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六

關燈
東南殉節 佥都禦史左懋第聞将遣使臣,自以母喪在北,請行;陳洪範、馬紹瑜副之。

    行次北京,以衰绖入;或訝之,曰:『國喪也;且有母喪』。

    又争待使臣禮,乃館之鴻胪寺。

    剛林責朝見;曰:『未谒梓宮,不敢見』。

    時剛林猶未悉中朝事,洪承疇教之;懋第與之反複辨論,聲色俱厲,剛林亦心折。

    索國書,不予;以金币及谒陵物見之。

    使參謀陳用極請期,不許;乃帥将士哭臨三日。

    多爾衮重其節,使還;以陳洪範謀,複自滄州執懋第還,拘諸太醫院。

    承疇、李建泰等往責之,不屈。

     明年,從将劉英、曹遜、金镳逾垣入,懋第為遺疏使镳還奏,則金陵沒矣;遜曰:『如何』?懋第曰:『天命若此,複何言』!絕粒七日,痛哭誓死。

     值使懋第等皆去發,懋第與陳用極、遊擊王斌、王廷翰、張良佐及守備劉統皆不可;副将艾大選、傅浚首從令,懋第執大選杖殺之。

    浚懼,為蜚語;遂下懋第獄。

    再令去發,大呼不可。

    多爾衮責其立君、用兵、抗禮、匿國書、殺總兵罪,懋第辯侃侃。

    多爾衮以詢諸降臣,陳名夏請殺之;懋第曰:『若先朝會元,何面目在此』!又責金之俊曰:『汝乃無恥』!遂殺之;神氣自若,南向四拜曰:『臣事大明之心盡矣』!為絕命詞曰:『漠漠黃沙少騎過,片雲南下意如何?寸丹冷魄銷将盡,蕩作寒煙總不磨』。

