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孝獻皇帝紀一卷第二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初平元年(庚午、一九〇)
春正月辛亥,大赦天下。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說董卓曰:“夫廢立事大,非常人所及。
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他志也。
今購之急,勢必為變。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之有也。
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于免罪,必無患矣。
”卓以為然,乃以紹為勃海太守。
癸醜〔一〕,卓殺弘農王。
〔一〕 範書獻帝紀作“癸酉”。
按正月壬寅朔,無癸酉,範書誤。
卓使郎中令〔李〕(王)儒進酖于王〔一〕,曰:“服藥可以辟惡。
”王曰:“我無疾,是欲殺我爾。
”不肯,強之。
于是王與唐姬及宮人飲藥,王自歌曰:“天道易兮運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藩。
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往幽玄。
”唐姬起舞,歌曰:“皇天崩兮後土頹,身為帝王兮命夭摧。
死生異路兮從此乖,悼我茕獨兮心中哀。
”因泣下,坐者皆悲。
王謂唐姬曰:“卿故王者妃,勢不為吏民妻矣。
自愛,從此與卿辭。
”遂飲藥而死。
帝聞之,降坐盡哀。
〔一〕 據袁紀下文及範書、袁山松書改。
又山松書言李儒為“弘農郎中”,按袁紀下卷曰:“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則作“郎中”非。
郎中令,武帝時更名為光祿勳,而王國如故。
故此郎中令乃王國之官無疑矣。
是時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勃海太守袁紹、東海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河南太守王匡、〔一〕濟北相鮑信、後将軍袁術、議郎曹操等并興義兵,将以誅卓,衆各數萬人,推紹為盟主。
紹自号車騎将軍,操行奮武将軍。
〔一〕 盧弼三國志集解曰:“馮本、官本‘内’作‘南’,各本俱作‘内’。
範書、通鑒作‘内’,袁宏後漢紀作‘南’。
按郡國志首列河南尹,百官志亦曰河南尹,蓋京尹别于外郡之太守也。
此稱太守,自當作‘河内’為是。
武紀初平元年及夏侯惇傳注引魏書俱稱‘河内太守王匡’。
”盧說是。
長沙太守孫堅亦起兵誅卓,比至南陽,衆數萬人。
卓以堅為破虜将軍,冀其和弭〔一〕。
堅讨卓逾壯,進屯陽人。
卓大怒,遣胡轸、呂布擊堅,戰于建平,堅大破之。
〔一〕 三國志孫堅傳言表堅行破虜将軍者乃袁術也。
卓至陽人一戰敗後,始遣李傕等來求和親,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許表用之。
與袁紀大異。
卓以山東兵盛,欲徙都關中,召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一世,後漢中興,東都洛陽。
從光武至今複十二世〔一〕,案石苞室谶〔二〕,宜複還都長安。
”百官無敢應者。
司徒楊彪曰:“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因民之心,随時之宜。
昔盤庚五遷〔三〕,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谕之。
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變,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人流亡,百無一存。
光武受命,更都洛陽,此其宜也。
