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明紀事本末卷之十五

關燈
諸方義旅 順天諸生孫大壯起兵城北,得丁壯千人複仇;被執,曰:『我非祁八黨,不必問;其亟還我太子』!腰斬而死。

     諸生孫繁祉起兵昌平。

    繁祉既捐赀倡衆,葬崇祯帝及周後于故陵;聞張瑊兵至,與推官王延受、舉人楊茂春倡義殺賊,縛僞官誅之。

    尋沒(瑊以所部兵入遵化,殺僞知州黃定。

    其後死、降不可考)。

     諸生郭珩、王拱辰起兵肥鄉。

    珩、拱辰及同志十餘人起兵事洩,為賊将張汝行所殺,諸人名字多逸。

    有諸生某,亦肥鄉人;别自起兵,亦被殺。

     諸生殷淵起兵于雞澤。

    賊檄諸生應試,或勸使行;曰:『好頭顱聊寄頸上耳,賊必不可見也』。

    及北都陷,與其兄嶽、諸生黃恭佑發喪起兵;事洩,淵被殺于廣平之廣羊山。

     諸生王延善、舉人孫奇逢、諸生恽日初及某某起兵于雄縣。

    延善帥子餘恪、餘佑與馬魯、邊文祺傳檄起兵,克容縣、新城、雄縣,斬賊僞官。

    豪格兵至,延善拒戰,及餘恪皆敗死;日初走入閩,奇逢入蘇門山以終。

    某某失其名。

     義民某某起兵滄州。

    皆以陳正揆言,殺賊所署官,獲其印十八;俄敗沒。

     義民某某起兵天津。

    遇滿洲兵,敗沒。

     諸生張彪及某某起兵涿州。

    地居最沖,扼障南北,亦至煩雜,事策易洩。

    彪值京師之變,即糾衆起兵;為賊所覺,彪遂以死。

    某某者,亦起兵,後于彪;滿洲兵擊滅之。

    定州民亦忿僞令董一陽暴虐,執殺之。

     時直隸行都司治多殺僞官,複為明;裡居、世族逸不可考,起兵之狀亦淪堕。

    是以略志之。

     諸生劉孔和起兵長山。

    孔和,故相鴻訓之子也;負文武才。

    聞京師陷,散财結兵,得數千人屯長白山;殺僞令,引衆南下。

    劉澤清使人說之,因與合;憤其無道,數诮責之。

    俄,澤清以詩示,坐客競譽之,孔和不語;因問之,則大言『國家舉淮東千裡相付,不發一矢;工詩何為?況不然乎』!澤清怒,罷酒,坐客皆懼。

    孔和徐步出,澤清使力士二十人追之舟中,拉殺之。

    朝命孔和為副總兵;制下,死三日矣。

     貢生馬元騄、諸生謝陛起兵德州。

    僞防禦使關傑苛虐,為截指斷筋之刑,逃者焚其宅;又囚宗室故香河知縣朱師欽。

    元騄、陛不勝忿,一呼衆應;執傑及僞州牧吳徽文,殺之。

    推師欽為濟王,移告遠近;兖州、青州、登州、萊州皆響應。

    史可法請急濟之,不應。

    又訛陛為故相謝升,優加寵錫。

    升及禦史盧世■〈傕,氵代亻〉雖附之起兵,及阿濟格軍至,升、世■〈傕,氵代亻〉開門降;陛及元騄則走死。

     太常少卿傅锺秀、主事單崇起兵于高密。

    锺秀聞北都陷,号泣一夕,須發皆白。

    與崇謀起兵,為賊所執,不屈而死。

    子禀初,以身翼父,死。

     衡王某、玉田王世子某起兵青州。

    王帥諸生驅殺僞官,請使内附南都;不報。

    豪格兵至,王不知所終。

    玉田王子亦敗死。

    義士某某起兵于兖州,殺僞官,附衡王,共複為明。

    南都不之應,遂以敗沒。

    義士某某起兵于登州,蓋聞衡王起,殺僞官以附之。

    俄而皆沒。

    義士某某起兵于萊州,亦殺僞官以為明。

    尋為豪格所破。

    時兖、青、登、萊之間義兵屢起,其風剛健,士亦可用;宏光帝一切置不問。

    巡撫王燮、登萊總兵黃蜚皆提空名以莅任,又不能至;諸郡坐沒,并諸起兵之人事迹、裡居、姓字皆湮失。

     富民祁八起兵于鳳阿營(山東治也)。

    八既起兵,自稱将軍;以諸生楊鳳鳴為謀主、張三為前鋒。

    植二大旗,聲救崇祯太子。

    兵至,張三大呼『速出太子;不然,無遺種』。

    兵斫之,三呼『燃炮』聲未絕,而首墜。

    八、鳳鳴皆被殺。

     原任遊擊高桂、義士許來春起兵泰安州。

    時賊将為「兵來兵妻、兵去民妻」語,又捕掠紳士趙某。

    桂、來春奮袂起,以百餘人執僞防禦使及從賊十許人,皆殺之。

    僞将郭升自兖州來攻;城陷,桂及來春皆死之。

     兵部職方司郎中淩駉起兵于臨清州,僅三百人,殺僞防禦使王皇極;傳檄山東,與謝陛相犄角。

    土寨歸之,進克濟甯。

    馳疏南京,請通南北,收輯山東,屯舟師于廟灣,以援登、萊之義旅;诏駉巡撫山東。

