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外紀卷第十

關燈
子甚愛而有寵,非有大罪而亡,必有故。

    使人迎之于境,曰:車過五乘,勿納也。

    知伯遺衛君野馬四,白璧一,衛君大說,群臣皆賀,南文子有憂色。

    衛君曰:大國大歡,子何憂也?文子曰:無功之賞,無力之貨,小國之禮,而大國緻之,不可不察也。

    衛君以其言告邊境,知伯果起兵襲衛,至境而反,曰:衛有賢人,先知吾謀也。

    知伯欲攻夙繇而無道,鑄大鐘,方車二軌以遺之。

    夙繇之君斬岸堙溪以迎鐘。

    赤章蔓枝谏曰:知伯貪而無信,欲攻我而無道,今師必随之。

    君曰:大國為歡,而子逆之,不祥。

    赤章蔓枝曰:為人臣不忠貞,罪也。

    忠貞不用,遠身可也。

    斷毂而行,至齊七月而夙繇亡。

     十二年,蔡聲侯薨,子元侯立。

     晉河水赤三日。

     十三年,齊平公薨,子宣公積立。

     晉知伯、荀瑤為室美,士茁夕焉。

    知伯曰:室美夫?對曰:高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

    土木勝人,臣懼其不安也。

    知伯約魏桓子、韓康子将伐趙。

    趙襄子告張孟談曰:知伯三使韓、魏,而寡人不與,措兵于寡人必矣。

    吾安居而可?孟談曰:董安于,簡主之才臣治晉陽,而尹铎循之,餘教猶存。

    君其定居晉陽。

    襄子曰:諾。

    至而行城郭及五官之藏。

    城郭不治,倉無積粟,府無儲錢,庫無甲兵,邑無守具。

    襄子懼曰:何以應敵?孟談曰:聖人藏于民,不藏于府庫;修其教,不治城郭。

    君其出令,令民遺三年之食,餘粟入之倉;遺三年之用,餘錢入之府。

    有奇人使繕治城郭。

    夕出令,而明日倉不容粟,府無所積,錢庫不受甲兵。

    居五日,城郭已治,守備已具。

    襄子謂張孟談曰:無矢奈何?對曰:臣聞董子之治晉陽,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楚,牆之有楛,其高丈餘。

    襄子發而用之,其堅則箘簬之勁不能過也。

    襄子曰:矢足矣,無金奈何?對曰:董子治公宮,令舍之堂皆以錬銅為柱質,發而用之,有餘金矣。

    号令已定,守備已具,知伯帥韓、魏之兵果至,乘晉陽城,戰三月,弗能拔。

    因舒軍圍之,決晉水灌之。

    張孟談曰:先主為重器也,為國家之難也,盍無愛寶于諸侯乎?襄子曰:吾無使。

    孟談曰:地也可。

    襄子曰:吾不幸有疾,不德而賄地也,求飲吾欲,是養吾疾而幹吾祿也。

    吾不與。

    皆斃。

    韓康子,簡子之孫,莊子之子。

    魏桓子,襄子之孫也。

     十四年,鄭人弑哀公,立聲公弟醜,是為共公。

     十六年,知伯、韓、魏圍晉陽。

    三年,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财食将盡,士卒病羸。

    趙襄子鑽龜筮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

    謂張孟談曰:吾不能守矣。

    孟談曰:亡不能有,危不能安,則無為貴知士也。

    君釋此計,臣請見韓、魏之君。

    孟談陰見二君而約之。

    孟談入晉陽,襄子迎而再拜之,且恐且喜。

    知果謂知伯曰:二主色動而意變,行矜而志高,必背君,不如殺之。

    知伯曰:晉陽旦莫當拔,而飨其利,豈有佗心?子勿複言。

    知果曰:不然,則遂親之。

    魏之謀臣曰趙葭,韓之謀臣曰段規,皆能移其君之計。

    君約破趙封二子,萬家之縣各一,則二主之心可不變矣。

    知伯曰:破趙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則吾所得者少,不可。

    趙與韓、魏協謀滅知伯,分其地。

    段規謂韓康子曰:分地必取成臯。

    康子曰:石溜之地,寡人無所用之。

    段規曰:一裡之厚而動千裡之權者,地利也;千人之衆而破三軍者,不意也。

    君用臣言,韓必取鄭。

    康子從之。

    其後滅鄭,果繇成臯,自是地大于諸侯。

    知伯之士曰長兒子魚,絕去二年,将東之越,道聞知伯見殺,謂其禦曰:還車反,吾将死之。

    禦曰:絕屬無别乎?曰:仁者無餘愛,忠臣無餘祿。

    吾聞知伯之死而動吾心,餘祿之加于我尚存。

    遂反而死。

     趙襄子賞有功之臣五人,高赫無功而受上賞,五人皆怒。

    群臣請曰:晉陽之存,張孟談功也。

    襄子曰:吾在憂約之中,惟赫不失臣主之禮,佗人雖有功,皆有驕侮之心。

    張孟談謂襄子曰:主勢能制臣,無令臣能制主。

    故貴為列侯者,不在相位,将軍以上,不為近大夫。

    今臣名顯而身尊,權重而衆服,臣願損功名,去權勢,以離衆。

    襄子怅然曰:輔主者名顯,功大者身尊,任國者權重,忠信在已,而衆服焉。

    子何為然?對曰:君之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謂,持國之道也。

    天下之美同,臣王之權均,而能美者,未之有也。

    君若弗圖,則臣力不足。

    乃納地釋事而耕于負親之丘。

     襄子使新稚穆子伐狄,勝左人、中人、遽人來告,襄子方食搏飯,有憂色。

    左右曰:一朝而兩城下,主之色不怡,何也?襄子曰:江河之大,不過三日,飄風暴雨不終朝,日中不須臾,德不純而福祿并至。

    謂之幸。

    夫幸非福非德,不當雍,雍不為幸,吾是以懼。

    君子曰:趙氏其昌乎。

    憂所以為昌也,喜所以為亡也。

    勝非難也,持之其難也。

     襄子飲酒五日五夜,優莫曰:君勉之,纣飲七日七夜,君不及二日耳。

    襄子懼曰:吾亡乎?優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而君纣也,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初,田恒成子卒,子襄子盤代為齊相,相宣公。

    至是與三晉通使,以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

     十七年,晉知開奔秦。

     十八年,衛悼公薨,子敬公弗立。

    衛君嘗問子思曰:道大而難明,非吾所能也。

    欲學術,何如?子思曰:體道者逸而不窮,任術者勞而無功。

    古之笃道君子,生不足以喜之,利何足以動之。

    死不足以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