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二行,亦變局也。

    刻朱卷者,仿朱卷體,既列姓名于前,題下例無姓名,今題下複刻矣。

    由廪生中式者稱某府、州、縣學生,增稱增廣生,附稱附學生。

    今廪生中者稱廪膳生,非體也。

     康熙己未,禦史大夫魏公象樞建議,以公閱反有推委之弊,不若仍舊分房,倘有情弊,可以專責,谕旨遵行,始複舊制。

    鄉會大主考,舊例一正一副,今會場添至四員,或更用總憲掌科參列,防範愈嚴矣。

    江南主考,向用詞林,後亦間用科臣部屬。

    至康熙戊午,用太仆少卿熊君一潇,亦是特簡,而是科拔取最公,凡大有力者俱不獲售,可謂不負君恩矣。

    副主考李公迥,刑科給事中,亦清介著望,宜放榜後,翕然服衆也。

    是科監臨屬慕公天顔,乃江甯巡撫也。

    科條寬簡,亦從來未有。

    凡試卷除不完及污壞最甚而外,一概差失,并不許粘貼。

    宿場至次日午後,猶未謄完者,亦不許搶卷,直待謄完後類收,多士德之。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正月,恭上太皇太後徽号,覃恩中外,凡牌坊、旗匾以及舉、貢、監費,花紅銀兩,前因兵興裁減者,準照舊全給。

     向來鄉會朱卷,惟中式者解部,餘皆棄去,好事者各就本府、縣收歸,俟諸生之有志者,每卷出銀二三錢購閱,其間點竄,往往有未竟,甚或不染一筆者,亦付之無可如何也。

    順治辛醜,始令會試朱卷,無論中式與否,必須細閱加評。

    至康熙二十年辛酉鄉試,以科臣建議,凡朱卷,同考官務須細加評閱,中式呈堂者明注加褒,不中者亦必分别詳評,以示勉勵。

    揭榜後除中式朱卷解部外,其落卷即令本生各自領歸,倘有故誤,許本生據實告部。

    吾友周子鷹垂卷,因同考官點竄破句,三場誤謄他人作,具呈禮部題參,将同考官及收卷謄錄各官降革有差,士論稱快。

     鄉會試錄,舊例放榜後,将中式姓名依次開列,下注某府州縣學生,或增廣,或學生,或貢監生及習某經。

    前開監臨、提調等各職銜;次列主考及同考、彌封、對讀以至巡綽、供給等職銜;次列三場四書、五經、诏诰、論表、策問題目;次列前五名一、二、三場文字。

    彙刻印訂成本,兩主考為前序,監臨為後序,進呈後分給中式之家,甚盛典也。

    自順治十八年辛醜停刻,至康熙八年己酉複刊。

    十四年乙卯,因浙撫陳東直疏請停止,節省費也。

    二十三年甲子,因俞科臣請,仍刊刻。

    及京師放榜後,物議沸騰。

    九月初三日,上谕九卿、詹事、科道、進士出身者,即刻赴午門外,公同磨勘順天鄉試朱卷,将不合式原中舉人汪起蛟等十二名,交禮部看守。

    主考秦松齡、王沛思,同考官王諄等七員,着吏、禮、刑三部會訊口供。

    十一日啟奏:徐樹屏、徐樹聲、史麒生、汪起蛟、朱廷迪五名,革去舉人。

    其餘七名,俱罰停科。

    主考二員、同考二員俱革職。

    其餘同考,降罰有差。

    奉旨:這次順天鄉試,情弊顯然,嚴審立見。

    朕從寬免其嚴審。

    其文體不正、文理悖謬舉人徐元文之子等,革去舉人。

    其餘照例議處。

    順天府進呈題名錄。

    奉旨:錄内第二名高曜,是何項監生。

    八十七名陳于荊,江南人,乃注廪膳生,明系訛誤,着明白具奏。

    原錄并發。

     從來京兆鄉試,同考試官,例用中、行、評、博六部主事及科甲出身知縣。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左都禦史董納建議,以為中、行、評、博、主事,官階閑散,與在京監生,平日往還交好,入闱恐有情弊,主考監臨,向無統屬,一時難以稽察,請停其分房,專用科甲出身知縣,直隸不足,轉聘鄰省科甲出身教官,至期督撫遴選二十員,酌量道裡,俱于八月初一日至順天,初五日同主考官同入貢院,庶無前弊,奉有谕旨遵行。

