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明帝
關燈
小
中
大
勢與南宋絜論,東晉愈矣。
江東立國,以荊、湘為根本,西晉之亂,劉弘、陶侃勤敏慎密,生聚之者數十年,民安、食足、兵精,刍糧、舟車、器仗,旦求之而夕給,而南宋無此也。
東晉所用以保國而禦敵者,紀瞻、祖逖、溫峤所鼓舞之士勇,王敦、蘇峻雖逆,而其部曲猶是晉之爪牙也,以視韓、嶽收烏合之降賊,見利而動、見害而沮者,不相若也。
王導曆相四君,國事如其家事,而深沈靜定,規恢遠大,非若李伯紀、趙惟重、張德遠之乍進乍退,志亂謀疏,而汪、黃、秦、呂結群小以閑之也。
則東晉之内備,裕于南宋遠矣。
劉、石之兇悍,雖不減于阿骨打,而互相忌以相禁且相吞也,固無全力以與晉争;慕容、苻、姚、段氏皆依晉為名,以與劉、石競;李特雖竊,李壽折于龔壯,不敢以一矢加于晉之邊陲;張氏雖無固志,而稱藩不改;仇池楊氏亦視勢以為從違,為劉、石之内患;非若金源氏之專力以吞宋無所掣也。
則東晉之外逼,輕于南宋遠矣。
然而宋之南渡,自汪、黃、秦、湯諸奸而外,無不以報雠為言;而進畏懦之說者,皆為公論之所不容。
若晉則蔡谟、孫綽、王羲之皆當代名流,非有懷奸誤國之心也;乃其侈敵之威,量己之弱,刱朒縮退阻之說以坐困江東,而當時服為定論,史氏侈為訏谟,是非之舛錯亦至此哉!讀蔡谟駁止庾亮經略中原之議,苟有生人之氣者,未有不憤者也,谟等何以免汪、黃、秦、湯之誅于天下後世邪? 夫彼亦有所為而言矣!庾亮之北略,形王導之不振也,而左袒導者,诎亮以伸導;桓溫之北伐,志存乎篡也,而惡溫之逆者,忌其成而抑之;于是而中撓之情深于外禦,為宰相保其勳名,為天子防其篡奪,情系于此,則天下胥以為當然,而後世因之以無異議。
嗚呼!天下之大防,人禽之大辨,五帝、三王之大統,即令桓溫功成而篡,猶賢于戴異類以為中國主,況僅王導之與庾亮争權勢而分水火哉!則晉之所謂賢,宋之所謂奸,不必深察其情,而繩以古今之大義,則一也。
蔡谟、孫綽、王羲之惡得不與汪、黃、秦、湯同受名教之誅乎? 〖一五〗 慕容皝求封燕王,晉廷遲回不予,諸葛恢抗疏拒之,義正而于計亦得矣。
慕容氏父子之戴晉,其名順矣,則以韓信王齊之例,權王之而奚不可?曰:廆與皝非信之比,而其時亦非劉、項之時也。
六國初亡,封建之廢未久,分土各王,其習未泯,而漢高固未正位為天下君,且信者漢所拜之将,為漢讨項,雖王,固其臣也。
慕容氏則與劉、石等為異類,蓄自帝之心久矣。
晉業已一統,而特承其亂,非與劉、石交争而競得者也。
若慕容氏之奉晉也,則與石虎角立而勢不敵,因其國士民與趙、魏之遺黎睠懷故主,故欲假晉以收之,使去虎而歸己。
晉割燕以封之矣,乃建鼓以号于衆曰:吾晉之王也。
則虎之黨孤,而己得助矣。
歸己已定,則業入其籠中而不能去,又奚複須晉之王而不自帝哉!諸葛恢曰:“借使能除石虎,是複得一石虎。
”灼見其心矣。
