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孝獻皇帝紀二卷第二十七

關燈
也。

     〔一〕 三史,史記、漢書、東觀記也。

     〔二〕 許詩形近而訛。

    範書許劭傳曰:“天下言拔士者,鹹稱許、郭。

    ”故正。

    郭者,郭泰也。

     〔三〕 範書“徐球”作“徐璆”。

    璆乃球之或字,說見說文。

    汝南先賢傳曰球字孟本。

     〔四〕 範書本傳作“或問其故”,袁紀作蕃自謂人,恐誤。

     〔五〕 袁紹字本初,袁紀下文即作“本初”,此作“季初”,誤。

    故正之。

     司空楊彪辟,不就;舉方正,公車征,不行。

    或勸邵,邵曰:“ 方今小人道長,王室将亂,吾欲避地淮海,以全老幼。

    ”及天下亂,邵至廣陵,徐州刺史陶謙禮之甚厚。

    邵曰:“陶恭祖外好聲名,内非其真。

    今徐州谷貴,小人在側,方厭賓客,待吾雖厚,其勢必薄。

    ”乃渡江投劉繇。

    其後謙捕諸寓士,陳留史堅元,陳郡相仲華逃竄江湖,皆名士也。

    邵與劉繇俱行,終于豫章焉。

     興平元年(甲戊、一九四) 春正月辛酉,大赦天下。

     甲子,帝加元服。

     二月戊寅,有司奏立長秋〔宮〕〔一〕。

    诏曰:“皇妣宅兆未蔔,三年之戚,禮不言吉。

    朕雖不能終身思慕,其何忍言後宮之選乎?”于是太尉朱隽、司徒淳于嘉、司空張喜奏曰:“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改葬皇妣,追上尊号,比穆宗、〔敬〕(恭)宗故事〔二〕。