    至八月初一日,直撫咨取簾官齊集京師。

    初二日,京兆尹奏聞,皇上傳九卿谕曰:往年開列京官人數較多,尚防囑托,今外縣起送二十餘人,内進士不過十餘人,而所用者十六房,外人何難揣測,逐處鑽營,合照舊例,速開京官進來,朕行親點。

    随于本日開進,二鼓時屏去左右,上親自批寫封固,發内閣,于初六日,中堂開拆,依單點進貢院。

     康熙二十六年丁卯,江南鄉試,例值上江安徽撫臣監臨,安徽藩司提調,以撫臣薛鬥柱内升,敕印在兩江總督董公納所,而新撫楊素蘊被命未幾,場期将屆,應聘内外簾官,安藩柯永升遂請總督監臨,處分已定。

    至八月初□日,楊撫兼程而至,未往安慶抵任,先來省城。

    董公遂以監臨事權還之,通省士子已竊議其躁而非體矣。

    至二十八日放榜,省城生監見中式者半屬膏粱子弟,同聲不平,遂于省城遍貼主考徇情受賄,相率于九月初三日先往文廟鳴鐘伐鼓,跪哭棂星門外。

    常熟知縣楊震藻,房官也,道經廟門下轎,諸生監群共毆之,碎其轎。

    又遇監試鳳廬道楊嘉,衆擁而前。

    楊雲:吾乃外簾,不司去取,衆舍之。

    而往正主考米漢雯署所,鼓噪肆罵。

    米令家丁三十餘人執械馳逐,衆并驚散。

    米丁執十三人,縛送臬司李國亮,轉發江甯府署府糧廳趙顯,又發上元縣收審。

    米複報聞監臨,請具疏上聞。

    初四日,上元令于述統審十三人中,惟一生、一監、一武生,餘皆經過平民,詳覆臬司,臬司會議欲将平民釋放,安藩不可。

    楊撫即于初五日具疏入告,時總督董公奉命往淮上會勘河工,省中司道具文詳報。

    董公于初六日在高家堰亦具疏題明。

    二十六日,督府回署,生監百餘人具呈控告,董公召入,當堂細訊颠末,雲巳拜疏,諸生各回候旨。

    次日,即傳臬司,将十三人暫釋,候命下定奪。

    督撫章下禮部,部議請敕督臣查審具題,後遇恩赦俱免。

    及禮部磨勘江南朱卷,不合式者十人,各罰停會試有差。

    米漢雯及副主考龔章俱照不謹例革職。

     ◎江南諸生監具控督院呈詞(據省報抄錄) 為虐士虐民奇慘異變事。

    切以鄉試大典,不第朝廷名器攸關,士風視為隆替,是以聖谕諄諄,務必矢公甄别。

    豈意江南典試之米漢雯,壟斷操觚,公行賄賂,一榜之内,富貴者十居八九,而通省孤寒,未收一二。

    雖蹁跹王謝,不乏奇英,而落寞窮儒,豈無特出。

    緻十四府之生、監,激為不平之鳴,拜訴先師後,相與指摘。

    榜下千人擁擠,兼之風日摧殘,故守吏有毀榜之報。

    然生未經身列,亦不敢擅置一詞。

    至捏稱打毀公署,皆因通省士子,遵奉部文,求發敗卷,而米漢雯内愧于心,羞對多士,叱逐門外,士子遂而星散。

    豈漢雯慮物議洶洶,欲借端搪塞,陡遣虎仆數十餘人,各執鐵尺短棍,邀截通衢,凡遇往來士民,即行捆綁,思以惡黨冤害無辜。

    生尚受毒刑,靴傷耳門,棍被太陽,雖一息僅存,而遍體鱗傷,複送上元縣監禁。

    堪憐守法士民,或垂白雙親,望禁門而慘籲;或髫年稚子,被毒刑而哀啼。

    始以苞苴公行而激變通省士子,繼以黨棍冤民而驚駭各行罷市,誠近來未有之奇變也。

