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陳,讀曰陣。
人或問其故,巡曰:「今與胡虜戰,雲合鳥散,變态不恒,數步之間,勢有同異。
臨機應猝,在于呼吸之間,而動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變者也。
故吾使兵識将意,将識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
兵将相習,人自為戰,不亦可乎!」自興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敵,未嘗自修。
每戰,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戰所,謂将士曰:「我不離此,〔離,力智翻。
〕汝為我還決之。
」将士莫敢不還,死戰,卒破敵。
〔為僞翻。
卒,子恤翻。
又惟誠待人,無所疑隐;臨敵應變,出奇無窮;号令明,賞罰信,與衆共甘苦寒暑,故下争緻死力。
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張鎬代賀蘭進明,見上卷八月。
〕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按新書方鎮表,浙東、浙西明年方置節度使。
時崔渙在浙東,李希言在浙西,皆非節度使。
淮南則李成式,北海尚為賊将能元皓所據。
然去年已置北海節度使,是雖未複北海而已置北海帥矣。
〕及谯郡太守闾丘曉,使共救之。
曉素傲很,不受鎬命。
比鎬至,〔比,必利翻,及也。
〕睢陽城已陷三日。
鎬召曉,杖殺之。
〔者異曰:舊傳作「豪州剌史」,新傳作「濠州剌史」,統紀作「毫州剌史」。
按濠州在淮南,去睢陽遠。
毫州與睢陽接境,必毫州也。
今從統紀。
餘按通鑒改統紀之毫州為谯郡,以此時未複郡為州也。
讀者粃知之。
8張通儒等收餘衆走保陝,〔自長安東走保陝。
〕安慶緒悉發洛陽兵,使其禦史大夫嚴莊将之,就通儒以拒官軍,并舊兵步騎猶十五萬。
〔舊兵,謂張通儒等所領自西京東走之兵。
〕己未,廣平王至曲沃。
〔此非春秋晉莊叔所封之曲沃,按其地在弘農、靈寶二縣之間。
水經注:弘農縣東十三裡有好陽亭,又東有曲沃城。
〕回纥葉護使其将軍鼻施吐撥裴羅等引軍旁南山搜伏,因駐軍領北。
〔旁,步浪翻。
〕郭子儀等與賊遇于新店,〔據舊書,新店在陝城西。
〕賊依山而陳,子儀等初與之戰,不利,賊逐之下山。
回纥自南山襲其背,于黃埃中發十餘矢。
賊驚顧曰:「回纥至矣!」遂潰。
官軍與回纥夾擊之,賊大敗,僵屍蔽野。
嚴莊、張通儒等棄陝東走,廣平王俶、郭子儀入陝城,仆固懷恩等分道追之。
嚴莊先入洛陽告安慶緒。
庚申夜,慶緒帥其黨自苑門出,〔東部苑門也。
〕走河北;〔考異曰:「實錄無新店戰日,但雲:「子儀與嗣業等至新店,遇賊,大破之,逐北五十餘裡,人馬相枕藉,器械、戈甲自陝至洛城委棄道路無空地。
庚申,慶緒走,其夜,自東都苑門帥其衆黨奔河北。
壬戌,元帥廣平王與子儀收陝郡。
」汾陽家傳:「九月,安慶緒自洛疾使諸将至陝,兼收敗卒,猶十五萬。
十月四日,于陝西依山而陳,彼則憑高下擊,此乃進軍上沖,賊屹立不動。
