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八

關燈
作“草木凋”。

    秋盡而草木凋,自是常事,不必說也,況江南地暖、草木不凋乎如陸龜蒙《宮人斜》詩雲“草着愁煙似不春”,隻一句便見墳墓凄涼之意,俗本作“草樹如煙似不春”。

    杜詩“把君詩過日”,俗本作“把君詩過目”。

    “愁對寒雲白滿山”,俗本作“雪滿山”。

    “關山同一點”,俗本作“同一照”。

    “七月六日苦炎蒸”,俗本“蒸”作“熱”。

    “邀歡上夜關”,俗本作“蔔夜間”。

    “曾閃朱旗北鬥殷”,俗本改“殷”作“閒”,成何文理?“不知貧病關何事”,俗本作“隻緣貧病人須棄。

    ”“秃節漢臣歸”,俗本作“握節”,不知《漢書張衡傳》雲“蘇武以秃節效貞”,杜公政用此語也。

    “新炊聞黃粱”,俗本“聞”作“間”,則字義亦不通矣。

    劉巨濟收許渾詩“湘譚雲盡暮煙出”,今俗本“煙”作“山”,蓋湘水多煙,唐詩“中流欲暮見湘煙”是也,“煙”字大勝“山”字。

    李義山詩“瑤池宴罷留王母,金屋妝成貯阿嬌”,俗本作“王桃偷得憐方朔”,直似小兒語耳。

    古詩“君亮執高節,賤妾亦何為”,《文選》範雲古意詩注引之作“拟何為”,“拟”字勝“亦”字。

    王右丞詩“銮輿迥出千門柳”,用建章宮千門萬戶事也;“歸鴻欲度千門雪”,“卻望千門草色間”,皆本此,俗本“千門”作“仙門”,謬甚。

    蘇味道《元夕》詩“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古本是“不惜夜”。

    梁锽《觀卧美人》詩“落钗猶罥鬟,微汗欲沾裳”,古本是“欲消黃”,言漢宮黃額妝也,甚妙。

    又《南史》王稀詩“日蓦當歸去,魚鳥見流連,”俗本改“蓦”作“暮”,淺矣。

    蜀牛峤詞“日蓦天空波浪急”,正用稀語也。

    韋蘇州詩“獨憐幽草澗邊生”,古本“生”作“行”,“行”字勝“生”字十倍。

    東坡“玉如纖手嗅梅花”,俗改“玉如”作“玉奴”。

    《儋耳山》詩雲“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

    君看道旁石,盡是補天餘。

    ”叔黨雲:“石”當作“者”,傳寫之誤,一字不工,遂使全篇俱病。

    小詞如周美成“愔愔坊曲人家”,坊曲,妓女所居,俗本改“曲”作“陌”。

    張仲宗詞“東風如許惡”,俗改“如許”作“妒花”,平仄亦失粘。

    孫夫人詞“日邊消息空沉沉”,俗改“日”作“耳”。

    凡此皆系改本謬僞百出,書之所以貴舊本也。

     李、杜始末考 世知杜之為拾遺,而不知李亦拾遺也。

    世以草堂屬杜,而李集亦号草堂也。

    李卒後,代宗征拜左拾遺,見範傳正碑,碑題尚稱左拾遺。

    世又以供奉、拾遺皆死于酒而皆死于水,亦非也。

    太白晚依宗人李陽冰,終于紫極宮。

    少陵将歸襄郡,終潭、嶽間。

    采石固謬,耒陽亦未可憑。

     唐、宋逸詩賦 王無功雲:“吾往見薛收《白牛溪賦》,韻趣高奇,詞義曠遠,嵯峨蕭瑟,真不可言,壯哉邈乎,揚、班之俦也。

    高人姚義嘗語吾曰:薛生此文,不可多得,登太行,俯滄海,高深極矣!吾近作《河渚獨居賦》,為仲長先生所見,以為可與《白牛》連類,因寫為一本。

    ”今此二賦俱不傳。

    韓文公志盧殷墓,言“殷于書無不讀,止用為詩資。

    平生為詩,可誦者千餘篇。

    ”至今一篇不傳,非托于韓文,則名姓亦湮矣。

    又會昌中進士盧獻卿作《愍征賦》,司空圖為之注釋,且序之日:“氣淩邺下,體變江南。

    間生冠五百年,在握照十二乘。

    ”又言其為“才情旖旎,雅調清越,寓詞哀怨,變态無窮”,稱之可謂極至矣,而此賦亦不傳。

    宋蘇長公與米元章書雲:“兒子于何處得《寶月觀賦》,琅然誦之,老仆卧聽未半,蹶然而起,恨二十年柑從,知元章不盡。

    若此賦當過古人,不論今世也。

    天下豈盡如我輩聩聩耶!”夫坡公騷壇巨眼,其推服若是,而今亦不傳。

    餘友範長康輯米襄陽《志林》,拓陸友仁、包彥平、陳眉公之舊,自成一書,意搜括無遺矣,而是賦不載。

    長康每對餘懷恨,謂是阙典,且相托為檢索。

    餘低徊紙堆,凡六載餘,僅于焦弱侯《金陵舊事》中得《賞心亭》詩一絕,宋王勉夫《野客叢談》中得《壯觀亭記》略以報命,而賦寶月觀者,固寥寥也。

    然則古今文章湮沒不傳者,可勝計耶![元章《賞心亭》詩雲:“晴新山色黛,風縱蘆花雪。

    盡日倚闌幹,寒霄低細月。

    ”此詩雅淡幽奇,當為米絕之冠。

    附錄于此。

    ] 李泌相業 柳玭稱李泌佐肅宗,兩京之複,泌謀居多,論功大于魯連、範蠡。

    而首謀範陽,三定儲君,其最也。

    史多逸其事,惟《邺侯家傳》為詳。

    《家傳》,其子繁筆也。

    繁為隋州、亳州刺史,州劇賊為患,繁有機略,捕殺之。

    舒元輿與繁素隙,反坐以濫殺不辜,诏賜死。

    繁下獄,恐先人功業泯滅,從吏求廢紙,握筆著《家傳》十篇。

    司馬公《通鑒》多載之,朱子《綱目》疑非實錄,擯不取。

    噫!邺侯身沒未寒,橫遭元輿之毒,數百年後又複不信于考亭,亦何重不幸也! 陸贽忌才 李晟平朱泚之亂,德宗覽收城露布雲:“臣已肅清宮禁,祗谒寝園,鐘簴不移,廟貌如故。

    ”上感涕失聲,左右六宮皆嗚咽。

    露布乃于公異之辭也,議者以朝廷捷書露布無如此者。

    公異後為陸贽所忌,誣以家行不謹,賜《孝經》一卷,坎坷而終。

    夫公異能動九重之淚,而不能取同調之憐,信文人薄命哉!以《孝經》為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