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三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因。
今貢船業已到浙。
即有數萬人。
亦與京師無涉。
徵瑞此舉。
實令人索解不得。
若徵瑞已經告知貢使。
接奉此旨。
又欲掩饬前非。
捏稱尚未告知。
欺饬之罪。
更不可逭。
徵瑞諒亦不敢自蹈重戾也。
至前據金簡等奏、貢使到圓明園後。
所有應行留京貢品。
金簡伊齡阿照料。
即在正大光明殿。
安裝陳設。
徵瑞即帶同貢使。
于二十日進城居住。
将運送熱河貢件。
開箱檢點。
再行照料前來等語。
是該鹽政之意。
巳将正大光明殿安裝各物。
交與金簡伊齡阿專辦。
與伊無涉。
如此、則昨日将安裝各件。
繪圖進呈。
自應聽金簡伊齡阿出名。
或三人同奏。
何以又系徵瑞一人獨奏。
更不可解。
<口英>咭唎貢使。
在天津起旱。
是以派徵瑞就近照料前來。
乃徵瑞因途次系伊一人經理。
遂自謂莫大之功。
竟如福康安平定廓爾喀之勞績懋着者然。
遂爾志得意滿。
以欽差自居。
而金簡、伊齡阿、亦以徵瑞承辦此事。
不日可冀仰邀恩擢。
與之比肩。
心懷猜妒。
從旁觀望。
不置一詞。
金簡身任尚書。
伊齡阿身任侍郎。
均為卿貳。
乃尚不脫内務府下賤不堪惡習。
實屬可鄙可笑可恨。
再該國匠役、在圓明園上緊安裝。
節經降旨垂詢。
伊三人亦應據實速奏。
何以始終默無一言。
金簡、伊齡阿、徵瑞、着再傳旨嚴行申饬。
仍着遵照昨降谕旨。
迅速覆奏。
毋再含混遲延。
緻幹咎戾。
将此由六百裡加緊谕令知之。
○漕運總督管幹珍奏、川楚豫東安徽各省。
及江南鎮江、常州、松江、總運廳員。
均于水次派押幫船。
徑抵通州交卸。
惟蘇州、太倉、二十一幫。
分設總運丞倅二員。
自水次分押赴淮。
另行更派抵通。
中途紛更。
官不識丁。
糧不經手。
丁舵等見非原官。
意存朦混。
遇事推诿。
且沿途交換。
不無停待逗留。
請令蘇州太倉總運二廳員。
一管長洲、元和、吳縣、常熟、昭文、吳江、震澤糧船。
一管太倉鎮洋、嘉定、寶山、昆山、新陽糧船。
所有自水次至通壩、一切兌運各事。
責令一手經理。
如有米色不純。
及沿途盜賣攙和等弊。
惟該押運廳員是問。
得旨。
所奏是。
着照所議行。
該部知道。
○丁巳。
谕軍機大臣曰、陳淮奏、南康府屬之安義縣。
南昌府屬之靖安縣。
于七月初一二日。
因遇大雨。
山水陡發。
灌入縣城。
倉廒被水浸濕。
城垣均有塌卸。
當即親往該二縣查勘。
妥為撫恤等語。
所辦俱妥。
至其被淹地畝。
水勢消退後。
趕緊補種。
是否尚可有收。
并着查明具奏。
又據奏、濱江沿湖之南昌、新建等十縣。
亦因上遊上發。
窪地間被漫淹。
現饬司道查勘等語。
南昌新建等縣。
被水淹漫情形。
雖較安義靖安二縣為輕。
但其濱近江湖。
低窪地畝。
所有田禾。
究不免沖刷傷損。
如有應行撫恤之處。
并着該撫督率地方官。
詳悉查明。
一體妥辦。
俾被水民人。
均資接濟。
毋使一夫失所。
以副朕廑念災黎至意。
将此谕令知之。
尋奏、查安義靖安二縣。
農民借得耔種修費銀兩。
趕緊挑複、補種晚禾、可與高田一體有收。
無需查辦。
其南昌新建等十縣。
及續報之建昌瑞昌二縣。
戶屋人口。
并無損傷。
不緻成災。
但水消遲緩。
節逾白露。
補種不及。
民力未免拮據。
先經奏懇借給口糧耔種。
并将錢糧緩徵。
被水農民。
已邀殊恩稠疊。
均不緻失所。
無庸再加撫恤。
報聞。
○戊午。
上禦卷阿勝境。