公使僞退,引令下山,使回纥蓦澗走險以襲其背,賊乃敗績;斬九萬級,擒一萬人。
」汾陽家傳:「十月四日破賊于陝西,八日收洛陽。
」年代記:「十月,己未,破賊于新店。
辛酉,慶緒聞軍敗,率其黨投相州。
」舊紀:「庚申,慶緒奔河北。
壬戌,廣平王入東京。
」新紀:「戊申,敗賊新店,克陝郡。
壬子,複東京。
」按陝、洛之間,幾三百裡,汾陽傳、新紀太早,實綠壬戌收陝郡太晚,今從年代記、幸蜀記。
〕殺所獲唐将哥舒翰、程千裡等三十餘人而去。
許遠死于偃師。
〔考異曰:實錄、舊傳皆日:「尹子奇執辛洛陽,與哥舒翰、程千裡俱囚于客省。
及安慶緒敗,渡河北走,使嚴莊皆害之。
張中丞傳:「相裡造誅曰:『唐故禦史中丞張、許二居,以守城睢陽陷,張君遇害,許君為羯賊所擒,求死不得,降逼至偃師縣,亦被兵焉。
』今從之。
壬戌,廣平王俶入東京。
回纥意猶未厭,俶患之。
父老請率羅錦萬匹以賂回纥,回纥乃止。
9成都使還,〔此還者,啖庭瑤也。
還,音旋。
〕上皇诰日:「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複來矣。
」〔複,扶又翻;下嗣複同。
〕上憂懼,不知所為。
〔【章:十二行本「為」下有「數日」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于同;張校同】〕後使者至,〔此奉群臣賀表中使繼還也。
〕言:「上皇初得上請歸東宮表,彷徨不能食,欲不歸;及群臣振至,乃大喜,命食作樂,不诰定行日。
」〔定東行歸京之日也。
上召李泌告之曰:「皆卿力也!」 泌求歸山不已,上固留之,不能得,乃聽歸衡山。
〔衡山,在衡陽郡衡山縣西三十裡,南嶽也。
漢武旁以霍山為南嶽,隋文旁以衡山為南嶽。
按泌傳,泌願隐衡山,诏聽之。
敕郡縣為之築室于山中,〔為,于僞翻。
〕給三品料。
10癸亥,上發鳳翔,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入蜀,奉迎上皇。
11乙醜,郭子儀遣左兵馬使張用濟、右武鋒使渾釋之将兵取河陽及河内;嚴莊來降。
陳留人殺尹子奇,舉郡降。
田承嗣圍來瑱于颍川,亦遣使來降;郭子儀應之緩,承嗣複叛,與武令珣皆走河北。
〔走,音奏。
考異曰:「舊魯炅傳雲:「炅保南陽,賊使武令珣攻之。
令珣死,又令田承嗣攻之。
」下又雲:「王師收兩京,承嗣、令珣奔河北。
」唐曆:「慶緒據邺,武令珣自唐、鄧至。
」炅傳雲武令珣死,誤也。
〕制以填為河〔【章:十二行本「河」作「淮」;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南節度使。
12丙寅,上至望賢宮,〔雍錄:望賢官,在鹹陽縣東數裡。
〕得東京捷奏。
丁卯,上入西京。
百姓出國門奉迎,二十裡不紀,舞躍呼萬歲,有泣者。
上入居大明官。
〔高宗鹹亨元年,改蓬萊官為大明官,既東内。
〕禦史中丞進器令百官受賊官爵者皆脫巾徒跣立于含元殿前,〔含元殿,東内前殿也,當丹鳳門内。
搏膺頓首請罪,環之以兵,〔環,音宦。
〕使百官臨視之。
太廟為賊所焚,上素服向廟哭三日。
是日,上皇發蜀郡。
13安慶緒走保邺郡,改邺郡為安成〔【嚴:「安成」改「成安」。
】〕府,改元天成;〔考異曰:唐曆曰改元天和﹖薊門紀亂曰改元至成,與實錄年号不同。
紀年、通譜兩存之。
