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三

關燈
布噜特比圖裡拜病故等語。

    圖裡拜、前于緝拏布噜特賊匪時。

    曾經帶道出力。

    且于一切委派事件。

    亦屬奮勉。

    今伊病故。

    殊堪憫恻。

    着加恩将圖裡拜翎頂。

    賞給伊子胡噜拜戴用。

    以示眷念之意。

     ○谕軍機大臣曰、伍拉納奏、籌議閩浙兩省戰巡等船。

    分别留改一摺。

    此事前經福康安奏稱、外洋戰船。

    大小不一。

    各就海道情形。

    均勻配造。

    實為緩急足備。

    應請均仍其舊。

    無庸改造。

    以免更張。

    朕以該督所奏。

    俱系實在情形。

    當即明降谕旨。

    通谕沿海各督撫。

    一體确切查明。

    遵照妥辦。

    夫海洋風帆順利。

    營船商船。

    俱可行走迅捷。

    原無笨重靈便之分。

    若風水頂逆。

    即商船亦不免随波蕩漾。

    人力難施。

    至于巡洋緝盜。

    全在弁兵等奮勇追捕。

    并不關船隻之大小也。

    想伍拉納尚未接奉此旨。

    故于閩省戰巡各船。

    奏請毋庸遽議更改。

    而于浙省之雙篷<舟古>船。

    仍請屆期拆造。

    着傳谕伍拉納、即當遵照前旨。

    所有閩浙兩省戰巡及漿橹各船。

    均可毋庸改造。

    惟當嚴饬水師弁兵等。

    于平日認真操練。

    出入風濤。

    務期帆舵得力。

    而駕駛巡洋時。

    遇有盜船。

    益當實力追捕。

    不可稍有退怯。

    以期永戢盜風。

    方為妥善。

     ○又谕、據步軍統領衙門奏、湖北應城縣已革武生李杜、控告倉書陳開雨、蕭有成等。

    科派買谷。

    浮收錢米。

    又派令村民歛錢買馬。

    折收草費各款。

    事關蠹書骫法殃民。

    如果所控屬實。

    恐該縣亦有通同染指情弊。

    不可不嚴行訊究。

    倘系李杜、因革退武生挾嫌捏控。

    亦當審明治罪。

    以儆刁風。

    着傳谕吉慶、王昶、于湖南審案完竣。

    即取道湖北。

    就近提集人證将此案實在情節。

    秉公确訊。

    定拟具奏。

     ○盛京将軍宗室嵩椿等奏、盛京所屬各城。

    旗倉、原貯額谷二十萬石。

    民倉、原貯額谷五十二萬石。

    近年該處歉收。

    除赈貸并節年蠲緩。

    共計旗倉現存米二萬四千石有奇。

    民倉二十八萬一千石有奇。

    缺額甚多。

    不足以資緩急。

    今歲瀕河窪地。

    雖間被淹浸。

    其餘高阜地畝。

    均屬豐收。

    應及時買補。

    以足原額。

    但缺額過多。

    恐一時全行購買。

    米價驟昂。

    請今年于盛京戶部庫項内。

    支給旗倉先買三萬石。

    于州縣徵收地丁銀兩内。

    支給民倉先買五萬石。

    各按市價均限冬季内買補還倉。

    其餘缺額。

    俟來秋再行采買。

    報聞。

     ○是日起。

    上以孟冬享太廟。

    齋戒三日。

     ○乙巳。

    谕、都察院奏、六科給事中十五道禦史。

    所辦案件。

    俱系筆帖式代為呈畫。

    惟京畿道辦理案件。

    偶有上堂之時。

    其餘六科。

    并不進署。

    其十四道、雖同京畿道進署。

    并不上堂。

    舒常到任一載。

    認識尚未周遍。

    茲奉新例。

    漢科道截取道府。

    均應出具考語。

    京察屆期。

    并須甄别賢否。

    若一年之内。

    不過見面數次。

    優劣究未深知。

    請嗣後十五道、六科、分日進署上堂等語。

    此奏想系舒常一人主見。

    所言卻是。

    向來科道、俱歸都察院衙門統屬。

    其京察保送等事。

    皆由該堂官考核。

    近又降旨、将科道俸滿四年者。

    截取道府。

    其堪勝外任與否。

    亦責成該堂官出具考語。

    核實保送。

    是都禦史之與科道。

    考核攸關。

    即不得循俗例。

    謂之有統無屬。

    且俗例乃明朝惡習相沿。

    會典本無也。

    若并不上堂見面。

    認識尚難周遍。

    其才具優绌。

    更無從知其底蘊。

    從前雍正年間。

    六科統歸都察院。

    彼時給事中禦史等。

    紛紛陳奏。

    互相争執。

    仰蒙皇考降旨嚴饬。

    始行更定。

    今科道等、既由都察院堂官出考。

    自應照舒常等所奏。

    分日進署。

    上堂接見辦事。

    至于科道、本有奏事之責。

    如遇民生國計所關。

    原許其條陳利弊。

    即如本日給事中李翮、參奏韓鑅之子。

    假借籍貫。

    并停止吏員分發一事。

    朕以其所言尚是。

    即交部議奏。

    倘或内外大臣、及都察院堂官舒常等。

    果有不公不法之事。

    科道等亦可列之彈章。

    所言若是。

    朕尚當加之優獎。

    将被劾者治以應得之罪。

    并不因有上堂接見之例。

    遂緻壅塞言路。

    若科道等、因更定此例後。

    有複行渎奏。

    自争身分者。

    必當重治其罪。

    或以此奏系舒常主見。

    将來藉端糾劾。

