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經卷一

關燈
範視聽言貎皆以思為主,心不思則其咎為昏霧四塞焉。

    羊氏者何?玄之女也。

    旣誅賈後故,以立羊氏焉[按本史羊氏名獻容,晉亡後沒于劉曜,生二子而卒。

    僞谥文獻皇後]。

     經:永康元年春帝正月乙醜倫簒帝位,以帝為太上皇,太孫為濮陽王。

    癸酉倫弑皇太孫。

    三月齊王冏舉兵讨倫。

    夏四月乗輿反正,改元永甯,立尚為皇太孫。

    六月戊辰大赦。

    秋八月校尉羅尚讨西羌破之。

    己巳下邳王鞲薨[無傳]。

    冬十月流人李特盜據蜀。

    十二月司空何劭薨。

     傳曰:倫簒帝位故去族也,殺太孫臧稱弑者,倫罪與弑君同也[天下儲君殺之與弑同]。

    三月齊王冏倡義兵,成都王颕、河間王颙、常山王乂、豫州刺史李毅、兖州刺史王彥、新野公歆皆應之,逐倫歸第誅之。

    書曰讨倫诏殺君之[阙]輿反正者,初倫遷帝于金墉城永昌[阙]至是[阙]羣臣乃迎乗輿複歸正殿,故曰反正也雲。

    立尚者何?愍懷第三子也。

    長曰虨[補聞切],永甯元年薨,追封南陽王;次曰臧,卽太孫也,為倫所害,谥曰哀;次卽尚也,初封襄陽王。

    帝旣反正,乃立尚為皇太孫,正也。

    六月戊辰大赦,诏雲:逆臣孫秀,奉趙王倫饕據天位,鎮東大将軍齊王冏、征北大将軍成都王颕、征西大将軍河間王颙,首建大策,匡濟國難,迎朕幽宮,旋轸阊阖。

    豈餘一人獨享其慶,宗廟社稷,實有頼焉。

    于是大赦,慶茍安也。

    羅尚者誰?曰羅憲兄之子也。

    太康末于西戎校尉,荛者戎之種,有不順,則校尉當讨焉。

    破之,嘉其功也。

    流人李特,自齊萬年之亂關中,饑民流移漢中。

    特在内,依益州刺史趙厥,因襲厥,遂擄成都。

    時群盜皆起,有君焉不書反而書盜,言盜多也[按載記:五涼四燕三秦二趙夏蜀,凡十六國,皆乗晉亂各盜一方,故雲多]。

    何劭者,曾之子也,少與武帝同年有總角之好,惠帝以劭為太子師,遷至仆射。

    趙王倫專政,以劭為太宰。

    厥後三王交争,劭知晉室不可救,遊于三王之間無怨者,晦迹自足不貪權勢,有奏議文章多行于世。

    書官薨,無所譏也[三王争權,各總兵柄。

    劭雖為太宰,虛名耳。

    故不罪之也]。

     經:太安元年春帝正月庚子谯王随薨。

    三月癸卯皇太孫尚疾薨、夏四月彗星晝見、五月梁王肜薨,劉寔為太傅,立清河王覃為太子。

    秋七月冬十二月河間王颙及諸王殺齊王冏,改元太安。

    長沙王乂為太尉。

     傳曰:谯王随者,宣帝弟之孫也。

    父遜封于谯,谥曰剛。

    王襲封谯,書薨,常制也。

    太孫尚薨曷謂書疾[王薨他不書疾]?曰尚幼夭而亡,故書疾,以明非殺害也。

    晉室陵夷,宗室屠戮,自愍懷之禍及其子臧,皆非天年。

    獨尚雖非殺害,天以疾薨,實傷之也。

    彗星晝見,占雲主兵。

    劉向五紀曰:春秋有彗孛于東北。

    傳言記異也。

    甘氏謂:彗孛所當,國受其殃。

    蓋諸王相禍之應也。

    梁王肜為侍郞中太宰領司徒,書王爵不書官,何也?曰貶也。

    曷謂貶?曰倫之簒位,以肜為阿衡,不能讨賊迎複其君,故君子不與其為太宰也。

    書王爵,猶言沒于藩邸耳[諸王非大逆死,卽例書王爵,非褒也]。

    劉寔者何?曰字子真,以孝亷計吏累遷至太傅,寔終身儉素,晉之名臣也。

    書太傅,以人稱官也。

    太子覃者,武帝子清河王遐之子,遐生四子,覃為長,齊王冏表曰:東宮曠然,冡嗣無繼,必建儲副,以固洪基。

    昔漢成無繼,嗣由定陶,孝和之緒,安以紹興。

    此先王令典也。

    清河王覃,先帝衆孫之中,今為嫡長,冝奉宗廟之重,以甯四海。

    羣公卿士鹹同大碩,乃立為皇太子。

    書正也。

    諸王殺齊王冏何謂?曰冏獻王攸之子,讨趙王倫有大功,率兵入洛,頓軍豫章,置甲士數十萬,置掾屬四十人,大築第館,廷舞八佾,惟寵親昵,海内失望。

    寮屬孫惠者諌曰:天下有五難四不可,明公皆已居之矣。

    捐宗廟之主、忽千乗之重、而躬擐甲胄,一難也;奮三百之卒、決全勝之策,二難也;舍殿堂之尊,同将士之勞,三難也;任神武之畧,無疑慮之懼,四難也;外幽居複皇祚,五難也。

