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前翰林院檢讨加詹事府贊善銜六合徐鼒譔
紀第六
永曆(下)
永曆(下)
我大清順治十五年(戊戌、一六五八)春正月戊戌朔,上在滇都,稱永曆十二年。
遣漳平伯周金湯冊封朱成功為延平王、招讨大将軍,賜尚方劍便宜行事;并封其部将王秀奇祥符伯、馬信建威伯、甘輝崇明伯、黃廷永安伯、萬禮建安伯、陳輝忠靖伯、洪旭忠振伯、郝文興慶都伯,餘拜爵有差。
授魯兵部右侍郎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魯左佥都禦史徐孚遠為左副都禦史。
以程源為禮部尚書、錢邦芑掌都察院事。
橫州再陷,知州鄭雲錦死之。
二月,我大清命貝子洛托、都督卓布泰偕降臣洪承疇、吳三桂、線國安将兵,分楚、蜀、粵三路取雲、貴。
李定國遣劉正國、楊武等分守四川之三陂、紅關,馬進忠駐貴州。
三月,吳三桂兵至合州,重慶總兵杜子香棄城走。
〔夏四月〕王自奇、關有才據永昌反,李定國自将讨平之;用是不及援貴州。
貝子洛托至貴陽,馬進忠棄城遁;巡撫冷孟銋死之。
庚辰(十四日),吳三桂兵至三陂,劉正國走遵義;遂陷。
庚寅(二十四日),大招讨蜀王劉文秀卒。
五月,吳三桂敗楊武于開州之倒流水,興甯伯王興、水西宣慰使安坤、酉陽宣慰使冉奇镳、蔺州宣慰使奢保受降。
秋七月丙申朔,命李定國為招讨大元帥,賜黃钺。
大學士文安之督川東諸軍襲重慶,不克。
是月,朱成功、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以援滇;次羊山,飓風作,旋師舟山。
八月,授前江西總兵鄧凱為随扈總兵。
九月,朱成功取象山。
冬十月,我大清信郡王铎尼會三路兵于平越之楊老堡。
李定國使馮雙禮扼雞公背以拒中路、張先璧扼南盤江之黃草壩拒東路,自守北盤江之鐵索橋,圖複貴州;别遣白文選出西路率衆四萬守七星關,抵生界立營若欲攻遵義者,以牽制三桂之師。
先是,三桂駐遵義、信郡王駐武陵、卓布泰駐獨山州,惟洛托一軍駐貴陽;大衆未集,其勢可乘,定國逡巡觀望。
比楊老堡戒期,定國始悉衆出拒,而事機已不可為矣。
先由中路出關嶺;東路告急,乃移師黃草壩。
久之,逾石關,營于炎遮河。
而中路雞公背之絕頂糧少運艱,士不宿飽;右路之生界孤懸滇、蜀之表,聲援不及:識者俱以為憂。
十二月甲子(初二日),吳三桂兵出遵義,由水西趨天生橋,入烏撒;文選棄七星關走可渡橋,守橋之馬寶亦奔,文選乃焚橋走沾益。
其廣西卓布泰一軍,至盤江之羅顔渡,扼險不得渡;得泗城土司岑繼祿為向導,由間道入安龍。
懷仁侯吳子聖禦之,敗績;我軍取船以濟。
定國聞之,以兵三萬人倍道趨戰于炎遮河。
大清兵初戰不利,诘朝悉師壓其營而陣;南兵槍炮、北兵弓矢,日中不決。
忽大風北來,炮火及茅葦,野燎滔天;大清兵乘火馳射,兵火俱烈。
定國驚懼,棄營保北盤江,我廣西兵遂由普安州入滇。
而信郡王中路兵亦潰馮雙禮于雞公背,追至北盤江。
諸将北走不相顧,定國焚鐵索橋而遁。
大清兵以浮橋濟師,遂抵曲靖;知府蓋世祿降。
定國奔還雲南,請上出幸。
丙子(十四日),召廷臣集議。
劉文秀之部将陳建舉文秀遺表,請上幸蜀;太仆寺正卿辜延泰亦請幸蜀開荒屯練。
中書金公趾極言入蜀之不利。
定國曰:『蕞爾建昌,何當十萬人之至;不如入湖南之峒烏、車裡、裡角。
諸蠻不相統攝,我今臨之,必無所拒。
安跸峒内,諸将設禦于峒口,勝則六诏複為我有;不勝,則入交址,召針羅諸船航海至廈門與延平王合師進讨』。
難之者曰:『清兵乘勝逾黃草壩,則臨、沅、廣南道路中斷;且喪敗之餘,焉能整兵以迎方張之敵乎』!黔國公沐天波曰:『自迤西達緬旬,其地糧糗可資,出邊則荒遠無際。
萬一追勢稍緩,據大理兩關之險,猶不失為蒙■〈舌殳〉也』。
馬吉翔、李國泰鹹是天波議。
定國泣請留太子督師,以牽制緬甸;上猶豫不忍。
明日,發滇都,定國以大兵殿後。
國勢既搖,人心思叛。
艾能奇之子承業糾狄三聘等以骁卒伏大寺中謀劫定國而北;定國嚴隊西走,承業等不敢發。
百官扈從男婦、馬步數十萬人,日行不過三十裡。
兵士乏食,取之民間;所在逃避,禦前供頓缺。
庶僚貧病,離次不前。
從古乘輿奔播,未有若此之艱難者。
