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四百三
關燈
小
中
大
違誤等語。
此等商卓忒巴皆系各該處呼圖克圖派出。
乃所派之人。
俱庸劣無能不能管事。
豈不贻誤軍需且據和琳奏查明乍丫、察木多、類烏齊三處、自康熙五十八年底定西藏。
均系達賴喇嘛所屬地方。
現在軍需緊要。
和琳到藏後。
自應即與達賴喇嘛商酌。
或慎選妥人。
量為更換。
實力經理。
不得仍前诿之各呼圖克圖。
以緻再有玩誤。
再聞和琳平素敬佛。
此次到藏時。
見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
自必照常瞻禮緻敬。
于佛法固當如此。
但聞向來駐藏大臣不谙大體。
往往因接見時瞻禮。
因而過于謙遜即與所屬無異。
一切辦事。
與噶布倫等視若平行。
授人以柄。
緻為伊等所輕。
諸事專擅。
并不關白大臣。
相習成風。
已非一日即如四十九年。
沙瑪爾巴、前往廓爾喀地方。
并未告知駐藏大臣。
請領路引。
前此達賴喇嘛、令丹津班珠爾、前赴廓爾喀講和。
駐藏大臣。
并未與聞。
其許銀贖地一節。
亦未先行關白。
而駐藏大臣等。
雖有所聞。
亦佯為不知。
此即噶布倫等專擅之明驗也。
鄂輝、和琳、均系欽差大臣。
除拜佛瞻禮之外。
其辦事原應與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平等。
至噶布倫等。
即系屬員諸事自須禀命欽差辦理。
如伊犁将軍之統轄伊犁。
喀什噶爾參贊之統轄回疆。
方足以符體制而肅綱紀。
鄂輝、和琳在彼。
應乘此時。
加意整饬。
力矯從前積習。
俾噶布倫等。
鹹知天朝威令。
不敢心生玩忽。
庶事權歸一。
可期撫馭番民。
永綏衛藏。
又現在訊問仲巴呼圖克圖供稱。
上年九月内。
有把守營官寨之噶廈卓尼爾。
拏獲小娃子巴磉一名。
訊系沙瑪爾巴跟役。
聞得巴磉已解赴前藏等語。
巴磉系沙瑪爾巴跟役。
聽從指使。
現據仲巴呼圖克圖供。
已解赴前藏。
何以從前總未據鄂輝等奏及。
其巴磉一犯。
是否業經解赴前藏。
着即查明。
如已解到。
即委妥員迅速解京。
以備質訊。
○甲午。
豁除奉天錦縣、義州、乾隆五十五年分水沖沙壓地、一萬九千五百六十七畝有奇額賦。
○乙未。
谕軍機大臣等、據琅玕覆奏、範公塘石壩。
前請改用柴工。
辦理實為錯謬等語。
範公塘一帶石壩。
已閱多年。
現在壩基依然穩固。
若改用柴工。
偶遇風潮。
轉易汕刷。
自應仍用石壩為是。
此項石壩。
向來系用碎石。
沉入海邊。
疊出水面。
上以栅欄木櫃。
裝載碎石排列。
但碎石大小不等。
若僅以碎小石子。
抛入水中。
恐根腳不能堅實。
自當檢取較大石塊。
作為基址。
方能得力。
且用散碎石塊。
墊作壩基。
水底無所關束。
究未免易于沖刷。
不若将竹簍較前放大。
内裝石塊。
沉入海底。
壩基豈不更為牢固。
是否可以如此辦理。
着福崧于應行修築時。
酌量情形。
遵照妥辦。
至福崧于本年正月奏請陛見摺内。
朕批令略遲待數月。
現在将屆伏汛之時。
沿海塘工一切防護搶修。
均關緊要。
如該撫尚未起程。
此時且不必赴京。
俟伏秋大汛平穩後。
于十月間到京陛見。
亦無不可。
若該撫現在業已起身。
于途次接奉此旨。
亦不必轉回。
俟陛見後即速回浙省。
往返不過月餘。
于塘工防汛事宜。