    及楊方興等兵将至,辄請『便宜通好北庭,名為西伐,實作東防。

    臣之忍苦支持,以臨清畿南樞紐,他日收拾之本也。

    與其竭力守淮,無若竭力守此』。

    不聽。

    駉所得地,半躏于土寇。

    未幾,改駉巡撫河南(詳「殉節」)。

     都司李允和起兵于濟甯州,殺僞官劉浚、尹宗衡、張問行、傅龍九人;囚降臣原任兖西道王世英,獻俘南京。

    尋敗沒。

     回民楊科亦起于濟甯,殺僞鎮道,自為總兵;請以刑部右侍郎潘士良為總河,不報。

    科旋為朱繼宗所殺。

     義士李化鲸、李名骧、張學允起兵于曹縣,複為明;人多附之。

    遂及故宗室王某,以兵破曹縣、定陶、東明、城武諸邑。

    阿濟格使擊之,皆死。

     義士某某起兵于榆次、太谷、定襄、忻州,皆逐僞官,據城自守。

    賊黨劉芳宇攻之,屠太谷、榆次;俘定襄民還太原,降賊總兵陳永福盡殺之。

    忻州、祁州禍尤烈,以志乘不詳,惜之。

     故将劉遷起兵于雁門,略其關,據之;連取代州、五台、繁峙、靜樂、交城。

    降将 姜瓖複以大同叛,諸思為明者争起應之。

    遷與萬練出清源、徐溝,分道攻太原。

    降臣祝世昌屢擊之,遷敗,走黃香寨;寨破,死之。

     故都督萬練起兵于偏關,攻甯武、保德、苛岚,皆下之。

    進攻太原,為祝世昌所擊;練自焚死,其将劉清等殉焉。

     故巡按禦史李虞夔起兵平陸,與白璋、張萬全破平陽、蒲州、解州,西指潼關、東應姜瓖于大同,山西大震。

    及萬練、劉遷、王應強敗,孟喬芳來攻,璋及萬全禦之,敗績;死者六千,平陽、蒲、解皆沒。

    滿達海又破平陸寨,虞夔子宏投崖死。

    虞夔走陝西,其婿匿之;旋被執,死。

     山陰王朱鼎濟起兵于毛壩關,以單一涵為帥。

    降将張天福攻之,鼎濟被執;及其監軍王守基、參将張文秀、遊擊單昌祉、李之運八十餘人皆死。

    一涵投崖死。

     副總兵孫守法起兵興安。

    闖賊陷陝西,守法棄妻子入終南山,誓恢複。

    或曰:『君亡國破,複何效乎』?守法慷慨言,與王光恩攻興安,拔之;及平利、白河、上津,大敗賊黨路應标于鄖陽。

    及阿濟格兵入陝西,守法複入終南山,奉漢中王某開邸五郎;馳檄西安、漢中、鳳翔、平涼、延安、慶陽,使賀珍以三千人複鳳翔。

    守法攻西安,鄠、、郿縣、泾陽、三原、臨潼、澄城、白水次第降,軍聲大振;武大定、劉文炳、賀宏器、郭金鑄皆應之。

    孟喬芳懼,檄山西兵自救,王知禮殲之。

    喬芳以邊兵自守,守法攻之,步騎萬人;平陽人曹三俊、王英、師可宗謀以城應,甯夏、甘肅諸義兵亦來附。

    隆武帝聞之喜,遣使封可法以伯爵。

    俄,三俊等事洩,死。

    和洛輝以救兵至,賀珍、胡開化言:『我兵少,攻城又不拔;何以能戰』?乃解圍,守法還五郎。

    喬芳進攻之興安,賀珍、劉二虎、胡向宸戰死;賀宏器為降将張勇、劉複元所執,死。

    守法亦敗于椒溝平尺峰青嘴,屯于石子城。

    尋入石鼈,複及高績等攻甯州,克之;再拔興安州,屯于喬麥山。

    喬芳誘之入伏中,守法揮鞭力殺百餘人,乃死。

     守法死,其弟守全複結川、湖諸将,屯于太陽山。

    降将趙光瑞等合圍之,其部翹新甯、趙定國、謝天奇、王萬爵皆死,守全亦沒。

     舉人姚翀霄起兵于合陽,遣使結孫守法。

    孟喬芳以兵攻沒之。

     千總康姬命起兵于其汛,及衛天明皆助孫可法。

    孟喬芳攻之,姬命守張果老堡;堡破,姬命死之。

     諸生王知禮、李世仁起兵于朝邑,殺守吏以應孫守法。

    孟喬芳呼救于山西,兵将至,知禮使人僞操羊酒迎之,盡殺其卒。

    尋俱破滅。

     總兵賀珍起兵漢中,屢與闖、獻諸賊角。

    又拒孟喬芳兵,與賀宏器、李明賢結;兩人亦起兵者。

    俄,敗于雞頭關,又敗于階州、成州;宏器、明賢皆戰死。

    珍嘗及李遙等攻蒲州、同州,皆下之;進掠紫泉諸邑,與孫守法攻西安。

    既而敗于濠泗,南入鄖陽,結石梁山衆,及穆天相、王國賢、朱國珍、李世英、李應全窺興安,為降将任珍敗于白土關。

    珍入竹溪,依山立寨;任珍來攻,國珍、世英以戰死。

    珍及天相攻竹山不勝,遇伏于黃泥溝;應全被擒。

    石梁旋沒,國賢亦死。

    珍屯川北,渡涪而南;以李赤心至,複屯川北,與川中諸鎮錯,其衆數萬。

    已而病卒。

    天相匿山谷,為其黨俞尚志所殺,以其首降。

