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泰錄
關燈
小
中
大
月初二日回營,與善等相見。
太上遣袁彬來會。
彬起卧長不離禦帳,(「彬起卧長不離禦帳」,原脫「彬」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夜甚寒,則以身為太上溫足。
彬嘗病,太上坐壓彬肩背,取粥啖之以出汗。
至是複勞,促善等盡言,也先遂許送太上還京。
平章昂克曰:「既是送還,有何禮物?」善等曰:「太師敬我君父,故送還。
豈先論财乎?朝廷君臣蒙太師盛德,(「太師敬我君父......朝廷君臣蒙」,此段原脫漏,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又「君臣」二字在紀錄彙編本作「臣子」,據朱本、清勝朝遺事本訂正。
)豈有不報!」也先曰:「昂克說不合理。
我圖垂名後世。
」爾衆酋聞善語,皆以齒咬其指曰:「好漢。
」 初三日,善等見太上于伯顔帖木兒營。
初四日,也先請太上,太上至其營。
餞行,也先彈琵琶,其妻舉酒。
善等侍飲,執臣禮甚恭。
也先歎曰:「中國好禮數!」宴畢,也先送出帳十數步,太上登馬乃退。
蓋太上在虜營踰年,未嘗屈尊。
也先間見,(「也先間見」,「間」原作「聞」,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必緻敬曰:「我人臣也,何與天子抗禮哉!」嘗欲以其妹事太上,不從,乃止。
以此深服聖德。
虜人往來窺觇天容,穆然殊無慘沮。
(「穆然殊無慘沮」,「穆」字原脫,又「沮」原作「怛」,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改。
)惟問實等,(「惟問實等」,「問」原作「聞」,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言:「聖母安好?」乃泫然出淚。
飲食所餘,多以賜中國被虜者。
及其将歸,莫不悲戀。
虜人亦不忍别,(「虜人亦不忍别」,原脫「虜」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連日各設筵餞行。
初八日,太上駕行,伯顔帖木兒護送。
十一日,駐跸野狐嶺,(「伯顔帖木兒護送......駐野狐嶺」此段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伯顔帖木兒數百騎皆恸哭良久。
既别去,昂克于中路射麞,獲之,馳十數裡來獻。
十三日,至宣府。
十四日,駐懷來。
十五日,駐唐家嶺。
上遣内閣學士許斌、商辂至,太上命書诰谕避位,(「太上命書诰谕避位」,原脫「诰谕」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免羣臣迎。
十六日,自東安門入。
上迎拜,太上答拜。
拜畢,相抱持而哭。
(「拜畢」,原無此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各述授受之意,推遜良久,乃送到南内,羣臣就見而退。
大赦天下,有生鹹欣欣焉。
(「有生鹹欣欣焉」,「鹹」原作「成」,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臣竊謂聖朝承平既久,(「聖朝承平既久」,「既」原作「歲」,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釁孽潛滋,内有奸臣播弄,外有驕虜憑陵。
故己巳中秋之變,亘古所無。
然尚賴天心默佑,皇基鞏固,振威以遏其侮,厚德以化其順。
故庚午中秋之慶,亦亘古所無。
斡旋乾坤,(「斡旋乾坤」,「斡」原作「幹」,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并明日月,用夏變夷,撥亂反正,何其神速也哉! 按:英廟北狩蒙塵,虜人侮禍,旋奉駕歸,此自古之所無也。
固國家國勢之強,亦人事有以中其機會。
是時郕王監國,不欲急君。
邊人謝之曰:「中國有主矣,虜人抱空贽而負不義于天下,所以汲汲來歸。
蓋合鄭公孫申之謀也!」 又按:景帝當多難之餘,而能任賢選将,南征北距,轉危為安,易亂為治,其功可謂不細。
惟不欲奉迎英廟,隻此一事大不是。
事雖不是,而英廟之歸實由于此。
何也?蓋無意于迎者,乃所以迎之也;不欲其歸者,乃所以趣其歸。
此意也,景帝不知之也,一時廷臣不知之也。
使當時急于奉迎,則彼必以為我所重在此,而挾留為質,以怵中國。
如宋之徽、欽,迎請愈勤,(「迎請愈勤」,「請」原誤為「清」,據文意改。
)而愈不可得矣,委骸沙漠為萬世羞。
惟不急其君,而無意于郊,則彼以為與其抱空質而無用,曷若歸之以樹恩。
此漢高分羹之謾語,所以謬敵而緻太公之歸。
是故英廟之複歸,天也,非人謀之所及也。
雖然亦會逢其适也。
值我國家氣運之盛,而胡虜之無大志也。
臣因取目擊耳聞,參以楊善、李實所述奉使錄,錢溥所撰袁彬傳,(「參以楊善李實所述奉使錄錢溥所撰袁彬傳」,原脫「李實所述」四字,又「撰」字原作「述」,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改。
)約其繁蕪,着為此錄。
(「着為此錄」,「着」原作「其」,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蓋出征之月,否卦用事之月也,回銮之年,景泰紀元之年也。
先之以否,繼之以泰,雖世運關天數矣,名之曰否泰錄。
自以身備史臣,于國家大務不敢不具載,以備遺忘故也。
(「以備遺忘故也」,「備」原作「待」,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聖神相繼于億萬年,撫念前事,豈不增修緻治保邦之良圖哉!
