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十九

關燈
所奏、柴桢名下共止應賠銀七萬八千餘兩。

    并經該護道明保、催收清楚。

    結報無虧。

    鹽道張慎和、到任交盤。

    亦結報并無虧短。

    與柴桢所供。

    殊不相符。

    且福崧摺内。

    亦無一字認罪之處。

    實大不是。

    已明降谕旨、将福崧革職拏問矣。

    所有柴桢一犯。

    業交慶桂等、帶往浙省四面質對。

    無難水落石出。

    該護道明保、及鹽道張慎和因何結報無虧。

    亦應訊問。

    明保丁憂回旗。

    現查明尚未到京。

    着傳谕慶桂、長麟、不拘于何處遇見明保。

    即一面向該員詳細研訊。

    一面帶往浙省。

    以便候質。

    如明保、張慎和有通同弊混之處。

    亦即據實嚴參。

    勿任徇隐。

     ○又谕、前據書麟等奏、訊之柴桢供稱。

    所那揚州帑課銀二十二萬兩。

    内将十七萬兩。

    分作四次。

    送往浙省。

    填補交代等語。

    此項銀兩。

    既經柴桢分作四次。

    着人送往浙江。

    則其那移。

    已非一日。

    何以全德直至此時。

    始行參奏。

    此事與全德殊有關系。

    除另交慶桂等、查明四次送浙銀兩。

    系何月日。

    一并核辦外。

    着傳谕該鹽政、将因何不及早查參之處。

    據實明白回奏。

    勿稍隐飾幹咎。

     ○是日起。

    上以歲暮祫祭太廟。

    齋戒三日。

     ○辛卯。

    谕軍機大臣曰、福康安等奏、審訊壓擱廓爾喀表貢。

    匿不具奏一摺。

    鄂輝于許給廓爾喀銀兩一事。

    或尚可诿為不知。

    至五十五年廓爾喀呈進表貢。

    壓擱不奏。

    現經福康安等面加诘訊。

    鄂輝雖輾轉支飾。

    而此事系其主見。

    已屬百喙難辭。

    今福康安等、并未按律定拟請将鄂輝等解京治罪。

    試思解到後。

    即交軍機大臣覆訊明确。

    亦不值即将伊三人概行立寘重典。

    若交部監禁是伊等身獲重譴。

    轉藉此回京安坐囹圄。

    殊不足以示儆。

    計此時鄂輝起解在途。

    亦距藏不遠。

    着傳谕惠齡、英善接奉此旨。

    飛饬沿途。

    不拘鄂輝解到何處。

    即于該處截留仍解回前藏交與和琳、将伊永遠枷号。

    與俘習渾、雅滿泰、同為在藏辦事大臣、不肯用心妥辦。

    緻藏地不靖者戒。

     ○軍機大臣等議覆、大學士兩廣總督公福康安等奏。

    籌酌善後章程。

    一駐藏大臣。

    除上山瞻禮外。

    其督辦事務。

    應與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平等。

    自噶布倫以下番目。

    及管理喇嘛等。

    事無大小均應禀知辦理。

    一、大小番目應立定等級揀放。

    查噶布倫辦理一切事務。

    戴繃管領番兵商上孜繃、商卓特巴總司出納缺關緊要。

    不可越次補放。

    即各缺營官。

    管理番民亦應揀選充補。

    請嗣後噶布倫缺出。

    于戴繃、及商上孜繃、商卓特巴内。

    由駐藏大臣會同達賴喇嘛、揀選正陪奏補。

    商上孜繃、商卓特巴缺出。

    以管放口糧之業爾倉。

    管理刑名之協爾幫。

    噶廈辦事之大中譯。

    及孜仲喇嘛升補。

    業爾倉、協爾幫缺出。

    以管理布達拉番民希約第巴。

    管拉撒番民朗仔轄密本。

    管達賴喇嘛馬廠達本升補。

    希約第巴、密本、達本缺出。

    以大缺邊缺及噶廈卓尼爾升補。

    大中譯缺出。

    以小中譯噶廈卓尼爾升補大缺邊缺營官、以小缺營官調補。

    及小中譯補放。

    唯小缺各營官。

    始準于東科爾、及喇嘛内揀補。

    其業爾倉、希約第巴兩項。

    向有喇嘛者。

    仍準挑補。

    前藏商上鑄錢。

    應專派鑄錢孜繃、孜仲喇嘛。

    各二名辦理。

    均由駐藏大臣。

    會同達喇嘛嘛挑選。

    發給清漢字番字印照至紮什倫布。

    管事皆系喇嘛。

    其商卓特巴缺出。

    以綏繃喇嘛、森本喇嘛升補。

    綏繃缺出。

    以孜仲喇嘛升補。

    森本缺出。

    以傳事卓尼爾升補。

    其餘寨落小缺。

    仍照向例。

    所有後藏商卓特巴、綏繃、森本、各大缺。

    及管地方營官。

    均照前藏例。

    由駐藏大臣。

    會同班禅額爾德尼補放。

    一大小番目。

    及前後藏管事喇嘛。

    均不得以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族屬挑補。

    一、駐藏大臣二人。

    同在前藏。

    應春秋兩季。

    輪流前往後藏巡查邊界。

    順便操兵。

    所用烏拉人夫。

    自行給價。

    不得擾累番民。

    一、駐藏大臣衙門。

    向設理藩院司員一。

    筆帖式一應仍照舊例。

    惟前藏僅設糧務一員。

    後藏并無文員。

    稽查難周。

    應于前藏再添糧務一員于同知州縣内派往。

    後藏添縣丞佐貳官一員。

    俱由川省揀派更換。

    邊俸報滿。

    照例辦理。

    一、駐藏大臣衙門。

    及文武各員聽差兵丁應酌定數目。

    大臣衙門、各三十名。

    遊擊、八名。

    都司六名。

    守備、每員四名。

    駐藏司員、四名。

    筆帖式、二名。

    千把總、每員一名。

    前藏糧員看庫兵八名。

    遇操演日期。

    仍着一體訓練。

    均應如所請。

    從之。

     ○大學士兩廣總督公福康安等奏、欽奉頒發禦制十全記。

    于聖祖仁皇帝禦碑之旁豎立。

    恭查聖祖仁皇帝禦碑。

    在布達拉山前。

    為前後藏通衢。

    拟添建碑亭一座。

    砻石為方碑。

    正面刊國書。

    碑陰刊漢文。

    左刊蒙古字。

    右刊唐古忒番字。

    報聞。

     ○壬辰。

    以歲暮祫祭。

    遣官祭太廟中殿、後殿。

     ○癸巳。

    祫祭太廟。

    上親詣行禮。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泰陵、泰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