今從實錄。
〕從騎不過三百,步卒不過千人,諸将可史那承慶等散投常山、趙郡、範陽。
旬日間,蔡希德自上黨,田承嗣自颍川,武令珣自南陽,各帥所部兵歸之。
又召募河北諸郡人,衆至六萬,軍聲複振。
〔複,扶又翻。
〕 14廣平王俶之入東京也,百官受安祿山父子官者陳希烈等三百餘人,皆素服悲泣請罪。
俶以上旨釋之,尋勒赴西京。
己巳,崔器令詣朝堂請罪,〔此東内之朝堂也,在含元殿左右,左曰東朝堂,右曰西朝堂。
朝,直遙翻。
〕如西京百官之儀,然後收系大理、京兆獄。
其府縣所由,祇承人等受賊驅使追捕者,皆收系之。
〔所由人,有所監典;祇承人,聽指呼給使令而已。
初,汲郡甄濟,有操行,隐居青岩山,〔五代志:汲郡隋興縣有蒼岩縣,唐時當省入汲縣。
甄,之人翻。
操,七到翻。
行,下孟翻。
〕安祿山為采訪使,奏掌書記。
〔此天寶間事。
〕濟察祿山有異志,詐得風疾,舁歸家。
祿山反,使蔡希德引行刑者二人,封刀召之,濟引首待刀;希德以實病白祿山。
後安慶緒亦使人強舁至東京,〔強,其兩翻。
〕月餘,會廣平王俶平東京,濟起,詣軍門上谒。
〔上,時掌翻。
〕俶遣詣京師,上命館之于三司,〔時命三司按受賊官爵者,因館濟于三司署舍,使受賊官爵者羅拜之。
館,音貫。
〕令受賊官爵者列拜以愧其心,〔以愧受賊官爵者之心。
〕以濟為秘書郎。
國子司業蘇源明稱病不受祿山官,上擢為考功郎中、知制诰。
壬申,上禦丹鳳門,下制:「士庶受賊官祿,為賊用者,令三司條件聞奏;其因戰被虜,或所居密近,因與賊往來者,皆聽自首除罪;其子女為賊所污者,勿問。
」〔東内端門曰丹鳳門,樓曰丹鳳樓。
首,手又翻。
污,烏故翻。
〕 15癸酉,回纥葉護自東京還,上命百官迎之于長樂驿,〔長樂驿,在浐東長樂陂。
〕上與宴于宣政殿。
〔自含元殿入宣政門為宣政殿,東内之中朝也。
〕葉護奏以「軍中馬少,請留其兵于沙苑,〔沙苑,在馮翊渭曲。
李吉甫郡國圖:沙苑,一名沙阜,在同州馮翊縣南十二裡,東西八十裡,南北三十裡。
餘靖曰:唐沙苑監,今之同州。
少,詩沼翻。
自歸取馬,還為陛下掃除範陽餘呩。
」〔為,于僞翻。
〕上賜而遣之。
16十一月,廣平王俶、郭子儀來自東京,上勞子儀曰:「吾之家國,由卿再造。
」〔勞,力到翻。
〕 17張鎬帥魯炅、來瑱、吳王祗、李嗣業,李奂五節度徇河南、河東郡縣,皆下之;惟能元皓據北海,高秀岩據大同未下。
〔能,奴代翻,姓也。
北海,屬河南道;大同,屬河東道。
〕 18己醜,以回纥葉護為司空、忠義王;歲遺回纥絹二萬匹,〔遺,于季翻。
〕使就朔方軍受之。
19以嚴莊為司農卿。
20上之在彭原也,更以栗為九廟主;〔禮:虞,主用桑;練,主用栗。
作栗主則埋桑主。
上皇幸蜀,九廟之主委之賊手,故彭原更以栗為之。
〕庚寅,朝享于長樂殿。
〔長樂殿,考雍錄及呂圖皆無之。
以下文上皇入大明宮,禦含元殿見百官,次詣長樂殿謝九廟主,則是殿亦在大明宮中也。
中明宮圖有長樂門,則長樂殿蓋在長樂門内。
〕 21丙申,上皇至鳳翔,從兵六百餘人,〔從,才用翻。
〕上皇命悉以甲兵,輸郡庫。
上發精騎三千奉迎。
十二月,丙午,上皇至鹹陽,上備法駕迎于望賢宮。
上皇在宮南樓,上釋黃袍,着紫袍,望樓下馬,趨進,拜舞于樓下。
上皇降樓,撫上而泣,上捧上皇足,嗚咽不自勝。
上皇索黃袍,自為上着之,〔着,陟略翻。
勝,音升。
索,山客翻。
為于僞翻。