    端坐受戮,刑者泣下。

    死時大風晝晦,卷市棚入雲際。

    趙開心啟救,懋第已死。

     用極、一斌、廷翰、良佐、統皆抗節死(懋第死于北,以自南京往者故列之)。

    統即所稱「藍面将軍」也,骁勇冠群而青面雲。

     治中蕭協中與高桂、許來春,共守泰安州。

    城陷,協中入井死。

    同死者,舉人徐柟,罵賊城上死;生員王德昌,巷戰死;匡國铉,溺井死;房伯龍、黃應瑞、蕭獻吉、楊應薦脫(?)、曾隆、趙聖文,先後不屈死;布衣馮魁軒,阖門自焚死。

     海豐教谕厲必中,日照人也。

    聞京師陷,不食死。

     長山農者鞠鳴秋,聞莊烈帝變,大恸;自缢死。

    時霸州鄉民猶演劇,人之相去如此。

     國子監博士沈迅及弟迓居萊陽,負武技,結砦自保,捕諸土寇略盡。

    滿洲軍攻之,合門皆死。

     廣靈知縣阮泰家居洛陽,聞京師陷,衣冠望阙拜,不食死;妻朱氏從之。

     歸德通判張崇垣聞變,以身殉。

     商城知縣張國光聞變,北向而拜,自缢死。

     儀封知縣陳三益聞僞使至,同官勸出迎,碎所佩印,不屈死。

     信陽布衣嶽光奇聞變,躍入井中死。

     輝縣農者牛億富、方芸,聞莊烈帝崩,走百泉,躍入水中死。

     及多铎兵南,巡按禦史淩駉以數百人入滿家集。

    或招之降,斬之;欲自裁,衆共持之;使其将以遺疏、诰敕還南京,投其印于井中。

    俄聞豪格令,必生緻淩禦史,否且屠歸德;歎曰:『與其慷慨殃民,曷若從容就義乎』!與從子潤生入其軍。

    豪格雅重駉,酌酒勸飲,辭;執學道蔡鳳、監軍道吳瑞斬階下。

    駉知其意,曰:『吾早辦一死來矣』!乃送之館,贈以大帽、貂裘、革舄;并不受。

    夜與潤生缢,遺書豪格曰:『世受國恩,濟之以死。

    願将軍無負初心,永敦鄰好。

    大江以南,不必進規;否則,揚子江頭淩禦史,即錢塘伍相國也』。

    豪格殓之。

     徐州諸生王養心聞北都陷,絕粒七日死。

     分防徐、沛遊擊朱賢,盡職死。

     邳州諸生陸台輔忿劉澤清張飲,衰绖入見,責之曰:『國破君亡,乃若此乎』!王燮使引去。

    視其倉粟曰:『盡此死』。

    明年粟盡,再拜自缢死。

    石樓寺僧斂之畢,亦死。

     總兵侯方岩獨以其部援泗州,力戰而死;一軍盡沒。

     贛榆都司王有年、守備某,以禦北兵力戰死。

     鹽城諸生李朝才聞莊烈帝崩,不食死。

     督師太傅兵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史可法,在軍暑不張蓋、夜不解衣、食不重味。

    四十無子,夫人欲為之置妾;太息曰:『王事方殷,敢為兒女計』?開府揚州;除夕,遣文牒夜半索酒■〈酉肴〉肉分盡,乃取鹽豉下之。

    思先帝泣,憑幾而寐,诘旦未寤;知府任民育曰:『相公此卧不易也』。

    命仍擊四鼓。

    親料文牍,從者谏,婉謝之。

