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宣帝
關燈
小
中
大
冊,若駕漢文、景、明、章而上之,乃其沒也甫二年,而楊氏取其國若掇。
赟雖無道,然其修怨以濫殺,唯宇文孝伯、王軌而止,其他則固未嘗人立于鼎镬之上也。
淫昏雖汰,在位兩浹歲而已。
邕果有德在人心,讵一旦而遽忘之?乃其大臣如韋孝寬、楊惠、李德林、高颎、李穆皆能有以自立者,翕然奉楊氏而願為之效死。
堅雖有後父之親,未嘗久執國柄,如王莽之小惠偏施也;抑未有大功于宇文,如劉裕之再造晉室、滅虜破賊也;且未嘗如蕭道成僅存于誅殺之餘,人代為不平而思逞也;堅女雖屍位中宮,而失寵天元,不能如元後之以國母久秉朝權也。
然而人之去宇文也如恐不速邕骨未冷而宗社已移,則其為君也可知矣。
德無以及人,而徒假先王之令名以欺天下,天下其可欺乎? 史之侈談之也,記其迹也。
論史者之豔稱之也,為小人儒者,希冀榮寵,而相效以襲先王之糟粕,震矜之以藻帨其門庭也。
故拓拔宏、宇文邕幾于聖,而禹、湯、文、武之道愈墜于阱而不能自拔。
試思之,惡有盛德如斯,不三歲而為權奸所奪,臣民崩角以恐後者乎? 〖一○〗 尉遲迥可以為宇文氏之忠臣乎?宇文闡稱帝已二年矣,父死而正乎其位,楊氏雖逼,闡未有失德也,迥乃奉趙王招之少子以起兵。
曹操所不敢奉劉虞以叛獻帝者,而迥為之不忌,迥之志可知矣。
迥可為忠臣,則劉裕之讨劉毅,蕭道成之拒沈攸之,使其敗而死也,亦晉、宋仗節死義之臣乎?楊堅無功而欲奪人之國,于是乎有兵可擁者,皆欲為堅之為,迥亦一堅也,司馬消難亦一迥也,王謙亦一消難也。
志相若,事相競,則以勢之疆弱、謀之工拙、所與之多寡分勝敗矣。
勝者,幸也;敗者,其常也;抑此而伸彼,君子而受奸雄之罔矣。
君子不逆詐,而未嘗不先覺,以情度之,以理衡之而已矣。
王淩、諸葛誕不保其不為司馬懿,況迥輩之纭纭者乎?宇文氏之亡,虜運之衰已訖也。
楊堅無德以堪,而迥、謙、消難愈不可以君天下,“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三方滅而楊氏興,民之小康,豈迥之所能競乎?自此以後,北朝事歸隋論。
〖一一〗 高颎南侵,而陳宣帝殂,陳請和于隋,高颎以不伐喪班師。
陳之愚而必亡,隋之智而克陳,皆于此征之矣。
陳、隋疆弱不相敵明矣,宣帝殂,叔陵狂逞,嗣子傷,内不靖而未遑外禦,權下隋以纾難,何言愚也?弱者示人以弱,則受陵乘也無已。
高颎之兵,固不足畏者也。
隋主初篡而位未固,以司馬消難之在陳,有戒心焉。
颎之南侵,聊以禦陳,非能有啟疆之志也。
既分兵以南侵,千金公主、高寶甯又挾沙缽略以入寇,隋固急欲辍南軍而防北塞。
陳于此,正可晏坐以全力固封守,待其疲敝而空返;乃葸怯柔巽,暴其虛枵惶遽之情實,使隋得志以班師,而測其不自振之隐,使洋洋而盜名以去;故愚甚也。
颎不伐喪,義也,而何但言智也?奪人之國而無慚,欺人之孤而不恤,以女事人而因攘其宗社,不以為恥,隋之君臣豈能守規規之義,闵人之喪而不伐也哉?乘喪而急攻之,固敗道也,非勝術也。
陳雖弱,江東之立國久矣,非其可以必得,未易傾也。
庸人之情,當危而懼,稍定而忘。
君薨,嗣子初立,内難方作,而疆敵壓境,君臣皆惴惴焉,外雖請和,而内固不自甯也。
知其且亡,而迫于不容已,則人有緻死之心,以争存亡于一決。
颎以偏師深入,撄必死之怨憤,而吾軍欺其弱,挾驕以徼幸,猝與困獸相當于其内地,未有不敗者也。
幸而請和之使至矣,假不伐喪之美名以市陳,實收全師不敗之功,以養威而俟時,故隋智甚也。
不伐喪矣,許之相矣,陳之廷,愚者曰:“隋有仁義之心,不吾并也;”黠者曰:“隋有隙而不能乘,無能為也;”于是而君驕臣怠,解散其憂懼,枵然以自即于安,信使往來,禮文相匹,縻其主于結绮臨春賦詩行樂之中,則席卷而收之也,易于拾芥。
善勝敵者,不乘其憂危,而乘其已定之情、已衰之氣,隋之智,非陳之所能測也。
自弛于十年而國必亡,姑待之十年而必舉其國,一智愚,一興一亡,于此決矣。
故善謀國者,不憂其所憂,而憂其所不憂,不震掉失守于一朝,不席安自弛于彌日,孰得而乘之哉?而庸人不能也。
庸人之愚,智人之資。
響令陳人請和之使不出,高颎且進退無據,而茶然以返,隋氣挫而陳可以不亡。
夫豈陋君具臣之所及哉!
