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告趙雲,黃公以尊名問僧,遞與文宗。

    雲寺中有一士子,未識其面,夜過午書聲不辍,當培植之。

    文宗唯唯而去,僧來報喜也。

    趙詢之,方知所僦居之旁有黃中丞鳴俊者,系文宗房師,避靜寺中,絕無人知。

    前輩之斂迹韬光而不憚提獎後進如此。

     句容笪重光未第時,夢其父曰:“汝功名在朝天宮某道士身上。

    ”覺而異之,訪其人與訂交焉。

    既而辛卯金陵填榜,即某道士也。

    折卷到笪,官欲易之,道士已聞唱直書。

    官呵曰:“爾知笪字如何寫。

    ”道士曰:“竹下加旦字。

    ”官曰:“數也。

    ” 國初時,浙江用兵。

    諸暨陳氏女年十六,被地匪所掠,逼之不從。

    杭人郭宗臣、朱瞻生、尚禦公者方創義醵金贖難民,聞女之貞,亟贖之。

    方至家,忽友人贖一童子至,問之,即其夫也。

    翌日贖兩妪,即其母與姑也。

    正驚喜問訊間,有兩翁踉跄至,覓其妻,蓋即女之父與翁也。

    兩家骨肉一時完聚。

    人皆以為貞節所感。

    三人為之治酒肴,具衣帨,合卺而歸之。

    高義亦足多也。

     五嶽皆祭于山,獨恒嶽祭于曲陽。

    自漢宣帝神爵元年始。

     而恒山實在渾源州。

    相傳舜望于山川,北至大茂山,大雪不能前,有石飛堕,遂祀焉。

    即今曲陽廟。

    石長不滿丈,闊僅四尺餘。

    濮陽蘇侍郎谷疑石晉後燕雲陷遼,宋遂遙祀于此。

    然《史》、《歎》《唐書》之文甚明。

    不始宋也。

    沈存中《筆談》雲:北嶽謂之大茂山,半屬契丹,以大茂脊為界。

    嶽祠舊在山下,石晉之後稍遷近内,今祠乃在曲陽。

    蘇說本此也。

    明宏治中,馬端肅公曾請改祠于山,事下禮部,竟格于倪文毅公。

    按《南園漫錄》雲:倪公父謙奉命祀曲陽,禱于神。

    神指旁侍一人與之,生公,因名嶽。

    以是固執不肯改祀雲。

    順治十七年,上允刑科給事中粘本盛之請,罷曲陽廟祀,改祀渾源。

    千年因循之誤,至是始厘正焉。

     順治甲午,四明金良于鄉試前夢見天榜,解元乃金良也。

     寤而喜甚。

    及揭曉,解元乃鐘朗,夢中僅見其半耳。

    又己亥八月再行會試,朱若臣士绶夢看榜,會元朱姓,單名金字,偏傍熙朝新語。

    左邊不甚了了。

    因具呈禮部,更名镕榜發,會元則朱錦也。

     二事相類,豈神或戲之與,不然何其巧也。

     賽圖字麟閣,滿洲科目解元。

    幼貧,嘗爇馬通讀書,尤好為詩。

    滿洲文學之開,實自賽公始。

    而滿洲文字則創于達海公,故谥曰文成。

     金壇蔣虎臣超,順治丁亥探花。

    以編修督學順天,事竣即告歸,不過裡門,溯巴峽至峨眉,寓伏虎寺。

    至癸醜正月,端坐說偈而逝。

    初生時,其祖母夢峨眉老僧至其家,故幼不茹葷。

     至是果驗。

     劉克猷子壯,少穎慧,讀書一目數行,屬文奇肆。

    中崇祯庚午舉人。

    領薦後,夢神告之曰:“爾須朱之弼作房考,方中春榜。

    ”及至京,偶出寓散步,見數童子攜書包經其門。

    一童特秀,出執手與談,見其書上寫學名朱之弼也。

    大驚,随至其家。

    見其父,乃開柴廠者,贈筆硯數事,珍重而别。

    後遭流寇之亂,屢次不赴春官。

    及本朝順治己醜會試,之弼已為分校,得首卷,即劉也。

     本朝最重易名之典,京朝官惟閣臣、尚書、總憲得賜谥,侍郎以下不得與。

    如葉文敏文霭、沈文恪荃以久在侍從,宋端悫文運以廉介受知,加太子太保,皆予谥。

    蓋異數也。

     順治乙未進士李贊元,原名立。

    由翰林遷禦史,奉命按湖北。

    收漢陽大猾段世昌,杖斃之。

    世昌謂家人曰:“少時遇道士,叩以終身。

    言他日遇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祿盡時也。

    ” 長洲宋維新懋禧,順治癸已補博士弟子員,秋闱報罷,即絕意進取。

    多智略,三遇暴客,俱以計脫。

    晚耽禅悅,受戒退翁和尚。

    常作八悔警言,曰:幼不習學老時悔,富不惜福貧時悔,酒不節飲醒時悔,賭不戒貪輸時悔,建不養生卧病悔,貧不顧身傾家悔,善事因循臨回悔,惡念纏綿堕落悔。

    真見道之熙朝新語。

    言也。

     昆山王聖開室畢氏,名著,書韬文,歙縣人。

    國初時,著父剿流賊陣亡,屍為賊所得。

    衆議請兵複仇,著謂請兵則曠日,賊知備,即于是夜率精銳入賊營。

    賊方飲酒,驚駭間,著手刃其渠。

    衆潰,以兵追之,多自相踐踏死者。

    輿父屍還,葬于金陵。

    于歸後,裙布钗荊,無往時義勇氣矣。

    其詩集序中有雲:“梨花槍萬人無敵,鐵胎弓五石能關。

    ”又雲:“入軍營而殺賊,虎穴深探,奪父屍以還山,龍潭妥葬。

    ”又雲:“室中椎髻,何殊孺仲之妻。

    隴上攜鋤,可并龐公之耦。

    ”其自紀殺賊奪屍事有雲:“相期智勇士,慨焉賦同仇。

    蛾賊一時淨,萬年固金瓯。

    ”忠孝義勇兼而有之,可謂奇女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