    覆多爾衮書,義炳星日。

     及自白洋河還,諸鎮皆叛,惟總兵劉肇基應檄至。

    過高郵,不見妻子。

    請戰不從;乃分守北門,炮殺攻兵頗衆。

    副總兵莊子固有衆七百自歸德馳三晝夜至,一軍皆刺「赤心報國」字;可法督之,守揚州。

    為書,辭母妻及伯叔兄弟。

    呼部将史大威曰:『我無子,汝為我嗣,以奉吾母。

    我不負國,汝無負我!死當葬我高皇帝側;其或不能,梅花嶺其可也』。

    固守揚州,以西北門險,自當之。

    苦城堙隘,屬闆民房,便登降。

    語諸幕佐,使之行,故應廷吉等多自便。

    多铎日轟城,牆堞皆摧;可法猶誓守。

    忽傳黃蜚救兵至,又訛為黃得功軍,乃陷。

    論者謂可法棄白洋河,一夕返揚州,天長、六合并不守,揚州自削。

    然可法之出,一撓于馬、阮,再掣于諸鎮,卒敗于左良玉之叛。

    倉卒濟江,勢無可為,宜其敗也。

    莊子固、許瑾(瑾,官副将)擁可法及小東門,瑾中流矢死,子固以其軍力戰死。

    可法大呼曰:『我督師也』!遂被獲。

    擁見多铎,勸之降;厲聲曰:『吾意早決,與城俱亡』。

    乃殺之。

     肇基以四百人巷戰,殺傷千計;力竭而死。

    副将乙邦才,骁勇善戰;城破,自刎死。

    中軍旗鼓馬應魁,每戰披白甲,文曰「赤心報國」;亦巷戰死。

    員外郎何剛,以水師隸可法;馬士英惡之,出知遵義府。

    可法垂涕曰:『子出,吾誰倚』!剛亦泣,誓相依。

     及多铎兵南,剛以軍入揚州;可法曰:『危矣!不如出号召以圖後』。

    剛歎曰:『天命已去,誰複應者?剛為君則死之,為知己則死之!濡忍無成,非智士也』。

    城破,以弓弦自經死。

    庶吉士吳爾埙,斷指遺父曰:『盡家财以畀軍;身不歸,指可葬也』。

    從守揚州,入井而死。

    幕客盧渭,率諸生上疏,請毋以可法出督師;有『秦桧在内、李綱在外』語。

    又與歸昭輩同居禮賢館,量授官職;分守鈔關,自沉于河。

    揚州知府任民育绯衣坐堂上,被殺;血漬礎石,至今不滅。

    江都知縣周志畏既受代,繼者羅伏龍甫三日,兩人皆死。

    惟可法屍不可得,多铎為招魂葬之梅花嶺。

    大威歸山西,歲時一省視之。

    至餘〔鹽〕運使揚振熙、佥事黃鋐、同知王缵爵、曲從直、知縣吳道正、縣丞王志端、訓導李自明及督師衛允文、在籍侍郎張伯鲸、中書舍人陳爊、舉人伯允(即爊子)、幕客胡如恒、顧其龍、龔之厚、陸睆、唐經世(其十二人不得其名)、諸生高學缵、王繡、王續、陳某(今其地呼陳秀才墳雲)及宋祥遠夫婦、韓默暨妻蕭氏、子彥超及汪應坤、張映發、劉慶遠、王廷佩、佩弟廷瑜、廷琏、史大相、史大儒、金飚、呂家齊、饒餘、汪自盤,皆死;武臣副将婁挺、汪雲龍、李豫、參将陶國柱、馮國用、陳光玉、李隆、徐純仁、遊擊李大中、孫開宗、龔臣、都司姚懷隆、解學曾、指揮高一麟、武生戴之藩、義民張有德、馮應昌、陳天拔、陸愈、舟子徐某及可法之仆史書與諸婦女,死者不可勝紀。