     諸将劉文炳、郭金鎮、黃英、焦容、仇容皆起兵應武大定于固原;既而皆沒。

    大定雖與賀珍齊名,授伯爵;忍而好殺,入川後比于袁韬,降于孫可望,斥之。

     參将王永強起兵于延安,盡下同官、綏德、臨漳,執降臣王永忠、靖邊道夏時賢,皆殺之。

    進窺西安,降臣李國翰敗永強兵,降将李思忠又敗之;蒲城、延安、綏德先後沒。

    藍基等叛降,永強敗死。

     都司劉登樓、任一貴起兵于榆林,東應王永強,盡下榆林十八營堡。

    吳三桂使南一魁來攻,登樓守楊方坪,戰敗;其部将楊虎被殺。

    又陷鎮靖堡,一貴奔定邊,入謝汝貴軍;榆林東西堡寨皆沒,登樓為降将劉名芳所殺。

    定邊破,一貴亦被殺。

     貢生溫元春、諸生杜桂枝、金章、王汝盤、監生郭梁起兵于安定。

    元春諸人聞京師陷,各散家财倡義;皆殉節死。

     義士謝汝貴起兵于定邊,亦應王永強;而與劉登樓、任一貴相結。

    一貴來奔,汝貴與共守。

    南一魁圍之,齊進才叛,殺汝貴以降。

    其部戴治民諸人,皆被執死(汝貴官階不可考)。

     又花馬池人周四及甯夏神木、靖邊皆起義兵,東結孫守法、王永強、賀珍、武大定等。

    邊隅文獻尤苦無征,故其狀不可考。

     回人丁國棟、米喇印起兵蘭州,奉延長王朱識■〈金穿〉複為明;遂下岷州、洮州、河州,至于鞏昌。

    孟喬芳使降将趙光瑞、馬甯趨鞏昌,喇印、國棟與戰廣武坡,敗績;解圍,屯内官營。

    喬芳分兵追之,使張勇攻馬韓山、光瑞攻梅川;喇印軍又敗,丁光射被擒。

    喬芳兵趣内官,岷、洮、河三州皆敗;喇印等退守蘭州。

    喬芳與額色攻之,國棟、喇印稱受撫;甫二月,複攻甘州陷之,執降臣巡撫張文衡、西甯道林維道、參議張鴻翼、總兵劉良臣、副将毛镔、潘雲鵬,皆殺之。

    喬芳與傅喀禅、羅畢太及降将齊升等合攻之不能下,乃作重圍,深溝高壘以困之;國棟、喇印固守。

    既而食盡,潰圍走;喬芳追之,喇印至水泉被殺。

    國棟再結纏首之回王倫泰等攻肅州,陷之;大掠武威、張掖、酒泉地。

    張勇、馬甯攻肅州,陷之;國棟、倫泰皆被執,死。

    延長王被執于馬家坪,死。

     總兵官劉洪起起兵南陽。

    洪起當流賊亂,即與弟洪道、洪勳、洪禮結寨自守,屢創賊。

    夜使人入賊屯,取其馬;賊憚之,呼為「劉扁頭」。

    自成餌以将軍印,不受;及李際遇等降自成,洪起獨不可。

    留洪超、洪道守營,己則一日夜走七百裡,求救于左良玉;棘入于足,皆不知。

    又破老■〈犭回〉■〈犭回〉于西平,複汝州;土寇皆歸之,衆幾十萬。

    縛自成黨金有章、鄧琏,磔于市;盧九德以聞。

    旋入杞縣,大破賊;巡按陳潛夫請畀以挂印總兵,不聽(見前)。

    及多铎兵益南,始命以總兵官,提督河南;已無及矣。

    洪起旋敗于平頭寨,和洛輝急攻之,洪起中流矢卒;南都沒數月矣。

    中州義旅,惟洪起始終不二雲。

     甘肅巡撫楊汝經起兵林縣。

    汝經之官次林縣,聞北都陷,帥壯士讨殺僞官,為賊所害。

    既而,盛時隆及申吉、白維屏、遊擊黃承國、都司李定國、馬國桢、歸德知府桑開第、舉人丁魁南、郭曠、餘正聲皆以兵擒僞管河同知陳奇等(見前)。

    撫按以告,南都惟議守江,略不之重;虛徇故事,除撫按文武官。

    又使越其傑等敗之(見前)。

    時隆等後事不可考。

     義士某起兵于長葛,執僞官,複為明。

    副将劉铉等以告:『中州固多堡寨,陳潛夫用之,郡邑多複。

    李自成聞之懼,使其黨僞制将軍李岩往鎮之;已而殺岩,己亦旋敗,遁入陝,無或據河南意。

    小袁子輩擾俶河北,非巨衆;得重兵、賢帥莅之,中州坐定;并河北三府以障開封、洛陽者,何不可圖!君臣玩愒,史可法又不能立進。

    諸堡寨豪雖封爵受官,遍列南北;豪格等至則迎降,或于降後更應童子試,覓舉求官,歸旗籍。

    抗身死事者,舍劉洪起、楊汝經,反寂寂也』。

     兵部尚書史可法起兵南都,時四月戊午朔也。

    可法與戶部尚書高宏圖、工部尚書程注、都察院左都禦史張慎言、兵部侍郎呂大器、翰林院侍讀姜曰廣、太常寺卿何瑞征、鴻胪寺卿朱之澄、太常寺丞姚思孝、給事中羅萬象、河南道禦史郭維經、山東道禦史陳良弼、廣東道禦史周元泰、山西道禦史米壽圖、陝西道禦史王孫蕃、四川道禦史朱國昌,誓告天地,馳檄勤王;略言『譬以同舟之誼,但凡千八百國,疇非王臣?揆諸恤緯之心,不至二十四城,決無勇子』!可法督師至浦口,聞北都陷,痛哭觸柱,流血至踵。

