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六十三

關燈
閱看。

    先令據供嚴訊。

    并令江蘭押解甘定進、及郭德美一犯。

    速赴東省交與胡季堂等、将案内各情節。

    逐一徹底訊問。

    據實具奏。

    勿得稍有徇隐。

     ○以告退奉國将軍綿俊子奕澤襲職。

     ○壬寅。

    谕曰、畢沅奏、湖北江夏縣職員莫廷模、現年八十四歲。

    通城縣壽婦金張氏、現年八十五歲。

    俱五世同堂。

    請照例錫赉等語。

    莫廷模等、年逾八旬。

    曾元衍慶。

    洵稱盛世嘉徵。

    所有賞赉之處。

    該部察例具奏。

     ○谕軍機大臣等、據金簡奏、黎維祁屬下安南人阮廷沛等三十八名。

    眷口四十三名。

    共八十一名口。

    情願回國。

    具呈懇請代奏等語。

    伊等父母妻子。

    皆在安南志切懷歸。

    情殊可憫。

    自應準其回國。

    俾遂其鄉土之思。

    已另降谕旨。

    傳谕福康安等矣。

    所有伊等回國。

    沿途經過地方。

    自當派委員弁護送。

    但隻須酌量給予飯食住宿。

    一切應付。

    更不必似随同黎維祁來京時、從優辦理矣。

    至阮廷沛等到武昌後。

    或由水程前進或由陸路行走。

    孰為簡便。

    并着該督撫等酌量妥辦。

    俟送至廣西境内即交陳用敷妥為照料出關。

    令其歸國。

    除就近傳知順天府外。

    将此谕令沿途各督撫知之。

     ○又谕、前據孫士毅奏、川省安插交夷高春旺等、懇求回國。

    業經準其所請。

    并令江浙各省。

    向該省分置夷人。

    一體詢問矣。

    茲據金簡具奏、黎維祁屬下安南人阮廷沛等三十八名眷口四十三名。

    共八十一名口。

    情願率同眷口返國。

    具呈懇請代奏。

    伊等情切懷歸。

    殊為可憫。

    自應準令回國。

    以遂其故土之思。

    已傳谕沿途督撫。

    量為照料。

    送回安南。

    并着福康安、先向阮光平告知、以阮廷沛等呈請回國。

    蒙大皇帝恩準遣歸。

    伊等到安南後。

    即交該國王管束。

    國王寵膺藩服。

    撫有安南。

    阮廷沛等既情願挈眷回國。

    自應安分守法。

    不敢别滋事端國王亦必善為撫綏。

    不存歧視。

    倘或伊等私帶黎維祁書信。

    藉端煽惑着國王留心詳查即可自行懲治。

    不必因系天朝遣回之人。

    稍存顧忌亦不必具表奏聞。

    此皆大皇帝體恤恩慈。

    代為籌慮。

    實為無微不到。

    如此明切曉谕。

    俾阮光平知天朝寬大深仁自必倍深感戴也。

     ○癸卯。

    上詣大高殿、壽皇殿、行禮。

     ○還宮。

     ○谕曰、梁肯堂奏、山海關等處駐防兵丁。

    每年支放兵米。

    向在奉天永平等屬動支采買。

    今應備五十六年兵米。

    因奉天省連年撥赈。

    存倉米石不敷。

    而永平府各屬。

    又偶因被水歉收。

    未能采買。

    即屯糧亦應蠲緩。

    難以通撥。

    請即在通北兩倉。

    賞撥米石内支領等語。

    着照所請。

    所有山海關歲需兵米一萬七千七百餘石。

    永軍廳、永協、需米三千七百石。

    冷口、需米二千二百六十石。

    即在賞撥通北兩倉米内。

    照數支領。

    以濟兵食。

     ○又谕曰、書麟奏、甄别續到舉班人員一摺。

    照例将才具出衆之員。

    以兩字相兼之缺補用。

    其才具稍次。

    及短于肆應者。

    分别以專難專沖一字之缺。

    及專簡無字之缺補用等語。

    此例未為允協。

    向來大挑一等舉人。

    分發各省。

    以知縣試用。