盡可無誤也。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曰、吏部議駁廣西候補州同王撫棠。
題署太平府龍州同知一本、已依議行矣。
王撫棠、系試用州同。
即請補同知實缺。
未免過優。
吏部按例議駁。
所辦尚是。
但該員前于駁回阮光平表文一事。
不待禀知督撫。
即直捷辦理。
以佐貳下僚。
具此識見。
甚屬可嘉。
論其才具。
不特越升同知。
即超擢知府。
亦堪勝任。
原不必拘于資格。
第此時即将王撫棠升擢恐阮光平聞知、未免心生疑畏。
是以昨經郭世勳奏到。
止先令賞給大緞二匹。
以示嘉獎。
本日吏部議駁本上。
亦照簽批發。
着郭世勳、陳用敷、将此旨詳細傳示王撫棠。
惟當益加奮勉。
俟二三年後。
朕必加恩擢用也。
将此谕令知之。
○以編修王宗誠、為雲南鄉試正考官。
檢讨張鵬展、為副考官。
編修蔣攸铦、為貴州鄉試正考官。
檢讨錢開仕、為副考官。
○丙申。
上禦勤政殿聽政。
○谕、京師自春徂夏。
總未獲沛甘霖。
朕晝夜焦勞。
無時或釋。
去冬因雪澤較稀。
即于春間齋心祈禱。
而入夏以後。
望澤尤殷。
屢經敬謹籲求。
仍未能即施渥<雨澍>。
輾轉思維。
求所以不能感召之由。
而不可得。
至于夜不成寐。
昨本欲于二十八日禦門聽政時。
召見大學士九卿等面加咨詢。
交相循省。
今早适恭閱聖祖實錄。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
亦因天氣炎旱。
曾令九卿科道會議。
彼時九卿等、奏請清理庶獄。
而親祈之禮未及舉行。
現在恤刑一事朕不待九卿奏請。
早經降旨。
并截漕緩徵平粜煮赈等事。
無不次第加恩。
且朕曾于黑龍潭、覺生寺、拈香敬禱。
又令皇子等分詣行禮。
凡所以祈求甘澤者。
已無不備至。
因思乾隆二十四年。
京城亢旱。
六月初旬。
尚未得雨。
朕于十一日舉行大雩禮。
躬親步禱。
旋沛醲膏。
但維時朕年甫四旬有餘。
力能步行。
今春秋八十有二矣。
雖精神尚能如舊。
而步履未免稍艱。
即在宮内行走。
天色稍暗間或需人扶掖。
若必勉強步禱。
足力不支。
倘偶愆儀節。
轉不足以昭悫誠。
如本日召見諸臣内。
尚書常青、年甫八十。
精力素稱強健。
乃因跪聆谕旨。
為時未久。
竟至頭目眩暈。
須人掖出。
況朕年高于常青乎。
且朕雖未行大雩之禮。
而于設壇祈禱。
分遣皇子等恭詣行禮時。
朕每日夙興。
必于宮中升香天神地祇前默禱。
偶見雲氣往來。
必望空叩祝是朕雖未步禱。
而為民祈澤之誠。
實不敢一刻稍懈。
乃至三壇禮竣。
昊贶未昭。
夙夜焦思。
撫躬自省。
或緣政治有所缺失。
以緻未能感迓祥和。
但自古政治之失。
無如女谒宦寺、權臣、外戚諸大端。
現在宮中妃嫔四五人。
皆已年老。
且不能備位。
至于女樂。
自即位以來。
即不用。
其餘給使女子。
合之皇子皇孫等乳妪使婢。
統計不滿二百人。
為從來宮闱所未有。
至本朝閹寺。
祇供灑掃之役。
從不敢幹與政事。
近因約束更嚴。
稍有微愆。
即加斥責。
而伊等亦自覺愚蠢。
即尋常使令。
尚形竭蹷。
豈複能營私舞弊。
是以願充太監者日少。
當差竟緻乏人。
若雲權臣專政。
則更無其事。
朕乾綱獨攬。
太阿從不下移。
況現在内外大臣。
俱朕親加擢用。
不特不敢如前明之嚴嵩輩盜竊威柄。
朋比為奸。
即本朝康熙年間。
明珠、徐乾學等。
私相交結。
少通饋遺。
雍正年間。
及朕乾隆十年以前。
鄂爾泰、張廷玉等。