    議急趨決戰,諸臣請先立君,乃還;諸人亦多抗節者。

     副将錢國華、諸生謝琢起兵溧陽,将取饷于富者;琢不可,毀家應之,不繼而潰。

    被執,使自贖;曰:『我大明諸生,豈以貨活哉』?乃飲刃死。

    國華遙奉瑞昌王為主;兵敗,至對埠被殺。

     樂安王誼石、瑞昌王誼泐起兵句容,分屯溧陽、金壇諸鄉。

    義民楊三貴、王明生、謝宏之、姜雲甫皆誓衆起,王使結之;遂合兵三路,襲江甯。

    居民萬華德、郭世威五十餘人将與合,為奸僧洩其計;洪承疇盡捕斬之。

    誼石兵至,勁騎突之;追至攝山,死者甚衆。

    王走鎮江,馬得功迹之五條巷,及其經略韋爾韬、總兵楊貴、謝含章皆死。

    王弟誼臣及瑞昌王部趙正走宿松,被獲;承疇複殺之。

    樂安王亦死。

     何成吾、何鳴吾者,兄弟也;家句容。

    張家玉言之隆武帝,以為奇才,乃心明室;且其居逼近京邑,可以觀隙。

    使諸生戴明恩授成吾為總兵、鳴吾副将,與金聲相犄角,取南京。

    降敕從吾曰:『兵行無妄殺!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

    此十字,切識之』。

    故句容知縣宗室朱議潀固識于隆武帝,敕議潀曰:『朕自許忠孝,為法受過;今為祖宗複仇,有進無退。

    宗卿,朕猶子行也;其克悉朕心,出險亨屯,助朕以助祖宗。

    于乎!欽哉,高廟亦孚佑爾于無窮』。

    議潀、成吾等結七十二村,聚衆八千。

    卒散沒。

     義士某某起兵于淮安。

    巡撫路振飛用之,緣淮上下數十裡,旌旗钲鼓日夕相望;潰兵不敢逼。

    俄,振飛以喪去,田仰代之;義兵多叛。

    劉澤清穴淮安,複盡散之;收其骁悍者入己軍,反以恣亂。

    故淮安義旅無聞矣。

     都司官酆某、諸生司石盤起兵于鹽城,被執至淮安,挺立不跪。

    酆欲脫石盤,曰:『此儒生,吾強之為書記耳』。

    石盤呼曰:『公何悖乎!吾實首事,奈何諱之』?下獄六十餘日,狂歌痛飲,詈不絕口;與酆皆死。

     義士王翹林、缪鼎吉、鼎言起兵于淮上。

    時宗室新昌王居雲台,翹林奉之;攻鹽城、興化,拔之。

    鼎吉與其弟鼎言以衆應,骁銳甚。

    攻兵至,鼎言持長矛掠陣,殺傷甚衆;被叢射死。

    鼎吉複攻城,屢斬獲;兵攻其壘,不能動,轉戰既久,饑而被執。

    或愛其勇,欲降之,不可;乃死。

    監國魯王贈參将。

    王及翹林被執死。

     益王宗人某起兵于廟灣。

    宗人失其名,奉隆武帝以号召,自稱督帥史可法,有舟數百,乘間攻淮安;至車橋,庫禮及降臣楊聲遠敗之。

    進攻廟灣,宗人兵潰,其将周文山與入海。

    已夜襲淮安,入其城,為庫禮所拒,敗去;久之,乃沒。

    宗室朱■〈山上仍下〉未知所屬,為聲遠所獲;及其子■〈木上〈鹵,夊代×〉下〉,皆死之。

     諸生張明聖起兵于興化。

    與其事者,十有四人,皆同志也;事敗,死之。

     義士趙雲起兵于如臯,戰于■〈氵義〉河洋莊,皆敗;雲遂死之。

     故督師幕客厲昭伯起兵于無為州。

    昭伯入大學士史可法幕,貌又類甚;督師亡,昭伯得走,募亡命數百人,破無為州及巢縣。

    既而兵敗被執,死之。

     杜陽王某起兵于和州、廬州間。

    洪承疇使吳兆勝攻之,王被殺。

     石城王統锜、兵部尚書周損、安慶知府傅夢鼎、潛山典史傅謙之起兵飛旗寨(六安治也)。

    王既起兵,損自閩還,遂及從子羽儀以卒數百、馬千匹至。

    夢鼎當安慶沒,走潛山,即起兵于皖澗;聞王立,以衆會之。

    謙之亦至,鄱陽諸生桂蟾又自淮安至;故公安貢生某亦至,所謂義堂和尚也。

    相與戴王圖恢複。

