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南都甲乙紀(續)
關燈
小
中
大
獄,密谕來廷辨之。
如其假冒,當付法司,與臣民共見而棄之。
如其東宮,則祈取入深宮,留養别院;不可分封于外,以啟奸人之心’。
刑部嚴訊穆虎、高成,五毒備至,誓死不承假冒。
穆虎雲:‘我家主是忠臣,直言奏聞,一字非謬;我等何得畏死背義’!法司氣奪。
夢箕複上書自明;并逮治之。
初八日(辛卯),複會審太子于午門。
呼拱幹在刑部獄;是晨張捷坐刑部尚書高倬家,以名帖召之至。
捷曰:‘先生恭喜!此番不惟釋罪,且可以不次超擢,全在先生一言耳’。
拱幹唯唯。
既谒門,百官集定。
各役喝太子跪,太子仍前面西蹲倨。
衆擁拱幹前,王铎指示太子曰:‘此何人’?太子一見,即雲‘方先生在’。
拱幹懼,即退入人後,不敢複前,亦不敢言真僞。
張孫振曰:‘汝是王之明’!太子曰:‘我南來,從不曾自己說是太子。
你等不認罷了,何必改易姓名’?又曰:‘李繼周持皇伯谕帖來招我,非我自來者’。
又曰:‘你等不嘗立皇考之朝乎!何一旦蒙面至此’?衆官竊竊,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決。
最後,王铎前曰:‘千假萬假,總是一假。
是我一人承任,不必再審’!叱送還獄。
應天府官蔡某自朝審出,人問雲何?蔡雲:‘即非真太子,亦是久熟朝内事者’。
旁一官雲:‘汝此言,明日即棄官矣’!自後朝臣不複有敢稱太子者。
京中謠曰:‘若辨太子詐,射人先射馬;若要太子強,擒賊先擒王’(一雲:審時太子雲:‘我南來,從不曾說自已東宮;你不認罷了,何必改易姓名’?刑部尚書高倬、給事戴英齊聲皆雲:‘既認王之明,何須再問?亦不必動刑。
回奏便了’)。
穆虎真義士,馬、王輩不如仆隸遠矣! 看太子語,原未嘗自認王之明;乃高、戴齊聲做作上去,衆耳衆目何在,而有掩盜鼠狗之說;小人真可笑也。
至王铎身為大臣,敢雲“承任”;真鄙夫、妄人也哉! 初九日(壬辰),中允李景濂奏雲:‘太子的系假冒,閣臣王铎再加質問,使之供吐姓名’。
都察院粘示通衢:‘王之明假冒太子’。
十四日(丁酉),谕刑部:‘穆虎若非奸人,豈敢挾王之明冒認東宮?正月、二月,所成何局?往閩、往楚,欲幹何事?豈高夢箕一人所辦!主使附逆,實繁有徒。
着法司窮究’!蓋士英意在姜〔曰〕廣輩,故嚴旨究問。
黃得功上言:‘東宮未必假冒,各官逢迎,不知的系何人、辨明何人,定為奸僞。
先帝之子,即陛下之子;未有不明不白,付之刑獄。
混然雷同,将人臣之義謂何?恐在廷諸臣谄徇者多、抗顔者少,即明白認識,亦誰敢出頭取禍乎’!有旨:‘王之明假冒系親口供吐,有何逢迎?不必懸揣過慮’! 十五日(戊戌),複會審太子于朝。
左都李沾先令校尉私戒太子,必須直言某。
及審時,沾呼“王之明”;不應。
喝問何不應?太子曰:‘何不呼明之王’!沾喝上拶,太子号呼皇天上帝,聲徹于内。
士英傳催放拶;沾複好言問之。
太子曰:‘汝令校尉囑我,校尉自能言之;何必我言。
前日追者何處,追者自知;何必問我’!高倬見其言急切,令扶出。
将出朝,舊東宮伴讀邱緻中捧持大恸。
上聞,即令擒下,發鎮撫司嚴訊。
有題詩于皇城曰:‘百神護跸賊中來,會見前星閉後開;海上扶蘇原未死,獄中病已又奚猜!安危定自關宗社,忠義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處遇,普天空向棘圜哀’!馮可宗即訊高夢箕,夢箕列〔述〕自北來來曆甚詳,假冒欺隐至死不承;爰書故久未定。
