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八 餘紀
關燈
小
中
大
三年,心計日數,手答口授。
自辦事至夜分不辍,心血為耗。
目睛漸花。
順治五年,還朝報命,特召賜宴,賜袍靴等物,又太皇太後賜宴;仍入内院辦事。
是年,遇加四祖尊号覃恩,封贈三代。
己醜,典春闱。
順治八年,世祖親政,命掌禦史大夫事。
賜貂皮披領,又賜團蟒、日月肩貂裘;旨雲:‘你系有功之臣,此袍應賜服用’。
八月,以上“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後”尊号,蔭一子入監。
九年,命掌大學士印,與修“太宗文皇帝實錄”,賜蟒服等。
又薦人才十四人。
順治十年五月,時湖南煽動,滇、黔猶阻;進承疇太保,經略五省。
賜内廄馬、玲珑鞍辔、袍帽及嵌寶石帶、撤袋弓矢、順刀等物。
于陛辭前五日,賜宴,随行官一百二十員,俱引見賜蟒。
禦五鳳樓,目送久之。
敕巡撫、提督、總兵以下,悉聽節制;文官五品以至武官副将以下有違命者,聽以軍法從事。
一應撫剿事宜,不從中制;事後具疏報聞。
文武各官在京、在外,随時擇用。
所屬各省升轉補調,一面奏聞;應用錢糧即與解給,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
功成之日,優加爵賞;事定之後,即命還朝。
承疇既受命,未出都門,先疏選将召兵,而西北之名将勁旅群集。
六月,出都。
十一月,抵武昌受事;有“多得賢良,安民勸農,以守為戰;簡拔将領,練兵制勝,以戰為守;聯絡土司,使不為賊用,以樹我之藩籬;計離賊黨,使自為解散,以潰彼之腹心”一疏:‘念三湖荒殘,兵多糧少,發金買牛數十頭,分布屯糧,為持久之計。
以昆、沙為湖南北總彙之區,身自彈壓。
初至長沙,城中、城外皆瓦礫荊榛;乃撫降衆、招流移,修城浚池、建倉築壩,而城郭改觀、兵民辏聚矣。
思削平湖南,必先安湖北。
遴舉鄖撫,設鄖鎮以堵西山劉、郝諸逆;立武昌城守,設洞庭水師,以壯全楚腹心之備;分一提、三鎮駐紮武陵,以固辰、沅之門戶;立一撫、兩鎮駐紮寶慶,以遏武、靖之狡窺。
他如永州、祁陽、衡州、湘潭、益陽、常德、彜陵、荊州以迨鄖、襄,節節設鎮,五千裡之長邊首動尾顧、此呼彼應,而楚中之氣脈貫若連星矣’。
又初奉命之始,粵西各入版圖,實存一府、三縣、一州,餘盡賊踞。
承疇謂‘欲取滇、黔,必先複廣西,開入滇之路;乃設撫、提兩大鎮駐紮桂林、再設一大鎮駐紮蒼梧,粵西之險要{山厄}如長城矣’。
十二年五月,常德告警;偕長沙大兵同至衡州堵防寶慶,以分賊勢;而荊、澧大兵直趨常德,乘夜出奇,大破賊衆。
捷聞,賜盔甲、弓矢、刀帶、裘帽等物。
子士銘,登進士。
十四年三月,以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并配覃恩,封贈三代;賜羊酒,蔭一子入監。
承疇在楚五年,休養兵馬,欲待敵敝。
适有疾,予告;未行,而孫可望降,封義王。
承疇上方略,言滇、黔可取狀。
十二月,命調度五省事,三道會師。
道裡險隘,糗糧為艱;承疇廉知積谷處,辄因糧焉。
其無積谷處,則發價土司,倍其直;攜負鱗次而至,悉償之:不惟省轉輸之苦,而招徕之計亦寓焉。
十五年,三路兵進滇;上增發廣西兵,從間道出。
其後李定國逆戰大敗,三路之師齊克雲南。
上發帑金三十萬贍兵赈民;複命三大臣到滇時,察民間夫婦不相保者,俾複完聚,凡數萬人。
承疇初偕大将軍入黔,舍騎徒步;每身居前鋒,而先士卒。
及至滇,調和兵民,尤殚苦心。
大事既竣,精力漸憊,雙睛俱損;遂乞休,命還京調理。
舟次淮安,聞世祖章皇帝賓天,号恸欲絕;疾趨抵京,不入私舍,哭于景山。
既而陳疏請老,特予武功世職。
承疇以覃恩封贈三代者三、蔭子入監者五、予三等阿達哈哈番準世襲者四;有請必允、有奏必行:可謂異遇矣。
又愛惜三軍,食在兵後、苦在兵前;故人樂為之用。
自天啟丁卯與父宦别,癸未卒。
至順治丁亥,迎母至江甯,養四載;母以老思故鄉,乃歸,數載卒。
教子士銘,幾屏之間每錄先聖賢格言示誡。
每遇令節,家庭設香案,朝服望阙叩祝。
乃于康熙四年(乙巳)二月十七日卒。