    洪承疇聞之,使降将馬化豹、蔔從善分道攻之;統锜戰敗死,諸人亦敗沒。

     樊山王常■〈巛上水下〉起兵英山。

    王,樊山王翊■〈低,金代亻〉子也。

    張獻忠陷襄陽,王得免。

    至是,還蕲州,與英山男子王六姐同起兵于鬥方砦;外接潛山、太湖司空砦,衆築壘居之。

    承疇使馬進忠攻之,王及石應璧五人皆被執;承疇盡殺之。

     故洧川知縣王■〈火鼎〉起兵于六安州。

    ■〈火鼎〉及曹允昌起兵破廬州,不守;與侯應龍、張容圖、楊國士諸軍攻霍山不下,西入楚境,用兵蕲、黃之間,其鋒甚銳。

    隆武、永曆皆嘉之,自知縣晉至兵部尚書,總督鳳陽義旅;攻于潛山、戰于太湖,殺傷必相當。

    轉鬥五年,始被執;俘至江甯,不屈而死。

    蓋義師之最久者。

     義士馮宏圖、侯應龍、張容圖、楊國士起兵于霍山。

    宏圖倡言史可法實未死,衆信之;集兵數千,攻英山、霍山、六安,皆下之。

    尋為吳兆勝所破,宏圖死之。

    應龍糾衆及萬,鑄「義勝将軍」印佩之;合王■〈火鼎〉軍攻英山不克,返取舒城、潛江。

    複自劉家園攻獅子寨及南關,拔之;屯于管家渡,又屯于将軍寨。

    承疇以兵攻之,寨破;及容圖、國士皆被執,死。

     無為吳光甯、巢縣葉士章、和州戴移孝各謀内應。

    事洩,光甯、士章皆死(移孝事詳下)。

     時英山、霍山、舒城、潛山、太湖、鳳陽及于河南之光固、湖北之羅田,義師堡寨不勝數。

    其著者,浮山、張山、橫山、飛旗山、女兒山等寨凡四十八所,是以有洞主、寨主之名;惜其事不盡詳。

    及張煌言入長江,廬、和、滁、六安之間義兵堡寨猶不忘明;故使魏耕入英、霍圖糾集,距南都亡十年矣。

    故皖北義師,埒于江、浙也。

     義士徐淮起兵當塗,屯于山中。

    聞吳漢超在華陽,往為部署。

    攻句容諸縣,皆下之。

    後敗沒。

     舉人吳應箕起兵池州。

    應箕素義憤;聞義兵起,書其壁:『韓亡子房奮,帝秦魯連恥』!大募士卒,攻縣城,不克。

    同事者亡去,應箕獨以計複建德、東流,與徽州應;金聲承制,以為池州推官,監紀軍務。

    及聲敗,應箕方治兵泥灣,飛檄诋醜洪承疇;以兵擊之,走山中。

    被獲,辄居上座;衆亦義之,不加害。

    将戮于市,曰:『此非死所』。

    至松林,曰:『可矣』。

    小卒拟以刀,叱曰:『吾頭豈汝可斷耶』?顧降将黃某曰:『以此煩公;無去吾冠,将以就先人于地下也』。

    被刑處,血漬不衰;首入國門,三日如生。

     故知州龐昌允起兵青陽。

    昌允,四川西充人;南京沒,棄官隐九華,與邑人孫象壯謀起兵。

    事洩,被執;至五溪橋,扃戶卧。

    明日呼之,則已死矣。

     時東流、石埭、建德間義兵極衆,尋俱敗死。

     諸生吳源長、都司方明起兵廣德州。

    源長以太學生舉兵梭子山,民人裘君量等破家資之,攻拔廣德;至湖州戰敗,俱死。

    明,故屯田都司,與吳興豪傑起兵,據廣德州。

    宗室朱盛濃自金陵至,明戴之,号召遠近;連破孝豐、臨安、甯國諸邑,軍聲大振。

    隆武帝進盛濃王爵,擢方明等職。

    張天祿自徽州至,明不能禦,走浙江;王之将佐悉敗死。

    有潘文煥者,匿王茅山;久之,為曲喜正所洩,王被執,死。

    逮及文煥,顧喜正曰:『我死何足惜!然王一日在,人心猶未散。

    鼠子敗吾事』!奮起批之。

    其子哭,文煥曰:『我死忠、汝死孝,傳之後世,有述焉;不然,一老氓耳』。

    械至南京,洪承疇欲降之,不可;乃殺之。

    其女聞之,亦不食死。

    明還長興,為郭虎所執;殺之。

     諸生吳漢超、故職方主事尹民興、諸生趙浣初及某起兵泾縣。

    浣初,泾人。

