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南都甲乙紀
關燈
小
中
大
福王本末 福嗣王諱由崧,神宗之孫、光宗之侄、思宗之兄也;建号宏光。
乙酉,南都陷,北奔。
浙東魯藩監國,谥為赧皇帝;及閩中唐王立,遙上尊号為聖安皇帝;永明王立,谥為安宗簡皇帝。
而我朝則削其年号,止稱福藩而已。
王之父諱常洵,鄭貴妃所出;神宗第二子。
萬曆四十二年,封藩河南府。
崇祯十有四年正月,流賊李自成破河南,福王遇害,世子逾城免。
十七年二月初三日(壬戌),懷慶府夜變;同母鄒氏走出東門,棄母兵間,狼狽走衛輝府依潞王。
紀雲:‘福藩後奏“王寶”實系無存;蓋為世子時自稱竊以送賊者’。
“甲乙史”雲:‘三月,福、周、潞、崇四王各棄藩南走;此初四日也。
十八日,寓淮安湖嘴杜光紹園。
二十九日,淮上始傳京師陷。
四月二十七日,百司公啟迎王于儀真。
三十日,南京諸臣見王于舟次’。
五月紀 初一戊子朔,王自三山門登陸。
至孝陵,乘馬從西門入。
初二(己醜),諸臣谒王于行宮。
初三(庚寅),百官朝服,王行告天禮;祝文飄入雲霄,衆以為異。
魏國公徐宏基進“監國之寶”。
初五(壬辰),以張應元為承天總兵。
初六(癸巳),河北、山東府州縣各殺賊所署僞官,鹹稱起義。
居庸巡撫何謙自北亡命過德州,濟王留之共事;尋送之南行。
臨清鋪商留閣部監紀淩駉起義,舊侍郎張鳳翔亦起義東昌。
初七(甲午),史可法議防江:設水師五萬,添二鎮将,畫地分守;仍以文臣操江協事。
衡王殺僞官于青州。
成國勳衛宋元官浦口渡江,自言雜擔夫出京來者。
楊士聰家眷出北城,門生方大猷以家丁護送(大猷,薊州監事;随吳三桂降大清,令守通州也)。
初八(乙未),江南撫鄭瑄奏報:‘江北劉澤清兵連騎數萬,皆欲渡江;三吳百姓呼吸變亂。
臣駐師于江,遺書高、劉二帥,不肯止兵;請敕操江武臣速援京口’。
鳳陽參将戈士凱報:‘澤清兵沿途殺劫,逼攻臨清’;敕禦史祁彪佳等分行安撫。
楚督袁繼鹹請入觐,止之。
起劉宗周左都禦史。
初九(丙申),瑞王避兵入重慶;奏聞。
初十(丁酉),楚撫何志堅奏:‘鄂嶽恢複,方國安冒功混報’。
又奏:‘左良玉複德、随’。
戶科羅萬象劾方孔照屯撫河北,寇至踉跄遁歸;又蒙面補官。
十一(戊戌),奠安帝後禦容,遣太監韓贊周、盧九德行禮;奠安二祖禦容,遣魏國公徐宏基、安遠侯柳祚冒等行禮。
尚書張慎言陳十議。
命趙光遠鎮守四川。
貴省民何兆仰作亂。
吳中士民焚掠仕賊官項煜、錢位坤、宋學顯、湯有慶四家。
群臣三次勸進。
十二(己亥),史可法請增文武重臣經理招讨。
濟甯鄉官潘士良約回兵入城,殺僞将僞道兵回。
楊科奏藩為總河而自為總兵。
十五(壬寅),王即帝位于武英殿;诏以明年為宏光元年。
仕賊臣項煜自北逃歸,混入朝班。
十六(癸卯),故禦史汪承诏自言僞政府點用,堅拒南奔。
命馬士英掌兵部,仍入直佐理。
史可法自請督師江北,以避士英。
十七(甲辰),僞将劉暴随僞鎮董學禮出撫敕五道送高傑、黃得功、劉伊盛、劉肇基、徐大受;得功執以聞。
十八(乙巳),史可法辭朝。
通政劉士祯請嚴封駁參治之令;時行宮前章奏雜投,禦史朱國昌亦言班制宜肅。
祭先恭王太妃于行宮。
進封黃得功、左良玉為侯,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為伯。
史可法請發銅甲、銅鍋、倭刀、團牌、紅衣炮并色絹、白布一應軍需詣戶部即給。
十九(丙午),史可法請以劉肇基、于永绶、李栖鳳、蔔從善、金聲桓随征,俱隸标下。
馬士英奏大計四款:一、聖母流離,可密谕高傑部下将衛迎;一、皇考追尊位号,遷梓宮南來;一、皇子未生,即敕慎選淑女;一、諸藩失國,恐有奸宄挾之,不利社稷,宜迎置京師。
二十(丁未),劉孔昭言:‘封疆失守各官,不在“逆案”之例;吏部毋得混推’。
二十一(戊申),禮部請補曆官。
二十二(己酉),令應天府祈雨。
