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唐紀三十七〔起屠維大淵獻(己亥),盡上章困敦(庚子),凡二年。
〕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之上》 幹元二年〔(己亥、七五九)〕 1春,正月,己巳朔,史思明築壇于魏州城北,自稱大聖燕王;以周摯為行軍司馬。
〔考異曰:河洛春秋作「周萬至」,邠志作「周至」,舊傳作「周贽」。
今從實錄。
〕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進,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銳掩吾不備也。
請與朔方軍同逼魏城,求與之戰,彼懲嘉山之敗,〔嘉山之敗,事見二百十八卷至德元載。
〕必不敢輕出。
得曠日引久,則邺城必拔矣。
慶緒已死,彼則無辭以用其衆也。
」魚朝恩以為不可,乃止。
〔使用光弼之計,安有滏水之潰乎!朝,直遙翻。
〕 2戊寅,上祀九宮貴神,〔李心傳曰:九宮貴神者,太一、攝提、權主、招搖、天符、青龍、鹹池、太陰、天一。
宋白曰:九宮貴神,其說本之黃帝九宮經、蕭吉五行大義。
〕用王玙之言也。
乙卯,耕藉田。
〔「乙卯」,當作「乙酉」。
〕 3鎮西節度使李嗣業攻邺城,為流矢所中,〔中,竹仲翻。
〕丙申,薨;兵馬使荔非元禮代将其衆。
〔将,即亮翻。
〕初,嗣業表段秀實為懷州長史,知留後事。
〔李嗣業以鎮西、北庭兵屯懷州,會師攻邺,以段秀實知留後事。
〕時諸軍屯戍日久,财竭糧盡,秀實獨運刍粟,募兵市馬以奉鎮西行營,相繼于道。
4二月,壬子,月食,既。
〔春秋之法:書日食,不書月食。
日,君象也。
此因張後之專橫而書月食。
記曰: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谪見于天,日為之食;婦順不修,陰事不得,谪見于天,月為之食。
是故日食,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月食,則後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
故天子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成者也。
是後月食皆書于目錄上方。
〕先是百官請加皇後尊号曰「輔聖」,〔先,悉薦翻。
考異曰:舊紀作「翊聖」,今從實錄。
〕上以問中書舍人李揆,對曰:「自古皇後無尊号,惟韋後有之,〔韋後事見二百八卷中宗景龍元年。
〕豈足為法!」上驚曰:「庸人幾誤我!」會月食,事遂寝。
後與李輔國相表裡,橫于禁中,〔幾,居依翻。
橫,戶孟翻。
〕幹豫政事,請托無窮,上頗不悅,而無如之何。
5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邺城,築壘再重,穿塹三重,〔重,直龍翻。
〕壅漳水灌之。
城中井泉皆溢,構棧而居,自冬涉春,安慶緒堅守以待史思明,食盡,一鼠直錢四千,淘牆佲及馬矢以食馬。
〔佲,與職翻。
先以麥佲雜土築牆,今圍急乏刍,故淘佲以飼馬。
食,祥吏翻。
〕人皆以為克在朝夕,而諸軍既無統帥,〔帥,所類翻。
〕進退無所禀;〔禀,禀令也。
禀,必錦翻。
行軍進退,必禀令于主帥,今諸軍無所禀也。
〕城中人欲降者,礙水深,不得出。
〔降,戶江翻。
〕城久不下,上下解體。
〔師老勢屈,故解體。
〕 思明乃自魏州引兵趣邺,〔果如李光弼之言。