    漢超,當北都亡,即與其友湯廷铉起兵赴難。

    宏光帝立,乃止。

    及南都沒,慨然曰:『天下事遂已乎』?謀守甯國,無應者;乃入泾,與民興軍相合。

    洪承疇兵攻之,民興多謀、漢超善戰,炮矢所及,殺傷甚衆;攻者謂其役不下于江陰。

    既而城破,浣初被殺,民興走入閩。

    漢超入華陽山,合邱德祖、麻三衡潰卒以守。

    當塗徐淮耳其名,往為部署,攻句容、溧水及溧陽、太平,皆下。

    漢超曰:『我兵少,聚而城守,其何以戰?宜四出以誤之。

    此伍員所以疲楚也』。

    以故攻城皆不守。

    已襲甯國,緣城夜入,為降臣王家梁所潰;漢超走免。

    執俘詢之,乃知主兵為漢超。

    以兵圍其室,曰:『不出則族』!漢超已去,懼執其母,挺身入;曰:『首事者,我也。

    何不殺為』!臨刑,不屈膝;剖其腹,膽長三寸。

    妻戚氏及妾痛之,隕樓而死。

    諸生某失其名,複以兵攻泾縣,不克而死。

     高安王常淇、故山東巡撫邱德祖、舉人錢文龍、諸生麻三衡、沈壽荛、吳太平等起兵甯國。

    江于東、許文玠奉王攻婺源,屯于小坑,為攻兵所擊;王入嚴杭山,蔔從善攻之,王及于東、文玠皆被執,洪承疇斬之。

    德祖,四川人;避亂皖南。

    聞金聲起義,及錢文龍、麻三衡、沈壽荛以兵應。

    德祖軍華陽嶺、三衡屯稽亭,約諸部顔苗、王一蘅、金經、萬日吉攻郡城(皆起兵者也),不克;壽荛戰死。

    德祖保寨守,蔔從善破之;執德祖及其子送南京,洪承疇皆磔之。

    事聞,贈太子太師、吏部尚書。

    三衡攻詩酒、習武技,每戰摧鋒,匹馬舞刀,當者辟易。

    以衆寡不敵,被執;賦絕命詩,死。

    其六家者,諸生吳太平、阮恒、阮善長、劉鼎甲、胡天球、馮百家;并三衡軍,所謂七家軍也。

    亦皆敗死。

     右都禦史金聲、主事江天乙、推官溫璜起兵徽州。

    聲聞池州沒,偕其門生江天乙,以閏六月朔,奉太祖高皇帝像,集士民痛哭起兵;謂天乙曰:『徽州險阻,獨績溪平坦,當孔道;宜嚴守』。

    乃以重兵扼叢山關,自當之;其六嶺,守以十三副将,諸生項遠、洪士魁等助之。

    推官溫璜當官吏潰散,歎曰:『城無主,民且自屠』。

    盡攝其印,集士民慰谕之。

    及聲起,轉饷不絕,泾縣、甯國皆響應。

    聲使通表閩中,隆武帝授聲右都禦史、兵部侍郎,總督南直軍務;天乙贊畫軍事。

    聲布明诏,号召遠近。

    拔旌德、甯國,守之。

    洪承疇使葉臣、張天祿來攻,聲禦之關外;大小十三戰,殺傷相當。

    時上下江義師數十萬,陸師整者惟聲及江陰閻應元。

    既而糧匮,甯國義軍亦盡。

    天祿以兵綴聲,别購土人自新嶺間道入;守者遂潰。

    聲保績溪,相持數月。

    降臣黃澍僞稱援兵至,聲以其冠發如故,納之;澍遂執聲去,天乙從之。

    聲曰:『爾有祖母,可無死』!天乙曰:『安有同起而不同死者乎』!拜其家廟,呼于途曰:『我金翰林參軍也』。

    聲至南京,館之有加禮。

    聲呼洪承疇曰:『豈有受恩如爾而忍降者』!天乙朗誦莊烈帝祭文以辱之。

    多铎絕重聲,承疇承其旨,諷使為僧;聲曰:『何以為忠臣』!承疇曰:『火性未除』。

    乃殺之。

    臨刑,複使人與耳語。

    天乙大呼曰:『流芳百世、遺臭萬年,此一息也』!刑者怒,斷其舌;罵益厲,遂死。

    聲弟經及總兵範雲龍守旌德,亦死。

    聲之死也,僅截其喉;僧海明斂其屍,守者呵之,不為動,卒載之歸。

    賈客蕭倫,閩人也;泣曰:『此棺惡,不足以奉公』;以所藏百金之棺改斂之。

    于是天乙之弟江孟卿、吳國桢、陳際遇、萬全、餘元英、陳有英皆死。

    璜守徽州府,黃澍複誘其衆叛之。

    璜走村舍,刃其長女;語妻茅氏偕死。