方今建立聖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捐宗廟宮殿,棄先帝園陵,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糜沸螘聚,以緻擾亂。
石苞室谶,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作色曰:“楊公欲沮國家計邪?關東黃巾作亂〔四〕,所在賊起,長安崤函險固,國之重防。
又隴右取材木,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武帝故陶作磚處,一朝一夕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五〕!百姓小人,何足與議。
若有前卻,以我大兵驅之,豈得自在!”百寮皆失色。
太尉黃琬曰:“此大事,楊公語得無可思乎?”司空荀爽曰:“相國豈樂遷都邪?今山東兵起,非可一日禁也,而關西尚靜,故當遷之,以圖秦漢之勢也。
堅争不止〔六〕,禍必有所歸,吾不為也。
”卓使有司奏免二公〔七〕。
〔一〕 按範書楊彪傳作“于今亦十世矣”。
三國志董卓傳注引續漢書作“十一世”,通鑒因之,甚是。
袁、範二書均誤。
〔二〕 胡三省曰:“當時緯書之外,又有石苞室谶,蓋時人附益為之,如孔子閉房記之類。
” 〔三〕 李賢曰:“湯遷亳,仲丁遷嚣,河□甲居相,祖乙居耿,并盤庚五遷也。
” 〔四〕 卓所言作亂者,乃指袁紹、袁術、曹操等起兵欲誅卓者,非黃巾也。
疑“黃巾”二字為衍文。
又三國志董卓傳注引續漢書正作“ 關東方亂”。
〔五〕 “蓋”原誤作“盍”,迳改之。
〔六〕 範書楊彪傳此句上有“卓意小解,爽私謂彪曰諸君”等句,疑袁紀有脫文。
〔七〕 卓所使者乃司隸校尉宣播。
二月丁亥,太尉黃琬、司徒楊彪策罷。
初,卓用伍瓊、周毖之議,選天下名士馥等,既出,皆舉兵圖卓。
卓以瓊、毖賣己,心怨之。
及議西遷,瓊、毖固谏,卓大怒曰:“ 君言當拔用善士,卓從二君計,不敢違天下心。
諸君到官,舉兵相圖,卓何相負?”遂斬瓊、毖。
彪、琬恐懼,詣卓謝曰:“因小人戀舊,非欲沮國事也,請以不及為受罪〔一〕。
”卓不勝當時之忿,既殺瓊、毖,旋亦悔之,故表彪、琬為光祿大夫。
〔一〕 陳璞曰:“受字衍。
” 卓以河南尹朱隽為太仆,以為己副。
隽不肯受,因進曰:“國不宜遷,必孤天下望,成山東之釁,臣不見其可也。
”有司曰:“召見君受拜,而君拒之;不問徙事,而君陳之,何也?”隽曰:“副相國至重,非臣所堪。
遷都非計,臣之所急也。
辭所不堪,進其所急,臣之宜也。
”有司曰:“遷都之事,初無此計也,就有未露,何所受聞?”隽曰:“相國董卓具為臣說。
”有司不能屈。
于是朝之大臣及尚書郎華歆等皆稱焉,由是止不副卓。
卓愈恨之,懼必為卓所陷,乃奔荊州。
光祿勳趙謙為太仆。
王允為司徒,守尚書令。
丁亥,天子遷都長安。
卓留屯洛陽,盡焚宮室,徙民長安。
壬辰,白虹貫日。
三月己巳〔一〕,車駕至長
侍中周毖、城門校尉伍瓊說董卓曰:“夫廢立事大,非常人所及。
袁紹不達大體,恐懼出奔,非有他志也。
今購之急,勢必為變。
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衆,英雄因之而起,山東非公之有也。
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則紹喜于免罪,必無患矣。
”卓以為然,乃以紹為勃海太守。
癸醜〔一〕,卓殺弘農王。
〔一〕 範書獻帝紀作“癸酉”。
按正月壬寅朔,無癸酉,範書誤。
卓使郎中令〔李〕(王)儒進酖于王〔一〕,曰:“服藥可以辟惡。
”王曰:“我無疾,是欲殺我爾。
”不肯,強之。
于是王與唐姬及宮人飲藥,王自歌曰:“天道易兮運何艱,棄萬乘兮退守藩。
逆臣見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往幽玄。
”唐姬起舞,歌曰:“皇天崩兮後土頹,身為帝王兮命夭摧。
死生異路兮從此乖,悼我茕獨兮心中哀。
”因泣下,坐者皆悲。
王謂唐姬曰:“卿故王者妃,勢不為吏民妻矣。
自愛,從此與卿辭。
”遂飲藥而死。
帝聞之,降坐盡哀。
〔一〕 據袁紀下文及範書、袁山松書改。
又山松書言李儒為“弘農郎中”,按袁紀下卷曰:“儒前為弘農王郎中令”,則作“郎中”非。
