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徙戎論》無救于晉
世儒睹郭欽、江統之說不行,深為司馬氏惜。
不知此曹漸染華夏之風者僅百年,其文雅博洽既與中國士大夫埒,而骁悍魁桀、拔山貫鐵之勇,非華人可得而仿佛也。
即使驅之去而未必即去,既去而未必不來。
我知其害必不止侵鎬方、犯泾陽、圍白登、入甘泉,如周漢之事而遂已也。
況中國先亂,而彼有所以乘其隙哉![按劉元海父子總角遊京師,已有英雄之望。
倘禦得其道,不過金日磾、李光弼之俦。
奈何以呆童為天下主,賊後煽淫于内,狂宗播禍于外,彼回翔六合,皆出其下,安得不雲蒸龍變以快其翹然之志耶是天固縱之以翦司馬氏也。
] 晉室所以敗 晉室之敗,由當時君子高談揖讓、泊然沖虛,而無慷慨感激之操,大言無當,不适于用,而畏兵革之事。
天下之英雄知其所忌而竊乘之,是以颠沛隕越而不能以自存。
且夫劉聰、石勒、王敦、祖約,此其奸詐雄武,亦一世之豪也。
譬如山林之人,生于草木之間,大風烈日之所咻,而霜雪饑馑之所勞苦,其筋力骨節之所嘗試者,亦已至矣。
而使王衍、王導之倫,清談而當其沖,此譬如千金之家,居于高堂之上,食肉飲酒,不習寒暑之勞,而欲以之捍禦山林之勇夫,而求其成功,此固奸雄之所樂攻而無難者也。
是以雖有賢人君子之才,而無益于世;雖有盡忠緻命之意,而不救于患難。
此其病起于自處太高,而不習天下之辱事,故富而不能勞,貴而不能冶,一敗塗地而不複振也。
坡公此論,可為一代定評矣。
餘謂宋之理學諸公亦似之。
雖其道有虛實、精粗、是非之不同,而其不适于用一也。
故其後夷禍之慘,若出一轍。
昔人謂宋統似晉,有旨哉。
王衍羞見其女 王夷甫既降石勒,自解無罪,且勸僭号。
其女惠風為愍懷太子妃,劉曜陷洛,以惠風賜其将喬屬,将妻之,惠風仗劍大罵而死。
乃知夷甫之死,非獨慚見晉公卿,乃當羞見其女也。
陶侃被誣 陶士行倡義于晉室闆蕩之秋,破石頭,斬蘇峻,誠為一時元勳。
獨史稱其握重兵,居上流,潛有窺伺之志,辄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嗟夫!自古誣人而不得者,必污其閨房之事,以其難明故也。
晉史欲誣士行,至加以夢寐中事,其難更甚于閨房者。
按士行生當浮虛之俗,動而見尤,一入仕途,荊棘萬狀,終日自運百甓,于竹頭木屑間,雖一束之穟,亦經營不怠,卒能恢廓才猷,立功立事。
梅陶稱士行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豈欺我哉!義旗既建,一麾東下,子喪不臨,直趨蔡州。
一時勤王,蔑有先者。
逮元勳克集,實主齊盟,乃退然不居,旋師歸藩,臣節益著。
末年卧疾,封府庫而登舟,舉愆期以自代,視去重任如脫屣。
然其始終夷險,無一可議,不臣之迹,果安在哉!或者以庾亮之傳、應詹之書,疑其迹似跋扈。
不知蘇峻之誅,亮所深恥而屈于中也。
殆士行既卒,而後嗣亦凋零。
庾氏世總朝權,安知秉史筆者不有所曲徇耶今乃舍其灼然之迹,而信其夢寐之言,亦誣矣! 庾亮失計 庾亮召蘇峻。
孔坦、陶回因王導語亮:“宜及峻未至,急斷阜陵之界,守江西當利諸口。