趨,七喻翻。
〕使諸将去城各五十裡為營,每營擊鼓三百面,遙脅之。
又每營選精騎五百,日于城下抄掠,〔騎,奇寄翻。
抄,楚交翻。
〕官軍出,辄散歸其營;諸軍人馬牛車日有所失,樵采甚艱,晝備之則夜至,夜備之則晝至。
時天下饑馑,轉饷者南自江、淮,西自并、汾,舟車相繼。
思明多遣壯士竊官軍裝号,督趣運者,〔趣,讀曰促。
〕責其稽緩,妄殺戮人,運者駭懼;舟車所聚,則則密縰火焚之;往複聚散,自相辨識,而官軍邏捕不能察也。
〔邏,郎佐翻。
〕由是諸軍乏食,人思自潰。
思明乃引大軍直抵城下,〔觀史思明用兵,所謂盜亦有道焉。
〕官軍與之刻日決戰。
三月,壬申,官軍步騎六十萬陳于安陽河北,〔陳,讀曰陣;下布陳同。
滏水徑安陽縣而東流,謂之安陽河。
〕思明自将精兵五萬敵之,〔将,即亮翻。
〕諸軍望之,以為遊軍,未介意。
思明直前奮擊,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之戰,殺傷相半;魯炅中流矢。
〔中,竹仲翻。
〕郭子儀承其後,未及布陳,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棄甲仗辎重委積于路。
〔史言滏水之戰,天未悔禍,非戰之罪。
使皆如李光弼、王思禮,在亂能整,則其失亡,不至于其。
重,直用翻。
〕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
〔斷,音短。
〕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
東京士民驚駭,散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南奔襄、鄧;〔守,式又翻。
襄、鄧二州,屬山南東道。
〕諸節度各潰歸本鎮。
士卒所過剽掠,〔剽,匹妙翻。
〕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惟李光弼、王思禮整勒部伍,全軍以歸。
〔考異曰:邠志曰:「史思明自稱燕王。
牙前兵馬使吳思禮曰:『思明果反。
蓋蕃将也,安肯盡節于國家!』因目左武鋒使仆固懷恩。
懷恩色變,陰恨之。
三月六日,史思明輕兵抵相州,郭公率諸軍禦之,戰于萬金驿。
賊分馬軍并滏而西,郭公使仆固懷恩以蕃、渾馬軍邀擊,破之。
還遇吳思禮于陣,射殺之,呼曰:『吳思禮陣沒。
』其夕,收軍,郭公疑懷恩為變,逐脫身先去。
諸軍相繼潰于城下。
」今從實錄。
〕 子儀至河陽,将謀城守,師人相驚,又奔缺門。
〔水經注:谷水出弘農渑池縣南,又東徑新安縣故城南,又東徑千秋亭南,又東徑缺門山,山阜之不接者裡餘,故得是名。
〕諸将繼至,衆及數萬,議捐東京,退保蒲陝。
〔将,即亮翻。
捐,于專翻。
陝,矢冉翻。
蒲、陝二州夾河,潼關控其險,可以禦敵,故議退保之。
〕都虞候張用濟曰:「蒲、陝薦饑,不如守河陽,賊至,并力拒之。
」子儀從之。
使都遊奕使靈武韓遊緕将五百騎前趣河陽,〔使,疏吏翻。
緕,古回翻。
騎,奇寄翻。
趣,七喻翻。
〕用濟以步卒五千繼之。
周摯引兵争河陽,後至,不得入而去。
用濟役所部兵築南、北兩城而守之。
〔是後李光弼雖斬張用濟而守河陽,則實張用濟定計于其先也。
〕段秀實帥将士妻子及公辎重自野戍渡河,待命于河清之南岸,〔野戍,即水渡,置戍守之,因謂之野戍。
河清縣,本屬河南尹,本大基縣,武德二年置,八年省,鹹亨四年複分河南洛陽、新安、王屋、濟源、河陽置大基,先天元年更名河清。
帥,讀曰率。
将,即亮翻。
辎,莊持翻。
重,直用翻。
〕荔非元禮至而軍焉。