素知謹慎尚不免稍存門戶之見。
此時諸臣中。
亦無一略似彼二人者。
以言外戚。
則觀音保、為孝聖憲皇後之侄。
在散秩大臣上行走十有餘年。
甫得簡用
此等商卓忒巴皆系各該處呼圖克圖派出。
乃所派之人。
俱庸劣無能不能管事。
豈不贻誤軍需且據和琳奏查明乍丫、察木多、類烏齊三處、自康熙五十八年底定西藏。
均系達賴喇嘛所屬地方。
現在軍需緊要。
和琳到藏後。
自應即與達賴喇嘛商酌。
或慎選妥人。
量為更換。
實力經理。
不得仍前诿之各呼圖克圖。
以緻再有玩誤。
再聞和琳平素敬佛。
此次到藏時。
見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
自必照常瞻禮緻敬。
于佛法固當如此。
但聞向來駐藏大臣不谙大體。
往往因接見時瞻禮。
因而過于謙遜即與所屬無異。
一切辦事。
與噶布倫等視若平行。
授人以柄。
緻為伊等所輕。
諸事專擅。
并不關白大臣。
相習成風。
已非一日即如四十九年。
沙瑪爾巴、前往廓爾喀地方。
并未告知駐藏大臣。
請領路引。
前此達賴喇嘛、令丹津班珠爾、前赴廓爾喀講和。
駐藏大臣。
并未與聞。
其許銀贖地一節。
亦未先行關白。
而駐藏大臣等。
雖有所聞。
亦佯為不知。
此即噶布倫等專擅之明驗也。
鄂輝、和琳、均系欽差大臣。
除拜佛瞻禮之外。
其辦事原應與達賴喇嘛、班禅額爾德尼平等。
至噶布倫等。
即系屬員諸事自須禀命欽差辦理。
如伊犁将軍之統轄伊犁。
喀什噶爾參贊之統轄回疆。
方足以符體制而肅綱紀。
鄂輝、和琳在彼。
應乘此時。
加意整饬。
力矯從前積習。
俾噶布倫等。
鹹知天朝威令。
不敢心生玩忽。
庶事權歸一。
可期撫馭番民。
永綏衛藏。
又現在訊問仲巴呼圖克圖供稱。
上年九月内。
有把守營官寨之噶廈卓尼爾。
拏獲小娃子巴磉一名。
訊系沙瑪爾巴跟役。
聞得巴磉已解赴前藏等語。
巴磉系沙瑪爾巴跟役。
聽從指使。
現據仲巴呼圖克圖供。
已解赴前藏。
何以從前總未據鄂輝等奏及。
其巴磉一犯。
是否業經解赴前藏。
着即查明。
如已解到。
即委妥員迅速解京。
以備質訊。
○甲午。
豁除奉天錦縣、義州、乾隆五十五年分水沖沙壓地、一萬九千五百六十七畝有奇額賦。
○乙未。
谕軍機大臣等、據琅玕覆奏、範公塘石壩。
前請改用柴工。
辦理實為錯謬等語。
範公塘一帶石壩。
已閱多年。
現在壩基依然穩固。
若改用柴工。
偶遇風潮。
轉易汕刷。
自應仍用石壩為是。
此項石壩。
向來系用碎石。
沉入海邊。
疊出水面。
上以栅欄木櫃。
裝載碎石排列。
但碎石大小不等。
若僅以碎小石子。
抛入水中。
恐根腳不能堅實。
自當檢取較大石塊。
作為基址。
方能得力。
且用散碎石塊。
墊作壩基。
水底無所關束。
究未免易于沖刷。
不若将竹簍較前放大。
内裝石塊。
沉入海底。
壩基豈不更為牢固。
是否可以如此辦理。
着福崧于應行修築時。
酌量情形。
遵照妥辦。
至福崧于本年正月奏請陛見摺内。
朕批令略遲待數月。
現在将屆伏汛之時。
沿海塘工一切防護搶修。
均關緊要。
如該撫尚未起程。
此時且不必赴京。
俟伏秋大汛平穩後。
于十月間到京陛見。
亦無不可。
若該撫現在業已起身。
于途次接奉此旨。
亦不必轉回。
俟陛見後即速回浙省。
往返不過月餘。
于塘工防汛事宜。
盡可無誤也。
将此谕令知之。
○又谕曰、吏部議駁廣西候補州同王撫棠。
題署太平府龍州同知一本、已依議行矣。
