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割據志
關燈
小
中
大
彰考館編修總裁川口長孺奉命編撰
台灣古荒服,福建海中孤島也。
在澎湖嶼東北,故舊名北港,又名東番;以地勢似彎弓,後有台灣之稱(參取明史、閩書、台灣紀略、香祖筆記)。
日本人稱之塔伽沙谷(長崎夜話草)。
至鄭成功割據,改東甯(鄭成功傳)。
清朝複舊為台灣(平台紀略)。
其地在南紀之曲,當雲漢下流。
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北則雞籠城,與福建對峙,南則河沙矶,小琉球近焉。
周袤三千餘裡,孤嶼環瀛,相錯如繡。
自鹭門、金門迤逦東南以達于澎湖,可數千裡;風濤噴薄,悍怒闘激,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于南風炁,南則入萬水朝東,皆有不返之憂。
又東至鹿耳門,門旁夾以七鲲身、北線尾(鄭成功傳)。
台地多大溪,溪流入海,水澹,故外洋名淡水(明史)。
雞籠,淡水小城也,紅毛所築。
七鲲身起伏相望,狀如龍蛇。
鹿耳門為台灣之門戶。
大線頭、海翁窟為台城之外障。
船之往來由鹿耳,至清設官盤檢(台灣紀略)。
鹿耳門,水淺沙膠,雖長年三老,不能保舟之不碎(鄭成功傳)。
上淡水城對面,有兩石雙峙海中,謂之石門。
淡水城海中有兩石雙起插天,謂之旗竿石;又有圭礁嶼,船遇之則碎(台灣紀略),實為天險不測區(鄭成功傳)。
水道順風,自雞籠、淡水至福州港口,五更可達;東北至日本,七十更可達;南至呂宋,六十更可達。
海道不易以裡計,舟人分一晝夜以十更而計之,稱之幾更焉(明史)。
其地原有室屋而無城郭(閩書)。
有城郭,自紅毛據有而始。
安平鎮城在一昆身之上,東抵灣街渡頭,西畔沙坡抵大海,南至二昆身,北有海門,原紅毛夾闆船出入之處。
一昆身周圍四、五裡。
紅毛築城,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築,基入地丈餘,深廣亦一、二丈,城牆各垛俱用鐵釘釘之,方圓一裡,堅同不壞。
東畔設屋宇市肆,聽民貿易。
城内屈曲如樓台。
赤嵌城與安平鎮相對,方圓不過半裡(台灣紀略)。
其山水:金山在雞籠;火山在北路;野番奇冷山在奇冷社;水沙漣在半線東山中;玉山在鳳山野番中;鴉猴林南路萆目社,傀儡番常伏刼殺人,至清置土官加老斯統制;黑水溝在澎湖東北,水中有蛇皆數丈,觸之即死;淖泥島在台灣東,人至泥土即陷沒,其高處有番居之;暗洋在台灣東北,無居人,秋成昏黑,至春始旦,紅毛嘗留人而悉失之雲(台灣雜記)。
共餘地名,有起魍港(?)、加考灣、曆大員(?)、堯港、打狗嶼、雙溪口、加哩林、沙巴裡、大幫坑等(閩書)。
台灣氣候與中土殊,雪霜絕少,人不挾纩。
三春常晴;至于霪雨每在秋,台飓時起(台灣紀略)。
台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飓,又甚者為台。
飓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不止。
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飓,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
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
過洋以四、七、十月為穩,以四月少飓、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香祖筆記)。
其土乃浮而不堅,故種殖五谷,但秋季一收。
至阻饑,救之以薯芋類(台灣紀略)。
台灣地,原土番居之,不知所自始。
至明季,漳泉人始徙而混居。
土番種類甚蕃,别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無酋,子女多者為衆雄之,聽其号令。
土番之俗,其性頑蠢,無姓氏,無祖先祭祀。
自父母而外,無伯、叔、甥、舅之稱。
不知曆日,以草青為歲首,亦不知其庚甲。
俗尚勇,好殺人。
暇即習走,走日數百裡,不讓奔馬;足皮厚數分,履荊棘如平地。
善用镖槍,竹柄鐵镞,铦甚;善斃鹿,鹿千百成群,獲如丘陵。
性畏海,捕魚則于溪間。
男女椎結,裸逐無所避,女或結草裙蔽體;男子穿耳,女子年十五斷唇旁齒以為飾。
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出贅,女則納婿。
其耕田,女子健作;女常勞,男常逸。
有賊,則僇之社,故夜門不閉(參取明史、閩書、台灣紀略)。
疾病不知醫,浴于河,言大士置藥水中濟度(台灣紀略)。
後太監鄭和嘗植姜于其地,土人傳言,可以療百病,名之三寶姜(香祖筆記)。
和,世人稱為三保太監(明史)。
人死,灌以酒深葬,不用棺椁。
番屋高四、五尺,深狹如船形,多植椰樹、修竹,避暑。
人好飲;嚼爛米于口中,藏竹筒,不數日熟(台灣紀略);或采苦草雜米釀(閩書)。
至明季,社有正副土官,随其支派,各分公廨。
有事鹹集于廨以聽議,小番皆宿外供役。
有能書紅毛字者,謂之教冊;凡出入數,皆經其手(台灣紀略)。
土番居海中,畏海,不善操舟,故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其地不載版圖。
永樂初,鄭和航海,撫谕諸夷;東西洋獻琛恐後,獨東番還避不出。
和惡之,家贻一銅鈴,俾挂項,拟之狗國以辱焉。
番不悟,傳以寶之(明史、閩書。
鄭成功傳曰「宣德中,太鑒王三保舟下西洋,因風過之」。
今按明史無王三保者;明史鄭和傳曰:「世所謂三保太監也」。
然則作王三保者誤矣)。
嘉靖末,海寇林道幹作亂,都督俞大猷剿之;追及澎湖,道幹入台灣,大猷不敢逼,駐偏師于澎湖,哨鹿耳門外。
道幹遁去,澎湖駐師亦罷(香祖筆記)。
自茲,明人始知台灣水路纡曲雲(鄭成功傳)。
道幹遁浡泥,又避呂宋(明史)。
嘉靖、萬曆間,奸民誘日本邊民悍谲者,令侵略明地,明人稱之倭寇(閩書)。
道幹,所謂倭寇之黨也(明史)。
初,台民悉居海濱,遭倭寇焚掠,土悉殘破,乃避居山後(明史、閩書)。
日本長于鳥铳,番獨恃镖,故不能敵(閩書)。
琉球遣使,言日本有取台灣之議;以其地密迩福建,诏警備沿海。
中國漁舟嘗飄至台地,遂往來通販(明史)。
後番人漸通中國,及漳泉人徙居,往往譯番語貿易,以瑪瑙、瓷器、銅簪、環類易其鹿脯、皮等(閩書)。
紅毛嘗泊舟,因事耕鑿設阛阓(明史)。
日本或據北線尾,出沒為沿海患(台灣紀略)。
時南海盜起,海澄人顔振泉為魁。
熹宗天啟元年辛酉(日本元和七年),振泉稱日本甲螺,率倭寇占台灣地;甲螺,猶頭目也(參取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香祖筆記。