二十三(庚戌),早朝畢,劉孔昭大罵張慎言;欲逐去之。
二十五(壬子),淮撫路振飛頒“登極诏書”、“國政二十五款”于民間。
常熟土民焚掠仕賊官時敏家,三代四棺俱劈毀。
二十七(甲寅),命部司清查十七年練饷盡數起解;明年全免。
二十八(乙卯),馬士英奏吳三桂之捷,命封薊國公,世襲;戶部發銀五萬兩、米十萬擔,責令沈廷揚送與之。
禦史陳良弼言:‘科臣李沾薦人調停,從來誤國宿套’。
張慎言上疏求去。
侍郎賀世壽言:‘今日更化善治,莫若肅紀綱而慎刑賞。
口頭報國、河上擁兵,恩數已盈;功名不立,人主輕此名器矣。
至于草澤語難,實繁有徒。
未見兵勇殺賊,但見兵來虐民;小民不恨賊而恨兵,甘心合順而從逆。
不肖有司,日刑剝其民:而求為保障,必不可得’! 二十九(丙辰),禦史朱國昌論山東督撫邱祖德輕棄地方。
以陳子壯為禮部尚書,徐汧、吳偉業少詹,管紹甯詹事,陳盟右庶子。
文震亨“實錄”雲:‘初三日,傳百官止服青錦繡朝拜。
百官以監國典禮重大,俱朝服。
禮畢,即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傳旨會推閣員。
疏上,先用史可法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如故,高宏圖禮部尚書,進東閣大學士,即入閣辦事。
召工部侍郎周堪赓為戶部尚書;馬士英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右都禦史,總督鳳陽如故;姜曰廣、王铎俱進東閣大學士’。
六月紀 初一丁巳朔,大學士高宏圖請暫辍閣務,督收漕糧江上;許之。
禁訛言、匿名揭帖。
允馬士英言,淮揚增兵三萬。
上大行皇帝尊谥曰烈皇帝,廟号思宗;皇後尊谥曰烈皇後。
初二(戊午),命鑄金玺代玉。
前巡撫王永祚遵旨就逮,下刑部。
初三(己未),舊大學士蔣德璟北歸,奏賀;尚書張國維在途,入賀。
德安王僑居廣陵。
初四(庚申),夏允彜、餘飏、嚴錫命、文德翼補吏部郎。
初五(辛酉),馬士英奏北信誅僞功,命加黎玉田兵部尚書、盧世漼太仆卿、舊輔謝升上柱國(時訛傳謝陛為
乙酉,南都陷,北奔。
浙東魯藩監國,谥為赧皇帝;及閩中唐王立,遙上尊号為聖安皇帝;永明王立,谥為安宗簡皇帝。
而我朝則削其年号,止稱福藩而已。
王之父諱常洵,鄭貴妃所出;神宗第二子。
萬曆四十二年,封藩河南府。
崇祯十有四年正月,流賊李自成破河南,福王遇害,世子逾城免。
十七年二月初三日(壬戌),懷慶府夜變;同母鄒氏走出東門,棄母兵間,狼狽走衛輝府依潞王。
紀雲:‘福藩後奏“王寶”實系無存;蓋為世子時自稱竊以送賊者’。
“甲乙史”雲:‘三月,福、周、潞、崇四王各棄藩南走;此初四日也。
十八日,寓淮安湖嘴杜光紹園。
二十九日,淮上始傳京師陷。
四月二十七日,百司公啟迎王于儀真。
三十日,南京諸臣見王于舟次’。
五月紀 初一戊子朔,王自三山門登陸。
至孝陵,乘馬從西門入。
初二(己醜),諸臣谒王于行宮。
初三(庚寅),百官朝服,王行告天禮;祝文飄入雲霄,衆以為異。
魏國公徐宏基進“監國之寶”。
初五(壬辰),以張應元為承天總兵。
初六(癸巳),河北、山東府州縣各殺賊所署僞官,鹹稱起義。
居庸巡撫何謙自北亡命過德州,濟王留之共事;尋送之南行。
臨清鋪商留閣部監紀淩駉起義,舊侍郎張鳳翔亦起義東昌。
初七(甲午),史可法議防江:設水師五萬,添二鎮将,畫地分守;仍以文臣操江協事。
衡王殺僞官于青州。
成國勳衛宋元官浦口渡江,自言雜擔夫出京來者。
楊士聰家眷出北城,門生方大猷以家丁護送(大猷,薊州監事;随吳三桂降大清,令守通州也)。
初八(乙未),江南撫鄭瑄奏報:‘江北劉澤清兵連騎數萬,皆欲渡江;三吳百姓呼吸變亂。
臣駐師于江,遺書高、劉二帥,不肯止兵;請敕操江武臣速援京口’。
鳳陽參将戈士凱報:‘澤清兵沿途殺劫,逼攻臨清’;敕禦史祁彪佳等分行安撫。
楚督袁繼鹹請入觐,止之。
起劉宗周左都禦史。