郎中令,武帝時更名為光祿勳,而王國如故。
故此郎中令乃王國之官無疑矣。
是時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勃海太守袁紹、東海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河南太守王匡、〔一〕濟北相鮑信、後将軍袁術、議郎曹操等并興義兵,将以誅卓,衆各數萬人,推紹為盟主。
紹自号車騎将軍,操行奮武将軍。
〔一〕 盧弼三國志集解曰:“馮本、官本‘内’作‘南’,各本俱作‘内’。
範書、通鑒作‘内’,袁宏後漢紀作‘南’。
按郡國志首列河南尹,百官志亦曰河南尹,蓋京尹别于外郡之太守也。
此稱太守,自當作‘河内’為是。
武紀初平元年及夏侯惇傳注引魏書俱稱‘河内太守王匡’。
”盧說是。
長沙太守孫堅亦起兵誅卓,比至南陽,衆數萬人。
卓以堅為破虜将軍,冀其和弭〔一〕。
堅讨卓逾壯,進屯陽人。
卓大怒,遣胡轸、呂布擊堅,戰于建平,堅大破之。
〔一〕 三國志孫堅傳言表堅行破虜将軍者乃袁術也。
卓至陽人一戰敗後,始遣李傕等來求和親,令堅列疏子弟任刺史,許表用之。
與袁紀大異。
卓以山東兵盛,欲徙都關中,召公卿議曰:“高祖都關中,十一世,後漢中興,東都洛陽。
從光武至今複十二世〔一〕,案石苞室谶〔二〕,宜複還都長安。
”百官無敢應者。
司徒楊彪曰:“遷都改制,天下大事,皆當因民之心,随時之宜。
昔盤庚五遷〔三〕,殷民胥怨,故作三篇以曉谕之。
往者王莽篡逆,變亂五常,更始、赤眉之變,焚燒長安,殘害百姓,民人流亡,百無一存。
光武受命,更都洛陽,此其宜也。
方今建立聖主,光隆漢祚,而無故捐宗廟宮殿,棄先帝園陵,百姓驚愕,不解此意,必糜沸螘聚,以緻擾亂。
石苞室谶,妖邪之書,豈可信用!”卓作色曰:“楊公欲沮國家計邪?關東黃巾作亂〔四〕,所在賊起,長安崤函險固,國之重防。
又隴右取材木,功夫不難,杜陵南山下有孝武帝故陶作磚處,一朝一夕可辦,宮室官府,蓋何足言〔五〕!百姓小人,何足與議。
若有前卻,以我大兵驅之,豈得自在!”百寮皆失色。
太尉黃琬曰:“此大事,楊公語得無可思乎?”司空荀爽曰:“相國豈樂遷都邪?今山東兵起,非可一日禁也,而關西尚靜,故當遷之,以圖秦漢之勢也。
堅争不止〔六〕,禍必有所歸,吾不為也。
”卓使有司奏免二公〔七〕。
〔一〕 按範書楊彪傳作“于今亦十世矣”。
三國志董卓傳注引續漢書作“十一世”,通鑒因之,甚是。
袁、範二書均誤。
〔二〕 胡三省曰:“當時緯書之外,又有石苞室谶,蓋時人附益為之,如孔子閉房記之類。
” 〔三〕 李賢曰:“湯遷亳,仲丁遷嚣,河□甲居相,祖乙居耿,并盤庚五遷也。
” 〔四〕 卓所言作亂者,乃指袁紹、袁術、曹操等起兵欲誅卓者,非黃巾也。
疑“黃巾”二字為衍文。
又三國志董卓傳注引續漢書正作“ 關東方亂”。
〔五〕 “蓋”原誤作“盍”,迳改之。
〔六〕 範書楊彪傳此句上有“卓意小解,爽私謂彪曰諸君”等句,疑袁紀有脫文。
〔七〕 卓所使者乃司隸校尉宣播。
二月丁亥,太尉黃琬、司徒楊彪策罷。
初,卓用伍瓊、周毖之議,選天下名士馥等,既出,皆舉兵圖卓。
卓以瓊、毖賣己,心怨之。
及議西遷,瓊、毖固谏,卓大怒曰:“ 君言當拔用善士,卓從二君計,不敢違天下心。
諸君到官,舉兵相圖,卓何相負?”遂斬瓊、毖。
彪、琬恐懼,詣卓謝曰:“因小人戀舊,非欲沮國事也,請以不及為受罪〔一〕。
”卓不勝當時之忿,既殺瓊、毖,旋亦悔之,故表彪、琬為光祿大夫。
〔一〕 陳璞曰:“受字衍。
” 卓以河南尹朱隽為太仆,以為己副。
隽不肯受,因進曰:“國不宜遷,必孤天下望,成山東之釁,臣不見其可也。
”有司曰:“召見君受拜,而君拒之;不問徙事,而君陳之,何也?”隽曰:“副相國至重,非臣所堪。
遷都非計,臣之所急也。
辭所不堪,進其所急,臣之宜也。
”有司曰:“遷都之事,初無此計也,就有未露,何所受聞?”隽曰:“相國董卓具為臣說。
”有司不能屈。
于是朝之大臣及尚書郎華歆等皆稱焉,由是止不副卓。
卓愈恨之,懼必為卓所陷,乃奔荊州。
光祿勳趙謙為太仆。
王允為司徒,守尚書令。
丁亥,天子遷都長安。
卓留屯洛陽,盡焚宮室,徙民長安。
壬辰,白虹貫日。
三月己巳〔一〕,車駕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