成功傳,「振泉」作「思齊」。
香祖筆記曰:「振泉引倭酋歸一王屯台灣」。
按歸一王,紅毛酋也,事詳見于下,筆記蓋傳聞之訛,故不采焉),與群盜分十寨保焉(談往)。
群盜陳哀紀、楊六、楊七、劉香、袁進、李忠等相共嘯聚(鄭成功傳。
袁進、李忠,據明史),鄭芝龍亦以其黨殊顯焉。
芝龍字飛黃,小名一官(鄭成功傳),後号飛虹将軍(武經開宗、華夷變态);泉州南安縣石井巡司人也。
父紹祖。
芝龍兄弟四人:仲芝虎,叔鴻逵,季芝豹,伯為芝龍。
芝龍生而姿容秀麗(鄭成功傳),稍長,膽智材略,過絕等倫,時人或以戚繼光拟之(談往)。
頗有文才,吹彈歌舞,無所不解(談往)。
紹祖嘗為泉州太守蔡善繼庫吏。
芝龍時十歲,戲投石子,誤中善繼額;善繼禽治之,偶見其容止,笑曰:「後當貴而封」,釋而不問(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
嘗失愛于紹祖,紹祖怒逐之。
芝龍奔海船,而父怒未解;船刻期揚帆,乃懇巨商,共往海外(談往),遂來日本(鄭成功傳)。
時年十八「談往),居肥前平戶(南塾乘、華夷變态),賣履為業(華夷變态)。
娶其地婦,生成功鄭成功傳)。
及芝龍貴,婦封國夫人(南塾乘)。
成功生夜,島中萬火齊明,芝龍心異之(鄭成功傳。
談往曰:「芝龍日就島主宴飲歌舞,主室有文君悅之,即成功生母也」。
南塾乘曰:「芝龍娶長崎婦生成功」;而據華夷變态,長崎婦,芝龍妾,與成功母異)。
無幾,去之台灣,共弟芝虎入振泉黨曰:「請為我許一發艦而磚略,獲之多寡,得以蔔我命」。
振泉許之,衆亦相佐。
俄而,磚得暹羅好貨四船。
芝龍分每艘半與九酋。
九酋以芝龍所請得,不受,悉畀之。
于是芝龍富甲十寨矣(談往。
共芝虎,據鄭成功傳)。
台多居人,自振泉、芝龍等始(鄭成功傳)。
及振泉死,九寨無所統,欲推擇一人為長,不能定。
因共禱于天,割牲而盟,插劍于米中,令各當劍而拜;約曰:「拜而劍躍動者,天所授也」!次至芝龍,劍躍出于地,衆皆異之,俱推為魁,縱橫海上(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
時則辇金還家,或以琉球外國物交易蘇、杭、兩京寶玩;沿海州縣,搶掠一空,以裕島中(談往)。
官軍莫能抗,朝廷始議招撫,以蔡善繼嘗有恩于芝龍,令作書招之。
芝龍感恩,為約降。
及受降之日,善繼坐戰門,令芝龍兄弟面縛請命。
芝龍素德善繼,屈意下之;然芝虎一軍皆嘩不服,故竟叛去(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
總兵俞咨臯招撫楊六、楊七,而袁進、李忠亦降(明史)。
芝龍因楊六求反内地,楊六不通(明史紀事本末)。
袁進、李忠效功于遼東(綏寇未刻編)。
六年丙寅(日本寬永三年),芝龍據海島,截商粟。
時閩中洊饑,望海運不至,于是求食者多往投之。
芝龍得商船,勢浸大,與其黨謀攻廣東海豐嵌頭村以為巢窟。
十二月,入閩,泊于漳浦之白鎮(明史紀事本末)。
七年丁卯(日本寬永四年),二月,芝龍犯銅山(按明史紀事本末舉大綱雲:「七年六月,海寇鄭芝龍等犯閩山、銅山、中左等處」;而至其目,則中左等戰不詳六年、七年。
鄭成功傳亦同。
今從兩朝從信錄,定為七年)。
把總茅宗憲無備;芝龍縱兵殺略,焚毀官民舍屋。
四月,巡撫朱一馮入境(兩朝從信錄),遣都司洪先春率舟師擊之,而以把總許心素、陳文廉為策應,鏖戰一日,勝負未決。
會海潮夜生,心素、文廉船漂泊失道,芝龍度之,竊遣兵上山,詐為鄉兵出先春後;先春腹背受敵,遂大敗,身被數刃。
然芝龍故有求撫之意,欲微達意,故舍先春;進至中左所,俞咨臯戰敗,又縱之,約束麾下,竟不侵擾。
警報至泉州,知府王猷謂:「芝龍之勢如此,而似有歸罪之萌,今剿之,難獰滅,撫或可行;不若遣人往谕退舟海外,仍許立功贖罪,有功之日優以爵秩」。
興泉道鄧良知從之,遣人谕意(明史紀事本末)。
朱一馮上疏謂:「閩中官兵因循養癰,使賊勢益張,我氣遂奪。
今欲發援兵,船與兵共損失,造募動費時日,而帑藏若洗,束手共困。
臣暫借布政司庫銀,解咨臯債船,以圖再舉」(兩朝從信錄)。
八月,帝崩,莊烈愍皇帝即位,至明年改元(明史)。
茲歲,台灣人理加來于日本,幕府召而見之(外國通信事略)。
莊烈帝崇祯元年戊辰(日本寬永五年),正月,工科給事顔繼祖上疏劾愈咨臯曰:「海盜鄭芝龍生長于泉,聚徒數萬,刼富施貧,民不畏官而畏盜。
總兵俞咨臯招撫之議實飽賊囊;舊撫朱欽相聽其收海盜楊六、楊七以為用。
夫撫寇之後,必散于原籍;而咨臯招之海,置之海,今日受撫,明日為寇。
昨歲中左所之變,楊六、楊七杳然無蹤,咨臯始縮舌無辭,故閩帥不可不去也」。
疏入,逮咨臯下于理(明史紀事本末)。
芝龍泉人,故侵漳而不侵泉。
漳人議剿,泉人議撫,兩郡異議紛然;芝龍愈橫。
于是朱一馮、朱欽相亦被逮治(綏寇未刻編)。
三月,敕禁漳、泉人販海。
芝龍縱橫福建、浙江海上(明史紀事本末)。
福建左布政使熊文燦拜右佥都禦史,巡撫福建,善遇芝龍,令為己用(明史)。
六月,兵部議招芝龍。
七月,芝龍率所部降于文燦(參取明史、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
按成功傳以降系九月,誤)。
繼祖又言:「芝龍既降,當責其報效」;從之(明史紀事本末)。
九月,芝龍殺衷紀于島上,發劉香父冢(鄭成功傳)。
時紅毛夷出沒海島,數省被害甚劇。
泊數十巨艘,填塞海口,據澎湖,築城營,慣用巨炮虎蹲,遠擊巨艦,無敢當鋒(武經開宗。
紀效新書曰:「虎蹲炮因形得名,國初有纓子炮,近時有虎蹲及百子等炮,皆利器也;比之烏铳,一可以當其百矣」)。
豫章鄒維琏來撫閩(鄭成功傳);右參政興泉守曾櫻素與芝龍善,請維琏以芝龍為将(明史)。
芝龍計焚其舟:募龍溪人郭任功率十餘人,夜浮荷蘭船尾,潛入焚之,獲五十餘人,餘船悉遁(鄭成功傳)。
澎湖舊屬同安縣,明季因地居海中,人民散處,催科所不及,乃議棄之。
後内地苦徭役,往往逃于其中,而同安、漳州之民為最多。
及紅毛入台灣,并其地有之。
而鄭成功父子相繼據險,恃此為台灣門戶。
後清滅台灣,設巡檢一員于此島(台灣紀略)。
大帽山有洞穴,内廣袤數百裡,險隘要道,可通五省,寇聚其中,跳梁難制。
芝龍領兵繇武平進,令軍士各執鳥铳,五人為隊,連續點放,長矛夾攻,步推步進,侵入洞中,大破之(武經開宗)。
二年己巳(日本寬永六年),四月,廣東副總兵陳廷對約芝龍剿盜。
芝龍戰不利,歸閩。
不數日,寇大至犯中左所近港,芝龍又敗,敵夜薄中左所(明史紀事本末。
按本書不記此役結局,他書亦無所考。
鄭成功傳三年條叙芝龍功雲:「平廣賊」;然則其所指此役結局乎?姑書以俟後考)。
三年庚午(日本寬永七年):先是,芝龍舊黨李魁奇再降再叛(明史),遂聚大小戰船數百橫行海上,連破吉丫、小二城,燒毀民屋殆盡(武經開宗)。
