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交南錄
關燈
小
中
大
火焚緣江一帶木栅,煙焱漲天。
辛亥,直搗其東都,克之。
王與左副将軍駐軍于城之東南,給榜招谕,吏民降者曰以數萬計。
王召其父老,谕以吊伐之意,歡聲動地。
乙卯,議遣左參将豐城侯李彬、右參将雲陽伯陳旭伐其西都。
賊首聞多邦破,先已焚其倉庫,攜妻子遁于海島。
我軍至,焚其宮室,據其城池。
餘黨依天建山、困枚山等處,水陸據守。
乃分遣清遠伯王友、都督黃中、都指揮柳琮等,随賊所在而征剿之。
自是年冬至明年春,前後斬首三萬七千餘級。
時王留交州鎮遏,聞賊子黎澄聚舟黃江,左副将軍、左參将領軍循富良江,左右水陸并進,次于木九江對岸下營。
辛巳,賊舡三百餘艘來犯。
我軍水陸夾擊,賊衆大敗,斬首萬餘級,溺死者無算。
二月乙巳,王聞賊首遁于悶海口,出魯江口,與左副将軍會兵,下膠水縣。
賊聞大軍至,又遠遁大安海口。
王謂左副将軍曰:‘賊聞大軍來,不敢敵,故潛遁他所,以觇我動靜。
我若回軍交州,留兵于堿子關兩岸,(‘留兵于堿子關兩岸’,‘子’原作‘水’,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史卷三二一改。
下文照改,不再出校。
)留戰舡守備,彼必出悶海口以襲我,我俟其出,水陸并擊之,賊必成擒。
’三月癸酉,大軍回交州。
甲午,賊果犯堿水關。
報至。
己酉,(‘己酉’,‘己’原作‘乙’,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王與左副将軍合兵,水陸并進。
賊以海船橫截江中,而以戰船劃船兩岸齊進,既而登岸植木為栅。
王乘其栅之未成,親督精銳攻之。
都督柳升等亦率舟師來奮擊,賊遂大敗。
富良江水為之赤,積屍數十裡。
右參将雲陽伯乘勝長驅,直抵悶海口。
黎賊父子聞敗,乘船遠遁于靈源。
王谕諸将,宜乘破竹之勢,追剿殄滅。
乃回軍交州,留左參将守鎮,(‘留左參将守鎮’,‘左’原作‘右’,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備禦黃江等處。
四月乙亥,王與左副将軍統軍由清化府倍道兼進,(‘王與左副将軍統軍由清化府倍道兼進’,‘左’原作‘右’,據明今獻彙言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調柳升、魯麟、土官莫邃等,分領戰船,由水路窮追。
戊寅,舟師至清化之磊江。
賊衆聚船以拒,升等擊敗之,斬首萬餘級。
五月丁卯,王至演州,柳升等舟師來會。
途中降者相繼,詢知黎賊父子遁于乂安府之深江,王議與左副将軍兵從陸路,柳升等率舟師由水路追賊。
壬申,大軍至乂安府土油縣。
王從舉厥江東路,左副将軍從舉厥江西路進兵。
兩軍俱至盤石縣下營。
甲戌,柳升率舟師至奇羅海口,與賊戰,大敗之,獲賊船三百艘。
餘船分散,賊首潛竄草野。
乙亥,升所領軍士王柴胡等七人擒賊僞上皇黎季牦,黃中所領軍士李保保等十人獲僞衛國大王黎澄。
丙子,莫邃下土人武如卿五人獲僞國主黎蒼及其僞太子芮于高望山。
凡黎氏親屬俘獲無遺,安南地悉平。
所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六,(‘縣一百八十六’,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皆作‘縣一百六十六’。
又明史卷一五四張輔傳作‘一百八十’。
)戶三百十二萬五百,象、馬、牛、羊、舟、糧、器械無算。
遣都督柳升等獻俘阙下,露布以聞。
先是,王等受命時,诏令求陳氏子孫立之。
至是平定,王遍訪國中官吏耆老人等,鹹稱:‘黎賊于己卯年殺光泰王颙,立其子■〈舀頁〉而殺之,遂篡其國。
前後殺其近屬五十餘人,及其遠族又千餘人。
血屬盡絕,無可繼立者。
請依漢、唐故事,立郡縣如内地,以複古。
’王疏聞,上從其請。
乃于其地立交阯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司,(‘乃于其地立交阯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原脫‘立’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分其地為十七府、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縣。
據其要害,設衛十一,守禦千戶所三。
又于交、廣分界處如潼關衛例,設丘溫衛,及坡壘、隘留二守禦所,軍隸廣西,民屬交阯,以相制馭。
是歲大诏天下,以平安南複古郡縣之故,(‘以平安南複古郡縣之故’,原脫‘南’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并敕有司,為陳王贈谥。
凡其宗親為賊所害者,各贈以官。
又為之建祠立碑,葺墳墓,禁樵采,各給戶三十。
凡黎賊苛政暴斂,悉皆除之。
擢用賢能,優禮耆老,赈恤窮獨,革去夷俗,以複華風。
使秦、漢以來之土宇陷于夷狄者四百四十六年一旦複入中國版圖,诏布天下。