〕上伏地頓首固辭。
上皇曰:「天數、人心皆歸于汝,使朕得保養餘齒,汝之孝也!」上不得已,受之。
父老在仗外,歡呼且拜。
上令開仗,〔車駕所在,衛士立仗。
〕縱千餘人入谒上皇,曰:「臣等今日複睹二聖相見,死無恨矣!」〔複,扶又翻。
〕上皇不肯居正殿,〔此行宮正殿也。
〕曰:「此天子之位也。
」上固請,自扶上皇登殿。
尚食進食,上品嘗而薦之。
〔品品必嘗而後進。
〕丁未,将發行宮,上親為上皇習馬而進之上皇。
上皇【章:十二行本「上皇」二字不重;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熊校同。
】上馬,上親執鞚。
行數步,〔為,于僞翻。
鞚,苦貢翻。
考異曰:幸蜀記雲:「執辔鞚,出宮門,上皇令左右扶上馬。
」令從實錄。
〕上皇止之。
上乘馬前引,不敢當馳道。
〔上皇謂左右曰:「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左右皆呼萬歲。
〔玄宗失國得反,宜痛自刻責以謝天下,乃以為天子父之貴誇左右,是全無心腸矣。
〕上皇自開遠門入大明宮,〔開遠門,長安城西面北來第一門。
〕禦含元殿慰撫百宮;乃詣長樂殿謝九廟主,恸哭久之;〔樂,音洛。
〕即日,幸興慶宮,遂居之。
上累表請避位還東宮,上皇不許。
22辛亥,以禮部尚書李岘、兵部侍郎呂諲為詳理使,〔因按獄,特置此官。
〕與禦史大夫崔器共按陳希烈等獄。
岘以殿中侍禦史李栖筠為詳理判官,栖筠多務平恕,故人皆怨諲、器之刻深,而岘獨得美譽。
23戊午,上禦丹鳳樓,赦天下,惟與安祿山同反及李林甫、王鉷、楊國忠子孫不在免例。
立廣平王俶為楚王,加郭子儀司徒,李光弼司空,〔鉷,戶公翻。
俶,昌六翻。
考異曰:實錄,光弼舊守司徒。
按舊傳,光弼檢校司徒耳,實錄誤也。
〕自餘蜀郡、靈武扈從立功之臣,〔從,才用翻。
〕皆進階,賜爵,加食邑有差。
李竏、盧奕、顔杲卿、袁履謙、許遠、張巡、張介然、蔣清、龐堅等皆加贈官,〔差,初加翻。
竏,持陵翻。
李竏、盧奕、蔣清以守洛死。
顔杲卿、袁履謙以
人或問其故,巡曰:「今與胡虜戰,雲合鳥散,變态不恒,數步之間,勢有同異。
臨機應猝,在于呼吸之間,而動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變者也。
故吾使兵識将意,将識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
兵将相習,人自為戰,不亦可乎!」自興兵,器械、甲仗皆取之于敵,未嘗自修。
每戰,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戰所,謂将士曰:「我不離此,〔離,力智翻。
〕汝為我還決之。
」将士莫敢不還,死戰,卒破敵。
〔為僞翻。
卒,子恤翻。
又惟誠待人,無所疑隐;臨敵應變,出奇無窮;号令明,賞罰信,與衆共甘苦寒暑,故下争緻死力。
張鎬聞睢陽圍急,倍道亟進,〔張鎬代賀蘭進明,見上卷八月。
〕檄浙東、浙西、淮南、北海諸節度〔按新書方鎮表,浙東、浙西明年方置節度使。
時崔渙在浙東,李希言在浙西,皆非節度使。
淮南則李成式,北海尚為賊将能元皓所據。
然去年已置北海節度使,是雖未複北海而已置北海帥矣。
〕及谯郡太守闾丘曉,使共救之。