熊文燦輕敵戰敗(據明史紀事本末吳旸語)。
芝龍偕芝虎乘其不意,星夜水陸并進,遂擒之(武經開宗。
按明史紀事本末雲:「芝龍忌魁奇,斬之」;且系之二年條,今不并取矣)。
海警漸息,而海盜锺斌又起(明史。
武經開宗,「斌」作「進」。
明史又作「锺淩秀」)。
自閩海至廣東澳,所在侵略;之浙江,誘官軍敗之,總哨皆陣沒(綏寇未刻編)。
後就撫,複叛,寇福州(明史)。
肆妨商販,居民被害甚慘(武經開宗)。
文燦誘而遣泉州(明史、明史紀事本末),芝龍迎擊敗之;既而蹙之大洋,斌投海死。
數平閩中巨寇,芝龍力也(明史),以功任都督(鄭成功傳)。
文燦亦叙功增秩(明史)。
四年辛未(日本寬永八年),正月,帝召廷臣及各省監司議海寇備禦,福建布政使吳旸曰:「海寇與陸寇不同,故權撫之;但官兵狃撫為安,賊又因撫益恣,緻數年未息」。
陸之祺曰:「海上官兵肯出死力,有司團練鄉兵多設火器,以守為戰,剿之不難」。
廣東布政使陸問禮曰:「廣東寇俱自福建至,舟大而多火器,兵船難近,但守海門,勿令登陸,則不為害」(明史紀事本末):皆無奇策。
二月,擢文燦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
時锺斌餘黨入長汀,轉掠江西屬邑;文燦檄芝龍,芝龍擊破之(明史)。
長沙人洪雲蒸窮追,盡覆其巢穴(明史)。
五年壬申(日本寬永九年),十一月,劉香犯福建小埕,芝龍時為遊擊,擊走之(明史紀事本末)。
六年癸酉(日本寬永十年),路振飛巡按福建,香數勾紅夷入犯。
振飛懸千金,勵将士,遣芝龍大破之。
初,振飛論海賊狀,謂維琏不能辦,維琏罷去;及奏捷,力奏其功,複召用(明史。
明史紀事本末雲:「香侵長樂」)。
七年甲戌(日本寬永十一年),四月,香複犯海豐(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閩、粵、江、浙靡有甯日(武經開宗)。
帝以責文燦。
文燦不能讨,乃議招撫(明史)。
令守道洪雲蒸、巡道康承祖、參将夏之本、張一傑入賊舟宣谕,俱被執。
燦懼罪,誣奏「雲蒸等信賊自陷」(明史、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
給事中朱國棟劾之(明史);帝謂:「賊受撫,自當聽其輸誠,豈有登舟往撫之理?弛備長寇,尚稱未知,督臣節制何事」?命巡按禦史确核以聞(明史紀事本末)。
诏貶秩,令戴罪自效(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
八年乙亥(日本寬永十二年),四月,文燦欲以芝龍為援擊香,維琏等以香與芝龍有舊,疑不遣,曾櫻以百口保之(明史)。
芝龍奉命,合粵兵擊香(明史紀事本末)。
芝龍既奉命,造巨艦于五羊城南;香偵知戰艦未成,大驅數百艘直突河下。
芝龍即令沿河設兵,與芝虎領戰艦數十以迎。
交戰之際,燒己艦以燒寇艦,令兵各以腰牌為号,火發齊投水中。
寇亦投水。
四圍小舟見牌号救之,無者斬殺,香逃去(武經開宗),芝龍追迫于田尾遠洋(明史、明史紀事本末)。
香脅雲蒸出于舟中,令止兵;雲蒸大呼曰:「我矢死報國,急擊勿失」!遂遭害(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武經開宗、綏寇未刻編)。
芝龍揮淚激勵三軍,追兵大進(武經開宗)。
香勢蹙,自焚溺死。
承祖等脫歸(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綏寇未刻編。
談往曰:「香恨芝龍數困己,窺其在漳鎮,欲遣心膂徒殲芝龍室;芝龍迎而佯歡,飲以酒殺之;開船而詣香居,為再共事者(?)而斬殺」。
與諸說異)。
茲役也,芝虎竊隐于帆末,風轉及香船,大呼飛下,擊殺幾盡。
芝虎勇悍,聲如乳虎,每戰深入,終戰殁矣(鄭成功傳)。
浙西大盜屠阿醜與香老合謀,至是擒斬(菊泉集)。
香餘黨千餘人詣浙江歸款,海盜悉平(明史),通販益便(談往)。
台灣商船歲詣日本,至成功時以為常(華夷變态)。
先是,萬曆三十八年庚戍(日本慶長十五年),幕府令執政本多正純移牒于福建總督陳子貞,言通信使,且令商賈交易;其書有言:「我國家又安,财貨饒足,朝鮮緻貢,琉球稱臣,諾蕃麕至」。
子貞讀至是,怒謂「日本待我以夷狄欤」!不報;止許通販(國史)。
萬曆三十九年辛亥(日本慶長十六年),明人至駿府,幕府命令外國船皆來長崎。
明年(日本慶長十七年),芝龍父紹祖及祖官來谒幕府于駿府,幕府親問以外國事,紹祖獻藥品(武德編年、國史、武德編年集成。
書芝龍父,據集成。
按諸書皆以慶長十七年一官至日本為芝龍;然據南塾乘寬文十一年記五十年前芝龍投化之文,及談往芝龍初來日本年十八之文,則慶長十七年芝龍年猶幼,恐非芝龍,故從集成為芝龍父矣。
又按成功傳以一官為芝龍小字,然其實當時明人來日本,率匿名稱幾官,蓋一、二排行之類。
官,稱爺若郎之類,猶唐人五郎、三郎之稱也。
芝龍來日本稱一官,故亦鄒以為小字耳。
然則芝龍父子同稱一官,不必容疑。
又按祖官不詳何人)。
幕府命館長崎(逸史)。
後芝龍亦乘商船,數來往日本(長崎夜話草)。
時紅毛複據台灣,與奸民互市。
茲歲八月,給事中何楷陳靖海策謂:「台灣地廣而腴,多魚鹽之利。
芝龍等初倡亂以來,濱海不靖;今紅毛又築城其中,與奸民互市,屹然一大部落,非墟之不可。
而墟之之計,非可幹戈從事,必嚴通海之禁,俾紅毛無從謀利,奸民無從得食,出兵四犯,我師乘虛擊之。
紅毛舍此而去,然後海氛可靖」。
不報。
楷字符子,漳州鎮海衛人,天啟五年進士,博綜群書,尤邃于經學。
十年丁醜(日本寬永十四年),帝信東廠讒,謂曾櫻行賄謀擢官,命械送京師诘問。
事關芝龍,芝龍具疏請罪。
至士民擊登聞鼓,訟櫻冤,命削芝龍官,猶令櫻巡視海道。
時賊殘十餘州縣,櫻乃調芝龍剿賊,賊多降,一方遂甯(明史)。
十二年己卯(日本寬永十六年),三月:先是,萬曆中開洋市于漳州府海澄縣,一年得稅二萬有餘兩,以充閩中兵饷。
至于末年,武備廢弛,遂緻盜賊刼略,紅毛亦時來奪取船貨,遂就絕開洋之稅。
至是,閩人給事中傅元初上疏請開洋禁雲:「語雲:海上,閩人之田。
海濱民衆,生理無路,兼以饑馑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聚亡命。
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略海濱。
近雖鄭芝龍就撫之後,屢立戰功,保護地方,海上頗是甯靖;而曆稽往事,自汪直作亂以至于今,海上固不能一日無盜,特有甚不甚耳。
海濱之民,惟利是視,鹜走至台灣,與紅毛為市。
紅毛已據其地,以為窟穴,日夜往來漳、泉内港;而呂宋佛郎機之夷見我禁海,亦時時私至雞籠、淡水之地,與奸民闌出市貨。
官府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絕。
