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七十
關燈
小
中
大
齊河、德州等各州縣。
因夏秋雨水較多。
河流漲發。
田禾被淹。
緻成偏災。
節經降旨、令該撫實力撫恤。
分别蠲緩。
并撥帑截漕。
一體赈濟。
毋使一夫失所。
第念今春正赈已畢。
青黃不接之時。
小民生計維艱。
口食恐不無拮據。
着再加恩、将平原、禹城、齊河、德州、長清、德平、濟陽、臨邑、陵縣、聊城、茌平、高唐、堂邑、館陶、清平、莘縣、冠縣、恩縣、博平、範縣、臨清、邱縣、夏汁、武城、商河、濱州、樂陵等二十七州縣。
并坐落衛地。
被災九分極次貧民。
于正赈之外。
加赈兩個月。
其七分八分極次貧民。
俱展赈一月。
以資接濟。
至被災五分六分、及勘不成災之區。
仍着該督察看情形。
或酌借口糧籽種。
或減價平粜。
分别酌辦。
該撫務須督饬所屬。
實心經理。
俾災黎均沾渥澤。
以副朕惠愛闾閻。
敷錫春祺至意。
該部即遵谕行。
庚辰。
上詣南郊齋宮齋宿。
○辛巳。
祈谷于上帝。
上親詣行禮。
○壬午。
世祖章皇帝忌辰。
遣官祭孝陵。
○上詣雍和宮行禮。
○谕、據勒保奏、平涼縣民陳世道、現年一百一歲。
懇請旌表等語。
陳世道壽逾百齡。
精神矍铄。
洵為昇平人瑞。
所有應行賞赉、及建坊旌表之處。
着該部照例辦理。
○癸未。
谕曰、梁肯堂奏、蠡縣耆民沈良柱等、俱年跻九袠。
五世同堂。
懇請賞赉等語。
沈良柱、馮之真、王雙才、王又楚、郝子成、魏贊、楚光宗、王文正、俱年臻耄耋。
繞膝曾元。
洵為熙朝盛事。
所有應行賞赉之處。
該部察例辦理。
又谕曰、惠齡奏、壽光縣耆民胡恭等、年逾百齡。
懇恩旌表等語。
胡恭、趙之曾、楊鴻庵、均壽過期頤。
精神矍铄。
洵屬昇平人瑞。
所有應行賞赉、及建坊旌表之處。
着該部察例具奏。
○又谕曰、秦承恩奏、大荔縣民張之璋等八家。
均系五世同堂。
其壽婦胡馮氏、現年一百三歲。
又三水縣民趙邦傑、十世同居。
請予賞赉旌表等語。
張之璋等、或昌贻五世。
算紀百齡。
或十葉同居。
一門聚慶。
詢屬昇平嘉瑞。
所有應行錫赉、及建坊旌表之處。
着該部分别察例辦理。
○甲申。
享太廟。
遣怡親王永琅、恭代行禮。
○遣官祭太歲之神。
○上詣大高殿行禮。
禦紫光閣。
賜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大臣、及哈薩克、杜爾伯特、土爾扈特、朝鮮、暹羅、緬甸國、使臣等宴。
并賞赉有差。
○禦重華宮。
召大學士、及内廷翰林等茶宴。
以洪範九五福之一曰壽聯句。
谕、前命軍機大臣議覆浙江提督陳傑條奏、選拔千把外委。
應按照總督提督駐劄地方。
就近考驗一摺。
行令兩江等處。
各就該省營伍道裡情形。
悉心妥議具奏。
彼時朕以此等微末弁兵。
分隸各提鎮标營管轄。
其有距總督駐劄地方較遠者。
于選拔時。
必須前赴總督衙門考驗。
恐資斧維艱。
且往返轉需時日。
是以谕令該督等、将隔省各标營。
如何就近令提督總兵自行考拔之處。
酌定章程。
另行核辦。
原為體恤末弁起見。
嗣據兩江湖廣閩浙等省。
陸續奏到。
情形各有不同。
茲福康安奏、千把二項。
職分較大。
所得養廉。
