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八十六

關燈
犯停決官犯三人。

    服制斬犯十三人。

    雲南絞犯八人。

    貴州絞犯九人。

    餘七十四人予勾。

     ○谕、本日召見新調貴州按察使顧長绂、詢其祖母年已七十九歲。

    伊母年近七旬。

    貴州道路較遠。

    難以就養。

    顧長绂着調補浙江按察使。

    其貴州按察使員缺、即着姜開陽補授。

     ○又谕、據嵩椿奏、舊有瘡疾複發。

    不惟不能乘騎。

    步履亦覺痛楚。

    懇請解任回京調理等語。

    盛京将軍。

    職任最關緊要。

    現屆打牲備祀之時。

    嵩椿既已抱病。

    即照所請、準其來京。

    俟陛見後再降谕旨。

    盛京将軍員缺。

    着琳甯調補。

    琳甯接任。

    俟打牲備祀、一切事務完竣。

    遵照從前所降谕旨。

    來京陛見。

    琳甯所遺吉林将軍員缺。

    着恒秀調補。

    恒秀接奉此旨。

    即将将軍印信。

    交該處副都統暫行署理。

    恒秀速即來京。

     ○予故多羅貝勒宗室綿從緻祭如例。

     ○壬午。

    上禦依清曠勾到四川情實罪犯。

    停決斬犯七人。

    絞犯十五人。

    餘一百五十一人予勾。

     ○谕、朕偶閱嘉靖年間所刻文獻通考。

    其序文内。

    有命司禮監重刻以傳之語。

    文獻通考一書。

    于列代制度典章。

    采摭綜核。

    镂闆以傳。

    原屬表章之道。

    但自應交與儒臣詳校精核。

    付諸梨棗。

    庶于稽古崇文。

    較有禆益。

    乃竟付諸奄<監-皿豆>之手。

    率行承辦。

    書内句讀、及所别四聲。

    多有舛誤。

    即此可見嘉靖年間。

    惟知溺志焚修。

    耽心齋醮。

    于政治朝綱。

    廢弛不講。

    此書自不值特加論說。

    重為駁正。

    着将此旨錄存首冊。

    以示朕崇實黜浮至意。

     ○谕軍機大臣等、據惠齡奏、親赴登州一帶嚴查。

    并往勞山訪察。

    實無要犯段文經藏匿。

    茲複由青州各海口遍加偵緝。

    亦無段文經。

    及其徒弟蹤迹等語。

    看來段文經自滋事逃竄後。

    或竟早伏冥誅。

    迄今已曆多年。

    一時難以根緝。

    但恐同黨藏匿。

    日久複出。

    亦未可定。

    着傳谕直隸河南山東各督撫。

    不動聲色。

    密饬所屬。

    留心偵緝。

    毋得視為海捕具文。

    久而生懈。

    以緻要犯始終漏網。

     ○命工部左侍郎鄒奕孝提督山東學政。

     ○癸未。

    谕軍機大臣等、據明亮奏。

    審訊遣犯王子重等傳習邪教。

    潛通信息一摺。

    所奏總不明白。

    已于摺内批示。

    并将明亮交部嚴察議奏矣。

    此案現據明興同日奏到、嚴訊邪教人犯。

    于劉照魁所供屈進河、宋明、申文成外。

    又究出讨封全仕名号之龐行忠等共九犯。

    俱即審明正法。

    并傳齊各遣犯。

    目睹行刑。

    俾該犯等共知警戒。

    乃明亮查辦此案。

    止将王子重、詹清真、派員解京。

    而于該首犯等如何傳教收徒。

    及往來通信之處。

    并未研訊明确。

    得有頭緒。

    且王子重等、俱系邪教案内發遣該處為奴之犯。

    到配後、又複通信匪徒。

    交結往來。

    種種不法。

    明亮平日不能嚴加防範。

    稽查管束。

    自有應得之咎。

    乃祗稱漫無覺察實屬疎忽。

    并未自行請罪。

    明亮何以糊塗若此。

    着再傳旨嚴行申饬。

    仍着将該處遣犯、逐加嚴究。

    有無傳教通信。

    及求給名号等事。

    務得實情。

    從嚴辦理。

    毋任稍有狡展。

    将此傳谕明亮、并谕明興知之。

     ○軍機大臣議覆、陝甘總督勒保青海辦事大臣奎舒等奏、請将循化、貴德、兩處生熟各番。