    意圖報複。

    亦斷難逃朕洞鑒也。

    舒常等所奏。

    着依議。

     ○給事中李翮參奏、侍郎韓鑅之子韓樹猷。

    冒籍順天。

    充當胥役。

    加捐府經曆。

    分發浙江。

    得旨、所奏是。

    韓鑅原籍貴州。

    且身為侍郎大員。

    何以伊子韓樹猷。

    假借順天籍貫。

    充當吏胥。

    着該侍郎即據實明白回奏。

    所有此項吏員人等。

    應行停其加捐分發之處。

    着該部核議具奏。

     ○以故喀爾喀紮薩克和碩親王貢楚克紮布子達爾瑪錫裡、襲爵。

     ○丙午。

    孝敬憲皇後忌辰。

    遣官祭泰陵。

     ○谕軍機大臣曰、托倫奏、玉山縣城垣。

    自乾隆八年以後。

    迄今并未興修。

    城身間有臌裂塌陷。

    其城樓水洞石墈。

    亦皆坍卸。

    均應及時修葺。

    委員勘估。

    實需銀一萬三千七百四十餘兩等語。

    玉山縣城垣。

    日久未修。

    間有坍塌。

    自應量為修理。

    以肅觀瞻。

    今據托倫委員勘估。

    雖于摺内聲明。

    會同孫士毅合詞具奏。

    但孫士毅甫經到任。

    江西是其所轄。

    或于今冬明春無事之時。

    應前往江西查閱地方。

    着傳谕孫士毅。

    即于查閱之便。

    就近赴玉山勘明。

    會同确切核估。

    妥行辦理。

     ○軍機大臣議奏、湖南學政張姚成奏、考試童生。

    向有派保認保之名。

    嗣後派保。

    應責令各教官遵例挨派。

    毋任童生私自認識。

    而挨派之後。

    該學政仍不時加意周防。

    勿緻童生賄囑滋弊。

    至傳遞文字。

    即多系巡邏之役。

    串通書吏。

    假借稽查為名。

    轉為接遞。

    嗣後應令該學政親自督同提調、及巡捕各官。

    上下巡察。

    并将書辦衙役。

    于未經出題之先。

    概行封鎖。

    至武生充伍食糧。

    往往以貧窮武生、咨充塞責。

    嗣後咨送武生。

    應揀年力強壯、技藝較優者。

    咨營充補。

    既經發營。

    并饬令營員、時加訓誨。

    倘有始勤終怠者。

    不但革去名糧。

    即武生一并移咨黜革。

    其在營出力各生。

    漸次考拔。

    更足以示策勵。

    其未經挑撥之武生。

    仍着該學政嚴饬教官、留心查察。

    且并饬各省學政。

    一體遵照辦理。

    應如所請。

    從之。

     ○以故質莊親王永瑢子綿慶、照例襲爵。

     ○是月。

    欽差總管内務府大臣伊齡阿奏、會勘九關台。

    關門地勢情形。

    前因大淩河水勢漫溢。

    公廨兵房。

    盡被沖坍。

    拟改移六台設關。

    以重防守。

    今詳細查勘。

    與其移改他處。

    莫若仍于該關就近。

    擇高阜處所。

    遵依舊制。

    建立關口。

    既與客商旗民稱便。

    而九關台名目。

    亦可仍存其舊。

    從之。

     ○原任山東巡撫覺羅長麟奏、曹單二縣。

    承辦河工歲料。

    仿照豫省章程。

    官為采買。

    應幫運價。

    于曹單二縣徵還十分之五。

    其餘五分。

    于曹州府屬各州縣。

    均勻攤徵。

    從之。

     ○又奏、通省牽算收成、實在七分有餘。

    至涸出地畝。

    現已播種。

    間有積淤未涸。

    俟晴曝數日。

    亦可一律翻犁。

    惟沿河兩岸。

    尚有未涸地畝。

    現委員多用混江犁。

    趕緊疏消。

    得旨、一切勉為。

    毋為空言。

     ○四川總督保甯覆奏、近閱将軍鄂輝所奏藏中一切情形。

    将達賴喇嘛之兄弟。

    并商卓特巴等。

    解送京城從此藏地肅清。

    一勞永逸。

    且鄂輝向來辦事。

    精細謹慎。

    到藏數月。

    頗洽人心。

    此事諒必易于辦理。

    不緻掣肘。

    得旨、所辦甚好。

    可無他慮矣。

    不料其能如此。

    又得一好大臣心甚欣慰。

     ○江南蘇松鎮水師總兵魏轍奏、本标四營額設<舟曾>船沙哨等、于内外巡洋。

    均适其用。

    并不敢雇募民船。

    以緻舵手生疎。

    有虛水務。

    得旨、以實為之。

    毋為空言。

     ○台灣鎮總兵奎林、按察使萬鐘傑等奏、台灣向來所出稻谷。

    原較内地充裕。

    糧價甚賤。

    自林爽文滋擾。

    民多失業。

    米價昂貴。

    于五十三年平定。

    百姓陸續歸耕。

    糧價日減。

    至地方官每月所報糧價。

    雖與市價相符。

    仍不免豫為采買地步。

    冒昧開報。

    惟有細心體察。

    不使稍有混冒。

    得旨、何處無弊。

    查之以實可也。

     ○陝西延綏鎮總兵瑪爾洪阿奏、查閱營伍情形。

    得旨、以實為之。

    不可虛應故事。

     ○貴州提督彭廷棟奏、巡閱營伍事宜。

    得旨、以實力為之。

    毋為虛言。

     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三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