較諸文員中州判縣丞為加優。
一加拔補。
即可食廉。
赴考不虞拮據。
嗣後各營千把缺出。
請循照舊例。
仍送總督考拔。
其外委及額外外委缺出。
各歸就近考拔等語。
所議甚是。
千把職任雖微。
但一經拔補。
将來即可膺都司守備之選。
若本營鎮将考送、或有不公。
提督瞻顧情面。
不行駁饬。
适足以啟幸進諸弊。
即總督巡閱時複行考驗。
查出徇情弊窦。
參革示懲。
而該弁業已拔補有年。
于營伍操防。
不無贻誤。
轉非慎重戎行之道。
即如前年福康安參奏、總兵葉至剛濫送兵丁呂豪一案。
是其明證。
嗣後直省提鎮協營。
遇有千把缺出。
仍由提督轉送總督考試拔補。
其外委及額外外委。
例無養廉。
所得饷銀。
亦屬無幾。
恐其憚于遠涉。
隳其上進之心。
着照福康安所議行。
該部知道。
又谕、向來各省遇有壽民年逾百歲。
及五世同堂。
應行旌表賞赉之處。
俱系照例具題。
嗣因朕得有五代元孫。
上年又系朕八旬壽辰。
中外臣民。
同深歡忭。
是以各督撫于所屬民人内。
見有年登耄耋。
膝繞曾元者。
具摺入告。
以為昇平盛事。
然在上年奏報則可。
此後仍當照例具題辦理。
朕從不侈言祥瑞。
崇尚虛文。
總期時和年豐。
天下共享盈甯之福。
斯實為庥徵上瑞。
如不過皓首龐眉。
含饴衍慶。
固屬闾閻佳事。
而朕廑念黎元。
時深願望者。
實在彼而不在此也。
嗣後各省有百歲耆民、及五世同堂等事。
着各該督撫仍照向例具題。
給予旌賞。
不必專摺奏請。
所有本日穆和蔺奏、汜水縣民李汝霖、封邱縣民張廷照、長麟奏銅山縣民王進公、福崧奏、烏程縣民翁尚英、臨海縣民侯介福、瑞安縣民蔡次玉等。
即着該部照例辦理。
谕軍機大臣等、據福康安等奏、
因夏秋雨水較多。
河流漲發。
田禾被淹。
緻成偏災。
節經降旨、令該撫實力撫恤。
分别蠲緩。
并撥帑截漕。
一體赈濟。
毋使一夫失所。
第念今春正赈已畢。
青黃不接之時。
小民生計維艱。
口食恐不無拮據。
着再加恩、将平原、禹城、齊河、德州、長清、德平、濟陽、臨邑、陵縣、聊城、茌平、高唐、堂邑、館陶、清平、莘縣、冠縣、恩縣、博平、範縣、臨清、邱縣、夏汁、武城、商河、濱州、樂陵等二十七州縣。
并坐落衛地。
被災九分極次貧民。
于正赈之外。
加赈兩個月。
其七分八分極次貧民。
俱展赈一月。
以資接濟。
至被災五分六分、及勘不成災之區。
仍着該督察看情形。
或酌借口糧籽種。
或減價平粜。
分别酌辦。
該撫務須督饬所屬。
實心經理。
俾災黎均沾渥澤。
以副朕惠愛闾閻。
敷錫春祺至意。
該部即遵谕行。
庚辰。
上詣南郊齋宮齋宿。
○辛巳。
祈谷于上帝。
上親詣行禮。
○壬午。
世祖章皇帝忌辰。
遣官祭孝陵。
○上詣雍和宮行禮。
○谕、據勒保奏、平涼縣民陳世道、現年一百一歲。
懇請旌表等語。
陳世道壽逾百齡。
精神矍铄。
洵為昇平人瑞。
所有應行賞赉、及建坊旌表之處。
着該部照例辦理。
○癸未。
谕曰、梁肯堂奏、蠡縣耆民沈良柱等、俱年跻九袠。
五世同堂。
懇請賞赉等語。
沈良柱、馮之真、王雙才、王又楚、郝子成、魏贊、楚光宗、王文正、俱年臻耄耋。
繞膝曾元。
洵為熙朝盛事。
所有應行賞赉之處。
該部察例辦理。
又谕曰、惠齡奏、壽光縣耆民胡恭等、年逾百齡。
懇恩旌表等語。