    統歸西甯辦事大臣兼管。

    嗣後番地應納番糧。

    及與漢民交涉命盜案件。

    仍歸循化、貴德、文員。

    照例辦理。

    由該管上司核轉。

    會同題咨完結。

    其番子搶掠蒙古之案。

    徑由西甯辦事大臣。

    就近緝拏。

    應如所請。

    但熟番内、向設有千戶百戶鄉約管轄。

    而生番并無頭目。

    其應如何設立之處。

    仍令該督等、再行悉心籌酌。

    會議具奏。

    至千戶百戶等頭目内。

    果有奮勉緝賊之人。

    應令奎舒奏明。

    賞戴籃翎。

    以示鼓勵。

    此後蒙古等不能自行拏獲贓賊。

    事後指為外來番賊。

    呈報緝拏者。

    概不與之辦理。

    再查西甯鎮總兵。

    駐劄同城。

    嗣後如有案情稍大。

    需派官兵之事。

    應令西甯辦事大臣酌量檄調。

    從之。

     ○甲申。

    上禦依清曠。

    勾到廣東、廣西、情實罪犯。

    停決廣東斬犯四人。

    絞犯十人。

    廣西斬犯四人。

    絞犯三人。

    餘一百十六人予勾。

     ○谕、各省秋審情實人犯。

    解審後、仍發回各州縣監禁。

    中途每緻脫逃。

    曾降旨将應入情實要犯。

    概留司監。

    以免疎脫。

    嗣因保甯、李世傑、及禦史劉紹錦、紛紛條奏。

    以留禁司監人犯衆多。

    恐緻滋事。

    經軍機大臣會同刑部、分别條款議奏。

    擇其案情重大者。

    在司監收禁。

    其尋常案犯。

    仍令發回原監。

    乃定例未及數年。

    雲南寶甯縣斬犯蕭光祖、即于解審發回後。

    在邱北縣地方脫逃。

    可見更定新例。

    究未妥善。

    所雲留禁司監人犯過多。

    自知必死。

    恐緻商同越獄之說。

    不過藉詞推卸。

    試思各省司監。

    必在省城。

    牆垣堅固。

    禁卒衆多。

    臬司為總理刑名大員。

    并無别項要務。

    親加督察。

    嚴密巡查。

    原不緻有意外疎虞之事。

    今不收禁司監。

    往返遞解。

    距省較遠州縣。

    多有至千餘裡者。

    長途解送。

    要犯乘間脫逃。

    勢所必至。

    倘不急為更正。

    留禁司監。

    使此等桀骜兇徒。

    得以稽誅漏網。

    更複成何事體。

    且省城為督撫大員駐劄之地。

    若司監重犯。

    尚不能留心防範。

    又安用此督撫臬司為耶。

    嗣後各省秋審情實人犯。

    解審後、俱即留于司監羁禁。

    不必發回各州縣。

    并着該督撫就近派撥本标、及城守營兵丁、幫同巡邏。

    責成按察使。

    督率兵役實力稽查。

    倘有疎虞。

    必将該督撫臬司一體治罪。

    決不稍為寬貸。

     ○又谕曰、台斐音奏、錦州所屬于家屯、霍家台等處。

    于九月初一日猝被風雹。

    刮倒旗民房屋。

    壓斃人口。

    損壞禾稼。

    所有被災旗民。

    業經捐赀掩埋。

    并開倉查照人口。

    散給一月口糧等語。

    錦州地方。

    偶被風災。

    旗民俱有受傷。

    禾稼間有損壞。

    殊堪轸念。

    該副都統務須會同将軍府尹等、督率地方官詳悉查勘。

    實力撫恤。

    俾旗民得資接濟。

    無使一夫失所。

    其被災地畝、倒壞房間。

    并着查明咨部辦理。

     ○谕軍機大臣等、本日勾到廣東省秋審情實人犯内、周潤潮一起。

    系調戲小功服兄之妾何氏。

    緻令羞忿自盡。

    閱其情節。

    周閏潮始以何氏年久無孕之言戲問。

    繼以想必伊兄沒用為詞。

    向其亵狎。

    何氏即行嚷罵。

    經伊夫詢知緣由。

    告知伊父周益勳。

    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