    茅取幼子匿之,乃振衣卧,璜刃其喉;俄曰:『未也』。

    再刃乃絕。

    璜刃不殊,絕粒五日,以手自抉其創死。

     黃赓者,州之武解元也;運鐵鞭重數十斤。

    率鄉民十九戰,皆捷。

    嘗被圍,鞭折,策馬馬跪;赓怒,殺馬步鬥,殺一人以出。

    後為僧。

     崇陽王某、諸生項遠、洪士魁、副将羅騰蛟、闵士英、洪以玉起兵于歙縣。

    崇陽攻歙城不克,及闵士英、鄭鴻遠皆被執,死。

    遠四人,亦先後死。

     同知林佳鼎起兵婺源。

    與金聲不合,别屬黃道周。

    後死粵難。

     義士趙立言起兵休甯。

    戰敗,以餘軍栖山中,約李國楹共取江山。

    元日,立言以三百人入江山城;國楹失期不至,江西兵至,立言獨戰殺數十人,馬蹶堕水死。

    其子桢恨國楹,将往手刃之;被執而死。

     總兵李某、諸生顧杲、張文龍、布衣王謀、故曹州知州巢之梁及朱某起兵常州,諸生吳福之、任邃源、徐安遠與李應。

    邃源出入義兵間,歎曰:『盡兒戲者』!然不肯去。

    李及洪承疇部戰,累三月乃潰,自刎以死。

    福之書其襟曰:『我生不辰,罹此兵燹;從李勤王,誓死不二。

    再舉再克,全軍失利;公既成仁,我亦取義。

    不揣小子,敢附斯義』。

    自沉于湖死。

    福之,吳锺巒之子也;锺巒從王舟山,福之抗節江上,蓋一門忠義雲。

    邃源被執,不跪;語溧陽令曰:『若非明臣乎?見我不愧而辱我乎!請速死』。

    遂殺之。

    安遠,武進人;亦不屈死。

    妻楊氏、妾蕙香殉之。

    諸生顧杲,無錫人;實故光祿寺卿憲成之猶子,又為「留都防亂揭」者也。

    方起兵,奸人王如玉、顧君起方抱民冊降,杲見,使執之;二人急反,呼砂山人曰:『此賊也,速殺之』!杲倉卒不得明,遂死。

    砂山人大悔,立祠祀之。

    張龍文,亦郡人;亦起兵謀取州城,敗死。

    王謀,亦郡人;精蔔筮。

    謀起兵,筮之不吉;再筮,益兇,投其蓍出。

    呼兵攻州城,以葦火之,垂克矣;守者曰:『此鄉團耳』。

    斬一人首,擲空中;鄉兵皆潰。

    謀被執,自稱「前鋒」;嚴鞫之,則大罵,下獄。

    久之,獄囚盡逸,謀獨不去,遂死之。

    梁,亦郡人;歸裡起兵,父子皆死。

    朱某亦死。

     中書舍人盧象觀起兵宜興。

    象觀起甲科;武健,有材力。

    南都沒,遇宗室王盛瀝于西湖,相持入于忠肅公廟恸哭起兵。

    還居茅山,句容、溧水之間皆響應;以故将陳坦公為帥。

    進攻宜興,獨以三十騎入;坦公大驚,馳救之。

    象觀方被圍曲巷中,額中二矢,搏鬥甚急;坦公大呼,掖之出,乘以己馬,步鬥以拒追者。

    止于橋上,連殺數人,衆莫敢逼;繞道襲之,坦公戰死。

     象觀複合樂安王攻江甯。

    有朱君兆者,奇士也;語象觀曰:『金陵城大難攻,守者又四屯,我軍危矣;請入城結内應,以火為期』。

    使僧往定約;僧告洪承疇,舉火诳之。

    象觀軍至神策門,騎兵突出,義兵敗績;象觀、盛瀝匿水窦中免。

    還至宜興,收散軍,稍稍振;攻溧陽,不克。

    王就方明于廣德州。

    象觀入太湖依王期升;曰:『宜興不足為,不若取湖州』。

    及葛麟敗,象觀斷維曰:『誓死于此』。

    攻者既逼,象觀起拜其卒曰:『吾兄弟受恩無以報,空煩公等,死有餘責』。

    遽躍入水。

    其衆援之;曰:『愛我者,不如成我義也』。

    因自沉。

    總兵毛重泰等皆死。

     象觀兄象升,戰死真定;弟象晉,以國變,去為僧。

    從弟象同及諸子侄,先後死者以百計。

    蓋合門殉國矣。

     典史陳明遇、主簿閻應元、諸生許大用、黃毓祺等起兵江陰。