諸将各上表謝罪,〔上,時掌翻〕。
上皆不問,惟削崔圓階封,〔崔圓先封趙國公,實封戶五百。
國公,從一品,階比開府儀同三司。
〕貶蘇震為濟王府長史,削銀青階。
〔濟王環,上弟也。
濟,子禮翻。
長,知兩翻。
〕 史思明審知佑官軍潰去,自沙河收整士衆,還屯邺城南。
〔史思明之兵潰而北去,至沙河,知官軍的去,乃收整其衆而南。
使官軍于滏水驚潰之後,各能收兵還營,堅壁而圍守邺城,思明未敢南也。
沙河縣,隋分龍岡縣置,唐屬邢州,在邺城西北二百餘裡。
還,音旋,又音如字。
〕安慶緒收子儀營中糧,得六七萬石,與孫孝哲、崔幹佑謀閉門更拒思明。
諸将曰:「今日豈可複背史王乎!」〔複,扶又翻。
背,蒲妹翻。
〕思明不與慶緒相聞,又不南追官軍,但日于軍中飨士。
張通儒、高尚等言于慶緒曰:「史王遠來,臣等皆應迎謝。
」〔應,乙陵翻。
〕慶緒曰:「任公蹔往。
」思明見之涕泣,厚禮而歸之。
經三日,慶緒不至。
思明密召安太清令誘之,〔蹔,與暫同。
令,力丁翻。
誘,音酉。
〕慶緒窘蹙,不知所為,乃遣太清上表稱臣于思明,請待解甲入城,奉上玺绶。
〔窘,巨隕翻。
上,時掌翻。
玺,斯氏翻。
绶,音受。
〕思明省表,曰:「何至如此!」因出表徧示将士,鹹稱萬歲。
〔省,昔景翻。
思明出慶緒表徧示将士,以觀其情向背。
〕乃手疏唁慶緒〔疏,所據翻。
唁,魚戰翻,吊生曰唁。
〕而不稱臣,且曰:「願為兄弟之國,更作藩籬之援。
鼎足而立,猶或庶幾;北面之禮,固不敢受。
」并封表還之。
慶緒大悅,因請歃血同盟,思明許之。
慶緒以三百騎詣思明營,思明令軍士擐甲執兵以待之,〔幾,居希翻。
歃,色甲翻。
騎,奇寄翻。
擐,音宦。
〕引慶緒及諸弟入至庭下。
慶緒再拜稽首曰:「臣不克荷負,〔稽,音啟。
荷,下可翻,又如字。
」棄失兩都,久陷重圍,〔重,直龍翻。
〕不意大王以太上皇之故,〔慶緒尊祿山為太上皇,見二百十九卷至德元載。
〕遠垂救援,使臣應死複生,〔複,扶又翻,又如字。
〕摩頂至踵,無以報德。
」思明忽震怒曰:「棄失兩都,亦何足言。
爾為人子,殺父奪其位,天地所不容。
吾為太上皇讨賊,〔吾為,音于僞翻。
〕豈受爾佞媚乎!」即命士右牽出,并其四弟及高尚、孫孝哲、崔幹恉佑皆殺之;張通儒、李庭望等悉授以官。
思明勒兵八入邺城,收其士馬,以府庫賞将士,慶緒先所有州、縣及兵皆歸于思明。
遣安太清将兵五千取懷州,因留鎮之。
思明欲逐西略,慮根本未固,乃留其子朝義守相州,〔朝,直遙翻。
〕引兵衰範陽。
6甲申,回纥骨啜特勒、帝德等十五人自相州奔衰西京,上宴之于紫宸殿,〔宋敏求長安志:宣政殿北曰紫宸,門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
〕賞賜有差。
庚寅,骨啜特勒等辭還行營。
7辛卯,以荔非元禮為懷州刺史,權知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
元禮複以段秀實為節度判官〔複,扶又翻。
〕 8甲午,以兵部侍郎呂諲同平章事。
乙未,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苗晉卿為太子太傅,王玙為刑部尚書,皆罷政事。
以京兆尹李岘行吏部尚書,中書舍人兼禮部侍郎李揆為中書侍郎,及戶部侍郎第五琦并同平章事。
上于岘恩意尤厚,岘亦以經濟為己任,軍國大事多獨決于岘。
〔為李輔國忌岘,不得久于相位張本。
〕于是京師多盜,李輔國請選羽林騎士五百以備巡邏。
〔羅,郎佐翻。
〕李揆上疏曰:「昔西漢以南北軍相制,故周勃因南軍入北軍,遂安劉氏。
〔周勃安劉,事見漢高後紀。