徒令沿海将領、番夷、奸民坐享洋利,有禁洋之名而未盡禁洋之實。
夫利歸于奸民,而使公家歲失二萬餘金之饷,猶可言也;利歸于奸民,而使沿海将領、不肖有司目為奇貨,掩耳盜鈴,利權在下,将來且有不可言者!洋稅不開有此害,洋稅一開即可複萬曆初年二萬餘金之饷以饷兵」(天下郡國利病書。
潛确類書論倭舶事情曰:「嘉靖間夏言為科臣建言,禍繇市舶,請罷之。
不知市舶之設,有無相易,華夷各便,第不當任内臣耳。
自市舶罷而利孔在下。
番貨至,辄為奸商所負,已而投貴官家,貪戾尤甚。
番人搗近島索捕,每乏食,出沒為盜。
貴家又恐吓官府,出兵驅逐,遂激成汪直、徐海之變。
大亂十餘年,戕江南百萬生靈,費朝廷千萬财用。
迩來反幸通番禁弛,中國人闌出交易,以故夷情得安。
然市舶之利,固已坐失之矣」。
此論與傅疏并見,可知當時事情,故附記焉)。
十三年庚辰(日本寬永十七年),八月:先是,芝龍任福建參将,至是累遷三省總戎大将軍大都督事南澳總兵,世襲錦千(參取明史紀事本末、武經開宗)。
既滅香,澄清海氛,且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明史紀事本末)。
十六年癸未(日本寬永二十年):先是,賊李自成、張獻忠起,相繼陷諸州,官兵數失利,京師大震(明史)。
十一月:先是,鴻逵中崇祯庚午武舉,為津撫鄭宗周部将,轉隸都督孫應龍麾下。
登萊之役,應龍敗績,逮系天津;事白,複與同撫張廷拱共事。
未幾,以芝龍平紅夷功,移蔭錦衣衛千戶,中庚辰武進士,故事勳衛射策甲科加三級,進都指揮使,茲歲為福建副總兵(鄭成功傳)。
至是,設南贛兵三千統之。
十七年甲申(清世祖順治元年、日本正保元年),正月,前兵科給事曾應遴薦鴻逵曰:「緩急可用」,因诏益南贛兵二千,以舟師守鎮江(明史紀事本末)。
二月,議京師城守,诏天下勤王。
三月,封甯還總兵官吳三桂為平西伯(明史。
「平西」二字據三朝實錄),飛檄召三桂入關(明紀編年)。
賊先入關,京營兵潰,城陷,帝崩于萬歲山(明史)。
自成僭稱帝,國号大順。
既而,三桂率兵入援(明紀編年);賊遣人招三桂,三桂不從。
時清主章皇帝令其攝政和睿親王多爾衮為将軍伐明。
三桂緻書求援,多爾衮許之;且曰:「率衆來歸,封以故土,晉為藩王」。
三桂複緻書,約以首尾夾攻。
多爾衮星夜進發,至山海關,三桂降于清,與清兵合擊,大敗賊。
五月,多爾衮共三桂搗北京,明臣民迎降(三朝實錄)。
福王名由崧,神宗孫、莊烈帝之兄也。
避亂南下,鳳陽總督馬士英、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迎至南京,茲月即位(明史稿),稱明年為弘光元年(明紀編年、三藩紀事、中興實錄)。
史可法等為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馬土英加太子太師,處軍務;總兵鴻逵鎮九江,黃蜚鎮京口。
六月,兵部侍郎呂大器劾士英賣官爵,不聽。
東平伯劉良佐攻臨淮,不克。
流賊陷重慶。
怵陽知縣劉士燝、山東佥事黃澍入賀,言士英罪可斬。
诏令黃斌卿防禦京口,調芝龍兵六千入衛。
遣陳洪範使于清,贈金帛議和,終不成。
是月,清師南行,晉三桂爵薊國公(明史);以銀米犒軍,三桂不受(吳三桂傳)。
八月,張獻忠陷成都。
封芝龍南安伯。
九月,鴻逵移屯鎮江(明史)。
十月,章皇帝即位,奠鼎燕京,國仍号大清,建元仍順治(三朝實錄)。
芝龍以總兵鎮守福建。
十一月,清取海州,山東、豐沛盡降。
十二月,命何騰蛟專理恢剿。
清兵圍邳州。
大閱京師。
清兵入河南府,總兵李際遇降。
福王弘光元年乙酉、唐王隆武元年、魯王監國未稱元(清順治二年、日本正保二年),正月,福王在南京。
許定國給殺興平伯高傑,尋降于清。
二月,清兵取西安;三月,取郾城,又取西平。
李自成逼承天,遣何騰蛟禦之。
清兵取歸德府(明史稿)。
四月,左良玉舉兵,稱除君側惡,将讨馬士英,适病死,子夢庚東下,至采石戰敗;賞功,賜總兵鄭彩等銀币有差(明紀編年。
「總兵」二字據三藩紀事。
按明遺民張斐曰:「舉兵者夢庚,非良玉」。
然則編年說得實,明史稿為父子分兵陷州縣者蓋訛,故不采焉。
按彩,蓋芝龍親族也,然不詳其系;華夷變态以彩為成功一名者,誤矣)。
清兵破揚州,史可法、任民育等死之(明史)。
五月,封鴻逵靖鹵伯。
清兵進至揚子江,水師總兵鴻逵、彩等督兵守江,楊文骢監軍。
清兵以大炮擊,每炮發,江水湧激數丈。
二帥見勢不可為,遁去。
清兵乘煙霧蔽江,縛刍置木筏上,張燈順流以下,绐京口兵;京口兵以為真兵,悉盡铳丸;而清兵潛從龍潭渡,逼都城。
王遁至蕪湖,中軍田雄挾王降清(參取明史、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三藩紀事、三朝實錄、華夷變态。
按明清闘記曰):「芝龍裝士兵一千為日本人,令持火器,芝豹領之,遣鴻逵陣,臨江發大小铳禦之,清兵死傷無算,清人患之,謀設藁人,盡其火藥,然後得涉江」)。
王踐位無幾,盛興土木,廟門告災,祖陵數震,而荒酒漁色,侈費無度,識者知其不堪旦夕矣(三藩紀事)。
劉宗周上疏論時事謂:「新朝既立,自應立遣北伐之師,而諸臣之計不出此,紛紛制作,盡屬體面;惟陛下再發哀痛诏,速興問罪之師」。
不聽。
陳子龍亦疏雲:「中興之主無不身先士卒,故能光複舊物。
今入國門再旬矣,人情洩沓,無異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内,臣不知其所終」!宗周字起東,山陰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天啟初起儀制主事,首劾魏忠賢不臣,遂削籍;後吏部缺左侍郎,帝以宗周清正肯言,任吏部,直言不聽,告歸。
及南都陷,恸哭不食死。
子龍字卧子,崇祯十年進士,擢兵科給事中。
遭京師陷,事福王,谏不聽而去;欲為監國魯王謀事,不就而死焉(明史)。
唐王名聿鍵,端王碩熿孫也。
南都失守,王避亂來閩;時彩、鴻逵亦撤師同閩,因奉之至福州,與張肯堂、吳春枝、黃道周及芝龍等會議,立王監國。
時擁入徒豔翊戴功,鹹請正位。
諸大臣多言監國名正,出關尺寸,建号未遲;芝龍意别有在,亦固争以為不可。
惟鴻逵請正位曰:「不正位無以餍衆心而杜後起」;遂定議。
閏六月,奉王即皇帝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參取明史稿、明紀編年、三藩紀事、明季遺聞)。
封芝龍為平鹵侯、鴻逵定西侯(三藩紀事。
粵遊見聞,「定西」作「定虜」),俱加太師(鄭成功傳)。
以按察司為芝龍第。
拜鴻逵為大将軍,擇吉授钺。
至期,大風雨,登壇時,所懸匾飄墜中钺,柄折為二(粵遊見聞)。
芝豹為澄濟伯(三藩紀事、鄭成功傳)、彩永勝伯(三藩紀事)、彩弟聯都督總兵(明季文字。