禦史陳以瑞奏:‘愚民觀聽易惑,故道路籍籍,皆以諸臣有意傾先帝之血胤’。
有旨:‘将王之明好生護養,勿驟加刑,以招民謗。
俟正告天下,愚夫愚婦皆已明白,然後申法’。
李沾喝拶,與禽獸何異!夢箕至死不認,烈丈夫也。
陳以瑞一疏,可雲婉而直。
三月二十三日(丙午),劉良佐疏言:‘王之明、童氏兩案,未協輿論。
懇求曲全兩朝彜倫,毋贻天下後世口實’!有旨:‘童氏妖婦,冒認結發。
據供,系某陵王宮人,尚未悉真僞。
王之明系驸馬王昺之侄孫,避難南來,與夢箕家人穆虎沿途狎眤,冒認東宮,妄圖不軌,正在嚴究。
朕與先帝素無嫌怨,不得已從群臣之請,勉承重奇;豈有利天下之心,毒害其血胤!舉朝文武,誰非先帝舊臣、誰不如卿,肯昧心至此!法司官即将兩案刊布,以息群疑’。
二十八日(辛亥),左良玉具疏,請保全東宮,以安臣民之心。
謂‘東宮之來,吳三桂實有符驗,史可法明知之而不敢言;此豈大臣之道!滿朝諸臣,但知逢君,不惜大體。
前者李賊逆亂,尚錫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視為仇?明知窮究并無别情,必欲輾轉誅求,遂使皇上忘屋烏之德、臣下絕委裘之義!普天同怨,皇上獨與二、三奸臣保守天下,無是理也!親親而仁民,願皇上省之’!有旨:‘東宮果真,當不失王封。
但王之明被穆虎使冒太子,正在根究奸黨。
其吳三桂、史可法等語,必系訛傳。
法司将審明節略,宣谕該藩’。
四月初一日(癸醜),工部侍郎何楷奏:‘鎮臣疏東宮甚明’。
有旨:‘此疏豈可流傳,必非鎮臣之意,令提塘官立行追毀;敢有鼓煽者,兵部立擒正法’! 初二日(甲寅),湖廣巡撫何騰蛟疏言:‘太子到南,何人奏聞?何人物色?既召至京,馬士英何以獨知其僞?既是王昺之侄孫,何人舉發?内官公侯多北來之人,何無一人确認,而泛雲自供?夢箕前後二疏,何以不發抄傳?明旨愈宣,則臣下愈惑。
此事關天下萬世是非,不可不慎’!有旨:‘王之明自供甚明,百官士民萬目昭然,不日即将口詞章疏刊行。
何騰蛟不必滋擾’! 十三日(乙醜),禦史張兆熊奏:‘僞太子一案,謗議遍處沸騰’。
上命即将口詞章疏連夜速刻,即付诏使逐郡宣布。
十六日(戊辰),袁繼鹹奏:‘良玉舉兵東下,請赦太子以遏止之’!有旨:‘王之明的系假冒,如果先帝遺體,朕豈無慈愛?人臣何即稱兵犯阙!繼鹹身為大臣兼擁兵衆,如何說不能堵止’!又“編年”雲:‘江督袁繼鹹疏言:“太子居移氣養,必非外間兒童所能假襲。
王昺原系富族,且高陽未聞屠害,豈無父兄群從,何事隻身流轉到南?既走紹興,于朝廷有何關系,遣人蹤迹召來?詐冒從何而起?望陛下勿信偏詞,使一人免向隅之悲,則宇宙亨蕩平之福矣”。
有旨:“王之明不刑自認,高夢箕、穆虎合口輸情。
諸臣無端過疑,何視朕太薄、視廷臣太淺!繼鹹身為大臣,不得過聽訛言,别生臆揣”’! 十七日(己巳),史可法恭請召見,面言東宮處分,以息群□。
有旨:‘西警方急,卿專心料理;待奏凱後見’。
可法歎曰:‘“奏凱”二字,談何容易!誠如上所言,面君不知何日矣’! 不要史公回京,其事便有可疑。
北太子一案 先帝共三子,太子年十六,定、永二王皆十三歲。
闖入京時大索,惟永王不知所在。
自成東出,人見太子馬銜尾随後,不見定王。
或曰:已先日随闖出京,過通州,馬上失一履。
有人拾而進,王伸足與着;因問‘軍乎、民乎’?人以民對。
王曰:‘軍則食我家飯者;民方受征稅之苦,有何好事到汝’?其人泣,王亦泣謝之。
