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七 昭宣帝
關燈
小
中
大
下之怒而下以驕,驕氣偾張,無問彊弱也,疆者力足以逞而怨憤淺,弱者怨毒深,藻聚萍散,不慮死亡,以姑嘗試其诪張,而蜂起以不可遏。
詩雲:“無拳無勇,職為亂階。
”唯無拳勇者之亂,亂不可弭也。
有疆者以制其左右,則猶有憚焉。
天下胥弱,而驕固不可戢也。
無藉以興,旋滅而旋起,既無所憚,何人不可踔躍以為難哉? 故自魏博牙兵之殲也,而朱溫之計得。
于是一時割據之雄,相獎以為得計,日取天下智計勇猛之将吏軍卒而殺之,唯恐疆者之不盡也。
故迨乎溫、存勗交争之世,而天下皆弱。
蹶然而起者,猝然而仆,不能一朝自固也。
胥天下而皆弱矣,勿待疆者之驕,而弱者無不驕也。
于是而割天下而裂之,苟有十姓百家可持白梃、張空拳者,皆棄耒耜以諠呼。
高季興、孟知祥、王延政、董昌、劉、鐘傳、馬希萼、雷滿、張文表、危全諷之瑣瑣者,翦婦人之衣繡以為韎韐,伐空山之曲木以為戈矛,或以自帝,或以自王,或以自霸。
而石敬瑭羸病之懦夫,劉知遠單寒之孤雛,且然宅土中以稱元後。
嗚呼!勿論其不足以君也,抑勿論其不足以霸也,即與群盜齒,曾不足與張角、齊萬年、方臘争雄長,皆無憚而自詫為劉、項、孫、曹也。
風淫草靡,乃進契丹而為君父,弱天下者之召亂于無已,固如是夫! “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文王之仁也,且求武夫于中林中逵之下,曾是撫有果毅疆禦之衆,而可屠割俾盡,以啟不量力者之驕悖乎?紹威之愚,朱溫之慘,不足誅也。
天有大亂之數,疆者先殲焉,匪寇匪雠,殺之若将不及,亦衰氣之使然與! 〖三〗 昭宗雖暗不足以圖存,而無淫虐之慝足以亡國。
朱溫起于群盜,兇狡如蛇虺,無尺寸之功于唐,而奪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
乃盈天下世胄之子,薦紳之士,建牙分阃之帥,無有一人感怆悲憤、不忍戴賊以為君者,而獨得之丁會。
會之帥澤潞也,溫脅昭宗授之旌節,則固溫之私人,而于昭宗無恩禮之孚、倚為腹心者也。
帥昭義者六年,溫拔潞州而授之,乃聞昭宗兇問,帥将吏缟素流涕,幸李嗣昭之來攻,而降河東,曰:“雖受梁王舉拔之恩,誠不忍見其所為。
”蓋漢、宋之亡,忠節不勝書,而唐之亡也,唯此一士耳。
或曰:克用亦唐賊也,去溫而即克用,奚愈焉? 曰:會于此時無可歸矣。
以獨力而思讨賊,昭宣帝刀俎之餘肉,無能輔矣。
保境以自固,汴、晉夾焉,而必不可以終日,則兵民且殲于兇人之刃。
乃在溫篡弑未成之日,則克用之去溫也無幾,在溫弑主之後,則克用猶未有此滔天之逆,而相依以自全焉可矣。
不北面以推戴弑君之賊、為佐命之勳臣,而身亦可以無辱矣。
項羽殺韓王,而張良歸漢。
韓王不死于項羽,漢抑豈能分天下以王韓者?歸其為我報君父之雠者,則雖不能存我故國,而志亦可以伸。
況乎篡弑之賊,覆載不容之大憝,雖有其心,未有其事,君子可許其改而弗亟絕之,則克用可歸,會亦舍此而奚歸乎?知有君而為之哀,知其賊而不為之臣,天下無君,而聊以謝黨逆之罪,志士忠臣之處此,亦如是而已。
唐之亡,盈天下而唯一土也,會奚讓焉?