書彩弟,據鄭成功傳)。
設六部九卿,蔣德璟等為大學士,入閣辦事。
令萬元吉、楊廷麟守贛州;措置有方,營行宮,累疏将迎車駕,芝龍阻而不報(粵遊見聞)。
崇祯末,曾櫻以疑罪系獄;及京師陷,賊釋諸囚,櫻遁去。
至是,芝龍薦櫻為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鴻逵薦楊文骢為兵部侍郎;及兵變,文骢被清兵執,不屈而死(明史)。
時文武濟濟,然兵饷戰守悉芝龍為政。
八月,芝龍集廷臣議戰守,定兵二十萬:自仙霞關而外宜守者一百七十處,每處多寡不齊,約兵十萬;其餘十萬充戰兵,精練而明春将出關。
合閩、浙、兩粵之饷,不足供兵食(明史稿、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明季遺聞);芝龍遣給事中梁應奇入廣督饷。
應奇往督,因參遲誤者數十人,俱奉旨提問;然遲疑未有提至者。
潮州知府楊球欲入朝,聞旨遂止粵界,不敢入(明季遺聞)。
乃令撫按以下捐俸助饷;官助之外有紳助,紳助之外有
在澎湖嶼東北,故舊名北港,又名東番;以地勢似彎弓,後有台灣之稱(參取明史、閩書、台灣紀略、香祖筆記)。
日本人稱之塔伽沙谷(長崎夜話草)。
至鄭成功割據,改東甯(鄭成功傳)。
清朝複舊為台灣(平台紀略)。
其地在南紀之曲,當雲漢下流。
東倚層巒,西迫巨浸,北則雞籠城,與福建對峙,南則河沙矶,小琉球近焉。
周袤三千餘裡,孤嶼環瀛,相錯如繡。
自鹭門、金門迤逦東南以達于澎湖,可數千裡;風濤噴薄,悍怒闘激,瞬息萬狀;子午稍錯,北則墜于南風炁,南則入萬水朝東,皆有不返之憂。
又東至鹿耳門,門旁夾以七鲲身、北線尾(鄭成功傳)。
台地多大溪,溪流入海,水澹,故外洋名淡水(明史)。
雞籠,淡水小城也,紅毛所築。
七鲲身起伏相望,狀如龍蛇。
鹿耳門為台灣之門戶。
大線頭、海翁窟為台城之外障。
船之往來由鹿耳,至清設官盤檢(台灣紀略)。
鹿耳門,水淺沙膠,雖長年三老,不能保舟之不碎(鄭成功傳)。
上淡水城對面,有兩石雙峙海中,謂之石門。
淡水城海中有兩石雙起插天,謂之旗竿石;又有圭礁嶼,船遇之則碎(台灣紀略),實為天險不測區(鄭成功傳)。
水道順風,自雞籠、淡水至福州港口,五更可達;東北至日本,七十更可達;南至呂宋,六十更可達。
海道不易以裡計,舟人分一晝夜以十更而計之,稱之幾更焉(明史)。
其地原有室屋而無城郭(閩書)。
有城郭,自紅毛據有而始。
安平鎮城在一昆身之上,東抵灣街渡頭,西畔沙坡抵大海,南至二昆身,北有海門,原紅毛夾闆船出入之處。
一昆身周圍四、五裡。
紅毛築城,用大磚、桐油灰共搗而築,基入地丈餘,深廣亦一、二丈,城牆各垛俱用鐵釘釘之,方圓一裡,堅同不壞。
東畔設屋宇市肆,聽民貿易。
城内屈曲如樓台。
赤嵌城與安平鎮相對,方圓不過半裡(台灣紀略)。
其山水:金山在雞籠;火山在北路;野番奇冷山在奇冷社;水沙漣在半線東山中;玉山在鳳山野番中;鴉猴林南路萆目社,傀儡番常伏刼殺人,至清置土官加老斯統制;黑水溝在澎湖東北,水中有蛇皆數丈,觸之即死;淖泥島在台灣東,人至泥土即陷沒,其高處有番居之;暗洋在台灣東北,無居人,秋成昏黑,至春始旦,紅毛嘗留人而悉失之雲(台灣雜記)。
共餘地名,有起魍港(?)、加考灣、曆大員(?)、堯港、打狗嶼、雙溪口、加哩林、沙巴裡、大幫坑等(閩書)。
台灣氣候與中土殊,雪霜絕少,人不挾纩。
三春常晴;至于霪雨每在秋,台飓時起(台灣紀略)。
台灣風信與他海殊異,風大而烈者為飓,又甚者為台。
飓倏發倏止,台常連日夜不止。
正、二、三、四月發者為飓,五、六、七、八月發者為台。
九月則北風初烈,或至連月,為九降。
過洋以四、七、十月為穩,以四月少飓、七月寒暑初交、十月小春,天氣多晴暖故也(香祖筆記)。
其土乃浮而不堅,故種殖五谷,但秋季一收。
至阻饑,救之以薯芋類(台灣紀略)。
台灣地,原土番居之,不知所自始。
至明季,漳泉人始徙而混居。
土番種類甚蕃,别為社,社或千人、或五六百,無酋,子女多者為衆雄之,聽其号令。
土番之俗,其性頑蠢,無姓氏,無祖先祭祀。
自父母而外,無伯、叔、甥、舅之稱。
不知曆日,以草青為歲首,亦不知其庚甲。
俗尚勇,好殺人。
暇即習走,走日數百裡,不讓奔馬;足皮厚數分,履荊棘如平地。
善用镖槍,竹柄鐵镞,铦甚;善斃鹿,鹿千百成群,獲如丘陵。
性畏海,捕魚則于溪間。
男女椎結,裸逐無所避,女或結草裙蔽體;男子穿耳,女子年十五斷唇旁齒以為飾。
俗重生女,不重生男;男出贅,女則納婿。
其耕田,女子健作;女常勞,男常逸。
有賊,則僇之社,故夜門不閉(參取明史、閩書、台灣紀略)。
疾病不知醫,浴于河,言大士置藥水中濟度(台灣紀略)。
後太監鄭和嘗植姜于其地,土人傳言,可以療百病,名之三寶姜(香祖筆記)。
和,世人稱為三保太監(明史)。
人死,灌以酒深葬,不用棺椁。
番屋高四、五尺,深狹如船形,多植椰樹、修竹,避暑。
人好飲;嚼爛米于口中,藏竹筒,不數日熟(台灣紀略);或采苦草雜米釀(閩書)。
至明季,社有正副土官,随其支派,各分公廨。
有事鹹集于廨以聽議,小番皆宿外供役。
有能書紅毛字者,謂之教冊;凡出入數,皆經其手(台灣紀略)。
土番居海中,畏海,不善操舟,故老死不與他夷相往來,——其地不載版圖。
永樂初,鄭和航海,撫谕諸夷;東西洋獻琛恐後,獨東番還避不出。
和惡之,家贻一銅鈴,俾挂項,拟之狗國以辱焉。
番不悟,傳以寶之(明史、閩書。
鄭成功傳曰「宣德中,太鑒王三保舟下西洋,因風過之」。
今按明史無王三保者;明史鄭和傳曰:「世所謂三保太監也」。
然則作王三保者誤矣)。
嘉靖末,海寇林道幹作亂,都督俞大猷剿之;追及澎湖,道幹入台灣,大猷不敢逼,駐偏師于澎湖,哨鹿耳門外。
道幹遁去,澎湖駐師亦罷(香祖筆記)。
自茲,明人始知台灣水路纡曲雲(鄭成功傳)。
道幹遁浡泥,又避呂宋(明史)。
嘉靖、萬曆間,奸民誘日本邊民悍谲者,令侵略明地,明人稱之倭寇(閩書)。
道幹,所謂倭寇之黨也(明史)。
初,台民悉居海濱,遭倭寇焚掠,土悉殘破,乃避居山後(明史、閩書)。
日本長于鳥铳,番獨恃镖,故不能敵(閩書)。
琉球遣使,言日本有取台灣之議;以其地密迩福建,诏警備沿海。
中國漁舟嘗飄至台地,遂往來通販(明史)。
後番人漸通中國,及漳泉人徙居,往往譯番語貿易,以瑪瑙、瓷器、銅簪、環類易其鹿脯、皮等(閩書)。
紅毛嘗泊舟,因事耕鑿設阛阓(明史)。
日本或據北線尾,出沒為沿海患(台灣紀略)。
時南海盜起,海澄人顔振泉為魁。
熹宗天啟元年辛酉(日本元和七年),振泉稱日本甲螺,率倭寇占台灣地;甲螺,猶頭目也(參取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香祖筆記。
成功傳,「振泉」作「思齊」。
香祖筆記曰:「振泉引倭酋歸一王屯台灣」。
按歸一王,紅毛酋也,事詳見于下,筆記蓋傳聞之訛,故不采焉),與群盜分十寨保焉(談往)。
