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列傳第三十二
張國維朱大典(傅岩等、吳邦璇)劉中藻(連邦琪等)
張國維朱大典(傅岩等、吳邦璇)劉中藻(連邦琪等)
張國維字玉笥,東陽人。
天啟壬戌(一六二三)進士,知番禺縣。
崇祯元年(一六二八),擢刑科給事中。
劾罷魏黨、陳時政五事,進禮科都給事中;遷太常少卿。
七年(一六三四),授佥都禦史,巡撫應天、安慶等十府。
是冬,賊犯桐城,官軍覆沒;國維年方壯,一夕須發頓白。
請于朝,割安慶、池州、太平别設巡撫,以史可法任之。
安慶之不隸江南,自此始也。
又于蘇、松間捍海築塘,浚渠通漕;民德之。
入為兵部尚書。
十六年(一六四三),大清兵入畿内,檄趙光抃拒戰螺山,師潰;言者交诋之,逮下獄。
國維知庫藏空虛,首急軍饷。
乃倡開事例一法,殺人行劫,皆得輸金贖罪;謂己一至江南,數百萬可立緻。
帝惑其說,會蘇民詣阙乞貸,即宥出。
召對中左門,命以原官馳赴江、浙督饷。
出都十日,而都城陷。
弘光帝立,召以原官,協理戎政。
追叙平山東盜李青山功,加太子太保,蔭子錦衣佥事。
國維請建三輔以藩南京:以京口為東輔、蕪湖為西輔,京師為中輔,各設重兵鎮守;不果行。
徐石麒之去位也,廷議以國維代之;阮大铖私取中旨用張捷。
國維知事不可為,遂乞省親歸。
南都亡,起兵鄉裡;朝魯王于台州,奉以監國。
進少傅,加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江上。
連複富陽、于潛,樹木城守緣江要害;聯合方國安、王之仁、鄭遵謙、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諸營為持久計。
冬十月,諸軍禦王師于錢塘江上,大戰十日而罷。
會隆武帝命給事中劉中藻頒诏浙東,将吏恇惑,監國将避位,國維自江上馳還,令勿宣讀;議曰:『唐、魯同宗,無親疏之别;義兵同舉,無先後之分。
惟成功者帝耳。
若一稱臣,則江上諸将須聽命于閩,如王之号令何』!上疏閩中曰;『國當大變,凡為高皇帝子孫,鹹當協力誓圖中興。
成功之後,入關者王;監國退守藩服,禮制昭然。
若以倫敦叔侄定分,在今日原未假易。
且監國當人心潰散之日,鸠集為難;一但退就藩服,人無所依。
閩中鞭長莫及,猝然有變,則唇亡齒寒,悔将何及!臣老矣,惟社稷是圖;豈若朝秦暮楚者舉足左右為功名計哉』!隆武帝覽疏,無如何也。
尋馬士英請朝監國,國維劾其十大罪;不許。
士英乃入方國安軍中,阮大铖亦至,構國安使殺閩中犒師佥都禦史陸清源,奪其饷;國維聞之,歎曰:『自我戕毒,禍不遠矣』!監國亦以清源之死慮閩中問罪,令國維抽師西禦;自是江上之師愈弱。
丙戌(一六四六)六月,諸軍盡潰,國安劫監國南行,國維振旅追扈。
而國安已與馬、阮謀執監國北降;監國乃航海,傳命國維遏防四邑以圖再舉。
國維遂歸東陽。
俄報義烏破,有勸入山觀變者;歎曰:『誤天下者,文山、疊山也』!作絕命詩三章,有『時去仍為朱氏鬼,精靈長傍孝陵墳』之句。
衣冠躍入池中死,年五十有二。
我朝賜專谥,曰「忠敏」。
朱大典字延之,一字未孩;金華人。
家世貧賤。
大典始讀書,為人豪邁,好談兵。
舉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進士,除章邱知縣。
天啟二年(一六二二),擢兵科給事中。
客、魏假保護功,予蔭襲;大典抗疏谏。
出為福建副使,進右參政;以憂歸。
崇祯三年(一六三○),起故官,莅山東;尋調天津。
毛文龍之死也,其部将李九成、孔有德、有時、耿仲明、毛承祿等據登州叛,圍萊州;山東巡撫徐從治中炮死。
五年(一六三二)四月,擢大典右佥都禦史代之。
督主客兵數萬,分總兵金國奇等為三路,攜三日糧,抵新河南岸亂流以濟;大敗有德,兵圍始解。
追至登州,築長圍守之。
城三面距山、一面距海,牆三十裡而遙,東西俱抵海;賊不能出。
十一月,李九成出戰,降者洩其謀,官軍馘之于陣;賊糧絕,恃水城可走,不降。
大典命參将王之富、祖寬以輕騎奪其水門外護牆,賊大懼。
大典謂賊必入海,請伏兵海道邀之;朝議未許。
有德、仲明果于六年(一六三三)春,先後載子女、财帛由海道以降于我大清。
遊擊劉良佐複穴城以火藥崩其水門,降僞将七十五人,自缢、投海死者無算。
賊平,進大典兵部右侍郎,世蔭錦衣百戶,巡撫如故。
