役之乙卯歲。

    王妃亦創永興寺。

    慕史氏之遺風。

    同王落彩為尼。

     名妙法。

    亦住永興寺。

    有年而終。

    國史雲。

    建福三十一年。

    永興寺塑像自壞。

    未幾。

    真興王妃比丘尼卒。

    按真興乃法興之姪子。

    妃思刀夫人樸氏。

    牟梁裡英失角幹之女。

    亦出家為尼。

    而非永興寺之創主也。

    則恐真字當作法。

    謂法興之妃巴刁夫人為尼者之卒也。

    乃創寺立像之主故也。

    二興捨位出家。

    史不書。

    非經世之訓也。

    又於大通元年丁未。

    為梁帝創寺於熊川州。

    名大通寺(熊川即公州也。

    時屬新羅故也。

    然恐非丁未也。

    乃中大通元年己酉歲所創也。

    始創興輪之丁未。

    未暇及於他郡立寺也)讚曰聖智從來萬世謀\區區輿議謾秋毫法輪解逐金輪轉舜日方將佛日高右原宗徇義輕生已足驚天花白乳更多情俄然一釰身亡後院院鐘聲動帝京右厭髑法王禁殺百濟第二十九主法王諱宣。

    或雲孝順。

    開皇十年己未即位。

    是年冬。

    下詔禁殺生。

     放民家所養鷹鸇之類。

    焚漁獵之具。

    一切禁止。

    明年庚申度僧三十人。

    創王興寺於時都泗泚城(今扶餘)始立栽而升遐。

    武王繼統。

    父基子構。

    歷數紀而畢成。

    其寺亦名彌勒寺。

    附山臨水。

    花木秀麗。

    四時之美具焉。

    王每命舟。

    沿河入寺。

    賞其形勝壯麗(與古記所載小異。

    武王是貧母與池龍通交而所生。

    小名薯蕷。

    即位後諡號武王。

    初與王妃草創也)讚曰詔寬[狂-王羽][狂-王戌]千丘惠澤洽豚魚四海仁莫道聖君輕下世上方兜率正芳春寶藏奉老普德移庵高麗本記雲。

    麗季武德貞觀間。

    國人爭奉五鬥米教。

    唐高祖聞之。

    遣道士送天尊像來。

    講道德經。

    王與國人聽之。

    即第二十七代榮留王即位七年武德七年甲申也。

     明年遣使往唐。

    求學佛老。

    唐帝(謂高祖也)許之。

    及寶藏王即位(貞觀十六年壬寅也)亦欲併興三教。

    時寵相蓋蘇文。

    說王以儒釋並熾。

    而黃冠未盛。

    特使於唐求道教。

    時普德和尚住盤龍寺。

    憫左道匹正。

    國祚危矣。

    屢諫不聽。

    乃以神力飛方丈。

    南移于完山州(今全州也)。

    孤大山而居焉。

    即永徽元年庚戌六月也(又本傳雲。

    乾封二年丁卯三月三日也)。

    未幾國滅(以總章元年戊辰國滅則計距庚戌十九年矣)。

    今景福寺有飛來方丈是也雲雲(已上國史)。

    真樂公留詩在堂。

    文烈公著傳行世。

    又按唐書雲。

    先是隋煬帝征遼東。

    有裨將羊皿不利於軍。

    將死有誓曰。

     必為寵臣滅彼國矣。

    及蓋氏擅朝。

    以蓋為氏。

    乃以羊皿是之應也。

    又按高麗古記雲。

    隋煬帝以大業八年壬申。

    領三十萬兵。

    渡海來征。

    十年甲戌十月。

    高麗王(時第三十六代嬰陽王立二十五年也)上表乞降。

    時有一人密持小弩於懷中。

    隨持表使到煬帝舡中。

    帝奉表讀之。

    弩發中帝胸。

    帝將旋師。

    謂左右曰。

    朕為天下之主親征小國而不利。

    萬代之所嗤。

    時右相羊皿奏曰。

    臣死為高麗大臣。

    必滅國。

      報帝王之讎帝崩後生於高麗。

    十五聰明神武。

    時武陽王聞其賢(國史榮留王名建武。

    或雲建成。

    而此雲武陽。

    未詳)徵入為臣自稱姓蓋名金。

    位至蘇文。

    乃侍中職也(唐書雲。

    蓋蘇文自謂莫離支。

    猶中書令。

    又按神誌秘詞序雲。

    蘇文大英弘序并注。

    則蘇文乃職名。

    有文證而傳雲。

    文人蘇英弘序。

    未詳孰是)金奏曰。

    鼎有三足。

    國有三教。

    臣見國中。

    唯有儒釋無道教。

    故國危矣。

    王然之。

    奏唐請之。

     太宗遣敘達等道士八人(國史雲。

    武德八年乙酉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