群盜陳哀紀、楊六、楊七、劉香、袁進、李忠等相共嘯聚(鄭成功傳。
袁進、李忠,據明史),鄭芝龍亦以其黨殊顯焉。
芝龍字飛黃,小名一官(鄭成功傳),後号飛虹将軍(武經開宗、華夷變态);泉州南安縣石井巡司人也。
父紹祖。
芝龍兄弟四人:仲芝虎,叔鴻逵,季芝豹,伯為芝龍。
芝龍生而姿容秀麗(鄭成功傳),稍長,膽智材略,過絕等倫,時人或以戚繼光拟之(談往)。
頗有文才,吹彈歌舞,無所不解(談往)。
紹祖嘗為泉州太守蔡善繼庫吏。
芝龍時十歲,戲投石子,誤中善繼額;善繼禽治之,偶見其容止,笑曰:「後當貴而封」,釋而不問(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
嘗失愛于紹祖,紹祖怒逐之。
芝龍奔海船,而父怒未解;船刻期揚帆,乃懇巨商,共往海外(談往),遂來日本(鄭成功傳)。
時年十八「談往),居肥前平戶(南塾乘、華夷變态),賣履為業(華夷變态)。
娶其地婦,生成功鄭成功傳)。
及芝龍貴,婦封國夫人(南塾乘)。
成功生夜,島中萬火齊明,芝龍心異之(鄭成功傳。
談往曰:「芝龍日就島主宴飲歌舞,主室有文君悅之,即成功生母也」。
南塾乘曰:「芝龍娶長崎婦生成功」;而據華夷變态,長崎婦,芝龍妾,與成功母異)。
無幾,去之台灣,共弟芝虎入振泉黨曰:「請為我許一發艦而磚略,獲之多寡,得以蔔我命」。
振泉許之,衆亦相佐。
俄而,磚得暹羅好貨四船。
芝龍分每艘半與九酋。
九酋以芝龍所請得,不受,悉畀之。
于是芝龍富甲十寨矣(談往。
共芝虎,據鄭成功傳)。
台多居人,自振泉、芝龍等始(鄭成功傳)。
及振泉死,九寨無所統,欲推擇一人為長,不能定。
因共禱于天,割牲而盟,插劍于米中,令各當劍而拜;約曰:「拜而劍躍動者,天所授也」!次至芝龍,劍躍出于地,衆皆異之,俱推為魁,縱橫海上(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
時則辇金還家,或以琉球外國物交易蘇、杭、兩京寶玩;沿海州縣,搶掠一空,以裕島中(談往)。
官軍莫能抗,朝廷始議招撫,以蔡善繼嘗有恩于芝龍,令作書招之。
芝龍感恩,為約降。
及受降之日,善繼坐戰門,令芝龍兄弟面縛請命。
芝龍素德善繼,屈意下之;然芝虎一軍皆嘩不服,故竟叛去(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
總兵俞咨臯招撫楊六、楊七,而袁進、李忠亦降(明史)。
芝龍因楊六求反内地,楊六不通(明史紀事本末)。
袁進、李忠效功于遼東(綏寇未刻編)。
六年丙寅(日本寬永三年),芝龍據海島,截商粟。
時閩中洊饑,望海運不至,于是求食者多往投之。
芝龍得商船,勢浸大,與其黨謀攻廣東海豐嵌頭村以為巢窟。
十二月,入閩,泊于漳浦之白鎮(明史紀事本末)。
七年丁卯(日本寬永四年),二月,芝龍犯銅山(按明史紀事本末舉大綱雲:「七年六月,海寇鄭芝龍等犯閩山、銅山、中左等處」;而至其目,則中左等戰不詳六年、七年。
鄭成功傳亦同。
今從兩朝從信錄,定為七年)。
把總茅宗憲無備;芝龍縱兵殺略,焚毀官民舍屋。
四月,巡撫朱一馮入境(兩朝從信錄),遣都司洪先春率舟師擊之,而以把總許心素、陳文廉為策應,鏖戰一日,勝負未決。
會海潮夜生,心素、文廉船漂泊失道,芝龍度之,竊遣兵上山,詐為鄉兵出先春後;先春腹背受敵,遂大敗,身被數刃。
然芝龍故有求撫之意,欲微達意,故舍先春;進至中左所,俞咨臯戰敗,又縱之,約束麾下,竟不侵擾。
警報至泉州,知府王猷謂:「芝龍之勢如此,而似有歸罪之萌,今剿之,難獰滅,撫或可行;不若遣人往谕退舟海外,仍許立功贖罪,有功之日優以爵秩」。
興泉道鄧良知從之,遣人谕意(明史紀事本末)。
朱一馮上疏謂:「閩中官兵因循養癰,使賊勢益張,我氣遂奪。
今欲發援兵,船與兵共損失,造募動費時日,而帑藏若洗,束手共困。
臣暫借布政司庫銀,解咨臯債船,以圖再舉」(兩朝從信錄)。
八月,帝崩,莊烈愍皇帝即位,至明年改元(明史)。
茲歲,台灣人理加來于日本,幕府召而見之(外國通信事略)。
莊烈帝崇祯元年戊辰(日本寬永五年),正月,工科給事顔繼祖上疏劾愈咨臯曰:「海盜鄭芝龍生長于泉,聚徒數萬,刼富施貧,民不畏官而畏盜。
總兵俞咨臯招撫之議實飽賊囊;舊撫朱欽相聽其收海盜楊六、楊七以為用。
夫撫寇之後,必散于原籍;而咨臯招之海,置之海,今日受撫,明日為寇。
昨歲中左所之變,楊六、楊七杳然無蹤,咨臯始縮舌無辭,故閩帥不可不去也」。
疏入,逮咨臯下于理(明史紀事本末)。
芝龍泉人,故侵漳而不侵泉。
漳人議剿,泉人議撫,兩郡異議紛然;芝龍愈橫。
于是朱一馮、朱欽相亦被逮治(綏寇未刻編)。
三月,敕禁漳、泉人販海。
芝龍縱橫福建、浙江海上(明史紀事本末)。
福建左布政使熊文燦拜右佥都禦史,巡撫福建,善遇芝龍,令為己用(明史)。
六月,兵部議招芝龍。
七月,芝龍率所部降于文燦(參取明史、明史紀事本末、鄭成功傳。
按成功傳以降系九月,誤)。
繼祖又言:「芝龍既降,當責其報效」;從之(明史紀事本末)。
九月,芝龍殺衷紀于島上,發劉香父冢(鄭成功傳)。
時紅毛夷出沒海島,數省被害甚劇。
泊數十巨艘,填塞海口,據澎湖,築城營,慣用巨炮虎蹲,遠擊巨艦,無敢當鋒(武經開宗。
紀效新書曰:「虎蹲炮因形得名,國初有纓子炮,近時有虎蹲及百子等炮,皆利器也;比之烏铳,一可以當其百矣」)。
豫章鄒維琏來撫閩(鄭成功傳);右參政興泉守曾櫻素與芝龍善,請維琏以芝龍為将(明史)。
芝龍計焚其舟:募龍溪人郭任功率十餘人,夜浮荷蘭船尾,潛入焚之,獲五十餘人,餘船悉遁(鄭成功傳)。
澎湖舊屬同安縣,明季因地居海中,人民散處,催科所不及,乃議棄之。
後内地苦徭役,往往逃于其中,而同安、漳州之民為最多。
及紅毛入台灣,并其地有之。
而鄭成功父子相繼據險,恃此為台灣門戶。
後清滅台灣,設巡檢一員于此島(台灣紀略)。
大帽山有洞穴,内廣袤數百裡,險隘要道,可通五省,寇聚其中,跳梁難制。
芝龍領兵繇武平進,令軍士各執鳥铳,五人為隊,連續點放,長矛夾攻,步推步進,侵入洞中,大破之(武經開宗)。
二年己巳(日本寬永六年),四月,廣東副總兵陳廷對約芝龍剿盜。
芝龍戰不利,歸閩。
不數日,寇大至犯中左所近港,芝龍又敗,敵夜薄中左所(明史紀事本末。
按本書不記此役結局,他書亦無所考。
鄭成功傳三年條叙芝龍功雲:「平廣賊」;然則其所指此役結局乎?姑書以俟後考)。
三年庚午(日本寬永七年):先是,芝龍舊黨李魁奇再降再叛(明史),遂聚大小戰船數百橫行海上,連破吉丫、小二城,燒毀民屋殆盡(武經開宗)。
熊文燦輕敵戰敗(據明史紀事本末吳旸語)。
芝龍偕芝虎乘其不意,星夜水陸并進,遂擒之(武經開宗。
按明史紀事本末雲:「芝龍忌魁奇,斬之」;且系之二年條,今不并取矣)。
海警漸息,而海盜锺斌又起(明史。
武經開宗,「斌」作「進」。
明史又作「锺淩秀」)。