緬甸國正使密渺莽納那牙他、副使密渺南達覺蘇細于、南達梅濟蘇等三人入觐。
并同扈從王公大臣、及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等賜食。
○谕曰、戈源奏歲試情形一摺。
内稱、考過各府文風。
平陽潞安兩府為下。
緣坊間刻有不知姓名文字。
稱為引蒙易知。
學文正法。
童子升階。
一說曉。
三十藝。
二十藝等名目。
通套鄙陋。
随題可鈔。
山僻小縣。
師傳弟受。
以緻性靈汨沒。
現在嚴行饬禁。
不準書賈售賣。
并不許生童存留等語。
前因各省士子。
有肄習坊間删本經書一事。
屢經降旨。
令督撫等認真查禁。
陸續收繳。
三年彙奏一次。
并将查出删本解京銷毀。
以端士習而崇實學。
各省坊賈。
自不敢複蹈故轍。
再為刊布流傳。
今戈源查出引蒙易知等鄙陋書本。
自可歸入查禁書内。
一體辦理。
俾不緻轉相傳播。
又何必為此紛擾瑣屑耶。
況各省山僻小縣。
庸陋士子。
不能通曉文義。
以此等淺近文字。
轉相傳習。
于衡文取士之道。
亦無關礙。
若似此繁瑣饬禁。
轉使士子無所适從。
而胥役等以查禁為名。
不免藉端滋擾。
是欲去一弊而轉滋十弊。
于士習文風。
有何裨益。
此事惟在各省督撫學政。
随時留心。
督率查察。
毋使删節陋本。
刊刻流傳。
俾士各通經。
文風振作。
仍不得過為繁瑣。
以緻擾及坊肆闾閻。
方為妥善。
将此通谕知之。
○又谕曰、保甯等奏、陸續拏獲罪人徐文林等四名。
業經審明俱行正法等語。
此等人犯。
俱系内地重犯。
免死發遣之人。
在伊犁仍不守分。
或行竊。
或脫逃。
情殊可惡。
新疆一切事務。
均須從嚴辦理。
庶衆始知儆畏。
今保甯将徐文林等四人拏獲。
即行正法。
尚屬合宜。
嗣後即照此決斷辦理。
又另片内稱、嗣後此項罪人。
拏獲正法後。
應無庸節
今貢船業已到浙。
即有數萬人。
亦與京師無涉。
徵瑞此舉。
實令人索解不得。
若徵瑞已經告知貢使。
接奉此旨。
又欲掩饬前非。
捏稱尚未告知。
欺饬之罪。
更不可逭。
徵瑞諒亦不敢自蹈重戾也。
至前據金簡等奏、貢使到圓明園後。
所有應行留京貢品。
金簡伊齡阿照料。
即在正大光明殿。
安裝陳設。
徵瑞即帶同貢使。
于二十日進城居住。
将運送熱河貢件。
開箱檢點。
再行照料前來等語。
是該鹽政之意。
巳将正大光明殿安裝各物。
交與金簡伊齡阿專辦。
與伊無涉。
如此、則昨日将安裝各件。
繪圖進呈。
自應聽金簡伊齡阿出名。
或三人同奏。
何以又系徵瑞一人獨奏。
更不可解。
<口英>咭唎貢使。
在天津起旱。
是以派徵瑞就近照料前來。
乃徵瑞因途次系伊一人經理。
遂自謂莫大之功。
竟如福康安平定廓爾喀之勞績懋着者然。
遂爾志得意滿。
以欽差自居。
而金簡、伊齡阿、亦以徵瑞承辦此事。
不日可冀仰邀恩擢。
與之比肩。
心懷猜妒。
從旁觀望。
不置一詞。
金簡身任尚書。
伊齡阿身任侍郎。
均為卿貳。
乃尚不脫内務府下賤不堪惡習。
實屬可鄙可笑可恨。
再該國匠役、在圓明園上緊安裝。
節經降旨垂詢。
伊三人亦應據實速奏。
何以始終默無一言。
金簡、伊齡阿、徵瑞、着再傳旨嚴行申饬。
仍着遵照昨降谕旨。
迅速覆奏。
毋再含混遲延。
緻幹咎戾。
将此由六百裡加緊谕令知之。
○漕運總督管幹珍奏、川楚豫東安徽各省。
及江南鎮江、常州、松江、總運廳員。
均于水次派押幫船。
徑抵通州交卸。
惟蘇州、太倉、二十一幫。
分設總運丞倅二員。
自水次分押赴淮。
另行更派抵通。
中途紛更。
官不識丁。
糧不經手。
丁舵等見非原官。
意存朦混。