    降人方某來知江陰縣,促民去發;大用呼于明倫堂:『頭可斷,發不可去』!相與設太祖位,恸哭起兵,遠近相應;執方囚之,殺降将陳端之。

    推明遇城守、邵康公為将、黃明制弓弩;赦陳端之子,使作火藥。

    降盜王良以衆至,盡殺之。

    降将李成棟至,康公戰卻,鄉兵遂潰;召砂兵擊之,亦潰。

     明遇乃舉應元曰:『閻公智勇,我不如也』。

    馳騎迎之。

    應元與約曰:『今日之事,非有所強。

    若聽吾令,則可;不然,不能』。

    則皆諾,以家丁四十人入。

    問饷,有徽人陳璧請獻三萬六千金;問軍實,曰:『兵備所制者固在』。

    發之,得大炮佛狼機及鉛彈千、火藥三百甕。

    乃葺闉堞,分門守。

    居恒人一堞,攻則倍之。

    戶舉一丁任戰守,婦女細弱饋之,日夕而代。

    十堞一小旗,铳一;百堞一大旗,铳、磚石、瓦木如數積。

    使瞽者壞牆署以供用,置飯檠中以禦風,熟油與屙以投敵。

    使号于城曰:『輸不必金,刍栗、鍋焦皆可也;人不可叛,身家、忠義在是也』。

    成棟登君山,飛矢雨射;守者戴釜笠以禦之;兵擁牛皮棺船至,炮石碎之。

    夜缒壯士,順風縱火,鼓噪助之;成棟兵自相踐,乃作長圍锢之。

    當是時,滿洲兵所過無不下,惟江陰善守,攻者憚之。

    明遇、應元亦竭力,入夜自巡徼,人寂無聲,隳者貫其耳。

    牆壞于炮;則維鐵門實泥石于棺就築之;朝崩而夕就。

    嘗出新意,作鐵椎系長繩以外擊,及數十步。

    間投木铳,誘之來取;機發,皆射死。

    矢盡,束藁于堞,金鼓震之;成棟兵競出射,乃得數十萬矢。

    有将勇甚,披甲持矛毀堞上;守者無計。

    一小兒教刺其目,斬之;求其屍,不許;設醮祀之。

    紅箭衣者六人出拜跪,盡炮殺之。

    俗訛為三王八将也。

     降将劉良佐亦至,招應元降;叱曰:『我虮虱官,猶不忘國。

    若厚受朝廷恩,而反戈逼,有人心乎』?良佐不能對。

    射書入城,諸生王華報之曰:『江陰,禮讓之邦也;豈好亂乎!今請以蘇、杭為率;蘇、杭不下,雖百萬臨城,不能苟免也』。

    及松江破,成棟逼黃蜚、吳志葵來招降;應元叱曰:『若不斬将搴旗,死亦晚矣!何喋喋為』?應元令嚴,犯者不少貸;賞必逾格。

    有傷者,自為裹之;死則酬酒哭。

    明遇寬厚,毀家纾難;尤善撫循,往往流涕相勞苦。

    故雖危,而人樂死。

    然攻兵益集,而江陰無或援,人亦知亡矣。

     八月望,給諸人錢,分曹攜酒就堞飲。

    許大用為樂府「五更曲」,曼聲歌之,聞者泣下。

    俄,博托軍至,發巨炮,崩城數十丈;守者遂潰。

    明遇力戰,被殺;手握刀,植立不仆。

    家衆皆自焚死。

    應元巷戰,所過披靡,奪門以出;投于河,陸正先拯之,被執。

    劉良佐持之泣,應元曰:『死爾!何泣為』?擁見博托,亦不屈;夜殺之栖霞寺(或曰自殺于顧振東所)。

    正先亦死。

     訓導潘文先家居,城陷而死。

    馮厚敦及妻妹,皆死。

    主事沈鼎科,盡室死。

    中書舍人戚勳及妻子媳女,北面再拜,自缢死。

    武進舉人夏維新、諸生王華、呂九韶數十人,自刎死。

    周德,先數日驅妻子自焚死。

    許大用,亦盡室自焚死。

    諸生薛某,繼周之子也;亦死。

    博托屠江陰,死者數萬,無一降者。

     貢生黃毓祺、弟毓礽、門生徐趨方起兵行塘,與城中應;城破,亡去。

    監國魯王以毓祺為兵部尚書;隆武帝以為浙、直軍門,得署官屬。

    毓祺僞為蔔者,與常熟武舉許應達、通州薛繼周偕居;人見來者禮之如大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