初九(丙申),瑞王避兵入重慶;奏聞。
初十(丁酉),楚撫何志堅奏:‘鄂嶽恢複,方國安冒功混報’。
又奏:‘左良玉複德、随’。
戶科羅萬象劾方孔照屯撫河北,寇至踉跄遁歸;又蒙面補官。
十一(戊戌),奠安帝後禦容,遣太監韓贊周、盧九德行禮;奠安二祖禦容,遣魏國公徐宏基、安遠侯柳祚冒等行禮。
尚書張慎言陳十議。
命趙光遠鎮守四川。
貴省民何兆仰作亂。
吳中士民焚掠仕賊官項煜、錢位坤、宋學顯、湯有慶四家。
群臣三次勸進。
十二(己亥),史可法請增文武重臣經理招讨。
濟甯鄉官潘士良約回兵入城,殺僞将僞道兵回。
楊科奏藩為總河而自為總兵。
十五(壬寅),王即帝位于武英殿;诏以明年為宏光元年。
仕賊臣項煜自北逃歸,混入朝班。
十六(癸卯),故禦史汪承诏自言僞政府點用,堅拒南奔。
命馬士英掌兵部,仍入直佐理。
史可法自請督師江北,以避士英。
十七(甲辰),僞将劉暴随僞鎮董學禮出撫敕五道送高傑、黃得功、劉伊盛、劉肇基、徐大受;得功執以聞。
十八(乙巳),史可法辭朝。
通政劉士祯請嚴封駁參治之令;時行宮前章奏雜投,禦史朱國昌亦言班制宜肅。
祭先恭王太妃于行宮。
進封黃得功、左良玉為侯,高傑、劉澤清、劉良佐為伯。
史可法請發銅甲、銅鍋、倭刀、團牌、紅衣炮并色絹、白布一應軍需詣戶部即給。
十九(丙午),史可法請以劉肇基、于永绶、李栖鳳、蔔從善、金聲桓随征,俱隸标下。
馬士英奏大計四款:一、聖母流離,可密谕高傑部下将衛迎;一、皇考追尊位号,遷梓宮南來;一、皇子未生,即敕慎選淑女;一、諸藩失國,恐有奸宄挾之,不利社稷,宜迎置京師。
二十(丁未),劉孔昭言:‘封疆失守各官,不在“逆案”之例;吏部毋得混推’。
二十一(戊申),禮部請補曆官。
二十二(己酉),令應天府祈雨。
二十三(庚戌),早朝畢,劉孔昭大罵張慎言;欲逐去之。
二十五(壬子),淮撫路振飛頒“登極诏書”、“國政二十五款”于民間。
常熟土民焚掠仕賊官時敏家,三代四棺俱劈毀。
二十七(甲寅),命部司清查十七年練饷盡數起解;明年全免。
二十八(乙卯),馬士英奏吳三桂之捷,命封薊國公,世襲;戶部發銀五萬兩、米十萬擔,責令沈廷揚送與之。
禦史陳良弼言:‘科臣李沾薦人調停,從來誤國宿套’。
張慎言上疏求去。
侍郎賀世壽言:‘今日更化善治,莫若肅紀綱而慎刑賞。
口頭報國、河上擁兵,恩數已盈;功名不立,人主輕此名器矣。
至于草澤語難,實繁有徒。
未見兵勇殺賊,但見兵來虐民;小民不恨賊而恨兵,甘心合順而從逆。
不肖有司,日刑剝其民:而求為保障,必不可得’! 二十九(丙辰),禦史朱國昌論山東督撫邱祖德輕棄地方。
以陳子壯為禮部尚書,徐汧、吳偉業少詹,管紹甯詹事,陳盟右庶子。
文震亨“實錄”雲:‘初三日,傳百官止服青錦繡朝拜。
百官以監國典禮重大,俱朝服。
禮畢,即以張慎言為吏部尚書,傳旨會推閣員。
疏上,先用史可法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如故,高宏圖禮部尚書,進東閣大學士,即入閣辦事。
召工部侍郎周堪赓為戶部尚書;馬士英進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右都禦史,總督鳳陽如故;姜曰廣、王铎俱進東閣大學士’。
六月紀 初一丁巳朔,大學士高宏圖請暫辍閣務,督收漕糧江上;許之。
禁訛言、匿名揭帖。
允馬士英言,淮揚增兵三萬。
上大行皇帝尊谥曰烈皇帝,廟号思宗;皇後尊谥曰烈皇後。
初二(戊午),命鑄金玺代玉。
前巡撫王永祚遵旨就逮,下刑部。
初三(己未),舊大學士蔣德璟北歸,奏賀;尚書張國維在途,入賀。
德安王僑居廣陵。
初四(庚申),夏允彜、餘飏、嚴錫命、文德翼補吏部郎。
初五(辛酉),馬士英奏北信誅僞功,命加黎玉田兵部尚書、盧世漼太仆卿、舊輔謝升上柱國(時訛傳謝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