胡恭、趙之曾、楊鴻庵、均壽過期頤。
精神矍铄。
洵屬昇平人瑞。
所有應行賞赉、及建坊旌表之處。
着該部察例具奏。
○又谕曰、秦承恩奏、大荔縣民張之璋等八家。
均系五世同堂。
其壽婦胡馮氏、現年一百三歲。
又三水縣民趙邦傑、十世同居。
請予賞赉旌表等語。
張之璋等、或昌贻五世。
算紀百齡。
或十葉同居。
一門聚慶。
詢屬昇平嘉瑞。
所有應行錫赉、及建坊旌表之處。
着該部分别察例辦理。
○甲申。
享太廟。
遣怡親王永琅、恭代行禮。
○遣官祭太歲之神。
○上詣大高殿行禮。
禦紫光閣。
賜蒙古王、貝勒、貝子、公、額驸、台吉、大臣、及哈薩克、杜爾伯特、土爾扈特、朝鮮、暹羅、緬甸國、使臣等宴。
并賞赉有差。
○禦重華宮。
召大學士、及内廷翰林等茶宴。
以洪範九五福之一曰壽聯句。
谕、前命軍機大臣議覆浙江提督陳傑條奏、選拔千把外委。
應按照總督提督駐劄地方。
就近考驗一摺。
行令兩江等處。
各就該省營伍道裡情形。
悉心妥議具奏。
彼時朕以此等微末弁兵。
分隸各提鎮标營管轄。
其有距總督駐劄地方較遠者。
于選拔時。
必須前赴總督衙門考驗。
恐資斧維艱。
且往返轉需時日。
是以谕令該督等、将隔省各标營。
如何就近令提督總兵自行考拔之處。
酌定章程。
另行核辦。
原為體恤末弁起見。
嗣據兩江湖廣閩浙等省。
陸續奏到。
情形各有不同。
茲福康安奏、千把二項。
職分較大。
所得養廉。
較諸文員中州判縣丞為加優。
一加拔補。
即可食廉。
赴考不虞拮據。
嗣後各營千把缺出。
請循照舊例。
仍送總督考拔。
其外委及額外外委缺出。
各歸就近考拔等語。
所議甚是。
千把職任雖微。
但一經拔補。
将來即可膺都司守備之選。
若本營鎮将考送、或有不公。
提督瞻顧情面。
不行駁饬。
适足以啟幸進諸弊。
即總督巡閱時複行考驗。
查出徇情弊窦。
參革示懲。
而該弁業已拔補有年。
于營伍操防。
不無贻誤。
轉非慎重戎行之道。
即如前年福康安參奏、總兵葉至剛濫送兵丁呂豪一案。
是其明證。
嗣後直省提鎮協營。
遇有千把缺出。
仍由提督轉送總督考試拔補。
其外委及額外外委。
例無養廉。
所得饷銀。
亦屬無幾。
恐其憚于遠涉。
隳其上進之心。
着照福康安所議行。
該部知道。
又谕、向來各省遇有壽民年逾百歲。
及五世同堂。
應行旌表賞赉之處。
俱系照例具題。
嗣因朕得有五代元孫。
上年又系朕八旬壽辰。
中外臣民。
同深歡忭。
是以各督撫于所屬民人内。
見有年登耄耋。
膝繞曾元者。
具摺入告。
以為昇平盛事。
然在上年奏報則可。
此後仍當照例具題辦理。
朕從不侈言祥瑞。
崇尚虛文。
總期時和年豐。
天下共享盈甯之福。
斯實為庥徵上瑞。
如不過皓首龐眉。
含饴衍慶。
固屬闾閻佳事。
而朕廑念黎元。
時深願望者。
實在彼而不在此也。
嗣後各省有百歲耆民、及五世同堂等事。
着各該督撫仍照向例具題。
給予旌賞。
不必專摺奏請。
所有本日穆和蔺奏、汜水縣民李汝霖、封邱縣民張廷照、長麟奏銅山縣民王進公、福崧奏、烏程縣民翁尚英、臨海縣民侯介福、瑞安縣民蔡次玉等。
即着該部照例辦理。
谕軍機大臣等、據福康安等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