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一六四○),以救援湖廣功,晉左侍郎。
十四年(一六四一)六月,命大典總督江北及河南、湖廣軍務,仍鎮鳳陽。
賊袁時中衆數萬橫颍、亳間,大典率總兵劉良佐等擊破之。
是時盧象升、洪承疇皆以忤楊嗣昌受齮龁,而大典獨無恙;論者頗以此啟疑。
大典有保障功,而公私囊橐無所戒,為給事中方士亮等所劾。
事未竟,而東陽許都之亂作;大典請出家财募兵,剿寇自效。
居京口,集材官、劍客、西洋火藥三百餘筩。
賊圍金華,大典子萬化募健兒禦之;賊平而所募者不散。
大典自京口馳驿,知縣徐調元、在籍給事中姜應甲與大典有隙,閱都籍有萬化名,乃言大典縱子通賊;诏逮治,籍其家充饷。
會國變,止。
劉宗周勸其募兵勤王,乃率兵三千至南京。
給事中熊汝霖奏充為事官;吏部尚書徐石麒言:『大典雖貪,其人材足倚也。
今湖南殘破,可令為巡撫,練士卒、具糧糗,立功自效』。
馬士英觊其賄,拟旨切責;不得已,乃乞援于馬、阮,始收其兵入衛,召為兵部左侍郎。
禦史鄭瑜劾其前為總督時侵贓;得旨:『大典創立軍府,士馬豈容枵腹!歲饷幾何,不必妄讦』。
尋進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提督上江漕糧軍務。
用是,不能自絕于馬、阮矣。
尋左兵犯阙,奉命偕大铖監黃得功軍禦之;加太子太保。
得功死,走杭州;潞王亦降,乃還金華據城固守,監國魯王就加東閣大學士。
金華與閩相近,隆武帝之在高牆也,大典為淮撫,嘗白其冤;屢書招之入閣。
辭曰:『錢塘一江扼要,吾去則誰司饷?唇亡齒寒,閩又何恃焉』!乃就加文華殿大學士,封婺安伯,督師浙東。
或勸其子媳先行為善後計;曰:『吾子媳去,則一境無固志;是教之叛也。
為天下者,烏得及其家』!大铖構之方國安,稱大典家多财,索饷四萬、圍攻一月;監國傳旨至再,始解散。
比國安、大铖降,言願破金華以自效。
大典殺招撫使,與部将吳邦璇、何武固守三月。
監軍禦史傅嚴為義烏強宗,請以子弟兵為援;泣許之,夜缒而出。
國安以大炮攻城,城中亦以炮應,日哄如雷。
已守者漸疲;城西門有新築土未堅,大铖識其處,炮專攻之,城遂崩。
子萬化巷戰,力盡見執;大典麾其愛妾、幼子及萬化妻章氏投井。
邦璇曰:『城中火藥尚多,不可資敵;不若焚之為吾輩死所』!大典袖火繩示之曰:『此吾意也』!環坐庫中,賓從侍者二十餘人皆焚死。
同時死者:同知葉向榮,城破,投野塘死。
傅嚴;還至義烏死。
都督蔣若來,力盡自刎死。
浦江諸生張君正,自經于明倫堂死。
又武進人鄭邠館,大典家;亦死。
我朝賜大典通谥「烈愍」、嚴「節愍」、若來「忠烈」(向榮自有傳)。
吳邦璇字睿玉,山陰世家子。
習孫、吳法,受知于朱大典。
魯監國時,薦之守金、衢,官都督同知。
監國航海,或約偕之閩;邦璇曰:『奉命守此,而他之吾不知也』。
與大典協守金華至二十日,勢不支;邦璇曰:『城中火藥多,不可資敵,當為吾輩死所』!大典曰:『固吾意也』!即環坐武庫中舉火;火發作霹靂聲,外兵駭而卻走。
妻傅氏,亦投缳死。
劉中藻字薦叔,福安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授行人。
甲申(一六四四)之難,被榜掠;賊敗,南歸。
隆武帝立,以兵科給事中宣谕浙東;張國維、熊汝霖不奉诏。
還至金華,朱大典客之;薦其才,召對稱旨,擢右佥都禦史,巡撫金、衢。
團練獠民,時稱能軍。
閩敗,竄入括蒼山中,糾衆複慶元、泰順、壽甯、福安、甯德、古田、羅源七縣;請命監國,進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中藻善撫循,激勸富人出财佐饷,士卒樂為用。
鄭彩專政,心勿善也。
先是,隆武帝殂于汀州,其總兵官塗登華尚守福甯拒監國;命中藻移師攻之,登華未即降。
錢肅樂以書曉之,登華遂詣鄭彩降,彩使私人守之;中藻愠不可,遂有隙。
監國使大學士沈宸荃解之,彩不聽;中藻移駐福安,彩反掠其地。
大兵乘之攻城;中藻善守,所殺傷四、五千人。
戊子(一六四八)冬十月,我軍距城十裡,下掘壕,環樹以栅;城中求戰不得。
明年四月食盡;中藻知必陷,遂冠帶坐堂上為文自祭,吞金屑死。
我朝賜通谥,曰「烈愍」。
同死者,兵科給事中錢肅範,肅樂弟也。
邑舉人連邦琪、缪士垧、方德新、貢生郭邦雍、陳瀚迅、幕友瓯甯呂天贶、部将盧某、董世上、張先,皆同日死。
中藻子思沛,時羁浦城獄中;聞父死,曰:『父死節,子可不繼先志乎』!亦死(或曰:思沛即畫網巾先生也。