劉翔雖辯,亦惡能折此乎?當是時,石虎惡極而響于衰,皝謀深而日以盛,除虎得皝,且不如存虎以制皝。
觀其後冉闵之亂,慕容遂有河北而為晉勁敵,恢之說,驗于未事之前矣。
或曰:晉不王皝,皝且自王自帝而奚不可?曰:我不授以名而資之铒,衆發其奸以折之于早,國尚有人焉,知晉之所以禦虎者不恃皝也,則皝之氣奪矣,奚必禁其自王自帝哉!嗚呼!王導、郗鑒、庾亮相繼而亡,何充、庾冰、蔡谟皆庸材也,皝乃敢以此言試中國之從違;諸其臣者,畏其暴己罪狀而徇之,諸葛恢不能固持其說,而晉事去矣。
皝不死,慕容氏不亂,苻堅不起,吾未見晉之不折入于鮮卑也。
〖一六〗 劉翔北歸,謂晉公卿曰:“石虎、李壽志相吞噬,王師當從事巴、蜀,一旦石虎并壽,據形便以臨東南,智者所不能善其後。
”非為晉計深遠也,恐虎并壽而益彊,慕容氏不能敵也。
雖然,又豈非晉人保固江東之要策哉? 陳轸說秦以滅蜀而臨夷陵,楚乃失鄢、郢,東徙以亡。
司馬昭滅漢而臨西陵,吳乃受王濬順流之兵,而中絕以亡。
梁失成都于宇文氏,而江陵困、湘東死,陳氏終以滅。
蓋江東據江、淮以北拒,而巴、蜀既失,橫江而中潰,方衛首而中折其腰膂,未有不殒者也。
李昪之得割據,王建為之蔽也;南宋之得僅延,吳玠、吳璘捍之也;孟昶滅而李煜坐斃,合州失而陽邏之渡不可防,皆明驗也。
故據全蜀以出秦、鞏,而欲定關中則不得;扼秦、鞏以保全蜀,而遙衛江南則有餘;何充、庾冰聞言不警,待桓溫而後興伐蜀之師;翔言之,溫為之,雖非忠于晉者,而大造于江東,不可誣也。
聽其言,紀其功,亦奚必深求其心哉!
江東立國,以荊、湘為根本,西晉之亂,劉弘、陶侃勤敏慎密,生聚之者數十年,民安、食足、兵精,刍糧、舟車、器仗,旦求之而夕給,而南宋無此也。
東晉所用以保國而禦敵者,紀瞻、祖逖、溫峤所鼓舞之士勇,王敦、蘇峻雖逆,而其部曲猶是晉之爪牙也,以視韓、嶽收烏合之降賊,見利而動、見害而沮者,不相若也。
王導曆相四君,國事如其家事,而深沈靜定,規恢遠大,非若李伯紀、趙惟重、張德遠之乍進乍退,志亂謀疏,而汪、黃、秦、呂結群小以閑之也。
則東晉之内備,裕于南宋遠矣。
劉、石之兇悍,雖不減于阿骨打,而互相忌以相禁且相吞也,固無全力以與晉争;慕容、苻、姚、段氏皆依晉為名,以與劉、石競;李特雖竊,李壽折于龔壯,不敢以一矢加于晉之邊陲;張氏雖無固志,而稱藩不改;仇池楊氏亦視勢以為從違,為劉、石之内患;非若金源氏之專力以吞宋無所掣也。
則東晉之外逼,輕于南宋遠矣。
然而宋之南渡,自汪、黃、秦、湯諸奸而外,無不以報雠為言;而進畏懦之說者,皆為公論之所不容。
若晉則蔡谟、孫綽、王羲之皆當代名流,非有懷奸誤國之心也;乃其侈敵之威,量己之弱,刱朒縮退阻之說以坐困江東,而當時服為定論,史氏侈為訏谟,是非之舛錯亦至此哉!讀蔡谟駁止庾亮經略中原之議,苟有生人之氣者,未有不憤者也,谟等何以免汪、黃、秦、湯之誅于天下後世邪? 夫彼亦有所為而言矣!庾亮之北略,形王導之不振也,而左袒導者,诎亮以伸導;桓溫之北伐,志存乎篡也,而惡溫之逆者,忌其成而抑之;于是而中撓之情深于外禦,為宰相保其勳名,為天子防其篡奪,情系于此,則天下胥以為當然,而後世因之以無異議。