卒之次日,遣多裡機昂邦問喪,賜茶;谕士銘曰:‘朝廷聞你父病故,不勝痛惜’!遍賜合家及有服親友并仆人等,尤稱異數雲。
自辦事至夜分不辍,心血為耗。
目睛漸花。
順治五年,還朝報命,特召賜宴,賜袍靴等物,又太皇太後賜宴;仍入内院辦事。
是年,遇加四祖尊号覃恩,封贈三代。
己醜,典春闱。
順治八年,世祖親政,命掌禦史大夫事。
賜貂皮披領,又賜團蟒、日月肩貂裘;旨雲:‘你系有功之臣,此袍應賜服用’。
八月,以上“昭聖慈壽恭簡皇太後”尊号,蔭一子入監。
九年,命掌大學士印,與修“太宗文皇帝實錄”,賜蟒服等。
又薦人才十四人。
順治十年五月,時湖南煽動,滇、黔猶阻;進承疇太保,經略五省。
賜内廄馬、玲珑鞍辔、袍帽及嵌寶石帶、撤袋弓矢、順刀等物。
于陛辭前五日,賜宴,随行官一百二十員,俱引見賜蟒。
禦五鳳樓,目送久之。
敕巡撫、提督、總兵以下,悉聽節制;文官五品以至武官副将以下有違命者,聽以軍法從事。
一應撫剿事宜,不從中制;事後具疏報聞。
文武各官在京、在外,随時擇用。
所屬各省升轉補調,一面奏聞;應用錢糧即與解給,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
功成之日,優加爵賞;事定之後,即命還朝。
承疇既受命,未出都門,先疏選将召兵,而西北之名将勁旅群集。
六月,出都。
十一月,抵武昌受事;有“多得賢良,安民勸農,以守為戰;簡拔将領,練兵制勝,以戰為守;聯絡土司,使不為賊用,以樹我之藩籬;計離賊黨,使自為解散,以潰彼之腹心”一疏:‘念三湖荒殘,兵多糧少,發金買牛數十頭,分布屯糧,為持久之計。
以昆、沙為湖南北總彙之區,身自彈壓。
初至長沙,城中、城外皆瓦礫荊榛;乃撫降衆、招流移,修城浚池、建倉築壩,而城郭改觀、兵民辏聚矣。
思削平湖南,必先安湖北。
遴舉鄖撫,設鄖鎮以堵西山劉、郝諸逆;立武昌城守,設洞庭水師,以壯全楚腹心之備;分一提、三鎮駐紮武陵,以固辰、沅之門戶;立一撫、兩鎮駐紮寶慶,以遏武、靖之狡窺。
他如永州、祁陽、衡州、湘潭、益陽、常德、彜陵、荊州以迨鄖、襄,節節設鎮,五千裡之長邊首動尾顧、此呼彼應,而楚中之氣脈貫若連星矣’。
又初奉命之始,粵西各入版圖,實存一府、三縣、一州,餘盡賊踞。
承疇謂‘欲取滇、黔,必先複廣西,開入滇之路;乃設撫、提兩大鎮駐紮桂林、再設一大鎮駐紮蒼梧,粵西之險要{山厄}如長城矣’。
十二年五月,常德告警;偕長沙大兵同至衡州堵防寶慶,以分賊勢;而荊、澧大兵直趨常德,乘夜出奇,大破賊衆。
捷聞,賜盔甲、弓矢、刀帶、裘帽等物。
子士銘,登進士。
十四年三月,以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并配覃恩,封贈三代;賜羊酒,蔭一子入監。
承疇在楚五年,休養兵馬,欲待敵敝。
适有疾,予告;未行,而孫可望降,封義王。
承疇上方略,言滇、黔可取狀。
十二月,命調度五省事,三道會師。
道裡險隘,糗糧為艱;承疇廉知積谷處,辄因糧焉。
其無積谷處,則發價土司,倍其直;攜負鱗次而至,悉償之:不惟省轉輸之苦,而招徕之計亦寓焉。
十五年,三路兵進滇;上增發廣西兵,從間道出。
其後李定國逆戰大敗,三路之師齊克雲南。
上發帑金三十萬贍兵赈民;複命三大臣到滇時,察民間夫婦不相保者,俾複完聚,凡數萬人。
承疇初偕大将軍入黔,舍騎徒步;每身居前鋒,而先士卒。
及至滇,調和兵民,尤殚苦心。
大事既竣,精力漸憊,雙睛俱損;遂乞休,命還京調理。
舟次淮安,聞世祖章皇帝賓天,号恸欲絕;疾趨抵京,不入私舍,哭于景山。
既而陳疏請老,特予武功世職。
承疇以覃恩封贈三代者三、蔭子入監者五、予三等阿達哈哈番準世襲者四;有請必允、有奏必行:可謂異遇矣。
又愛惜三軍,食在兵後、苦在兵前;故人樂為之用。
自天啟丁卯與父宦别,癸未卒。
至順治丁亥,迎母至江甯,養四載;母以老思故鄉,乃歸,數載卒。
教子士銘,幾屏之間每錄先聖賢格言示誡。
每遇令節,家庭設香案,朝服望阙叩祝。
乃于康熙四年(乙巳)二月十七日卒。
卒之次日,遣多裡機昂邦問喪,賜茶;谕士銘曰:‘朝廷聞你父病故,不勝痛惜’!遍賜合家及有服親友并仆人等,尤稱異數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