李揆謂勃因南軍入北軍,考其本末,恐不如此。
〕皇朝置南、北牙,文武區分,以相伺察。
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變将何以制之!」乃止。
〔金吾衛,屬南牙;羽林衛,屬北牙。
金吾掌巡徼,李輔國欲以羽林軍奪其職,故李揆以為言。
朝,直遙翻。
〕 9丙申,以郭子儀為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京留守。
〔東畿,謂東京畿。
山東,謂河南、河北。
河東,自蒲、绛北至并、代。
〕以河西節度使來瑱行陝、虢、華州節度使。
〔來瑱徙河西,未行,而相州師潰,因使之鎮陝以守關。
然瑱尋徙襄陽。
華,戶化翻。
〕 10夏,四月,庚子,澤潞節度使王思禮破史思明将楊旻于潞城東。
〔潞城縣,屬潞州,隋開皇十六年置,春秋潞子所邑也。
九域志:潞城,在潞州東北四十裡。
〕 11太子詹事李輔國,自上在靈武,判元帥行軍司馬事,侍直帷幄,宣傳诏命,四方文奏,寶印符契,晨夕軍号,一以委之。
及還京師,專掌禁兵,常居内宅,〔内宅,蓋在禁中,輔國止宿之署舍也。
〕制敕必經輔國押署,然後施行,宰相百司非時奏事,皆因輔國關白、承旨。
常于銀台門決天下事,〔雍錄:按六典大明宮圖,有左、右銀台門。
左銀台門直紫宸殿之東,右銀台門直紫宸殿之西。
又考閣本大明宮圖,右銀台門内即翰林院、麟德殿,又東曆内侍别省、延英殿、光順門而後至紫宸殿。
自左銀台門西入,曆溫室、浴堂殿、绫绮殿而後至紫宸殿。
紫宸殿在宣政殿後,當大明宮正中。
右銀台門在宮城西面,左銀台門在宮城東面,以地望準之,正直紫宸東、西耳。
〕事無大小,輔國口為制敕,寫付外施行,事畢聞奏。
又置察事數十人,潛令于人間聽察細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諸司無敢拒者。
禦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斷未畢,輔國追詣銀台,一時縱之。
〔索,山客翻。
斷,丁亂翻。
〕三司、府、縣鞫獄,皆先詣輔國咨禀,輕重随意,稱制敕行之,莫敢違者。
宦官不敢斥其官,皆謂之五郎。
李揆山東甲族,見輔國執子弟禮,謂之五父。
〔李揆裔出隴西,其先客居荥陽,遂為山東甲族。
李輔國,第五。
〕
〕 《肅宗文明武德大聖大宣孝皇帝下之上》 幹元二年〔(己亥、七五九)〕 1春,正月,己巳朔,史思明築壇于魏州城北,自稱大聖燕王;以周摯為行軍司馬。
〔考異曰:河洛春秋作「周萬至」,邠志作「周至」,舊傳作「周贽」。
今從實錄。
〕李光弼曰:「思明得魏州而按兵不進,此欲使我懈惰,而以精銳掩吾不備也。
請與朔方軍同逼魏城,求與之戰,彼懲嘉山之敗,〔嘉山之敗,事見二百十八卷至德元載。
〕必不敢輕出。
得曠日引久,則邺城必拔矣。
慶緒已死,彼則無辭以用其衆也。
」魚朝恩以為不可,乃止。
〔使用光弼之計,安有滏水之潰乎!朝,直遙翻。
〕 2戊寅,上祀九宮貴神,〔李心傳曰:九宮貴神者,太一、攝提、權主、招搖、天符、青龍、鹹池、太陰、天一。
宋白曰:九宮貴神,其說本之黃帝九宮經、蕭吉五行大義。
〕用王玙之言也。
乙卯,耕藉田。
〔「乙卯」,當作「乙酉」。
〕 3鎮西節度使李嗣業攻邺城,為流矢所中,〔中,竹仲翻。
〕丙申,薨;兵馬使荔非元禮代将其衆。
〔将,即亮翻。
〕初,嗣業表段秀實為懷州長史,知留後事。
〔李嗣業以鎮西、北庭兵屯懷州,會師攻邺,以段秀實知留後事。
〕時諸軍屯戍日久,财竭糧盡,秀實獨運刍粟,募兵市馬以奉鎮西行營,相繼于道。
4二月,壬子,月食,既。