彼少我衆,一戰決矣。
若峻未來,可往逼其城。
今不先往,峻必先入,有奪人之心。
”亮不從,及峻将至,回又說亮:“峻知石頭有重戍,不敢直入,必向小丹陽南道步來。
若以伏兵邀之,可一戰而擒。
”亮又不從(事見二人傳)。
峻果由小丹陽經秣陵,迷失道,逢郡人,執以為向導,夜行無部分。
亮聞之,深悔。
吾謂召峻固失計,然從二人言,猶不至覆國幾于滅亡也。
晁錯削七國大類此,奈亞夫速馳入梁、楚之郊,故漢得不敗。
吾嘗謂濞之反謀,錯已明知之,此時隻宜召之入朝,仍發大兵随之。
若濞不從,使引兵進讨,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吳破則諸侯自服矣。
錯知吳必反,不先為之設備;既反而後調兵,此真兒戲也。
東市之誅,非不幸矣!庾亮蓋祖錯之覆轍也,乃幸而不誅,晉室之不竟,宜哉! 王導遺誅 王導在江左,為一時偷安之謀,無十年生聚之計,又陰拱立以觀王敦之成敗,而胸懷異謀。
觀敦與導書:“平京師日,當親割溫峤之舌”,非素有謀約者,敢為此言敦已伏誅,當加戮屍污宮之罪,又請以大将軍禮葬之。
敦死後,導與人言,恒稱大将軍,又言“大将軍昔日為桓、文之舉”。
此為漏網逆臣無疑,徒以子孫貴盛,史家掩惡以欺萬世,謂之江左夷吾,管氏輿儓亦羞之矣! 王逸少經濟 王逸少在東晉時,蓋溫太真,蔡谟、謝安石一等人也。
公卿愛其才器,頻召不就。
及殷侯将北伐,以為必敗,贻書止之。
殷敗後,複謀再舉,又書日:“以區區江左,所營綜如此,天下寒心久矣。
自寇亂以來,處内外之任者,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紀,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哉!若猶以
不知此曹漸染華夏之風者僅百年,其文雅博洽既與中國士大夫埒,而骁悍魁桀、拔山貫鐵之勇,非華人可得而仿佛也。
即使驅之去而未必即去,既去而未必不來。
我知其害必不止侵鎬方、犯泾陽、圍白登、入甘泉,如周漢之事而遂已也。
況中國先亂,而彼有所以乘其隙哉![按劉元海父子總角遊京師,已有英雄之望。
倘禦得其道,不過金日磾、李光弼之俦。
奈何以呆童為天下主,賊後煽淫于内,狂宗播禍于外,彼回翔六合,皆出其下,安得不雲蒸龍變以快其翹然之志耶是天固縱之以翦司馬氏也。
] 晉室所以敗 晉室之敗,由當時君子高談揖讓、泊然沖虛,而無慷慨感激之操,大言無當,不适于用,而畏兵革之事。
天下之英雄知其所忌而竊乘之,是以颠沛隕越而不能以自存。
且夫劉聰、石勒、王敦、祖約,此其奸詐雄武,亦一世之豪也。
譬如山林之人,生于草木之間,大風烈日之所咻,而霜雪饑馑之所勞苦,其筋力骨節之所嘗試者,亦已至矣。
而使王衍、王導之倫,清談而當其沖,此譬如千金之家,居于高堂之上,食肉飲酒,不習寒暑之勞,而欲以之捍禦山林之勇夫,而求其成功,此固奸雄之所樂攻而無難者也。
是以雖有賢人君子之才,而無益于世;雖有盡忠緻命之意,而不救于患難。
此其病起于自處太高,而不習天下之辱事,故富而不能勞,貴而不能冶,一敗塗地而不複振也。
坡公此論,可為一代定評矣。
餘謂宋之理學諸公亦似之。