王撫棠、系試用州同。
即請補同知實缺。
未免過優。
吏部按例議駁。
所辦尚是。
但該員前于駁回阮光平表文一事。
不待禀知督撫。
即直捷辦理。
以佐貳下僚。
具此識見。
甚屬可嘉。
論其才具。
不特越升同知。
即超擢知府。
亦堪勝任。
原不必拘于資格。
第此時即将王撫棠升擢恐阮光平聞知、未免心生疑畏。
是以昨經郭世勳奏到。
止先令賞給大緞二匹。
以示嘉獎。
本日吏部議駁本上。
亦照簽批發。
着郭世勳、陳用敷、将此旨詳細傳示王撫棠。
惟當益加奮勉。
俟二三年後。
朕必加恩擢用也。
将此谕令知之。
○以編修王宗誠、為雲南鄉試正考官。
檢讨張鵬展、為副考官。
編修蔣攸铦、為貴州鄉試正考官。
檢讨錢開仕、為副考官。
○丙申。
上禦勤政殿聽政。
○谕、京師自春徂夏。
總未獲沛甘霖。
朕晝夜焦勞。
無時或釋。
去冬因雪澤較稀。
即于春間齋心祈禱。
而入夏以後。
望澤尤殷。
屢經敬謹籲求。
仍未能即施渥<雨澍>。
輾轉思維。
求所以不能感召之由。
而不可得。
至于夜不成寐。
昨本欲于二十八日禦門聽政時。
召見大學士九卿等面加咨詢。
交相循省。
今早适恭閱聖祖實錄。
康熙二十一年六月。
亦因天氣炎旱。
曾令九卿科道會議。
彼時九卿等、奏請清理庶獄。
而親祈之禮未及舉行。
現在恤刑一事朕不待九卿奏請。
早經降旨。
并截漕緩徵平粜煮赈等事。
無不次第加恩。
且朕曾于黑龍潭、覺生寺、拈香敬禱。
又令皇子等分詣行禮。
凡所以祈求甘澤者。
已無不備至。
因思乾隆二十四年。
京城亢旱。
六月初旬。
尚未得雨。
朕于十一日舉行大雩禮。
躬親步禱。
旋沛醲膏。
但維時朕年甫四旬有餘。
力能步行。
今春秋八十有二矣。
雖精神尚能如舊。
而步履未免稍艱。
即在宮内行走。
天色稍暗間或需人扶掖。
若必勉強步禱。
足力不支。
倘偶愆儀節。
轉不足以昭悫誠。
如本日召見諸臣内。
尚書常青、年甫八十。
精力素稱強健。
乃因跪聆谕旨。
為時未久。
竟至頭目眩暈。
須人掖出。
況朕年高于常青乎。
且朕雖未行大雩之禮。
而于設壇祈禱。
分遣皇子等恭詣行禮時。
朕每日夙興。
必于宮中升香天神地祇前默禱。
偶見雲氣往來。
必望空叩祝是朕雖未步禱。
而為民祈澤之誠。
實不敢一刻稍懈。
乃至三壇禮竣。
昊贶未昭。
夙夜焦思。
撫躬自省。
或緣政治有所缺失。
以緻未能感迓祥和。
但自古政治之失。
無如女谒宦寺、權臣、外戚諸大端。
現在宮中妃嫔四五人。
皆已年老。
且不能備位。
至于女樂。
自即位以來。
即不用。
其餘給使女子。
合之皇子皇孫等乳妪使婢。
統計不滿二百人。
為從來宮闱所未有。
至本朝閹寺。
祇供灑掃之役。
從不敢幹與政事。
近因約束更嚴。
稍有微愆。
即加斥責。
而伊等亦自覺愚蠢。
即尋常使令。
尚形竭蹷。
豈複能營私舞弊。
是以願充太監者日少。
當差竟緻乏人。
若雲權臣專政。
則更無其事。
朕乾綱獨攬。
太阿從不下移。
況現在内外大臣。
俱朕親加擢用。
不特不敢如前明之嚴嵩輩盜竊威柄。
朋比為奸。
即本朝康熙年間。
明珠、徐乾學等。
私相交結。
少通饋遺。
雍正年間。
及朕乾隆十年以前。
鄂爾泰、張廷玉等。
素知謹慎尚不免稍存門戶之見。
此時諸臣中。
亦無一略似彼二人者。
以言外戚。
則觀音保、為孝聖憲皇後之侄。
在散秩大臣上行走十有餘年。
甫得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