〔春秋之法:書日食,不書月食。
日,君象也。
此因張後之專橫而書月食。
記曰:男教不修,陽事不得,谪見于天,日為之食;婦順不修,陰事不得,谪見于天,月為之食。
是故日食,則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職,蕩天下之陽事;月食,則後素服而修六宮之職,蕩天下之陰事。
故天子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成者也。
是後月食皆書于目錄上方。
〕先是百官請加皇後尊号曰「輔聖」,〔先,悉薦翻。
考異曰:舊紀作「翊聖」,今從實錄。
〕上以問中書舍人李揆,對曰:「自古皇後無尊号,惟韋後有之,〔韋後事見二百八卷中宗景龍元年。
〕豈足為法!」上驚曰:「庸人幾誤我!」會月食,事遂寝。
後與李輔國相表裡,橫于禁中,〔幾,居依翻。
橫,戶孟翻。
〕幹豫政事,請托無窮,上頗不悅,而無如之何。
5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圍邺城,築壘再重,穿塹三重,〔重,直龍翻。
〕壅漳水灌之。
城中井泉皆溢,構棧而居,自冬涉春,安慶緒堅守以待史思明,食盡,一鼠直錢四千,淘牆佲及馬矢以食馬。
〔佲,與職翻。
先以麥佲雜土築牆,今圍急乏刍,故淘佲以飼馬。
食,祥吏翻。
〕人皆以為克在朝夕,而諸軍既無統帥,〔帥,所類翻。
〕進退無所禀;〔禀,禀令也。
禀,必錦翻。
行軍進退,必禀令于主帥,今諸軍無所禀也。
〕城中人欲降者,礙水深,不得出。
〔降,戶江翻。
〕城久不下,上下解體。
〔師老勢屈,故解體。
〕 思明乃自魏州引兵趣邺,〔果如李光弼之言。
趨,七喻翻。
〕使諸将去城各五十裡為營,每營擊鼓三百面,遙脅之。
又每營選精騎五百,日于城下抄掠,〔騎,奇寄翻。
抄,楚交翻。
〕官軍出,辄散歸其營;諸軍人馬牛車日有所失,樵采甚艱,晝備之則夜至,夜備之則晝至。
時天下饑馑,轉饷者南自江、淮,西自并、汾,舟車相繼。
思明多遣壯士竊官軍裝号,督趣運者,〔趣,讀曰促。
〕責其稽緩,妄殺戮人,運者駭懼;舟車所聚,則則密縰火焚之;往複聚散,自相辨識,而官軍邏捕不能察也。
〔邏,郎佐翻。
〕由是諸軍乏食,人思自潰。
思明乃引大軍直抵城下,〔觀史思明用兵,所謂盜亦有道焉。
〕官軍與之刻日決戰。
三月,壬申,官軍步騎六十萬陳于安陽河北,〔陳,讀曰陣;下布陳同。
滏水徑安陽縣而東流,謂之安陽河。
〕思明自将精兵五萬敵之,〔将,即亮翻。
〕諸軍望之,以為遊軍,未介意。
思明直前奮擊,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先與之戰,殺傷相半;魯炅中流矢。
〔中,竹仲翻。
〕郭子儀承其後,未及布陳,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棄甲仗辎重委積于路。
〔史言滏水之戰,天未悔禍,非戰之罪。
使皆如李光弼、王思禮,在亂能整,則其失亡,不至于其。
重,直用翻。
〕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
〔斷,音短。
〕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
東京士民驚駭,散奔山谷;留守崔圓、河南尹蘇震等官吏南奔襄、鄧;〔守,式又翻。
襄、鄧二州,屬山南東道。
〕諸節度各潰歸本鎮。
士卒所過剽掠,〔剽,匹妙翻。
〕吏不能止,旬日方定。
惟李光弼、王思禮整勒部伍,全軍以歸。