詩雲:“無拳無勇,職為亂階。
”唯無拳勇者之亂,亂不可弭也。
有疆者以制其左右,則猶有憚焉。
天下胥弱,而驕固不可戢也。
無藉以興,旋滅而旋起,既無所憚,何人不可踔躍以為難哉? 故自魏博牙兵之殲也,而朱溫之計得。
于是一時割據之雄,相獎以為得計,日取天下智計勇猛之将吏軍卒而殺之,唯恐疆者之不盡也。
故迨乎溫、存勗交争之世,而天下皆弱。
蹶然而起者,猝然而仆,不能一朝自固也。
胥天下而皆弱矣,勿待疆者之驕,而弱者無不驕也。
于是而割天下而裂之,苟有十姓百家可持白梃、張空拳者,皆棄耒耜以諠呼。
高季興、孟知祥、王延政、董昌、劉、鐘傳、馬希萼、雷滿、張文表、危全諷之瑣瑣者,翦婦人之衣繡以為韎韐,伐空山之曲木以為戈矛,或以自帝,或以自王,或以自霸。
而石敬瑭羸病之懦夫,劉知遠單寒之孤雛,且然宅土中以稱元後。
嗚呼!勿論其不足以君也,抑勿論其不足以霸也,即與群盜齒,曾不足與張角、齊萬年、方臘争雄長,皆無憚而自詫為劉、項、孫、曹也。
風淫草靡,乃進契丹而為君父,弱天下者之召亂于無已,固如是夫! “赳赳武夫,公侯幹城。
”文王之仁也,且求武夫于中林中逵之下,曾是撫有果毅疆禦之衆,而可屠割俾盡,以啟不量力者之驕悖乎?紹威之愚,朱溫之慘,不足誅也。
天有大亂之數,疆者先殲焉,匪寇匪雠,殺之若将不及,亦衰氣之使然與! 〖三〗 昭宗雖暗不足以圖存,而無淫虐之慝足以亡國。
朱溫起于群盜,兇狡如蛇虺,無尺寸之功于唐,而奪其三百年磐石之社稷。
乃盈天下世胄之子,薦紳之士,建牙分阃之帥,無有一人感怆悲憤、不忍戴賊以為君者,而獨得之丁會。
會之帥澤潞也,溫脅昭宗授之旌節,則固溫之私人,而于昭宗無恩禮之孚、倚為腹心者也。
帥昭義者六年,溫拔潞州而授之,乃聞昭宗兇問,帥将吏缟素流涕,幸李嗣昭之來攻,而降河東,曰:“雖受梁王舉拔之恩,誠不忍見其所為。
”蓋漢、宋之亡,忠節不勝書,而唐之亡也,唯此一士耳。
或曰:克用亦唐賊也,去溫而即克用,奚愈焉? 曰:會于此時無可歸矣。
以獨力而思讨賊,昭宣帝刀俎之餘肉,無能輔矣。
保境以自固,汴、晉夾焉,而必不可以終日,則兵民且殲于兇人之刃。
乃在溫篡弑未成之日,則克用之去溫也無幾,在溫弑主之後,則克用猶未有此滔天之逆,而相依以自全焉可矣。
不北面以推戴弑君之賊、為佐命之勳臣,而身亦可以無辱矣。
項羽殺韓王,而張良歸漢。
韓王不死于項羽,漢抑豈能分天下以王韓者?歸其為我報君父之雠者,則雖不能存我故國,而志亦可以伸。
況乎篡弑之賊,覆載不容之大憝,雖有其心,未有其事,君子可許其改而弗亟絕之,則克用可歸,會亦舍此而奚歸乎?知有君而為之哀,知其賊而不為之臣,天下無君,而聊以謝黨逆之罪,志士忠臣之處此,亦如是而已。
唐之亡,盈天下而唯一土也,會奚讓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