    伏乞太宗師大老爺親提嚴究,并賜拘米漢雯質審情形,按律參處。

    士子幸甚!百姓幸甚! ◎江南檄文 竊以唐堯禦宇,尚有放殛元兇;司馬文章,不乏同升僻士。

    但豺聲未振,先見為難,豈鸱性橫張,斯心不昧。

    如今之貪賊米漢雯者,托足權門,獻松壽而謬稱阿舅;乞憐昏夜,拜菊叢而擠殺淵明。

    曩已布穢滇中,今複塵污南國。

    操觚颠倒,隻憑此日冬烘;鎖院深沉,不記當年辛苦。

    暗通鄉故,巧為楊億之拂衣;招攬親知,肯學夏卿之擺袖。

    違煌煌之天語,藐之聖言。

    “阿房宮”,賦就不傳;“郁輪袍”,曲中誰賞?南金已盡,确是車載鬥量;隋珠靡遺,盡入奚囊木橐。

    趙公子海稅漏缁铢,偉矣名登二十;駱員外典庫滲些微,榮哉姓标六十。

    祖總憲、父督關,何須金雀生輝;内大成、外三壽,何必螢窗五夜。

    凡吾同輩,改圖短擔長鋤,自今以始,勿複懸梁刺股。

    太史公之貨殖,宜各究心;王安豐之持籌,仍須熟講。

    若泣無媒于學徑,誰憐白發盈頭;空愁不寐于松窗,莫問青陽逼歲。

    豈是歐陽之鼓噪,當為劉ナ以訟冤。

    請看今日之簪花耀彩,畢是若輩之鼠目獐頭。

     禮部為題明事。

    議得總督董等疏稱,江南放榜後,有生監百餘人,将榜文打破,放聲叫喊,擁入主考米署内,毀碎執事等項,現獲不知姓名十三人等因具題前來。

    查得科場條例内,如場後有等生儒,不咎學業之不精,惟恨主司之不明,無端造謗,撰構歌謠,已經嚴禁。

    今該督既稱其中有無黨援懷挾情弊,取具各犯确供姓名,另行具題等語,相應請敕下該督,現獲十三人,并有百餘人姓名,查明嚴審确實,具題到日,再議可也。

     禮部磨勘順天鄉試朱卷不合式者九人:屈如辰、穆宗道、王家桢、謝宗玉、路得、李安迂(以上六名罰停會試一科)。

    沈博、喬崇烈、何瑞明(以上三名罰停會試二科)。

    正主考楊大鶴、副主考王思轼及同考官兵部督捕主事趙增等,俱交吏部議處。

     禮部磨勘江南鄉試朱卷、墨卷,不合式者十人。

    四人罰停會試一科,六人罰停會試二科。

    正主考米漢雯、副主考龔章,俱照不謹例革職。

     解元張兆鵬,系松江人,即總督倉場戶部侍郎張□之子。

    王桢,系浙江學院王□之子。

    徐樹本、徐樹敏,俱得高中,是以不服。

    上元學生員趙建中,乃系遼東人,原任總督趙廷臣之孫,江南海關道趙□之子。

    駱鳴驺,系句容人,乃大富之子,撥入江甯府學。

     ◎科舉六(錄止松郡,自甲子始,就所見聞也。

    前此載在郡邑志可考耳) 前朝天啟甲子科周镳榜: 黃德麟(青)、袁黃(華)、楊汝翼(華)、吳天胤(金)、陸磐(華)、郭繼周(華)、唐允諧(華)、張肯堂(華)、蔡文陛(上)、張元始(上)、章簡(華)、喬之文(上)、潘衷(青)、徐天麟(上)、朱永佑(上)、俞廷谔(華)、吳佳胤(北)、計安邦(北)。

     天啟乙醜科華琪芳榜: 一甲:餘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