    ” 〔一〕 據範書補。

     〔二〕 “比”字蔣本阙,黃本作“日”,全後漢文作“如”,而範書皇後紀作“比”。

    比、日形近而訛,故據範書補。

    又和帝葬宋貴人于西陵,儀比敬園,上尊谥曰恭懷皇後。

    順帝葬母李氏,上尊谥曰恭愍皇後,葬恭北陵。

    獻帝改葬王氏亦同此禮。

    和帝尊号曰穆宗,順帝尊号曰敬宗,此作恭宗,誤,亦正之。

     甲申,改葬皇妣王氏,号曰靈懷皇後〔一〕。

     〔一〕 範書獻帝紀曰:“二月壬午,追尊谥皇妣王氏為靈懷皇後。

    甲申,改葬于文昭陵。

    ” 後,邯鄲人。

    祖苞治尚書,為五官中郎〔将〕〔一〕。

    父章襲苞業,居貧不仕。

    有子二人,男曰斌,女曰榮。

    榮則後也。

    後以選入掖庭,為貴人,有寵妊身。

    怖畏何後,服藥欲除胎,胎安不動,又夢負日而行,遂生帝。

    何後惡之,鸩殺後。

    靈帝大怒,欲廢何後,諸黃門請,僅而得止。

    靈帝憫上早孤,追思王後,乃作令儀頌。

     〔一〕 據範書皇後紀補。

     初,上诏求斌。

    斌将妻子詣長安,賜第宅田業,遷執金吾,封都亭侯〔一〕。

     〔一〕 範書皇後紀“田業”下有“拜奉車都尉”五字。

    下文既雲“ 遷”,袁紀恐脫之。

     丁亥,車駕耕于藉田。

     是時李傕等專亂,馬騰等私求不獲,騰怒,以益州牧劉焉宗室大臣,遣使招引,欲共誅傕等。

    焉遣子範将兵就騰。

    岐州刺史種邵〔一〕,太常種拂之子。

    拂為傕所害,中郎将杜廪與賈诩有隙,并與騰合,報其雠隙。

    于是傕、騰攜貳,上遣使者和之,不從。

    〔韓〕(禀)遂率衆來〔二〕,欲和傕、騰,既而複與騰合。

     〔一〕 按三國志董卓傳,時種邵任谏議大夫,又漢無“岐州”。

    範書董卓傳作“前叙州刺史種劭”,袁紀誤。

     〔二〕 “禀”,黃本作“轉”,韓、轉形近而訛,故正之。

     任申〔一〕,騰、遂勒兵屯平樂觀〔二〕,将圖長安。

    傕使樊稠、郭汜及兄子李利擊騰、遂,破之,邵、範等皆死。

    遂西走,稠追之,遂謂稠曰:“天地反覆未可知。

    本所争者非私怨,王家事耳。

    與足下州裡〔人〕〔三〕,雖小有違,要當大同,欲相與善語,而不意後不可複。

    ”乃交馬共語,良久别去。

     〔一〕 此三月事,疑袁紀有脫文。

    又壬申乃第二十五日,在庚申後,疑有訛。

     〔二〕 範書作“長平觀”,三國志亦然,袁紀恐誤。

     〔三〕 據三國志董卓傳注引九州春秋及通鑒補。

     庚申〔一〕,赦騰。

     〔一〕 三月戊申朔,庚申乃第十三日。

     夏四月,以馬騰為安狄将軍,遂為安羌将軍〔一〕。

     〔一〕 通鑒與黃本均作“安降将軍”。

    胡三省曰:“二将軍号,一時暫置耳,後世不複置。

    ” 徐州牧陶謙、北海相孔融謀迎天子還洛陽,會曹操襲曹州〔一〕而止。

     〔一〕 東漢無曹州。

    時曹操為父報仇,複征陶謙,所襲者徐州也。

    袁紀乃涉上文“曹操”而誤。

     陳留太守張邈反,呂布為兖州牧,郡縣皆應之,唯甄城、範(陽)〔一〕、東阿三縣不從。

    邈使人告荀彧曰:“呂布将軍來助曹使君擊陶謙,宜給其食。

    ”衆皆疑,彧知邈為亂,即勒兵設備。

    時操軍攻謙,留守少,而(布)督将大吏多與邈〔通〕謀〔二〕。

    其夜,彧誅謀叛者數十人,衆乃定。

     〔一〕 據三國志、範書删。

    郡國志東郡有範縣,無範陽,“陽”系衍文。

     〔二〕 據三國志荀彧傳删補。

     豫州刺史郭貢率衆數萬人來至城下。

    或言與呂布同謀,衆甚懼。

    貢求見彧,彧将往,或曰:“君一州鎮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貢、邈分非素結,今來速,計必未定;及其未定說之,縱不為用,可使中立。

    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計。

    ”貢見彧無懼意,謂甄城未易攻也,遂引兵去。

     操引軍還攻呂布。

     五月,即拜揚武将軍郭汜為後将軍,更封美陽侯。

    安集将軍樊稠為右将軍,開府如三公〔一〕。

     〔一〕 按通鑒與此同,然前初平三年紀文已言汜為後将軍、稠為右将軍,皆封侯,此又重出恐誤。

    或當作“加後将軍郭汜、右将軍樊稠開府如三公”。

     六月丙子,分河西〔四〕郡為雍州〔一〕。

     〔一〕 據範書補。

     丁醜,京師地震。

    戊寅,又震。

     乙酉晦〔一〕,日有蝕之。

    避正殿,寝兵不聽事五日。

     〔一〕 範書及續漢志均作“乙巳晦”。

    按是月丙子朔,乙酉乃第十日,非晦日,作“乙巳”是。

     秋七月壬子,太尉朱隽以災異策罷。

    戊午,太常楊彪為太尉,錄尚書事。

     甲子,即拜鎮南将軍楊定為安西将軍,開府如三公。

     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

    诏使侍禦史侯汶洗囚徒,原輕系。

    上避正殿。

     于是谷貴,大豆一斛至二十萬。

    長安中人相食,餓死甚衆。

    帝遣侍禦史候汶出太倉米豆,為貧人作糜,米豆各半,大小各有差。

    餓死者甚衆,帝疑廪賦不實,敕侍中劉艾取米豆各五升,燃火于禦前,作糜得二盆〔一〕。

    于是艾出問尚書:“米豆五升,得糜二盆,而民委頓,何也?朕甚愍之!民不能自濟,故部使者出米豆,冀有益焉。

    禦史不加隐恤,乃如是乎?”尚書以下詣省合謝,奏收侯汶考實。

    诏曰:“未忍緻于理,可杖五十!”亟遣上親所廪人名,于是悉得全濟。

     〔一〕 範書獻帝紀注引袁紀作“得滿三盂”,下同。

     八月,馮翊羌寇屬縣。

    後将軍郭汜、右将軍樊稠等率衆破之,斬首數萬級。

     九月,曹操還甄城。

    呂布屯山陽。

     冬十二月,司徒淳于嘉久病罷。

    衛尉趙溫為司徒,錄尚書事〔一〕。

     〔一〕 按範書獻帝紀,嘉罷作“九月”,溫為司徒系于“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