曉素傲很,不受鎬命。
比鎬至,〔比,必利翻,及也。
〕睢陽城已陷三日。
鎬召曉,杖殺之。
〔者異曰:舊傳作「豪州剌史」,新傳作「濠州剌史」,統紀作「毫州剌史」。
按濠州在淮南,去睢陽遠。
毫州與睢陽接境,必毫州也。
今從統紀。
餘按通鑒改統紀之毫州為谯郡,以此時未複郡為州也。
讀者粃知之。
8張通儒等收餘衆走保陝,〔自長安東走保陝。
〕安慶緒悉發洛陽兵,使其禦史大夫嚴莊将之,就通儒以拒官軍,并舊兵步騎猶十五萬。
〔舊兵,謂張通儒等所領自西京東走之兵。
〕己未,廣平王至曲沃。
〔此非春秋晉莊叔所封之曲沃,按其地在弘農、靈寶二縣之間。
水經注:弘農縣東十三裡有好陽亭,又東有曲沃城。
〕回纥葉護使其将軍鼻施吐撥裴羅等引軍旁南山搜伏,因駐軍領北。
〔旁,步浪翻。
〕郭子儀等與賊遇于新店,〔據舊書,新店在陝城西。
〕賊依山而陳,子儀等初與之戰,不利,賊逐之下山。
回纥自南山襲其背,于黃埃中發十餘矢。
賊驚顧曰:「回纥至矣!」遂潰。
官軍與回纥夾擊之,賊大敗,僵屍蔽野。
嚴莊、張通儒等棄陝東走,廣平王俶、郭子儀入陝城,仆固懷恩等分道追之。
嚴莊先入洛陽告安慶緒。
庚申夜,慶緒帥其黨自苑門出,〔東部苑門也。
〕走河北;〔考異曰:「實錄無新店戰日,但雲:「子儀與嗣業等至新店,遇賊,大破之,逐北五十餘裡,人馬相枕藉,器械、戈甲自陝至洛城委棄道路無空地。
庚申,慶緒走,其夜,自東都苑門帥其衆黨奔河北。
壬戌,元帥廣平王與子儀收陝郡。
」汾陽家傳:「九月,安慶緒自洛疾使諸将至陝,兼收敗卒,猶十五萬。
十月四日,于陝西依山而陳,彼則憑高下擊,此乃進軍上沖,賊屹立不動。
公使僞退,引令下山,使回纥蓦澗走險以襲其背,賊乃敗績;斬九萬級,擒一萬人。
」汾陽家傳:「十月四日破賊于陝西,八日收洛陽。
」年代記:「十月,己未,破賊于新店。
辛酉,慶緒聞軍敗,率其黨投相州。
」舊紀:「庚申,慶緒奔河北。
壬戌,廣平王入東京。
」新紀:「戊申,敗賊新店,克陝郡。
壬子,複東京。
」按陝、洛之間,幾三百裡,汾陽傳、新紀太早,實綠壬戌收陝郡太晚,今從年代記、幸蜀記。
〕殺所獲唐将哥舒翰、程千裡等三十餘人而去。
許遠死于偃師。
〔考異曰:實錄、舊傳皆日:「尹子奇執辛洛陽,與哥舒翰、程千裡俱囚于客省。
及安慶緒敗,渡河北走,使嚴莊皆害之。
張中丞傳:「相裡造誅曰:『唐故禦史中丞張、許二居,以守城睢陽陷,張君遇害,許君為羯賊所擒,求死不得,降逼至偃師縣,亦被兵焉。
』今從之。
壬戌,廣平王俶入東京。
回纥意猶未厭,俶患之。
父老請率羅錦萬匹以賂回纥,回纥乃止。
9成都使還,〔此還者,啖庭瑤也。
還,音旋。
〕上皇诰日:「當與我劍南一道自奉,不複來矣。
」〔複,扶又翻;下嗣複同。
〕上憂懼,不知所為。
〔【章:十二行本「為」下有「數日」二字;乙十一行本同;孔于同;張校同】〕後使者至,〔此奉群臣賀表中使繼還也。
〕言:「上皇初得上請歸東宮表,彷徨不能食,欲不歸;及群臣振至,乃大喜,命食作樂,不诰定行日。
」〔定東行歸京之日也。
上召李泌告之曰:「皆卿力也!」 泌求歸山不已,上固留之,不能得,乃聽歸衡山。
〔衡山,在衡陽郡衡山縣西三十裡,南嶽也。
漢武旁以霍山為南嶽,隋文旁以衡山為南嶽。
按泌傳,泌願隐衡山,诏聽之。
敕郡縣為之築室于山中,〔為,于僞翻。
〕給三品料。