遇事推诿。
且沿途交換。
不無停待逗留。
請令蘇州太倉總運二廳員。
一管長洲、元和、吳縣、常熟、昭文、吳江、震澤糧船。
一管太倉鎮洋、嘉定、寶山、昆山、新陽糧船。
所有自水次至通壩、一切兌運各事。
責令一手經理。
如有米色不純。
及沿途盜賣攙和等弊。
惟該押運廳員是問。
得旨。
所奏是。
着照所議行。
該部知道。
○丁巳。
谕軍機大臣曰、陳淮奏、南康府屬之安義縣。
南昌府屬之靖安縣。
于七月初一二日。
因遇大雨。
山水陡發。
灌入縣城。
倉廒被水浸濕。
城垣均有塌卸。
當即親往該二縣查勘。
妥為撫恤等語。
所辦俱妥。
至其被淹地畝。
水勢消退後。
趕緊補種。
是否尚可有收。
并着查明具奏。
又據奏、濱江沿湖之南昌、新建等十縣。
亦因上遊上發。
窪地間被漫淹。
現饬司道查勘等語。
南昌新建等縣。
被水淹漫情形。
雖較安義靖安二縣為輕。
但其濱近江湖。
低窪地畝。
所有田禾。
究不免沖刷傷損。
如有應行撫恤之處。
并着該撫督率地方官。
詳悉查明。
一體妥辦。
俾被水民人。
均資接濟。
毋使一夫失所。
以副朕廑念災黎至意。
将此谕令知之。
尋奏、查安義靖安二縣。
農民借得耔種修費銀兩。
趕緊挑複、補種晚禾、可與高田一體有收。
無需查辦。
其南昌新建等十縣。
及續報之建昌瑞昌二縣。
戶屋人口。
并無損傷。
不緻成災。
但水消遲緩。
節逾白露。
補種不及。
民力未免拮據。
先經奏懇借給口糧耔種。
并将錢糧緩徵。
被水農民。
已邀殊恩稠疊。
均不緻失所。
無庸再加撫恤。
報聞。
○戊午。
上禦卷阿勝境。
緬甸國正使密渺莽納那牙他、副使密渺南達覺蘇細于、南達梅濟蘇等三人入觐。
并同扈從王公大臣、及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等賜食。
○谕曰、戈源奏歲試情形一摺。
内稱、考過各府文風。
平陽潞安兩府為下。
緣坊間刻有不知姓名文字。
稱為引蒙易知。
學文正法。
童子升階。
一說曉。
三十藝。
二十藝等名目。
通套鄙陋。
随題可鈔。
山僻小縣。
師傳弟受。
以緻性靈汨沒。
現在嚴行饬禁。
不準書賈售賣。
并不許生童存留等語。
前因各省士子。
有肄習坊間删本經書一事。
屢經降旨。
令督撫等認真查禁。
陸續收繳。
三年彙奏一次。
并将查出删本解京銷毀。
以端士習而崇實學。
各省坊賈。
自不敢複蹈故轍。
再為刊布流傳。
今戈源查出引蒙易知等鄙陋書本。
自可歸入查禁書内。
一體辦理。
俾不緻轉相傳播。
又何必為此紛擾瑣屑耶。
況各省山僻小縣。
庸陋士子。
不能通曉文義。
以此等淺近文字。
轉相傳習。
于衡文取士之道。
亦無關礙。
若似此繁瑣饬禁。
轉使士子無所适從。
而胥役等以查禁為名。
不免藉端滋擾。
是欲去一弊而轉滋十弊。
于士習文風。
有何裨益。
此事惟在各省督撫學政。
随時留心。
督率查察。
毋使删節陋本。
刊刻流傳。
俾士各通經。
文風振作。
仍不得過為繁瑣。
以緻擾及坊肆闾閻。
方為妥善。
将此通谕知之。
○又谕曰、保甯等奏、陸續拏獲罪人徐文林等四名。
業經審明俱行正法等語。
此等人犯。
俱系内地重犯。
免死發遣之人。
在伊犁仍不守分。
或行竊。
或脫逃。
情殊可惡。
新疆一切事務。
均須從嚴辦理。
庶衆始知儆畏。
今保甯将徐文林等四人拏獲。
即行正法。
尚屬合宜。
嗣後即照此決斷辦理。
又另片内稱、嗣後此項罪人。
拏獲正法後。
應無庸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