八年(一六三五)正月,流賊陷鳳陽,毀皇陵;總督楊一鵬被逮,诏大典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郡,移鎮鳳陽。
在任三年,累着戰功。
十三年(
天啟壬戌(一六二三)進士,知番禺縣。
崇祯元年(一六二八),擢刑科給事中。
劾罷魏黨、陳時政五事,進禮科都給事中;遷太常少卿。
七年(一六三四),授佥都禦史,巡撫應天、安慶等十府。
是冬,賊犯桐城,官軍覆沒;國維年方壯,一夕須發頓白。
請于朝,割安慶、池州、太平别設巡撫,以史可法任之。
安慶之不隸江南,自此始也。
又于蘇、松間捍海築塘,浚渠通漕;民德之。
入為兵部尚書。
十六年(一六四三),大清兵入畿内,檄趙光抃拒戰螺山,師潰;言者交诋之,逮下獄。
國維知庫藏空虛,首急軍饷。
乃倡開事例一法,殺人行劫,皆得輸金贖罪;謂己一至江南,數百萬可立緻。
帝惑其說,會蘇民詣阙乞貸,即宥出。
召對中左門,命以原官馳赴江、浙督饷。
出都十日,而都城陷。
弘光帝立,召以原官,協理戎政。
追叙平山東盜李青山功,加太子太保,蔭子錦衣佥事。
國維請建三輔以藩南京:以京口為東輔、蕪湖為西輔,京師為中輔,各設重兵鎮守;不果行。
徐石麒之去位也,廷議以國維代之;阮大铖私取中旨用張捷。
國維知事不可為,遂乞省親歸。
南都亡,起兵鄉裡;朝魯王于台州,奉以監國。
進少傅,加太子太傅、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督師江上。
連複富陽、于潛,樹木城守緣江要害;聯合方國安、王之仁、鄭遵謙、熊汝霖、孫嘉績、錢肅樂諸營為持久計。
冬十月,諸軍禦王師于錢塘江上,大戰十日而罷。
會隆武帝命給事中劉中藻頒诏浙東,将吏恇惑,監國将避位,國維自江上馳還,令勿宣讀;議曰:『唐、魯同宗,無親疏之别;義兵同舉,無先後之分。
惟成功者帝耳。
若一稱臣,則江上諸将須聽命于閩,如王之号令何』!上疏閩中曰;『國當大變,凡為高皇帝子孫,鹹當協力誓圖中興。
成功之後,入關者王;監國退守藩服,禮制昭然。
若以倫敦叔侄定分,在今日原未假易。
且監國當人心潰散之日,鸠集為難;一但退就藩服,人無所依。
閩中鞭長莫及,猝然有變,則唇亡齒寒,悔将何及!臣老矣,惟社稷是圖;豈若朝秦暮楚者舉足左右為功名計哉』!隆武帝覽疏,無如何也。
尋馬士英請朝監國,國維劾其十大罪;不許。
士英乃入方國安軍中,阮大铖亦至,構國安使殺閩中犒師佥都禦史陸清源,奪其饷;國維聞之,歎曰:『自我戕毒,禍不遠矣』!監國亦以清源之死慮閩中問罪,令國維抽師西禦;自是江上之師愈弱。
丙戌(一六四六)六月,諸軍盡潰,國安劫監國南行,國維振旅追扈。
而國安已與馬、阮謀執監國北降;監國乃航海,傳命國維遏防四邑以圖再舉。
國維遂歸東陽。
俄報義烏破,有勸入山觀變者;歎曰:『誤天下者,文山、疊山也』!作絕命詩三章,有『時去仍為朱氏鬼,精靈長傍孝陵墳』之句。
衣冠躍入池中死,年五十有二。
我朝賜專谥,曰「忠敏」。
朱大典字延之,一字未孩;金華人。
家世貧賤。
大典始讀書,為人豪邁,好談兵。
舉萬曆丙辰(一六一六)進士,除章邱知縣。
天啟二年(一六二二),擢兵科給事中。
客、魏假保護功,予蔭襲;大典抗疏谏。
出為福建副使,進右參政;以憂歸。
崇祯三年(一六三○),起故官,莅山東;尋調天津。
毛文龍之死也,其部将李九成、孔有德、有時、耿仲明、毛承祿等據登州叛,圍萊州;山東巡撫徐從治中炮死。
五年(一六三二)四月,擢大典右佥都禦史代之。
督主客兵數萬,分總兵金國奇等為三路,攜三日糧,抵新河南岸亂流以濟;大敗有德,兵圍始解。
追至登州,築長圍守之。
城三面距山、一面距海,牆三十裡而遙,東西俱抵海;賊不能出。
十一月,李九成出戰,降者洩其謀,官軍馘之于陣;賊糧絕,恃水城可走,不降。
大典命參将王之富、祖寬以輕騎奪其水門外護牆,賊大懼。
大典謂賊必入海,請伏兵海道邀之;朝議未許。
有德、仲明果于六年(一六三三)春,先後載子女、财帛由海道以降于我大清。
遊擊劉良佐複穴城以火藥崩其水門,降僞将七十五人,自缢、投海死者無算。
賊平,進大典兵部右侍郎,世蔭錦衣百戶,巡撫如故。
八年(一六三五)正月,流賊陷鳳陽,毀皇陵;總督楊一鵬被逮,诏大典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鳳、淮、揚四郡,移鎮鳳陽。
在任三年,累着戰功。
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