雖其道有虛實、精粗、是非之不同,而其不适于用一也。
故其後夷禍之慘,若出一轍。
昔人謂宋統似晉,有旨哉。
王衍羞見其女 王夷甫既降石勒,自解無罪,且勸僭号。
其女惠風為愍懷太子妃,劉曜陷洛,以惠風賜其将喬屬,将妻之,惠風仗劍大罵而死。
乃知夷甫之死,非獨慚見晉公卿,乃當羞見其女也。
陶侃被誣 陶士行倡義于晉室闆蕩之秋,破石頭,斬蘇峻,誠為一時元勳。
獨史稱其握重兵,居上流,潛有窺伺之志,辄思折翼之祥,自抑而止。
嗟夫!自古誣人而不得者,必污其閨房之事,以其難明故也。
晉史欲誣士行,至加以夢寐中事,其難更甚于閨房者。
按士行生當浮虛之俗,動而見尤,一入仕途,荊棘萬狀,終日自運百甓,于竹頭木屑間,雖一束之穟,亦經營不怠,卒能恢廓才猷,立功立事。
梅陶稱士行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豈欺我哉!義旗既建,一麾東下,子喪不臨,直趨蔡州。
一時勤王,蔑有先者。
逮元勳克集,實主齊盟,乃退然不居,旋師歸藩,臣節益著。
末年卧疾,封府庫而登舟,舉愆期以自代,視去重任如脫屣。
然其始終夷險,無一可議,不臣之迹,果安在哉!或者以庾亮之傳、應詹之書,疑其迹似跋扈。
不知蘇峻之誅,亮所深恥而屈于中也。
殆士行既卒,而後嗣亦凋零。
庾氏世總朝權,安知秉史筆者不有所曲徇耶今乃舍其灼然之迹,而信其夢寐之言,亦誣矣! 庾亮失計 庾亮召蘇峻。
孔坦、陶回因王導語亮:“宜及峻未至,急斷阜陵之界,守江西當利諸口。
彼少我衆,一戰決矣。
若峻未來,可往逼其城。
今不先往,峻必先入,有奪人之心。
”亮不從,及峻将至,回又說亮:“峻知石頭有重戍,不敢直入,必向小丹陽南道步來。
若以伏兵邀之,可一戰而擒。
”亮又不從(事見二人傳)。
峻果由小丹陽經秣陵,迷失道,逢郡人,執以為向導,夜行無部分。
亮聞之,深悔。
吾謂召峻固失計,然從二人言,猶不至覆國幾于滅亡也。
晁錯削七國大類此,奈亞夫速馳入梁、楚之郊,故漢得不敗。
吾嘗謂濞之反謀,錯已明知之,此時隻宜召之入朝,仍發大兵随之。
若濞不從,使引兵進讨,所謂疾雷不及掩耳,吳破則諸侯自服矣。
錯知吳必反,不先為之設備;既反而後調兵,此真兒戲也。
東市之誅,非不幸矣!庾亮蓋祖錯之覆轍也,乃幸而不誅,晉室之不竟,宜哉! 王導遺誅 王導在江左,為一時偷安之謀,無十年生聚之計,又陰拱立以觀王敦之成敗,而胸懷異謀。
觀敦與導書:“平京師日,當親割溫峤之舌”,非素有謀約者,敢為此言敦已伏誅,當加戮屍污宮之罪,又請以大将軍禮葬之。
敦死後,導與人言,恒稱大将軍,又言“大将軍昔日為桓、文之舉”。
此為漏網逆臣無疑,徒以子孫貴盛,史家掩惡以欺萬世,謂之江左夷吾,管氏輿儓亦羞之矣! 王逸少經濟 王逸少在東晉時,蓋溫太真,蔡谟、謝安石一等人也。
公卿愛其才器,頻召不就。
及殷侯将北伐,以為必敗,贻書止之。
殷敗後,複謀再舉,又書日:“以區區江左,所營綜如此,天下寒心久矣。
自寇亂以來,處内外之任者,疲竭根本,各從所志,竟無一功可論,一事可紀,任其事者,豈得辭四海之責哉!若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