     如臯布衣許德溥聞揚州陷,刺其臂曰:『生為明人,死為明鬼』。

    遂抗節死;妻朱氏殉之。

     和州諸生張秉純、徐正夫,聞北都陷,秉純絕食死、正夫自缢死。

     含山諸生張不二,号泣絕粒死。

    又諸生某亦死。

     安徽巡撫張亮,為左夢庚所執,挾以行;乘間赴水死。

    參将孟振邦、同知王心诏,皆不屈死。

     懷甯胡土恂遇害,二子丹寅、紹虞悲憤不食死。

     桐城諸生周日曜,絕粒九日死。

     故濟南佥事劉世芳,英山人;聞莊烈帝崩,痛哭嘔血死。

     鎮江知府某、丹徒令某、推官某、參将徐永春,皆死。

    其後侍郎葉廷秀以隆武帝殁,去為僧;卒以憂死。

     光祿寺監管自修,江甯人;聞賊陷北都,冠服肅拜絕粒死。

     右參議王若之流寓金陵,聞京師陷,北向長号不食死。

     欽天監挈壺正陳于階知不可為,自缢于署;時多铎軍猶未濟也。

     故甯國知縣錢敬忠三上疏論時事,馬士英格之,遂歸;自稱崇祯遺臣,卧病不出。

    明年,多铎兵濟,仰藥死孝陵衛。

     董啟明,官爵、姓字皆未詳;以北都陷,自經死。

     及宏光帝去,戶部郎中劉成治見趙之龍入封府庫,奮毆之;之龍走免。

    已聞多铎呼人降,曰:『國家養士三百年,無一忠義報朝廷邪』?題其壁曰:『鐘山之氣,赫赫洋洋;歸于帝側,保此冠裳』。

    自缢而死。

     禮部主事黃端伯,或勸之走;曰:『臨難毋苟免,我豈以僧活者』!為一帖與多铎,曰「大明忠臣某」。

    多铎招之,不至。

    撻其妾以誘之,不顧;曰:『殺耳,我必不谒也』。

    乃執之。

    問宏光帝、馬士英狀,皆賢之。

    下獄,為「明夷錄」。

    多铎曰:『文山終不負宋也』!乃殺之。

    刑者左手刃,忽自顫;右之,亦然。

    端伯曰:『吾心不死耳,曷刺吾心』!乃死。

    一仆拱立于其側,揮之不去;亦死。

     主事吳嘉允奉使出;卻還,谒方孝孺祠曰:『令後世知我與先生同志』。

    自缢死。

     中書舍人劉廷祥曰:『固知國祚必移,不謂若是之速』!以書與子,善事祖母。

    吏部主事路天閑約同谒文廟死,天閑跪而逸;廷祥曰:『吾不負師友也』!投武定橋死。

     又吏部尚書吳應瑞、刑部尚書高倬、光祿寺卿葛征奇、戶部郎中徐有聲、郎中劉萬春、劉光弼、國子監丞陳正龍、國子生吳可箕、武臣孝陵參将杜學伸、武舉黃金玺、布衣陳士達、小奄某、申佳允之仆某、武定橋輿人某、百川橋乞者某,皆死。

    乞者且為詩題橋柱,蓋非常人也。

     而東瓯王十三世孫湯南金,聞永曆帝入緬後,絕食死。

     開平王裔常元亮,至永曆帝已亡,猶訣妻子、告墳墓,航海說朱成功使大舉;行至舟山,不得渡,發憤蹈海死。

     金壇縣諸生王崇圖、王榮圖、王明高,俱以王明徹死。

    布衣王汝紹亦死。

     六合未被兵,諸生馬純甫獨砺節死;自題橋柱曰:『與死乃心,甯死乃身;一時迂事,千古完人』。

     祁門舉人馬嘉,聞烈帝崩,自缢死(金玺謀募兵守南都未成而死,故列「死節」)。

     故定海知縣孫茂華,南陵人;聞北都陷,自缢死。

     布衣陳公輔,貴池人;聞莊烈帝崩,痛哭自缢死。

     銅陵知縣胡鲲化、典史胡國瑨、訓導張緬,皆勵節死。

     東流知縣陳九萬,城破死之。

    而都司董四明,則先死南都雲。

     吏部尚書張慎言乞罷,赉銀币、诰蔭。

    慎言表辭,曰:『先帝山陵未蔔,而臣祖父先受絲綸;青宮皇子安在?而臣子〔孫〕妄叨恩蔭!況風塵不定,驅逐虎豹;回首長陵松楸、禾黍,諸臣何以為心而侈論乎』?及陛辭,宏光帝曰:『晉疆未複,卿已無家;沿途僑寓,待召可也』。