10癸亥,上發鳳翔,遣太子太師韋見素入蜀,奉迎上皇。
11乙醜,郭子儀遣左兵馬使張用濟、右武鋒使渾釋之将兵取河陽及河内;嚴莊來降。
陳留人殺尹子奇,舉郡降。
田承嗣圍來瑱于颍川,亦遣使來降;郭子儀應之緩,承嗣複叛,與武令珣皆走河北。
〔走,音奏。
考異曰:「舊魯炅傳雲:「炅保南陽,賊使武令珣攻之。
令珣死,又令田承嗣攻之。
」下又雲:「王師收兩京,承嗣、令珣奔河北。
」唐曆:「慶緒據邺,武令珣自唐、鄧至。
」炅傳雲武令珣死,誤也。
〕制以填為河〔【章:十二行本「河」作「淮」;乙十一行本同;孔本同。
】〕南節度使。
12丙寅,上至望賢宮,〔雍錄:望賢官,在鹹陽縣東數裡。
〕得東京捷奏。
丁卯,上入西京。
百姓出國門奉迎,二十裡不紀,舞躍呼萬歲,有泣者。
上入居大明官。
〔高宗鹹亨元年,改蓬萊官為大明官,既東内。
〕禦史中丞進器令百官受賊官爵者皆脫巾徒跣立于含元殿前,〔含元殿,東内前殿也,當丹鳳門内。
搏膺頓首請罪,環之以兵,〔環,音宦。
〕使百官臨視之。
太廟為賊所焚,上素服向廟哭三日。
是日,上皇發蜀郡。
13安慶緒走保邺郡,改邺郡為安成〔【嚴:「安成」改「成安」。
】〕府,改元天成;〔考異曰:唐曆曰改元天和﹖薊門紀亂曰改元至成,與實錄年号不同。
紀年、通譜兩存之。
今從實錄。
〕從騎不過三百,步卒不過千人,諸将可史那承慶等散投常山、趙郡、範陽。
旬日間,蔡希德自上黨,田承嗣自颍川,武令珣自南陽,各帥所部兵歸之。
又召募河北諸郡人,衆至六萬,軍聲複振。
〔複,扶又翻。
〕 14廣平王俶之入東京也,百官受安祿山父子官者陳希烈等三百餘人,皆素服悲泣請罪。
俶以上旨釋之,尋勒赴西京。
己巳,崔器令詣朝堂請罪,〔此東内之朝堂也,在含元殿左右,左曰東朝堂,右曰西朝堂。
朝,直遙翻。
〕如西京百官之儀,然後收系大理、京兆獄。
其府縣所由,祇承人等受賊驅使追捕者,皆收系之。
〔所由人,有所監典;祇承人,聽指呼給使令而已。
初,汲郡甄濟,有操行,隐居青岩山,〔五代志:汲郡隋興縣有蒼岩縣,唐時當省入汲縣。
甄,之人翻。
操,七到翻。
行,下孟翻。
〕安祿山為采訪使,奏掌書記。
〔此天寶間事。
〕濟察祿山有異志,詐得風疾,舁歸家。
祿山反,使蔡希德引行刑者二人,封刀召之,濟引首待刀;希德以實病白祿山。
後安慶緒亦使人強舁至東京,〔強,其兩翻。
〕月餘,會廣平王俶平東京,濟起,詣軍門上谒。
〔上,時掌翻。
〕俶遣詣京師,上命館之于三司,〔時命三司按受賊官爵者,因館濟于三司署舍,使受賊官爵者羅拜之。
館,音貫。
〕令受賊官爵者列拜以愧其心,〔以愧受賊官爵者之心。
〕以濟為秘書郎。
國子司業蘇源明稱病不受祿山官,上擢為考功郎中、知制诰。
壬申,上禦丹鳳門,下制:「士庶受賊官祿,為賊用者,令三司條件聞奏;其因戰被虜,或所居密近,因與賊往來者,皆聽自首除罪;其子女為賊所污者,勿問。
」〔東内端門曰丹鳳門,樓曰丹鳳樓。
首,手又翻。
污,烏故翻。
〕 15癸酉,回纥葉護自東京還,上命百官迎之于長樂驿,〔長樂驿,在浐東長樂陂。
〕上與宴于宣政殿。
〔自含元殿入宣政門為宣政殿,東内之中朝也。
〕葉護奏以「軍中馬少,請留其兵于沙苑,〔沙苑,在馮翊渭曲。
李吉甫郡國圖:沙苑,一名沙阜,在同州馮翊縣南十二裡,東西八十裡,南北三十裡。
餘靖曰:唐沙苑監,今之同州。
少,詩沼翻。
自歸取馬,還為陛下掃除範陽餘呩。