我大清順治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春正月癸巳朔,上次永平,稱永曆十三年。
遣漳平伯周金湯冊封朱成功為延平王、招讨大将軍,賜尚方劍便宜行事;并封其部将王秀奇祥符伯、馬信建威伯、甘輝崇明伯、黃廷永安伯、萬禮建安伯、陳輝忠靖伯、洪旭忠振伯、郝文興慶都伯,餘拜爵有差。
授魯兵部右侍郎張煌言為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魯左佥都禦史徐孚遠為左副都禦史。
以程源為禮部尚書、錢邦芑掌都察院事。
橫州再陷,知州鄭雲錦死之。
二月,我大清命貝子洛托、都督卓布泰偕降臣洪承疇、吳三桂、線國安将兵,分楚、蜀、粵三路取雲、貴。
李定國遣劉正國、楊武等分守四川之三陂、紅關,馬進忠駐貴州。
三月,吳三桂兵至合州,重慶總兵杜子香棄城走。
〔夏四月〕王自奇、關有才據永昌反,李定國自将讨平之;用是不及援貴州。
貝子洛托至貴陽,馬進忠棄城遁;巡撫冷孟銋死之。
庚辰(十四日),吳三桂兵至三陂,劉正國走遵義;遂陷。
庚寅(二十四日),大招讨蜀王劉文秀卒。
五月,吳三桂敗楊武于開州之倒流水,興甯伯王興、水西宣慰使安坤、酉陽宣慰使冉奇镳、蔺州宣慰使奢保受降。
秋七月丙申朔,命李定國為招讨大元帥,賜黃钺。
大學士文安之督川東諸軍襲重慶,不克。
是月,朱成功、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以援滇;次羊山,飓風作,旋師舟山。
八月,授前江西總兵鄧凱為随扈總兵。
九月,朱成功取象山。
冬十月,我大清信郡王铎尼會三路兵于平越之楊老堡。
李定國使馮雙禮扼雞公背以拒中路、張先璧扼南盤江之黃草壩拒東路,自守北盤江之鐵索橋,圖複貴州;别遣白文選出西路率衆四萬守七星關,抵生界立營若欲攻遵義者,以牽制三桂之師。
先是,三桂駐遵義、信郡王駐武陵、卓布泰駐獨山州,惟洛托一軍駐貴陽;大衆未集,其勢可乘,定國逡巡觀望。
比楊老堡戒期,定國始悉衆出拒,而事機已不可為矣。
先由中路出關嶺;東路告急,乃移師黃草壩。
久之,逾石關,營于炎遮河。
而中路雞公背之絕頂糧少運艱,士不宿飽;右路之生界孤懸滇、蜀之表,聲援不及:識者俱以為憂。
十二月甲子(初二日),吳三桂兵出遵義,由水西趨天生橋,入烏撒;文選棄七星關走可渡橋,守橋之馬寶亦奔,文選乃焚橋走沾益。
其廣西卓布泰一軍,至盤江之羅顔渡,扼險不得渡;得泗城土司岑繼祿為向導,由間道入安龍。
懷仁侯吳子聖禦之,敗績;我軍取船以濟。
定國聞之,以兵三萬人倍道趨戰于炎遮河。
大清兵初戰不利,诘朝悉師壓其營而陣;南兵槍炮、北兵弓矢,日中不決。
忽大風北來,炮火及茅葦,野燎滔天;大清兵乘火馳射,兵火俱烈。
定國驚懼,棄營保北盤江,我廣西兵遂由普安州入滇。
而信郡王中路兵亦潰馮雙禮于雞公背,追至北盤江。
諸将北走不相顧,定國焚鐵索橋而遁。
大清兵以浮橋濟師,遂抵曲靖;知府蓋世祿降。
定國奔還雲南,請上出幸。
丙子(十四日),召廷臣集議。
劉文秀之部将陳建舉文秀遺表,請上幸蜀;太仆寺正卿辜延泰亦請幸蜀開荒屯練。
中書金公趾極言入蜀之不利。
定國曰:『蕞爾建昌,何當十萬人之至;不如入湖南之峒烏、車裡、裡角。
諸蠻不相統攝,我今臨之,必無所拒。
安跸峒内,諸将設禦于峒口,勝則六诏複為我有;不勝,則入交址,召針羅諸船航海至廈門與延平王合師進讨』。
難之者曰:『清兵乘勝逾黃草壩,則臨、沅、廣南道路中斷;且喪敗之餘,焉能整兵以迎方張之敵乎』!黔國公沐天波曰:『自迤西達緬旬,其地糧糗可資,出邊則荒遠無際。
萬一追勢稍緩,據大理兩關之險,猶不失為蒙■〈舌殳〉也』。
馬吉翔、李國泰鹹是天波議。
定國泣請留太子督師,以牽制緬甸;上猶豫不忍。
明日,發滇都,定國以大兵殿後。
國勢既搖,人心思叛。
艾能奇之子承業糾狄三聘等以骁卒伏大寺中謀劫定國而北;定國嚴隊西走,承業等不敢發。
百官扈從男婦、馬步數十萬人,日行不過三十裡。
兵士乏食,取之民間;所在逃避,禦前供頓缺。
庶僚貧病,離次不前。
從古乘輿奔播,未有若此之艱難者。
我大清順治十六年(己亥、一六五九)春正月癸巳朔,上次永平,稱永曆十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