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遺卷第四

關燈
男承禮謹譔 列傳 文苑 魏禧(弟禮、彭士望、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 王猷定(陳允衡)徐世溥(陳宏緒、歐陽斌元) 張蓋(申涵光、殷嶽、劉逢源、趙湛)萬泰(子斯選、斯大、斯同) 柴紹炳(毛先舒、諸匡鼎)顧景星杜浚(弟芥) 董說(夏古丹)周篔(李麟友) 魏禧(弟禮、彭士望、李騰蛟、邱維屏、曾燦、彭任) 王猷定(陳允衡)徐世溥(陳宏緒、歐陽斌元) 張蓋(申涵光、殷嶽、劉逢源、趙湛)萬泰(子斯選、斯大、斯同) 柴紹炳(毛先舒、諸匡鼎)顧景星杜浚(弟芥) 董說(夏古丹)周篔(李麟友) 魏禧字冰叔,甯都人。

    父兆鳳,崇祯中薦舉、征辟皆不就。

    禧負異禀,年十一為諸生,與兄際瑞、弟禮并能文章,而禧尤知名;世稱「三魏」。

     甲申(一六四四)之變,父走山中,髡發為頭陀;自置惡棺,誡諸子曰:『死,以殓我』!禧号恸,日哭臨縣庭,憤咤不欲生。

    謀從給事中曾應遴倡義兵,不果;乃棄巾服,隐居教授。

    禧負才略,善擘畫理勢。

    方流賊之熾也,衆謂寇遠,猝難及;禧獨憂甚,移家翠微峰。

    峰距甯都四十裡;四面削起百餘丈,中徑坼自山根至頂,若斧劈然。

    緣坼鑿磴道,梯而登,因置閘為守望;士友稍稍依之。

    而南昌彭士望、朱議霶、樂平王綱輩,亦皆挈妻子來家翠微;閑居講學,世所稱易堂諸子也。

    其後數年,甯都被寇,翠微峰獨完。

     禧既遯世,益肆力古文辭,尤好左氏傳及蘇洵文。

    其為文,主識議,淩厲雄傑;遇忠孝節烈事,則益感慨,摹寫淋漓。

    年四十,乃出遊。

    涉江遯淮,至吳、越,思益交天下奇士;于吳門交徐枋、金俊明,西陵交汪沨,乍浦交李天植,常州交恽日初、楊瑀,方外交藥地、槁木,皆遺民也。

    當是時,南豐謝文洊講學程山、星子宋之盛講學髻山,弟子著錄者皆數十百人;與易堂相應和。

    論者謂西江自歐陽、鄒、魏宗陽明講性學,陳、艾依複社工帖括,其聲力氣焰皆足動一時;易堂起,獨以古文實學為歸,風氣一振,由禧為之領袖雲。

    僧無可嘗至山中,歎曰:『易堂真氣,天下無兩矣』!無可,故大學士方以智也。

     康熙戊午(一六七八)诏舉博學鴻儒;禧被征,以疾辭。

    有司督催就道,不得已,舁至南昌,固稱病笃;巡撫疑其詐,以闆扉舁至門。

    禧絮被蒙頭卧,巡撫歎息而去。

    又二年,赴揚州故人約,卒于儀征;年五十七。

    婦謝氏,絕食十三日以身殉。

    無子,以弟禮子世侃為後。

    有「左傳經世」、「文集」、「日錄」諸書。

     兄際瑞,字善伯,初名祥;亦諸生,負經濟大略。

    戊午(一六七八)楚亂,我大帥聘往賊營說降,為所殺。

     禮字和公,禧季弟也。

    少從禧授書,笞罵皆樂受;曰:『叔兄愛我也』!年十七,補諸生;更刻苦自劢,學日進。

    國變後,禧棄巾服;禮請于父,願從叔兄後。

    父母卒,乃益事遠遊,曆閩、粵,渡海達瓊崖,北抵燕京;返夷門、過洛陽,南浮漢沔;入秦關、涉伊水,經鳳、滁道中:足迹幾遍天下。

    所至,必交其賢豪,尋訪岩穴遺佚之士。

    嘗省故人于韓城,往觀砥柱三門。

    聞高士彭荊山居華山,絕巘直上四十裡;手鐵■〈纟互〉、蹑飛蹬訪之,高韓昌黎痛哭處十裡。

    既乃倦遊,返山中。

    時吳三桂反雲南,贛中亂方起;諸大吏緻重币延之參幕府,竟不出。

    居翠微峰頂,榜曰「吾廬」,更以自号。

    年六十六,卒;有詩、古文集。

     彭士望字躬庵,南昌人。

    性慷概,尚氣節。

    崇祯十三年(一六四○),父晰病且革;閱邸鈔,見漳浦黃道周平台召對語,拊枕歎曰:『鐵漢也』!顧謂:『兒當師之』!士望治喪畢,即裹糧往谒;時道周已下诏獄,士望周旋缇騎間。

    會太學生塗仲吉上疏訟道周冤,并下獄;詞連士望,被逮。

    久之,始解。

    楊廷麟之殉難也,以孤屬甯都彭锟;及甯都破,锟自缢死,孤為兵所掠,士望解衣贖之歸。

    時寇盜卒起,乃避地翠微,與魏氏三子定交;講學易堂,尤以躬行為本,名其文曰「恥躬堂集」。

    卒年七十四。

     李騰蛟字力負,甯都人。

    四歲,父攜至書室中,指案上卦圖以問;父為言畫數、卦名。

    覆之,對不失,以為偶然;他日三、四覆之,乃大驚。

    長補諸生,與臨川陳際泰、羅萬藻、甯化李世熊、同裡邱維屏為文會。

    國變後,隐于翠微峰,與諸子講學易堂;騰蛟年長,諸子兄事之。

    後徙居三巘峰,授徒自給,衣冠三十年不易。

    年六十,卒;學者私谥曰「貞惠先生」。

    着有「周易剩言」。

     邱維屏字邦士,甯都人;三魏姊婿也。

    性高簡,讀書多元悟。

    弱冠為諸生,學使侯峒曾奇賞其文。

    值國變,避亂翠微峰,魏禧嘗從學古文;已又同講學于易堂。

    維屏之學,原本「六經」、「左」、「國」、「史」、「漢」,旁及諸子、百家;顧獨有得于泰西之書,心悟神解。

    僧無可來易堂,常與布算;退語人曰:『此神人也』!大學士馮溥欲邀一見,卒不往。

    家貧甚,居室卑隘,床竈、雞彘雜陳。

    衣破敝,不能易;人有迎至精舍居之,衣以裘綴,直着不辭。

    禧嘗歎曰:『邦士和而介,今之柳下惠也;其不恭亦似之』。

    己未(一六七九),病噎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