自閩海至廣東澳,所在侵略;之浙江,誘官軍敗之,總哨皆陣沒(綏寇未刻編)。
後就撫,複叛,寇福州(明史)。
肆妨商販,居民被害甚慘(武經開宗)。
文燦誘而遣泉州(明史、明史紀事本末),芝龍迎擊敗之;既而蹙之大洋,斌投海死。
數平閩中巨寇,芝龍力也(明史),以功任都督(鄭成功傳)。
文燦亦叙功增秩(明史)。
四年辛未(日本寬永八年),正月,帝召廷臣及各省監司議海寇備禦,福建布政使吳旸曰:「海寇與陸寇不同,故權撫之;但官兵狃撫為安,賊又因撫益恣,緻數年未息」。
陸之祺曰:「海上官兵肯出死力,有司團練鄉兵多設火器,以守為戰,剿之不難」。
廣東布政使陸問禮曰:「廣東寇俱自福建至,舟大而多火器,兵船難近,但守海門,勿令登陸,則不為害」(明史紀事本末):皆無奇策。
二月,擢文燦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禦史,總督兩廣軍務兼巡撫廣東。
時锺斌餘黨入長汀,轉掠江西屬邑;文燦檄芝龍,芝龍擊破之(明史)。
長沙人洪雲蒸窮追,盡覆其巢穴(明史)。
五年壬申(日本寬永九年),十一月,劉香犯福建小埕,芝龍時為遊擊,擊走之(明史紀事本末)。
六年癸酉(日本寬永十年),路振飛巡按福建,香數勾紅夷入犯。
振飛懸千金,勵将士,遣芝龍大破之。
初,振飛論海賊狀,謂維琏不能辦,維琏罷去;及奏捷,力奏其功,複召用(明史。
明史紀事本末雲:「香侵長樂」)。
七年甲戌(日本寬永十一年),四月,香複犯海豐(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閩、粵、江、浙靡有甯日(武經開宗)。
帝以責文燦。
文燦不能讨,乃議招撫(明史)。
令守道洪雲蒸、巡道康承祖、參将夏之本、張一傑入賊舟宣谕,俱被執。
燦懼罪,誣奏「雲蒸等信賊自陷」(明史、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
給事中朱國棟劾之(明史);帝謂:「賊受撫,自當聽其輸誠,豈有登舟往撫之理?弛備長寇,尚稱未知,督臣節制何事」?命巡按禦史确核以聞(明史紀事本末)。
诏貶秩,令戴罪自效(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
八年乙亥(日本寬永十二年),四月,文燦欲以芝龍為援擊香,維琏等以香與芝龍有舊,疑不遣,曾櫻以百口保之(明史)。
芝龍奉命,合粵兵擊香(明史紀事本末)。
芝龍既奉命,造巨艦于五羊城南;香偵知戰艦未成,大驅數百艘直突河下。
芝龍即令沿河設兵,與芝虎領戰艦數十以迎。
交戰之際,燒己艦以燒寇艦,令兵各以腰牌為号,火發齊投水中。
寇亦投水。
四圍小舟見牌号救之,無者斬殺,香逃去(武經開宗),芝龍追迫于田尾遠洋(明史、明史紀事本末)。
香脅雲蒸出于舟中,令止兵;雲蒸大呼曰:「我矢死報國,急擊勿失」!遂遭害(明史、明史紀事本末、武經開宗、綏寇未刻編)。
芝龍揮淚激勵三軍,追兵大進(武經開宗)。
香勢蹙,自焚溺死。
承祖等脫歸(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綏寇未刻編。
談往曰:「香恨芝龍數困己,窺其在漳鎮,欲遣心膂徒殲芝龍室;芝龍迎而佯歡,飲以酒殺之;開船而詣香居,為再共事者(?)而斬殺」。
與諸說異)。
茲役也,芝虎竊隐于帆末,風轉及香船,大呼飛下,擊殺幾盡。
芝虎勇悍,聲如乳虎,每戰深入,終戰殁矣(鄭成功傳)。
浙西大盜屠阿醜與香老合謀,至是擒斬(菊泉集)。
香餘黨千餘人詣浙江歸款,海盜悉平(明史),通販益便(談往)。
台灣商船歲詣日本,至成功時以為常(華夷變态)。
先是,萬曆三十八年庚戍(日本慶長十五年),幕府令執政本多正純移牒于福建總督陳子貞,言通信使,且令商賈交易;其書有言:「我國家又安,财貨饒足,朝鮮緻貢,琉球稱臣,諾蕃麕至」。
子貞讀至是,怒謂「日本待我以夷狄欤」!不報;止許通販(國史)。
萬曆三十九年辛亥(日本慶長十六年),明人至駿府,幕府命令外國船皆來長崎。
明年(日本慶長十七年),芝龍父紹祖及祖官來谒幕府于駿府,幕府親問以外國事,紹祖獻藥品(武德編年、國史、武德編年集成。
書芝龍父,據集成。
按諸書皆以慶長十七年一官至日本為芝龍;然據南塾乘寬文十一年記五十年前芝龍投化之文,及談往芝龍初來日本年十八之文,則慶長十七年芝龍年猶幼,恐非芝龍,故從集成為芝龍父矣。
又按成功傳以一官為芝龍小字,然其實當時明人來日本,率匿名稱幾官,蓋一、二排行之類。
官,稱爺若郎之類,猶唐人五郎、三郎之稱也。
芝龍來日本稱一官,故亦鄒以為小字耳。
然則芝龍父子同稱一官,不必容疑。
又按祖官不詳何人)。
幕府命館長崎(逸史)。
後芝龍亦乘商船,數來往日本(長崎夜話草)。
時紅毛複據台灣,與奸民互市。
茲歲八月,給事中何楷陳靖海策謂:「台灣地廣而腴,多魚鹽之利。
芝龍等初倡亂以來,濱海不靖;今紅毛又築城其中,與奸民互市,屹然一大部落,非墟之不可。
而墟之之計,非可幹戈從事,必嚴通海之禁,俾紅毛無從謀利,奸民無從得食,出兵四犯,我師乘虛擊之。
紅毛舍此而去,然後海氛可靖」。
不報。
楷字符子,漳州鎮海衛人,天啟五年進士,博綜群書,尤邃于經學。
十年丁醜(日本寬永十四年),帝信東廠讒,謂曾櫻行賄謀擢官,命械送京師诘問。
事關芝龍,芝龍具疏請罪。
至士民擊登聞鼓,訟櫻冤,命削芝龍官,猶令櫻巡視海道。
時賊殘十餘州縣,櫻乃調芝龍剿賊,賊多降,一方遂甯(明史)。
十二年己卯(日本寬永十六年),三月:先是,萬曆中開洋市于漳州府海澄縣,一年得稅二萬有餘兩,以充閩中兵饷。
至于末年,武備廢弛,遂緻盜賊刼略,紅毛亦時來奪取船貨,遂就絕開洋之稅。
至是,閩人給事中傅元初上疏請開洋禁雲:「語雲:海上,閩人之田。
海濱民衆,生理無路,兼以饑馑薦臻,窮民往往入海從盜,嘯聚亡命。
海禁一嚴,無所得食,則轉略海濱。
近雖鄭芝龍就撫之後,屢立戰功,保護地方,海上頗是甯靖;而曆稽往事,自汪直作亂以至于今,海上固不能一日無盜,特有甚不甚耳。
海濱之民,惟利是視,鹜走至台灣,與紅毛為市。
紅毛已據其地,以為窟穴,日夜往來漳、泉内港;而呂宋佛郎機之夷見我禁海,亦時時私至雞籠、淡水之地,與奸民闌出市貨。
官府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絕。
徒令沿海将領、番夷、奸民坐享洋利,有禁洋之名而未盡禁洋之實。
夫利歸于奸民,而使公家歲失二萬餘金之饷,猶可言也;利歸于奸民,而使沿海将領、不肖有司目為奇貨,掩耳盜鈴,利權在下,将來且有不可言者!洋稅不開有此害,洋稅一開即可複萬曆初年二萬餘金之饷以饷兵」(天下郡國利病書。
潛确類書論倭舶事情曰:「嘉靖間夏言為科臣建言,禍繇市舶,請罷之。
不知市舶之設,有無相易,華夷各便,第不當任内臣耳。
自市舶罷而利孔在下。
番貨至,辄為奸商所負,已而投貴官家,貪戾尤甚。
番人搗近島索捕,每乏食,出沒為盜。