太上遣袁彬來會。
彬起卧長不離禦帳,(「彬起卧長不離禦帳」,原脫「彬」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夜甚寒,則以身為太上溫足。
彬嘗病,太上坐壓彬肩背,取粥啖之以出汗。
至是複勞,促善等盡言,也先遂許送太上還京。
平章昂克曰:「既是送還,有何禮物?」善等曰:「太師敬我君父,故送還。
豈先論财乎?朝廷君臣蒙太師盛德,(「太師敬我君父......朝廷君臣蒙」,此段原脫漏,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補。
又「君臣」二字在紀錄彙編本作「臣子」,據朱本、清勝朝遺事本訂正。
)豈有不報!」也先曰:「昂克說不合理。
我圖垂名後世。
」爾衆酋聞善語,皆以齒咬其指曰:「好漢。
」 初三日,善等見太上于伯顔帖木兒營。
初四日,也先請太上,太上至其營。
餞行,也先彈琵琶,其妻舉酒。
善等侍飲,執臣禮甚恭。
也先歎曰:「中國好禮數!」宴畢,也先送出帳十數步,太上登馬乃退。
蓋太上在虜營踰年,未嘗屈尊。
也先間見,(「也先間見」,「間」原作「聞」,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必緻敬曰:「我人臣也,何與天子抗禮哉!」嘗欲以其妹事太上,不從,乃止。
以此深服聖德。
虜人往來窺觇天容,穆然殊無慘沮。
(「穆然殊無慘沮」,「穆」字原脫,又「沮」原作「怛」,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改。
)惟問實等,(「惟問實等」,「問」原作「聞」,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言:「聖母安好?」乃泫然出淚。
飲食所餘,多以賜中國被虜者。
及其将歸,莫不悲戀。
虜人亦不忍别,(「虜人亦不忍别」,原脫「虜」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連日各設筵餞行。
初八日,太上駕行,伯顔帖木兒護送。
十一日,駐跸野狐嶺,(「伯顔帖木兒護送......駐野狐嶺」此段原無,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伯顔帖木兒數百騎皆恸哭良久。
既别去,昂克于中路射麞,獲之,馳十數裡來獻。
十三日,至宣府。
十四日,駐懷來。
十五日,駐唐家嶺。
上遣内閣學士許斌、商辂至,太上命書诰谕避位,(「太上命書诰谕避位」,原脫「诰谕」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免羣臣迎。
十六日,自東安門入。
上迎拜,太上答拜。
拜畢,相抱持而哭。
(「拜畢」,原無此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各述授受之意,推遜良久,乃送到南内,羣臣就見而退。
大赦天下,有生鹹欣欣焉。
(「有生鹹欣欣焉」,「鹹」原作「成」,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 臣竊謂聖朝承平既久,(「聖朝承平既久」,「既」原作「歲」,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改。
)釁孽潛滋,内有奸臣播弄,外有驕虜憑陵。
故己巳中秋之變,亘古所無。
然尚賴天心默佑,皇基鞏固,振威以遏其侮,厚德以化其順。
故庚午中秋之慶,亦亘古所無。
斡旋乾坤,(「斡旋乾坤」,「斡」原作「幹」,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并明日月,用夏變夷,撥亂反正,何其神速也哉! 按:英廟北狩蒙塵,虜人侮禍,旋奉駕歸,此自古之所無也。
固國家國勢之強,亦人事有以中其機會。
是時郕王監國,不欲急君。
邊人謝之曰:「中國有主矣,虜人抱空贽而負不義于天下,所以汲汲來歸。
蓋合鄭公孫申之謀也!」 又按:景帝當多難之餘,而能任賢選将,南征北距,轉危為安,易亂為治,其功可謂不細。
惟不欲奉迎英廟,隻此一事大不是。
事雖不是,而英廟之歸實由于此。
何也?蓋無意于迎者,乃所以迎之也;不欲其歸者,乃所以趣其歸。
此意也,景帝不知之也,一時廷臣不知之也。
使當時急于奉迎,則彼必以為我所重在此,而挾留為質,以怵中國。
如宋之徽、欽,迎請愈勤,(「迎請愈勤」,「請」原誤為「清」,據文意改。
)而愈不可得矣,委骸沙漠為萬世羞。
惟不急其君,而無意于郊,則彼以為與其抱空質而無用,曷若歸之以樹恩。
此漢高分羹之謾語,所以謬敵而緻太公之歸。
是故英廟之複歸,天也,非人謀之所及也。
雖然亦會逢其适也。
值我國家氣運之盛,而胡虜之無大志也。
臣因取目擊耳聞,參以楊善、李實所述奉使錄,錢溥所撰袁彬傳,(「參以楊善李實所述奉使錄錢溥所撰袁彬傳」,原脫「李實所述」四字,又「撰」字原作「述」,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改。
)約其繁蕪,着為此錄。
(「着為此錄」,「着」原作「其」,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蓋出征之月,否卦用事之月也,回銮之年,景泰紀元之年也。
先之以否,繼之以泰,雖世運關天數矣,名之曰否泰錄。
自以身備史臣,于國家大務不敢不具載,以備遺忘故也。
(「以備遺忘故也」,「備」原作「待」,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聖神相繼于億萬年,撫念前事,豈不增修緻治保邦之良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