〔考異曰:邠志曰:「史思明自稱燕王。
牙前兵馬使吳思禮曰:『思明果反。
蓋蕃将也,安肯盡節于國家!』因目左武鋒使仆固懷恩。
懷恩色變,陰恨之。
三月六日,史思明輕兵抵相州,郭公率諸軍禦之,戰于萬金驿。
賊分馬軍并滏而西,郭公使仆固懷恩以蕃、渾馬軍邀擊,破之。
還遇吳思禮于陣,射殺之,呼曰:『吳思禮陣沒。
』其夕,收軍,郭公疑懷恩為變,逐脫身先去。
諸軍相繼潰于城下。
」今從實錄。
〕 子儀至河陽,将謀城守,師人相驚,又奔缺門。
〔水經注:谷水出弘農渑池縣南,又東徑新安縣故城南,又東徑千秋亭南,又東徑缺門山,山阜之不接者裡餘,故得是名。
〕諸将繼至,衆及數萬,議捐東京,退保蒲陝。
〔将,即亮翻。
捐,于專翻。
陝,矢冉翻。
蒲、陝二州夾河,潼關控其險,可以禦敵,故議退保之。
〕都虞候張用濟曰:「蒲、陝薦饑,不如守河陽,賊至,并力拒之。
」子儀從之。
使都遊奕使靈武韓遊緕将五百騎前趣河陽,〔使,疏吏翻。
緕,古回翻。
騎,奇寄翻。
趣,七喻翻。
〕用濟以步卒五千繼之。
周摯引兵争河陽,後至,不得入而去。
用濟役所部兵築南、北兩城而守之。
〔是後李光弼雖斬張用濟而守河陽,則實張用濟定計于其先也。
〕段秀實帥将士妻子及公辎重自野戍渡河,待命于河清之南岸,〔野戍,即水渡,置戍守之,因謂之野戍。
河清縣,本屬河南尹,本大基縣,武德二年置,八年省,鹹亨四年複分河南洛陽、新安、王屋、濟源、河陽置大基,先天元年更名河清。
帥,讀曰率。
将,即亮翻。
辎,莊持翻。
重,直用翻。
〕荔非元禮至而軍焉。
諸将各上表謝罪,〔上,時掌翻〕。
上皆不問,惟削崔圓階封,〔崔圓先封趙國公,實封戶五百。
國公,從一品,階比開府儀同三司。
〕貶蘇震為濟王府長史,削銀青階。
〔濟王環,上弟也。
濟,子禮翻。
長,知兩翻。
〕 史思明審知佑官軍潰去,自沙河收整士衆,還屯邺城南。
〔史思明之兵潰而北去,至沙河,知官軍的去,乃收整其衆而南。
使官軍于滏水驚潰之後,各能收兵還營,堅壁而圍守邺城,思明未敢南也。
沙河縣,隋分龍岡縣置,唐屬邢州,在邺城西北二百餘裡。
還,音旋,又音如字。
〕安慶緒收子儀營中糧,得六七萬石,與孫孝哲、崔幹佑謀閉門更拒思明。
諸将曰:「今日豈可複背史王乎!」〔複,扶又翻。
背,蒲妹翻。
〕思明不與慶緒相聞,又不南追官軍,但日于軍中飨士。
張通儒、高尚等言于慶緒曰:「史王遠來,臣等皆應迎謝。
」〔應,乙陵翻。
〕慶緒曰:「任公蹔往。
」思明見之涕泣,厚禮而歸之。
經三日,慶緒不至。
思明密召安太清令誘之,〔蹔,與暫同。
令,力丁翻。
誘,音酉。
〕慶緒窘蹙,不知所為,乃遣太清上表稱臣于思明,請待解甲入城,奉上玺绶。
〔窘,巨隕翻。
上,時掌翻。
玺,斯氏翻。
绶,音受。
〕思明省表,曰:「何至如此!」因出表徧示将士,鹹稱萬歲。
〔省,昔景翻。
思明出慶緒表徧示将士,以觀其情向背。
〕乃手疏唁慶緒〔疏,所據翻。
唁,魚戰翻,吊生曰唁。
〕而不稱臣,且曰:「願為兄弟之國,更作藩籬之援。
鼎足而立,猶或庶幾;北面之禮,固不敢受。
」并封表還之。
慶緒大悅,因請歃血同盟,思明許之。
慶緒以三百騎詣思明營,思明令軍士擐甲執兵以待之,〔幾,居希翻。
歃,色甲翻。
騎,奇寄翻。
擐,音宦。
〕引慶緒及諸弟入至庭下。
慶緒再拜稽首曰:「臣不克荷負,〔稽,音啟。
荷,下可翻,又如字。
」棄失兩都,久陷重圍,〔重,直龍翻。
〕不意大王以太上皇之故,〔慶緒尊祿山為太上皇,見二百十九卷至德元載。
〕遠垂救援,使臣應死複生,〔複,扶又翻,又如字。
〕摩頂至踵,無以報德。
」思明忽震怒曰:「棄失兩都,亦何足言。
爾為人子,殺父奪其位,天地所不容。