貴家又恐吓官府,出兵驅逐,遂激成汪直、徐海之變。
大亂十餘年,戕江南百萬生靈,費朝廷千萬财用。
迩來反幸通番禁弛,中國人闌出交易,以故夷情得安。
然市舶之利,固已坐失之矣」。
此論與傅疏并見,可知當時事情,故附記焉)。
十三年庚辰(日本寬永十七年),八月:先是,芝龍任福建參将,至是累遷三省總戎大将軍大都督事南澳總兵,世襲錦千(參取明史紀事本末、武經開宗)。
既滅香,澄清海氛,且以海利交通朝貴,寖以大顯(明史紀事本末)。
十六年癸未(日本寬永二十年):先是,賊李自成、張獻忠起,相繼陷諸州,官兵數失利,京師大震(明史)。
十一月:先是,鴻逵中崇祯庚午武舉,為津撫鄭宗周部将,轉隸都督孫應龍麾下。
登萊之役,應龍敗績,逮系天津;事白,複與同撫張廷拱共事。
未幾,以芝龍平紅夷功,移蔭錦衣衛千戶,中庚辰武進士,故事勳衛射策甲科加三級,進都指揮使,茲歲為福建副總兵(鄭成功傳)。
至是,設南贛兵三千統之。
十七年甲申(清世祖順治元年、日本正保元年),正月,前兵科給事曾應遴薦鴻逵曰:「緩急可用」,因诏益南贛兵二千,以舟師守鎮江(明史紀事本末)。
二月,議京師城守,诏天下勤王。
三月,封甯還總兵官吳三桂為平西伯(明史。
「平西」二字據三朝實錄),飛檄召三桂入關(明紀編年)。
賊先入關,京營兵潰,城陷,帝崩于萬歲山(明史)。
自成僭稱帝,國号大順。
既而,三桂率兵入援(明紀編年);賊遣人招三桂,三桂不從。
時清主章皇帝令其攝政和睿親王多爾衮為将軍伐明。
三桂緻書求援,多爾衮許之;且曰:「率衆來歸,封以故土,晉為藩王」。
三桂複緻書,約以首尾夾攻。
多爾衮星夜進發,至山海關,三桂降于清,與清兵合擊,大敗賊。
五月,多爾衮共三桂搗北京,明臣民迎降(三朝實錄)。
福王名由崧,神宗孫、莊烈帝之兄也。
避亂南下,鳳陽總督馬士英、兵部尚書史可法等迎至南京,茲月即位(明史稿),稱明年為弘光元年(明紀編年、三藩紀事、中興實錄)。
史可法等為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馬土英加太子太師,處軍務;總兵鴻逵鎮九江,黃蜚鎮京口。
六月,兵部侍郎呂大器劾士英賣官爵,不聽。
東平伯劉良佐攻臨淮,不克。
流賊陷重慶。
怵陽知縣劉士燝、山東佥事黃澍入賀,言士英罪可斬。
诏令黃斌卿防禦京口,調芝龍兵六千入衛。
遣陳洪範使于清,贈金帛議和,終不成。
是月,清師南行,晉三桂爵薊國公(明史);以銀米犒軍,三桂不受(吳三桂傳)。
八月,張獻忠陷成都。
封芝龍南安伯。
九月,鴻逵移屯鎮江(明史)。
十月,章皇帝即位,奠鼎燕京,國仍号大清,建元仍順治(三朝實錄)。
芝龍以總兵鎮守福建。
十一月,清取海州,山東、豐沛盡降。
十二月,命何騰蛟專理恢剿。
清兵圍邳州。
大閱京師。
清兵入河南府,總兵李際遇降。
福王弘光元年乙酉、唐王隆武元年、魯王監國未稱元(清順治二年、日本正保二年),正月,福王在南京。
許定國給殺興平伯高傑,尋降于清。
二月,清兵取西安;三月,取郾城,又取西平。
李自成逼承天,遣何騰蛟禦之。
清兵取歸德府(明史稿)。
四月,左良玉舉兵,稱除君側惡,将讨馬士英,适病死,子夢庚東下,至采石戰敗;賞功,賜總兵鄭彩等銀币有差(明紀編年。
「總兵」二字據三藩紀事。
按明遺民張斐曰:「舉兵者夢庚,非良玉」。
然則編年說得實,明史稿為父子分兵陷州縣者蓋訛,故不采焉。
按彩,蓋芝龍親族也,然不詳其系;華夷變态以彩為成功一名者,誤矣)。
清兵破揚州,史可法、任民育等死之(明史)。
五月,封鴻逵靖鹵伯。
清兵進至揚子江,水師總兵鴻逵、彩等督兵守江,楊文骢監軍。
清兵以大炮擊,每炮發,江水湧激數丈。
二帥見勢不可為,遁去。
清兵乘煙霧蔽江,縛刍置木筏上,張燈順流以下,绐京口兵;京口兵以為真兵,悉盡铳丸;而清兵潛從龍潭渡,逼都城。
王遁至蕪湖,中軍田雄挾王降清(參取明史、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三藩紀事、三朝實錄、華夷變态。
按明清闘記曰):「芝龍裝士兵一千為日本人,令持火器,芝豹領之,遣鴻逵陣,臨江發大小铳禦之,清兵死傷無算,清人患之,謀設藁人,盡其火藥,然後得涉江」)。
王踐位無幾,盛興土木,廟門告災,祖陵數震,而荒酒漁色,侈費無度,識者知其不堪旦夕矣(三藩紀事)。
劉宗周上疏論時事謂:「新朝既立,自應立遣北伐之師,而諸臣之計不出此,紛紛制作,盡屬體面;惟陛下再發哀痛诏,速興問罪之師」。
不聽。
陳子龍亦疏雲:「中興之主無不身先士卒,故能光複舊物。
今入國門再旬矣,人情洩沓,無異升平:清歌漏舟之中、痛飲焚屋之内,臣不知其所終」!宗周字起東,山陰人,萬曆二十九年進士,天啟初起儀制主事,首劾魏忠賢不臣,遂削籍;後吏部缺左侍郎,帝以宗周清正肯言,任吏部,直言不聽,告歸。
及南都陷,恸哭不食死。
子龍字卧子,崇祯十年進士,擢兵科給事中。
遭京師陷,事福王,谏不聽而去;欲為監國魯王謀事,不就而死焉(明史)。
唐王名聿鍵,端王碩熿孫也。
南都失守,王避亂來閩;時彩、鴻逵亦撤師同閩,因奉之至福州,與張肯堂、吳春枝、黃道周及芝龍等會議,立王監國。
時擁入徒豔翊戴功,鹹請正位。
諸大臣多言監國名正,出關尺寸,建号未遲;芝龍意别有在,亦固争以為不可。
惟鴻逵請正位曰:「不正位無以餍衆心而杜後起」;遂定議。
閏六月,奉王即皇帝位于福州,改元隆武(參取明史稿、明紀編年、三藩紀事、明季遺聞)。
封芝龍為平鹵侯、鴻逵定西侯(三藩紀事。
粵遊見聞,「定西」作「定虜」),俱加太師(鄭成功傳)。
以按察司為芝龍第。
拜鴻逵為大将軍,擇吉授钺。
至期,大風雨,登壇時,所懸匾飄墜中钺,柄折為二(粵遊見聞)。
芝豹為澄濟伯(三藩紀事、鄭成功傳)、彩永勝伯(三藩紀事)、彩弟聯都督總兵(明季文字。
書彩弟,據鄭成功傳)。
設六部九卿,蔣德璟等為大學士,入閣辦事。
令萬元吉、楊廷麟守贛州;措置有方,營行宮,累疏将迎車駕,芝龍阻而不報(粵遊見聞)。
崇祯末,曾櫻以疑罪系獄;及京師陷,賊釋諸囚,櫻遁去。
至是,芝龍薦櫻為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
鴻逵薦楊文骢為兵部侍郎;及兵變,文骢被清兵執,不屈而死(明史)。
時文武濟濟,然兵饷戰守悉芝龍為政。
八月,芝龍集廷臣議戰守,定兵二十萬:自仙霞關而外宜守者一百七十處,每處多寡不齊,約兵十萬;其餘十萬充戰兵,精練而明春将出關。
合閩、浙、兩粵之饷,不足供兵食(明史稿、明紀編年、明史紀事本末、明季遺聞);芝龍遣給事中梁應奇入廣督饷。
應奇往督,因參遲誤者數十人,俱奉旨提問;然遲疑未有提至者。
潮州知府楊球欲入朝,聞旨遂止粵界,不敢入(明季遺聞)。
乃令撫按以下捐俸助饷;官助之外有紳助,紳助之外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