嗚呼!天下之大防,人禽之大辨,五帝、三王之大統,即令桓溫功成而篡,猶賢于戴異類以為中國主,況僅王導之與庾亮争權勢而分水火哉!則晉之所謂賢,宋之所謂奸,不必深察其情,而繩以古今之大義,則一也。
蔡谟、孫綽、王羲之惡得不與汪、黃、秦、湯同受名教之誅乎? 〖一五〗 慕容皝求封燕王,晉廷遲回不予,諸葛恢抗疏拒之,義正而于計亦得矣。
慕容氏父子之戴晉,其名順矣,則以韓信王齊之例,權王之而奚不可?曰:廆與皝非信之比,而其時亦非劉、項之時也。
六國初亡,封建之廢未久,分土各王,其習未泯,而漢高固未正位為天下君,且信者漢所拜之将,為漢讨項,雖王,固其臣也。
慕容氏則與劉、石等為異類,蓄自帝之心久矣。
晉業已一統,而特承其亂,非與劉、石交争而競得者也。
若慕容氏之奉晉也,則與石虎角立而勢不敵,因其國士民與趙、魏之遺黎睠懷故主,故欲假晉以收之,使去虎而歸己。
晉割燕以封之矣,乃建鼓以号于衆曰:吾晉之王也。
則虎之黨孤,而己得助矣。
歸己已定,則業入其籠中而不能去,又奚複須晉之王而不自帝哉!諸葛恢曰:“借使能除石虎,是複得一石虎。
”灼見其心矣。
劉翔雖辯,亦惡能折此乎?當是時,石虎惡極而響于衰,皝謀深而日以盛,除虎得皝,且不如存虎以制皝。
觀其後冉闵之亂,慕容遂有河北而為晉勁敵,恢之說,驗于未事之前矣。
或曰:晉不王皝,皝且自王自帝而奚不可?曰:我不授以名而資之铒,衆發其奸以折之于早,國尚有人焉,知晉之所以禦虎者不恃皝也,則皝之氣奪矣,奚必禁其自王自帝哉!嗚呼!王導、郗鑒、庾亮相繼而亡,何充、庾冰、蔡谟皆庸材也,皝乃敢以此言試中國之從違;諸其臣者,畏其暴己罪狀而徇之,諸葛恢不能固持其說,而晉事去矣。
皝不死,慕容氏不亂,苻堅不起,吾未見晉之不折入于鮮卑也。
〖一六〗 劉翔北歸,謂晉公卿曰:“石虎、李壽志相吞噬,王師當從事巴、蜀,一旦石虎并壽,據形便以臨東南,智者所不能善其後。
”非為晉計深遠也,恐虎并壽而益彊,慕容氏不能敵也。
雖然,又豈非晉人保固江東之要策哉? 陳轸說秦以滅蜀而臨夷陵,楚乃失鄢、郢,東徙以亡。
司馬昭滅漢而臨西陵,吳乃受王濬順流之兵,而中絕以亡。
梁失成都于宇文氏,而江陵困、湘東死,陳氏終以滅。
蓋江東據江、淮以北拒,而巴、蜀既失,橫江而中潰,方衛首而中折其腰膂,未有不殒者也。
李昪之得割據,王建為之蔽也;南宋之得僅延,吳玠、吳璘捍之也;孟昶滅而李煜坐斃,合州失而陽邏之渡不可防,皆明驗也。
故據全蜀以出秦、鞏,而欲定關中則不得;扼秦、鞏以保全蜀,而遙衛江南則有餘;何充、庾冰聞言不警,待桓溫而後興伐蜀之師;翔言之,溫為之,雖非忠于晉者,而大造于江東,不可誣也。
聽其言,紀其功,亦奚必深求其心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