自成戰敗西還,不見太子随後;人傳太子歸吳三桂軍中矣。
十月,有男子自詣周中書家求見公主;相抱持大哭,滞留不去。
周仆逐之,遂為街道所奏。
明日,殿中勘之,言宮中事頗合;以訊内官,莫敢認者(一說嘉定伯周奎家)。
有一楊姓内監在旁;太子曰:‘此楊某,曾侍我’。
楊即詐曰:‘奴婢姓張,先服侍者非我也’!又呼舊侍衛錦衣卒十人訊之,鹹曰:‘是永王’。
有晉王者,山西從闖來,因留京師;獨言其僞。
于是言真者,皆下獄。
刑曹郎錢鳳覽詳訊,遂以真皇子報命。
晉王抵覽,覽勃然語侵晉王。
複廷訊之,内閣謝升執以為僞;太子曰:‘某事,先生憶之否’?升默然,一揖退。
鳳覽面叱升不臣。
正陽門商民數人具疏救皇子,詈謝升禽獸無道;具疏人亦下獄。
乙酉正月初十日,攝政王謂廷臣曰:‘太子真僞無傷,但晉王明朝宗室、謝升明朝大臣,鳳覽呵晉王、百姓罵謝升,皆亂民也’。
命系獄者盡殺。
謝升早朝,見鳳覽與拱手,頸忽漸垂;時時自語曰:‘錢先生饒我’!腫潰即死。
四月初六日,鳳陽民張三聚衆誓救皇子,以楊生員為謀主,生員孫三應之;俱擒殺。
初十日,太子遂死。
錢鳳覽,字子端,号蘭台;會稽人,相國麟武公之孫。
以祖蔭,入中書;烈皇帝授刑部主事。
宏光時,以東宮事,北京廷臣俱斥為假。
鳳覽獨疏争之,其略曰:‘太子危地,死生之權,一在朝廷。
據其供詞,保者、驗者确有憑證。
在部五日,悲懼言動,絕無裝飾。
今責其身大音宏為非真耶;人幼而渺小,至十六而頓長且大,比比也。
責以不能書寫為非真耶;東宮素無能書之名。
若責以不能盡悉宮中事耶;播遷流竄,魂魄未安,人于富貴時多不經意,試問各官朝賀跪拜惟聽鴻胪傳呼而已,能于倉猝中悉其禮數否?太子在宮中,未寒而衣、未饑而食,随侍者衆,安能呼姓名?試問各官書吏、皂役等,幾何人能一一悉其姓名、面貌否?當時二王在劉宗敏家,人心止有二王,不知有太子;今诘問時,不能明對者。
貴處東宮,何堪挫辱;自不可
如其假冒,當付法司,與臣民共見而棄之。
如其東宮,則祈取入深宮,留養别院;不可分封于外,以啟奸人之心’。
刑部嚴訊穆虎、高成,五毒備至,誓死不承假冒。
穆虎雲:‘我家主是忠臣,直言奏聞,一字非謬;我等何得畏死背義’!法司氣奪。
夢箕複上書自明;并逮治之。
初八日(辛卯),複會審太子于午門。
呼拱幹在刑部獄;是晨張捷坐刑部尚書高倬家,以名帖召之至。
捷曰:‘先生恭喜!此番不惟釋罪,且可以不次超擢,全在先生一言耳’。
拱幹唯唯。
既谒門,百官集定。
各役喝太子跪,太子仍前面西蹲倨。
衆擁拱幹前,王铎指示太子曰:‘此何人’?太子一見,即雲‘方先生在’。
拱幹懼,即退入人後,不敢複前,亦不敢言真僞。
張孫振曰:‘汝是王之明’!太子曰:‘我南來,從不曾自己說是太子。
你等不認罷了,何必改易姓名’?又曰:‘李繼周持皇伯谕帖來招我,非我自來者’。
又曰:‘你等不嘗立皇考之朝乎!何一旦蒙面至此’?衆官竊竊,有赧者、有恨者,莫之敢決。
最後,王铎前曰:‘千假萬假,總是一假。
是我一人承任,不必再審’!叱送還獄。
應天府官蔡某自朝審出,人問雲何?蔡雲:‘即非真太子,亦是久熟朝内事者’。
旁一官雲:‘汝此言,明日即棄官矣’!自後朝臣不複有敢稱太子者。
京中謠曰:‘若辨太子詐,射人先射馬;若要太子強,擒賊先擒王’(一雲:審時太子雲:‘我南來,從不曾說自已東宮;你不認罷了,何必改易姓名’?刑部尚書高倬、給事戴英齊聲皆雲:‘既認王之明,何須再問?亦不必動刑。
回奏便了’)。