文武群臣、親王藩服鹹上表稱賀。
六年春,班師入朝。
秋七月,策功行賞,進封王英國公,西平侯黔國公,清遠伯王友進侯爵,都督柳升升安遠伯,餘擢官贈祿有差。
賜王
辛亥,直搗其東都,克之。
王與左副将軍駐軍于城之東南,給榜招谕,吏民降者曰以數萬計。
王召其父老,谕以吊伐之意,歡聲動地。
乙卯,議遣左參将豐城侯李彬、右參将雲陽伯陳旭伐其西都。
賊首聞多邦破,先已焚其倉庫,攜妻子遁于海島。
我軍至,焚其宮室,據其城池。
餘黨依天建山、困枚山等處,水陸據守。
乃分遣清遠伯王友、都督黃中、都指揮柳琮等,随賊所在而征剿之。
自是年冬至明年春,前後斬首三萬七千餘級。
時王留交州鎮遏,聞賊子黎澄聚舟黃江,左副将軍、左參将領軍循富良江,左右水陸并進,次于木九江對岸下營。
辛巳,賊舡三百餘艘來犯。
我軍水陸夾擊,賊衆大敗,斬首萬餘級,溺死者無算。
二月乙巳,王聞賊首遁于悶海口,出魯江口,與左副将軍會兵,下膠水縣。
賊聞大軍至,又遠遁大安海口。
王謂左副将軍曰:‘賊聞大軍來,不敢敵,故潛遁他所,以觇我動靜。
我若回軍交州,留兵于堿子關兩岸,(‘留兵于堿子關兩岸’,‘子’原作‘水’,據明紀錄彙編本、明史卷三二一改。
下文照改,不再出校。
)留戰舡守備,彼必出悶海口以襲我,我俟其出,水陸并擊之,賊必成擒。
’三月癸酉,大軍回交州。
甲午,賊果犯堿水關。
報至。
己酉,(‘己酉’,‘己’原作‘乙’,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王與左副将軍合兵,水陸并進。
賊以海船橫截江中,而以戰船劃船兩岸齊進,既而登岸植木為栅。
王乘其栅之未成,親督精銳攻之。
都督柳升等亦率舟師來奮擊,賊遂大敗。
富良江水為之赤,積屍數十裡。
右參将雲陽伯乘勝長驅,直抵悶海口。
黎賊父子聞敗,乘船遠遁于靈源。
王谕諸将,宜乘破竹之勢,追剿殄滅。
乃回軍交州,留左參将守鎮,(‘留左參将守鎮’,‘左’原作‘右’,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勝朝遺事本改。
)備禦黃江等處。
四月乙亥,王與左副将軍統軍由清化府倍道兼進,(‘王與左副将軍統軍由清化府倍道兼進’,‘左’原作‘右’,據明今獻彙言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改。
)調柳升、魯麟、土官莫邃等,分領戰船,由水路窮追。
戊寅,舟師至清化之磊江。
賊衆聚船以拒,升等擊敗之,斬首萬餘級。
五月丁卯,王至演州,柳升等舟師來會。
途中降者相繼,詢知黎賊父子遁于乂安府之深江,王議與左副将軍兵從陸路,柳升等率舟師由水路追賊。
壬申,大軍至乂安府土油縣。
王從舉厥江東路,左副将軍從舉厥江西路進兵。
兩軍俱至盤石縣下營。
甲戌,柳升率舟師至奇羅海口,與賊戰,大敗之,獲賊船三百艘。
餘船分散,賊首潛竄草野。
乙亥,升所領軍士王柴胡等七人擒賊僞上皇黎季牦,黃中所領軍士李保保等十人獲僞衛國大王黎澄。
丙子,莫邃下土人武如卿五人獲僞國主黎蒼及其僞太子芮于高望山。
凡黎氏親屬俘獲無遺,安南地悉平。
所得府、州四十八,縣一百八十六,(‘縣一百八十六’,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皆作‘縣一百六十六’。
又明史卷一五四張輔傳作‘一百八十’。
)戶三百十二萬五百,象、馬、牛、羊、舟、糧、器械無算。
遣都督柳升等獻俘阙下,露布以聞。
先是,王等受命時,诏令求陳氏子孫立之。
至是平定,王遍訪國中官吏耆老人等,鹹稱:‘黎賊于己卯年殺光泰王颙,立其子■〈舀頁〉而殺之,遂篡其國。
前後殺其近屬五十餘人,及其遠族又千餘人。
血屬盡絕,無可繼立者。
請依漢、唐故事,立郡縣如内地,以複古。
’王疏聞,上從其請。
乃于其地立交阯等處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司,(‘乃于其地立交阯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原脫‘立’字,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借月山房彙鈔本補。
)分其地為十七府、四十七州、一百五十七縣。
據其要害,設衛十一,守禦千戶所三。
又于交、廣分界處如潼關衛例,設丘溫衛,及坡壘、隘留二守禦所,軍隸廣西,民屬交阯,以相制馭。
是歲大诏天下,以平安南複古郡縣之故,(‘以平安南複古郡縣之故’,原脫‘南’字,據明紀錄彙編本、清勝朝遺事本補。
)并敕有司,為陳王贈谥。
凡其宗親為賊所害者,各贈以官。
又為之建祠立碑,葺墳墓,禁樵采,各給戶三十。
凡黎賊苛政暴斂,悉皆除之。
擢用賢能,優禮耆老,赈恤窮獨,革去夷俗,以複華風。
使秦、漢以來之土宇陷于夷狄者四百四十六年一旦複入中國版圖,诏布天下。
文武群臣、親王藩服鹹上表稱賀。
六年春,班師入朝。
秋七月,策功行賞,進封王英國公,西平侯黔國公,清遠伯王友進侯爵,都督柳升升安遠伯,餘擢官贈祿有差。
賜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