吾為太上皇讨賊,〔吾為,音于僞翻。
〕豈受爾佞媚乎!」即命士右牽出,并其四弟及高尚、孫孝哲、崔幹恉佑皆殺之;張通儒、李庭望等悉授以官。
思明勒兵八入邺城,收其士馬,以府庫賞将士,慶緒先所有州、縣及兵皆歸于思明。
遣安太清将兵五千取懷州,因留鎮之。
思明欲逐西略,慮根本未固,乃留其子朝義守相州,〔朝,直遙翻。
〕引兵衰範陽。
6甲申,回纥骨啜特勒、帝德等十五人自相州奔衰西京,上宴之于紫宸殿,〔宋敏求長安志:宣政殿北曰紫宸,門内有紫宸殿,即内衙之正殿。
〕賞賜有差。
庚寅,骨啜特勒等辭還行營。
7辛卯,以荔非元禮為懷州刺史,權知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
元禮複以段秀實為節度判官〔複,扶又翻。
〕 8甲午,以兵部侍郎呂諲同平章事。
乙未,以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苗晉卿為太子太傅,王玙為刑部尚書,皆罷政事。
以京兆尹李岘行吏部尚書,中書舍人兼禮部侍郎李揆為中書侍郎,及戶部侍郎第五琦并同平章事。
上于岘恩意尤厚,岘亦以經濟為己任,軍國大事多獨決于岘。
〔為李輔國忌岘,不得久于相位張本。
〕于是京師多盜,李輔國請選羽林騎士五百以備巡邏。
〔羅,郎佐翻。
〕李揆上疏曰:「昔西漢以南北軍相制,故周勃因南軍入北軍,遂安劉氏。
〔周勃安劉,事見漢高後紀。
李揆謂勃因南軍入北軍,考其本末,恐不如此。
〕皇朝置南、北牙,文武區分,以相伺察。
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變将何以制之!」乃止。
〔金吾衛,屬南牙;羽林衛,屬北牙。
金吾掌巡徼,李輔國欲以羽林軍奪其職,故李揆以為言。
朝,直遙翻。
〕 9丙申,以郭子儀為東畿、山東、河東諸道元帥,權知東京留守。
〔東畿,謂東京畿。
山東,謂河南、河北。
河東,自蒲、绛北至并、代。
〕以河西節度使來瑱行陝、虢、華州節度使。
〔來瑱徙河西,未行,而相州師潰,因使之鎮陝以守關。
然瑱尋徙襄陽。
華,戶化翻。
〕 10夏,四月,庚子,澤潞節度使王思禮破史思明将楊旻于潞城東。
〔潞城縣,屬潞州,隋開皇十六年置,春秋潞子所邑也。
九域志:潞城,在潞州東北四十裡。
〕 11太子詹事李輔國,自上在靈武,判元帥行軍司馬事,侍直帷幄,宣傳诏命,四方文奏,寶印符契,晨夕軍号,一以委之。
及還京師,專掌禁兵,常居内宅,〔内宅,蓋在禁中,輔國止宿之署舍也。
〕制敕必經輔國押署,然後施行,宰相百司非時奏事,皆因輔國關白、承旨。
常于銀台門決天下事,〔雍錄:按六典大明宮圖,有左、右銀台門。
左銀台門直紫宸殿之東,右銀台門直紫宸殿之西。
又考閣本大明宮圖,右銀台門内即翰林院、麟德殿,又東曆内侍别省、延英殿、光順門而後至紫宸殿。
自左銀台門西入,曆溫室、浴堂殿、绫绮殿而後至紫宸殿。
紫宸殿在宣政殿後,當大明宮正中。
右銀台門在宮城西面,左銀台門在宮城東面,以地望準之,正直紫宸東、西耳。
〕事無大小,輔國口為制敕,寫付外施行,事畢聞奏。
又置察事數十人,潛令于人間聽察細事,即行推按;有所追索,諸司無敢拒者。
禦史台、大理寺重囚,或推斷未畢,輔國追詣銀台,一時縱之。
〔索,山客翻。
斷,丁亂翻。
〕三司、府、縣鞫獄,皆先詣輔國咨禀,輕重随意,稱制敕行之,莫敢違者。
宦官不敢斥其官,皆謂之五郎。
李揆山東甲族,見輔國執子弟禮,謂之五父。
〔李揆裔出隴西,其先客居荥陽,遂為山東甲族。
李輔國,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