    然而大名不可久荷,大功不可久任,大權不可久執,大威不可久居。

    此四不可也。

    自永熈以來,十有一載,公族值簒奪之禍,骨肉罹枭夷之刑,群公被囚檻之困,妃主有離絶之哀。

    今明公建不世之大功,宜仿桓文之烈,追臧劄之風,髙拱營丘之藩,則善矣。

    冏不納。

    有軍校李舎之者,奔于河間王颙,遊說圖冏。

    颙乃上表曰:春秋之義,君親無将也。

    冏擁強兵,恐為不軌。

    檄諸王共讨冏殺之,幽其子三王于金墉城[冏三子皆封王,太盛故諸侯共攻之]。

    書颙名而不書諸王名者,譏王族自相滅,舉颙為首也。

    諸王不名,王衆多也。

    猶春秋稱人者衆之義。

     經:太安二年春帝正月三日刺史宋岱斬蜀賊李特。

    夏四月李雄複盜益州。

    五月義陽蠻僣号殺新野王歆。

    六月诏刺史劉弘讨蠻張昌,王師敗績陷江南諸郡。

    秋八月校尉劉弘斬張昌賊平,颙颕戕長沙王乂。

    乙醜帝出三裡橋。

    冬十月。

     傳曰:宋岱為荊州刺史,讨李特,斬之,傳首京師。

    夏四月特子雄又據益州,故書曰複盜也。

    義陽蠻張昌,少為平氏縣吏,當李特寇蜀也,昌潛遁聚黨數千人會。

    壬午诏發江左武勇赴益,士停留五日,二千石免官,于是郡縣驅逐,因屯聚為盜。

    昌先于安陸起攻郡守,新野王歆讨昌,為其所敗,故書曰殺新野王歆。

    不書王師,言歆便宜擊賊,不意賊盛而死也。

    歆,宣帝之孫,為政嚴刻,蠻夷并怨。

    及昌作亂,歆為賊所害于樊城,是時賊殺南陽太守劉彬、武陵太守賈隆、零陵太守孔纮、豫章太守閻濟、武昌太守劉根,皆不書者,舉歆帝族為首也。

    南蠻校尉,诏讨昌,戰于方城,書王師敗績,挫國威也。

    陷江南諸郡,謂武陵零陵豫章武昌等郡也。

    八月斬張昌于清水,書賊平,言諸蠻皆平也。

    劉弘遣其司馬陶侃與昌苦戰累日,昌竄于下隽山,至是擒之,傳首京師,諸蠻皆平。

    嘉告功也。

    凡諸侯有四夷之功,則獻捷于王,王親受之。

    晉衰不複古禮,但傳首京師,亦足嘉焉。

    颙颕不貶,去族也。

    颙太原王瓌之子,颕武帝第十六子,舉兵讨長沙王乂為名,其實謀簒逆也。

    初颙之讨冏也,檄以乂為内主,謂乂弱欲得内助乂,圖廢惠帝立成都王颕也。

    旣而乂輙勝冏,颙乃潛使刺客圖乂,不果,诏乂拒之。

    自八月至十月乂緻書與颕曰:吾與卿友于十人,同産皇室,受封外都。

    今卿與太尉颙共起大衆百萬軍圍宮城,羣臣同憤,卽命将死者萬計。

    酷痛無罪。

    卿所遣陸機已送欵國家。

    想來者之前行一尺卻行一丈,不碩來矣。

    卿宜還鎮以甯四海,宗廟無羞,子孫之福也。

    颕答書曰:若能從太尉之命,斬皇甫商等首,投戈退讓,自求多福。

    深思進退也[右将軍皇甫商掌禁兵]。

    東海王越貳于乂,潛與殿中将收乂送金墉城,乂上表曰:陛下委臣朝政,小心忠孝,神明所鑒。

    諸王承诏,率衆見責,收臣幽宮,臣不惜軀命,但念大晉衰微耳。

    殿中左右以乂功垂成而敗,謀出之,帝不省閱,使張方裂殺之。

    三軍無不垂涕。

    經書戕者,言殘賊忠臣也。

    春秋之義,凡自内虐其君曰弑,自外而殺曰戕。

    今颙颕罪亞于弑君,戕殺忠良,故去族而名之。

    書戕以貶大惡也。

    乙醜帝出三裡橋,避颙兵所逼也。

    颙使張方逼京師,帝使皇甫商拒戰,王師敗績,甲申帝軍于芒山,丁亥至偃師,辛卯舎于豆田,癸巳旋于城東,丙申進軍缑氏。

    十月帝還宮。

    經書曰出,言奔避無所幸也。

    天子無出之文,惠帝自三裡橋為賊兵屢逼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