穆虎真義士,馬、王輩不如仆隸遠矣! 看太子語,原未嘗自認王之明;乃高、戴齊聲做作上去,衆耳衆目何在,而有掩盜鼠狗之說;小人真可笑也。
至王铎身為大臣,敢雲“承任”;真鄙夫、妄人也哉! 初九日(壬辰),中允李景濂奏雲:‘太子的系假冒,閣臣王铎再加質問,使之供吐姓名’。
都察院粘示通衢:‘王之明假冒太子’。
十四日(丁酉),谕刑部:‘穆虎若非奸人,豈敢挾王之明冒認東宮?正月、二月,所成何局?往閩、往楚,欲幹何事?豈高夢箕一人所辦!主使附逆,實繁有徒。
着法司窮究’!蓋士英意在姜〔曰〕廣輩,故嚴旨究問。
黃得功上言:‘東宮未必假冒,各官逢迎,不知的系何人、辨明何人,定為奸僞。
先帝之子,即陛下之子;未有不明不白,付之刑獄。
混然雷同,将人臣之義謂何?恐在廷諸臣谄徇者多、抗顔者少,即明白認識,亦誰敢出頭取禍乎’!有旨:‘王之明假冒系親口供吐,有何逢迎?不必懸揣過慮’! 十五日(戊戌),複會審太子于朝。
左都李沾先令校尉私戒太子,必須直言某。
及審時,沾呼“王之明”;不應。
喝問何不應?太子曰:‘何不呼明之王’!沾喝上拶,太子号呼皇天上帝,聲徹于内。
士英傳催放拶;沾複好言問之。
太子曰:‘汝令校尉囑我,校尉自能言之;何必我言。
前日追者何處,追者自知;何必問我’!高倬見其言急切,令扶出。
将出朝,舊東宮伴讀邱緻中捧持大恸。
上聞,即令擒下,發鎮撫司嚴訊。
有題詩于皇城曰:‘百神護跸賊中來,會見前星閉後開;海上扶蘇原未死,獄中病已又奚猜!安危定自關宗社,忠義何曾到鼎台!烈烈大行何處遇,普天空向棘圜哀’!馮可宗即訊高夢箕,夢箕列〔述〕自北來來曆甚詳,假冒欺隐至死不承;爰書故久未定。
禦史陳以瑞奏:‘愚民觀聽易惑,故道路籍籍,皆以諸臣有意傾先帝之血胤’。
有旨:‘将王之明好生護養,勿驟加刑,以招民謗。
俟正告天下,愚夫愚婦皆已明白,然後申法’。
李沾喝拶,與禽獸何異!夢箕至死不認,烈丈夫也。
陳以瑞一疏,可雲婉而直。
三月二十三日(丙午),劉良佐疏言:‘王之明、童氏兩案,未協輿論。
懇求曲全兩朝彜倫,毋贻天下後世口實’!有旨:‘童氏妖婦,冒認結發。
據供,系某陵王宮人,尚未悉真僞。
王之明系驸馬王昺之侄孫,避難南來,與夢箕家人穆虎沿途狎眤,冒認東宮,妄圖不軌,正在嚴究。
朕與先帝素無嫌怨,不得已從群臣之請,勉承重奇;豈有利天下之心,毒害其血胤!舉朝文武,誰非先帝舊臣、誰不如卿,肯昧心至此!法司官即将兩案刊布,以息群疑’。
二十八日(辛亥),左良玉具疏,請保全東宮,以安臣民之心。
謂‘東宮之來,吳三桂實有符驗,史可法明知之而不敢言;此豈大臣之道!滿朝諸臣,但知逢君,不惜大體。
前者李賊逆亂,尚錫王封,不忍遽加刑害;何至一家,反視為仇?明知窮究并無别情,必欲輾轉誅求,遂使皇上忘屋烏之德、臣下絕委裘之義!普天同怨,皇上獨與二、三奸臣保守天下,無是理也!親親而仁民,願皇上省之’!有旨:‘東宮果真,當不失王封。
但王之明被穆虎使冒太子,正在根究奸黨。
其吳三桂、史可法等語,必系訛傳。
法司将審明節略,宣谕該藩’。
四月初一日(癸醜),工部侍郎何楷奏:‘鎮臣疏東宮甚明’。
有旨:‘此疏豈可流傳,必非鎮臣之意,令提塘官立行追毀;敢有鼓煽者,兵部立擒正法’! 初二日(甲寅),湖廣巡撫何騰蛟疏言:‘太子到南,何人奏聞?何人物色?既召至京,馬士英何以獨知其僞?既是王昺之侄孫,何人舉發?内官公侯多北來之人,何無一人确認,而泛雲自供?夢箕前後二疏,何以不發抄傳?明旨愈宣,則臣下愈惑。
此事關天下萬世是非,不可不慎’!有旨:‘王之明自供甚明,百官士民萬目昭然,不日即将口詞章疏刊行。