」〔為,于僞翻。
〕上賜而遣之。
16十一月,廣平王俶、郭子儀來自東京,上勞子儀曰:「吾之家國,由卿再造。
」〔勞,力到翻。
〕 17張鎬帥魯炅、來瑱、吳王祗、李嗣業,李奂五節度徇河南、河東郡縣,皆下之;惟能元皓據北海,高秀岩據大同未下。
〔能,奴代翻,姓也。
北海,屬河南道;大同,屬河東道。
〕 18己醜,以回纥葉護為司空、忠義王;歲遺回纥絹二萬匹,〔遺,于季翻。
〕使就朔方軍受之。
19以嚴莊為司農卿。
20上之在彭原也,更以栗為九廟主;〔禮:虞,主用桑;練,主用栗。
作栗主則埋桑主。
上皇幸蜀,九廟之主委之賊手,故彭原更以栗為之。
〕庚寅,朝享于長樂殿。
〔長樂殿,考雍錄及呂圖皆無之。
以下文上皇入大明宮,禦含元殿見百官,次詣長樂殿謝九廟主,則是殿亦在大明宮中也。
中明宮圖有長樂門,則長樂殿蓋在長樂門内。
〕 21丙申,上皇至鳳翔,從兵六百餘人,〔從,才用翻。
〕上皇命悉以甲兵,輸郡庫。
上發精騎三千奉迎。
十二月,丙午,上皇至鹹陽,上備法駕迎于望賢宮。
上皇在宮南樓,上釋黃袍,着紫袍,望樓下馬,趨進,拜舞于樓下。
上皇降樓,撫上而泣,上捧上皇足,嗚咽不自勝。
上皇索黃袍,自為上着之,〔着,陟略翻。
勝,音升。
索,山客翻。
為于僞翻。
〕上伏地頓首固辭。
上皇曰:「天數、人心皆歸于汝,使朕得保養餘齒,汝之孝也!」上不得已,受之。
父老在仗外,歡呼且拜。
上令開仗,〔車駕所在,衛士立仗。
〕縱千餘人入谒上皇,曰:「臣等今日複睹二聖相見,死無恨矣!」〔複,扶又翻。
〕上皇不肯居正殿,〔此行宮正殿也。
〕曰:「此天子之位也。
」上固請,自扶上皇登殿。
尚食進食,上品嘗而薦之。
〔品品必嘗而後進。
〕丁未,将發行宮,上親為上皇習馬而進之上皇。
上皇【章:十二行本「上皇」二字不重;乙十一行本同;張校同;熊校同。
】上馬,上親執鞚。
行數步,〔為,于僞翻。
鞚,苦貢翻。
考異曰:幸蜀記雲:「執辔鞚,出宮門,上皇令左右扶上馬。
」令從實錄。
〕上皇止之。
上乘馬前引,不敢當馳道。
〔上皇謂左右曰:「吾為天子五十年,未為貴;今為天子父,乃貴耳!」左右皆呼萬歲。
〔玄宗失國得反,宜痛自刻責以謝天下,乃以為天子父之貴誇左右,是全無心腸矣。
〕上皇自開遠門入大明宮,〔開遠門,長安城西面北來第一門。
〕禦含元殿慰撫百宮;乃詣長樂殿謝九廟主,恸哭久之;〔樂,音洛。
〕即日,幸興慶宮,遂居之。
上累表請避位還東宮,上皇不許。
22辛亥,以禮部尚書李岘、兵部侍郎呂諲為詳理使,〔因按獄,特置此官。
〕與禦史大夫崔器共按陳希烈等獄。
岘以殿中侍禦史李栖筠為詳理判官,栖筠多務平恕,故人皆怨諲、器之刻深,而岘獨得美譽。
23戊午,上禦丹鳳樓,赦天下,惟與安祿山同反及李林甫、王鉷、楊國忠子孫不在免例。
立廣平王俶為楚王,加郭子儀司徒,李光弼司空,〔鉷,戶公翻。
俶,昌六翻。
考異曰:實錄,光弼舊守司徒。
按舊傳,光弼檢校司徒耳,實錄誤也。
〕自餘蜀郡、靈武扈從立功之臣,〔從,才用翻。
〕皆進階,賜爵,加食邑有差。
李竏、盧奕、顔杲卿、袁履謙、許遠、張巡、張介然、蔣清、龐堅等皆加贈官,〔差,初加翻。
竏,持陵翻。
李竏、盧奕、蔣清以守洛死。
顔杲卿、袁履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