肅範另有傳)。
十四年(一六四一)六月,命大典總督江北及河南、湖廣軍務,仍鎮鳳陽。
賊袁時中衆數萬橫颍、亳間,大典率總兵劉良佐等擊破之。
是時盧象升、洪承疇皆以忤楊嗣昌受齮龁,而大典獨無恙;論者頗以此啟疑。
大典有保障功,而公私囊橐無所戒,為給事中方士亮等所劾。
事未竟,而東陽許都之亂作;大典請出家财募兵,剿寇自效。
居京口,集材官、劍客、西洋火藥三百餘筩。
賊圍金華,大典子萬化募健兒禦之;賊平而所募者不散。
大典自京口馳驿,知縣徐調元、在籍給事中姜應甲與大典有隙,閱都籍有萬化名,乃言大典縱子通賊;诏逮治,籍其家充饷。
會國變,止。
劉宗周勸其募兵勤王,乃率兵三千至南京。
給事中熊汝霖奏充為事官;吏部尚書徐石麒言:『大典雖貪,其人材足倚也。
今湖南殘破,可令為巡撫,練士卒、具糧糗,立功自效』。
馬士英觊其賄,拟旨切責;不得已,乃乞援于馬、阮,始收其兵入衛,召為兵部左侍郎。
禦史鄭瑜劾其前為總督時侵贓;得旨:『大典創立軍府,士馬豈容枵腹!歲饷幾何,不必妄讦』。
尋進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提督上江漕糧軍務。
用是,不能自絕于馬、阮矣。
尋左兵犯阙,奉命偕大铖監黃得功軍禦之;加太子太保。
得功死,走杭州;潞王亦降,乃還金華據城固守,監國魯王就加東閣大學士。
金華與閩相近,隆武帝之在高牆也,大典為淮撫,嘗白其冤;屢書招之入閣。
辭曰:『錢塘一江扼要,吾去則誰司饷?唇亡齒寒,閩又何恃焉』!乃就加文華殿大學士,封婺安伯,督師浙東。
或勸其子媳先行為善後計;曰:『吾子媳去,則一境無固志;是教之叛也。
為天下者,烏得及其家』!大铖構之方國安,稱大典家多财,索饷四萬、圍攻一月;監國傳旨至再,始解散。
比國安、大铖降,言願破金華以自效。
大典殺招撫使,與部将吳邦璇、何武固守三月。
監軍禦史傅嚴為義烏強宗,請以子弟兵為援;泣許之,夜缒而出。
國安以大炮攻城,城中亦以炮應,日哄如雷。
已守者漸疲;城西門有新築土未堅,大铖識其處,炮專攻之,城遂崩。
子萬化巷戰,力盡見執;大典麾其愛妾、幼子及萬化妻章氏投井。
邦璇曰:『城中火藥尚多,不可資敵;不若焚之為吾輩死所』!大典袖火繩示之曰:『此吾意也』!環坐庫中,賓從侍者二十餘人皆焚死。
同時死者:同知葉向榮,城破,投野塘死。
傅嚴;還至義烏死。
都督蔣若來,力盡自刎死。
浦江諸生張君正,自經于明倫堂死。
又武進人鄭邠館,大典家;亦死。
我朝賜大典通谥「烈愍」、嚴「節愍」、若來「忠烈」(向榮自有傳)。
吳邦璇字睿玉,山陰世家子。
習孫、吳法,受知于朱大典。
魯監國時,薦之守金、衢,官都督同知。
監國航海,或約偕之閩;邦璇曰:『奉命守此,而他之吾不知也』。
與大典協守金華至二十日,勢不支;邦璇曰:『城中火藥多,不可資敵,當為吾輩死所』!大典曰:『固吾意也』!即環坐武庫中舉火;火發作霹靂聲,外兵駭而卻走。
妻傅氏,亦投缳死。
劉中藻字薦叔,福安人。
崇祯庚辰(一六四○)進士,授行人。
甲申(一六四四)之難,被榜掠;賊敗,南歸。
隆武帝立,以兵科給事中宣谕浙東;張國維、熊汝霖不奉诏。
還至金華,朱大典客之;薦其才,召對稱旨,擢右佥都禦史,巡撫金、衢。
團練獠民,時稱能軍。
閩敗,竄入括蒼山中,糾衆複慶元、泰順、壽甯、福安、甯德、古田、羅源七縣;請命監國,進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中藻善撫循,激勸富人出财佐饷,士卒樂為用。
鄭彩專政,心勿善也。
先是,隆武帝殂于汀州,其總兵官塗登華尚守福甯拒監國;命中藻移師攻之,登華未即降。
錢肅樂以書曉之,登華遂詣鄭彩降,彩使私人守之;中藻愠不可,遂有隙。
監國使大學士沈宸荃解之,彩不聽;中藻移駐福安,彩反掠其地。
大兵乘之攻城;中藻善守,所殺傷四、五千人。
戊子(一六四八)冬十月,我軍距城十裡,下掘壕,環樹以栅;城中求戰不得。
明年四月食盡;中藻知必陷,遂冠帶坐堂上為文自祭,吞金屑死。
我朝賜通谥,曰「烈愍」。
同死者,兵科給事中錢肅範,肅樂弟也。
邑舉人連邦琪、缪士垧、方德新、貢生郭邦雍、陳瀚迅、幕友瓯甯呂天贶、部将盧某、董世上、張先,皆同日死。
中藻子思沛,時羁浦城獄中;聞父死,曰:『父死節,子可不繼先志乎』!亦死(或曰:思沛即畫網巾先生也。
肅範另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