    慎言止池州,孤孫來侍,曰:『祖孫相聚足矣』。

    國亡後,抑郁甚;疽發于背,命無藥,卒。

    年六十九。

     興安州同覃天明緻仕歸太平,聞變,不食死。

    及左夢庚陷太平,訓導王德明攜妻妾入水死。

     靖國公黃得功抗節死;夫人翁氏,盡沉其軍赀于江,赴水死。

    其家合葬之方山。

    總兵翁之琪入水死。

     督師大學士黃道周雅見重于隆武帝,鄭芝龍嫉之。

    道周既出師及芋源,賦詩自勵。

    請饷不得;隆武帝知之,賜以禦劄。

    号召之下,更得百人。

    有谮其通外藩者,隆武帝不信;馳使告。

    道周疏言:『臣田無一畝、居無一椽;幸以是見憫于主上,然不能見憫于豺狼。

    行年六十,獨持一片血腸,為高皇帝、列宗與天下黎獻相對于白日。

    一月之内,四疏乞師。

    凡諸子弟慕義勤王,雖天性使然,亦恐臣孤隻耳;每一相見,涕泗淪漣。

    溽暑未收,毒水四下;建甯以還,渴而道飲,病者八九。

    一日下操;十隊之士,半呼不起,遂損健将陳伯輿。

    念其射力盡于盂水,四顧環堵,何能不哀!今複稍平,遂勸出關。

    此亦臣子顧曾受朝廷之眷乎!而摅積若此。

    在廷之臣不共膽薪,而望影射沙,此何為者』?帝手劄慰谕之。

    遂出分水關。

     甯化諸生李世熊上書道周,極言孤軍無助,徒以一身欲為王翦、呂尚所不能,殆必不可。

    道周不聽;以其軍曆廣信、衢州,複合數千人至徽州。

    俄,樂平陷,廣信士夫迓道周還;義不反顧。

     至婺源,戰敗;部将陳嗣聖死之。

    道周以馬十匹、兵三百人進;張天祿猝至,道周分部力戰。

    參将高萬榮請登山憑高以視;方移師,黃澍以邑人習水勢,導天祿兵自間道出。

    飛矢雨迸,軍士皆潰,道周被執;天祿追之至于祁門江灣街口,一軍皆燼。

    遂緻道周于南京,博托重之;洪承疇等承其指使,說道周且去發。

    道周曰:『若從薙發國來,故薙其發;若從穿心國來,将穿心耶』?承疇請見,叱之曰:『承疇死久矣』!卒不見。

    從容著述;或求作字,無不應。

     通判蔡春榮、賴繼瑾皆以門生、幕客同被獲。

    春榮為家書,道周題其函畔曰:『蹈仁而死,履險如夷;有隕自天,舍命不渝』。

    書賴繼瑾函曰:『綱常萬古,性命千秋;天地知我,家人何憂』?臨刑,書絕命詞衣帶間。

    至東華門,曰:『此近高皇帝陵,可死矣』!南面再拜,端坐受戮。

    隆武帝聞之恸哭,贈文明伯,谥「忠烈」。

    道周精「易」理,自知死難而必為。

     同死之者,蔡春榮、賴繼瑾、趙士超、毛玉潔、訓導吳士繡、總兵曾德、黃輝先、副将蔡璋、龍勝、陳華、陳勝、陳辰、遊擊畢志忠諸人,皆抗節焉。

    而太仆卿劉振之、姚奇允、分巡道彭士望、監生塗仲吉、諸生何瑞圖、呂叔倫,皆道周門生也;先後并死節雲。

     常州諸生文乘及其叔震亨,并不去發死。

     石生某,逸其名;投西廟池中死。

     諸生顧所受,作卷堂文,複為詩,自缢于學宮;遇救,複入泮池死。

     董元哲,痛哭死。

     賣扇者某,亦入池中死。

     文城壩賣柴人,聞安撫使至,棄其柴及舟,入水死。

     無錫諸生嚴紹賢,聞變彷徨太息,題壁上;及其妾缢死。

     孫源文破家,刺血疏醮先帝,恸哭咯血,賦詩悲憤。

    其友詢後事,曰:『家受特恩,死、吾分也。

    不及其它』。

     員外郎華允誠屏居墓所,距南都亡已四年,堅不去發。

    逮至江甯,滿洲、漢人多為言;允誠直立舉手曰:『二祖列宗,允誠發不可去也』!賦絕命詩,被殺死。

    從孫學濂與被執,将宥之,不可;亦死。

    仆薛誠聞允誠被執,痛哭不食,先一日死。

    訃至,仆宋孝号泣觸柱死。

     武進諸生許某,被執,見降臣王國寶,毅然曰:『生無他志,但不忘明耳。

    今日之事,得含笑而去,不願含淚而歸也』。