何騰蛟不必滋擾’! 十三日(乙醜),禦史張兆熊奏:‘僞太子一案,謗議遍處沸騰’。
上命即将口詞章疏連夜速刻,即付诏使逐郡宣布。
十六日(戊辰),袁繼鹹奏:‘良玉舉兵東下,請赦太子以遏止之’!有旨:‘王之明的系假冒,如果先帝遺體,朕豈無慈愛?人臣何即稱兵犯阙!繼鹹身為大臣兼擁兵衆,如何說不能堵止’!又“編年”雲:‘江督袁繼鹹疏言:“太子居移氣養,必非外間兒童所能假襲。
王昺原系富族,且高陽未聞屠害,豈無父兄群從,何事隻身流轉到南?既走紹興,于朝廷有何關系,遣人蹤迹召來?詐冒從何而起?望陛下勿信偏詞,使一人免向隅之悲,則宇宙亨蕩平之福矣”。
有旨:“王之明不刑自認,高夢箕、穆虎合口輸情。
諸臣無端過疑,何視朕太薄、視廷臣太淺!繼鹹身為大臣,不得過聽訛言,别生臆揣”’! 十七日(己巳),史可法恭請召見,面言東宮處分,以息群□。
有旨:‘西警方急,卿專心料理;待奏凱後見’。
可法歎曰:‘“奏凱”二字,談何容易!誠如上所言,面君不知何日矣’! 不要史公回京,其事便有可疑。
北太子一案 先帝共三子,太子年十六,定、永二王皆十三歲。
闖入京時大索,惟永王不知所在。
自成東出,人見太子馬銜尾随後,不見定王。
或曰:已先日随闖出京,過通州,馬上失一履。
有人拾而進,王伸足與着;因問‘軍乎、民乎’?人以民對。
王曰:‘軍則食我家飯者;民方受征稅之苦,有何好事到汝’?其人泣,王亦泣謝之。
自成戰敗西還,不見太子随後;人傳太子歸吳三桂軍中矣。
十月,有男子自詣周中書家求見公主;相抱持大哭,滞留不去。
周仆逐之,遂為街道所奏。
明日,殿中勘之,言宮中事頗合;以訊内官,莫敢認者(一說嘉定伯周奎家)。
有一楊姓内監在旁;太子曰:‘此楊某,曾侍我’。
楊即詐曰:‘奴婢姓張,先服侍者非我也’!又呼舊侍衛錦衣卒十人訊之,鹹曰:‘是永王’。
有晉王者,山西從闖來,因留京師;獨言其僞。
于是言真者,皆下獄。
刑曹郎錢鳳覽詳訊,遂以真皇子報命。
晉王抵覽,覽勃然語侵晉王。
複廷訊之,内閣謝升執以為僞;太子曰:‘某事,先生憶之否’?升默然,一揖退。
鳳覽面叱升不臣。
正陽門商民數人具疏救皇子,詈謝升禽獸無道;具疏人亦下獄。
乙酉正月初十日,攝政王謂廷臣曰:‘太子真僞無傷,但晉王明朝宗室、謝升明朝大臣,鳳覽呵晉王、百姓罵謝升,皆亂民也’。
命系獄者盡殺。
謝升早朝,見鳳覽與拱手,頸忽漸垂;時時自語曰:‘錢先生饒我’!腫潰即死。
四月初六日,鳳陽民張三聚衆誓救皇子,以楊生員為謀主,生員孫三應之;俱擒殺。
初十日,太子遂死。
錢鳳覽,字子端,号蘭台;會稽人,相國麟武公之孫。
以祖蔭,入中書;烈皇帝授刑部主事。
宏光時,以東宮事,北京廷臣俱斥為假。
鳳覽獨疏争之,其略曰:‘太子危地,死生之權,一在朝廷。
據其供詞,保者、驗者确有憑證。
在部五日,悲懼言動,絕無裝飾。
今責其身大音宏為非真耶;人幼而渺小,至十六而頓長且大,比比也。
責以不能書寫為非真耶;東宮素無能書之名。
若責以不能盡悉宮中事耶;播遷流竄,魂魄未安,人于富貴時多不經意,試問各官朝賀跪拜惟聽鴻胪傳呼而已,能于倉猝中悉其禮數否?太子在宮中,未寒而衣、未饑而食,随侍者衆,安能呼姓名?試問各官書吏、皂役等,幾何人能一一悉其姓名、面貌否?當時二王在劉宗敏家,人心止有二王,不知有太子;今诘問時,不能明對者。
貴處東宮,何堪挫辱;自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