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經卷九

關燈
經後魏孝文帝太和四年春正月,[一本書,帝即位,] 文中子曰:或問孝文子曰:可與興化矣。

    又曰:中國之道,不替孝文之力也。

    又曰:太和之政近雅矣。

    [都洛陽得中國也。

    建明堂,修制度,興文物,得先王之道也。

    ]一明,中國有法也,[置職,制定律令,舉兵百萬伐江陵。

    其後宣武、孝明皆修太和之政,是中國有法也。

    ]又曰:修元經以斷南北之疑,[晉東遷,故南朝推運厯者,以齊、梁陳為正統,魏據中原,故北朝推運厯者以北齊周陳為正統。

    于是南北二支,夷虜相乗而天下疑矣。

    元經者,所以尊中國也。

    中國無主,故正統在東晉。

    及宋中國有主,則正統歸于後。

    魏後周]董常問:元經之帝魏,何也?子曰:亂離瘼矣,吾誰适歸?[詩曰:月篇也。

    箋雲:此亂夏病,必有所歸。

    ]天地有奉[。

    魏修圜丘方澤之祭。

    ]生,民有庇[十六僞國皆為魏平之,是庇民也。

    ]且居先王之國,[洛邑]受先王之道,[建明堂,修典禮]子先王之民矣。

    [子亦王民]謂之何哉?[何謂而不帝之]子曰:元經之專斷,蓋禀于天命,吾安敢至之哉?[天命未改于晉祚,則斷之于江南,天命歸于中國,則繼之于元。

    魏]。

     帝都洛造明堂置職制,凡诏策帝自述之。

    經太和五年經太和六年經太和七年經太和八年經太和九年經太和十年經太和十一年經太和十二年經太和十三年經太和十四年經太和十五年經太和十六年經太和十七年,江南王蕭東奔經太和十八年,經太和十九年經太和二十年[,改姓元氏]經。

    太和二十一年經太和二十二年伐江南,至樊城而還。

    經太和二十三年,帝崩,經後魏宣武帝恪景明元年春正月即位。

    經景明二年,經景明三年,南齊為梁蕭衍所簒經。

    正始元年經正始二年經正始三年經正始四年,[改元永平]經。

    永平元年經永平二年經永平三年經永平四年[改元延昌]經。

    延昌元年經延昌二年經延昌三年經延昌四年經後魏孝明帝[翊]。

    熈平元年春正月即位。

    經熈平二年,[改元神龜]經。

    神龜元年經神龜二年[]改元正光經。

    正光元年梁改。

    普通元年經正光二年經正光三年經正光四年經正光五年經孝昌元年經孝昌二年經孝昌三年[改武泰] 經。

    武泰元年,帝崩,[立。

    孝文曾孫钊]爾朱榮弑帝钊别立子攸,改元永安經。

    孝壯帝永安元年即位經。

    永安二年,經永安三年,帝殺爾朱榮經前廢帝恭普泰元年春正月,[不書即位]經後廢,帝[朗]。

    中興元年春正月,即位于信都,高歡立之。

    經出帝[修]。

    永熈元年春,即位經。

    永熈二年,帝幸長安經。

    永熈三年,帝在長安,宇文泰弑帝崩,經西魏文帝大統元年,[寳炬孝文之孫]即位于長安高歡立元善見,号東魏經。

    大統二年,闗中大饑。

    經大統三年,經大統四年經大統五年, 經大統六年,經大統七年經大統八年經大統九年經大統十年經大統十一年,經大統十二年,梁中大同元年經大統十三年,東魏高歡卒。

    子澄嗣經。

    大統十四年,東魏侯景奔梁經。

    大統十五年,侯景殺梁王蕭衍、高澄經。

    大統十六年,高洋殺東魏,靖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