    解南京,殺之。

     宜興故巡道高作霖,去為僧。

     丹陽諸生王介休,死焉。

     吳縣髯叟某,樵于洞庭山中;聞莊烈帝崩,自投震澤湖死。

     長洲督學佥事周大啟,不食死。

     諸生王家□、顧維寰,俱以莊烈帝崩,死。

     原任少詹事徐汧題其襟曰:『汧乎!而忘三月十九日乎』?及蘇州降,慨然太息。

    朱徽使入死于郡,汧曰:『我尚有家乎』?作書戒其子舉人枋,自投新塘死;曰:『留此不去發、不屈膝之身,以見先人于地下』。

    其仆某,老矣;汧死,仆亦死。

    及斂汧,哭臨者千計。

    有衣諸生服者馳而至,即躍入劍池中死;共憐其義,偕汧葬之,卒不知為誰也。

     元妙觀鬻面者夫婦、蓄鴉叟薛某,皆死。

     常熟知縣王■〈金燮〉及符道煥,偕死。

     諸生徐峄,衣冠入泮池死;題其壁曰:『不欲立名垂後世,但求靖節答先朝』。

     布衣屈坦之、祝舜齡,俱以北都之變,自經死。

     諸生蕭某妻,被掠至蠡口;見同列受污,大罵:『人何得偶狗彘』!兵縛諸桅,支解之,且食其心。

    衆皆曰:『此烈婦也』。

    潛瘗其一體。

     太倉呂琦雲,以救父死。

     諸生計翼明,自缢死。

     徐守質以母病,不肯去;兵至,母及妹入井死。

    守質曰:『吾不辱身』。

    踞井罵而死。

    其友馮知十,亦諸生;見之而憤,力與兵鬥,叢射之死。

     諸生殷獻臣,号哭死。

     華亭教谕睦永明、諸生載泓、在籍尚寶寺丞徐念祖及妻張氏、妾李氏,皆死。

    衣工陸厚及妻,自焚死。

     嘉定訓導劉芳遠,以莊烈帝崩,整衣冠北向而拜,坐于明倫堂自刎死。

     上海裡居按察副使顧回缙,以北都陷,不食死。

     金山衛世襲指揮使廖承祖将往松江助義兵,吳志葵不可;承祖曰:『我自與金山存亡耳』。

    與子世祿亟治兵。

    及被攻,承祖躬當矢彈;攻者上,手刃堕之,屢進屢卻。

    及李成棟兵來助,奸人内應,乃陷。

    父子巷戰,承祖身受四十矢,罵成棟不絕口,死。

    世 祿被執,使降;曰:『食祿二百八十年,不當一死報國乎』!行及文廟,曰:『五死所也』。

    再拜而死(承祖為廖永忠裔,謂侯姓者非)。

     參謀黃銘丹,從沈廷揚募兵崇明,且詢魯王。

    聞廷揚入舟山,撫膺曰:『事不可為矣』!南向痛哭,赴海死;妻施氏從之。

    銘丹,故崇明諸生。

    當流賊覆鳳陽、焚祖陵,憤訣妻子,誓必滅賊;因獻平寇策于當事,史可法引之為參謀。

    及廷揚以光祿駐淮安,銘丹谒之,曰:『丹在史公處無可見,願假一旅自效』。

    因使募兵崇明。

    甫次浙江而監國去,銘丹遂死。

     及朱成功攻崇明,定南伯徐仁壽力戰死。

     原任通政司陸培,居杭州。

    兵至,培将死,或止之,培曰:『需者事之賊,不見北都某某乎』?妻固防之。

    培绐之他,乃自缢;或救之蘇,大恨。

    上書辭母;揖二仆,受以玦,曰:『宜成我志』!坐而缢死。

     錢塘知縣顧鹹建,大學士鼎臣之孫也。

    聞張秉貞議降,力争不可;秉貞竟以潞王降,而使鹹建往犒師。

    還,取諸丁種戶籍盡焚之,走。

    被執,殺于六月,蠅不集其首者旬日。

     臨安知縣唐自彩,固得民;歎曰:『無食無兵,守之苦父老耳;然我豈可仕二姓乎』?走之山中。

    新令誣其通魯監國,執之。

    自彩及妾皆不屈死。

    從子階豫,自彩揮之走,不可;亦死。

     主事王道焜謂子均曰:『北都不死,将有為也;今何望哉』!自缢而死。

     訓導過俊明,已棄官;複值丁祭,冠帶執笏與諸生往,曰:『官不為,祭不可缺也』。

    被執,大罵死。

     在籍通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