赟雖無道,然其修怨以濫殺,唯宇文孝伯、王軌而止,其他則固未嘗人立于鼎镬之上也。
淫昏雖汰,在位兩浹歲而已。
邕果有德在人心,讵一旦而遽忘之?乃其大臣如韋孝寬、楊惠、李德林、高颎、李穆皆能有以自立者,翕然奉楊氏而願為之效死。
堅雖有後父之親,未嘗久執國柄,如王莽之小惠偏施也;抑未有大功于宇文,如劉裕之再造晉室、滅虜破賊也;且未嘗如蕭道成僅存于誅殺之餘,人代為不平而思逞也;堅女雖屍位中宮,而失寵天元,不能如元後之以國母久秉朝權也。
然而人之去宇文也如恐不速邕骨未冷而宗社已移,則其為君也可知矣。
德無以及人,而徒假先王之令名以欺天下,天下其可欺乎? 史之侈談之也,記其迹也。
論史者之豔稱之也,為小人儒者,希冀榮寵,而相效以襲先王之糟粕,震矜之以藻帨其門庭也。
故拓拔宏、宇文邕幾于聖,而禹、湯、文、武之道愈墜于阱而不能自拔。
試思之,惡有盛德如斯,不三歲而為權奸所奪,臣民崩角以恐後者乎? 〖一○〗 尉遲迥可以為宇文氏之忠臣乎?宇文闡稱帝已二年矣,父死而正乎其位,楊氏雖逼,闡未有失德也,迥乃奉趙王招之少子以起兵。
曹操所不敢奉劉虞以叛獻帝者,而迥為之不忌,迥之志可知矣。
迥可為忠臣,則劉裕之讨劉毅,蕭道成之拒沈攸之,使其敗而死也,亦晉、宋仗節死義之臣乎?楊堅無功而欲奪人之國,于是乎有兵可擁者,皆欲為堅之為,迥亦一堅也,司馬消難亦一迥也,王謙亦一消難也。
志相若,事相競,則以勢之疆弱、謀之工拙、所與之多寡分勝敗矣。
勝者,幸也;敗者,其常也;抑此而伸彼,君子而受奸雄之罔矣。
君子不逆詐,而未嘗不先覺,以情度之,以理衡之而已矣。
王淩、諸葛誕不保其不為司馬懿,況迥輩之纭纭者乎?宇文氏之亡,虜運之衰已訖也。
楊堅無德以堪,而迥、謙、消難愈不可以君天下,“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三方滅而楊氏興,民之小康,豈迥之所能競乎?自此以後,北朝事歸隋論。
〖一一〗 高颎南侵,而陳宣帝殂,陳請和于隋,高颎以不伐喪班師。
陳之愚而必亡,隋之智而克陳,皆于此征之矣。
陳、隋疆弱不相敵明矣,宣帝殂,叔陵狂逞,嗣子傷,内不靖而未遑外禦,權下隋以纾難,何言愚也?弱者示人以弱,則受陵乘也無已。
高颎之兵,固不足畏者也。
隋主初篡而位未固,以司馬消難之在陳,有戒心焉。
颎之南侵,聊以禦陳,非能有啟疆之志也。
既分兵以南侵,千金公主、高寶甯又挾沙缽略以入寇,隋固急欲辍南軍而防北塞。
陳于此,正可晏坐以全力固封守,待其疲敝而空返;乃葸怯柔巽,暴其虛枵惶遽之情實,使隋得志以班師,而測其不自振之隐,使洋洋而盜名以去;故愚甚也。
颎不伐喪,義也,而何但言智也?奪人之國而無慚,欺人之孤而不恤,以女事人而因攘其宗社,不以為恥,隋之君臣豈能守規規之義,闵人之喪而不伐也哉?乘喪而急攻之,固敗道也,非勝術也。
陳雖弱,江東之立國久矣,非其可以必得,未易傾也。
庸人之情,當危而懼,稍定而忘。
君薨,嗣子初立,内難方作,而疆敵壓境,君臣皆惴惴焉,外雖請和,而内固不自甯也。
知其且亡,而迫于不容已,則人有緻死之心,以争存亡于一決。
颎以偏師深入,撄必死之怨憤,而吾軍欺其弱,挾驕以徼幸,猝與困獸相當于其内地,未有不敗者也。
幸而請和之使至矣,假不伐喪之美名以市陳,實收全師不敗之功,以養威而俟時,故隋智甚也。
不伐喪矣,許之相矣,陳之廷,愚者曰:“隋有仁義之心,不吾并也;”黠者曰:“隋有隙而不能乘,無能為也;”于是而君驕臣怠,解散其憂懼,枵然以自即于安,信使往來,禮文相匹,縻其主于結绮臨春賦詩行樂之中,則席卷而收之也,易于拾芥。
善勝敵者,不乘其憂危,而乘其已定之情、已衰之氣,隋之智,非陳之所能測也。
自弛于十年而國必亡,姑待之十年而必舉其國,一智愚,一興一亡,于此決矣。
故善謀國者,不憂其所憂,而憂其所不憂,不震掉失守于一朝,不席安自弛于彌日,孰得而乘之哉?而庸人不能也。
庸人之愚,智人之資。
響令陳人請和之使不出,高颎且進退無據,而茶然以返,隋氣挫而陳可以不亡。
夫豈陋君具臣之所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