    并令督撫等察其才具。

    嚴加甄别。

    原為慎重地方起見。

    不得以庸劣之員。

    濫竽贻誤。

    其人果能勝民社之責。

    自應補用知縣。

    而拘執無能。

    或年老者。

    即當以佐雜教職等官改補。

    奉行已久。

    嗣經勒保條奏。

    多列例款。

    于兩字一字之外。

    複加以專簡無字之缺。

    将此等大挑人員。

    分别補用。

    既屬煩瑣。

    亦明系寬設其途。

    為庸劣之員、姑容地步。

    此例不可行。

    着軍機大臣會同該部、另行妥議具奏。

    尋奏、大挑一等舉人、到省後。

    應令各該督撫、切實甄别。

    詳加考察。

    其有果能勝民社之責者。

    即以知縣用。

    其拘執無能、年老者。

    分别題明。

    以佐貳教職改補。

    概不準其分别專難沖一字兩字等項。

    以昭慎重。

    從之。

     ○又谕、據弘暢等奏稱。

    盧溝橋演放炮位。

    一百步二百步之炮。

    中靶俱與定數相符。

    惟三百步之炮。

    中數較少。

    請将該章京等記過。

    兵丁等責懲等語。

    每年演放炮位。

    所以專備軍旅之用。

    但打仗斷無三百步外即行放炮之理。

    縱然施放。

    鐵子雖到。

    非越過。

    即擦地。

    必無準無力。

    即射箭放槍。

    過遠亦無準頭。

    必逾近方能中傷有力。

    若如此演放。

    反成虛文。

    況演放炮位、中數短少者。

    既有責懲之例。

    如敷定數、及中數多者。

    亦當示勸。

    着交軍機大臣、及該部、将演放炮位步數。

    并懲勸之例。

    詳細定議具奏。

    尋奏、查從前定例。

    凡大小炮位。

    均于一百步設立炮靶。

    自乾隆四十二年。

    海蘭察等、奏改千斤以上者。

    設立三百步炮靶。

    十五出。

    中十出以上為合式五百斤以上者。

    設立二百步炮靶。

    中十二出以上為合式。

    其四百斤者。

    設立一百步炮靶。

    中十三出以上為合式。

    自奏改以來。

    每年八旗出演千斤以上之炮。

    所中數目。

    均未合式。

    請嗣後演放炮位。

    無論體質大小。

    觔兩輕重。

    仍照舊例。

    各于一百步設立炮靶演習。

    若中不及額。

    欠少一二出者。

    參領記過一次年終應得紀錄不準給予。

    炮手責四十棍。

    如少三出以上者。

    參領罰俸一年。

    仍停升一年炮手責八十棍其多中一出者。

    參領紀錄一次。

    炮手賞銀一兩。

    多中二出者。

    參領紀錄二次。

    炮手賞銀二兩。

    如僅能合式。

    毋庸給予紀錄。

    又千斤以上之炮。

    體質重大。

    演放後倘有傷損。

    修理不易。

    請限以三年演放一次。

    該部屆期行令各旗酌撥一二位演放。

    從之。

     ○又谕、據觀明奏稱、獨石口駐防兵丁。

    房屋現在不敷居住。

    請于二十戶。

    每戶加蓋房兩間等語。

    各省駐防兵丁。

    所得官房。

    原俱有定額。

    迄今閱年已久。

    并無增辦房屋者。

    若雲獨石口兵丁。

    年久生齒日繁則各省現在生齒亦皆繁庶矣。

    倘俱效尤奏請增添房屋。

    亦實難準行。

    況此事亦非緊急不可等待者。

    觀明系以副都統署都統事務。

    前既不同保泰具奏今又不候烏爾圖納遜自行。

    專摺具奏。

    無非見好沽名。

    觀明着交部察議。

    仍着嚴行申饬。

     ○旌表守正捐軀河南西平縣民馮有全女馮氏。

     ○甲辰。

    孝慈高皇後忌辰。

    遣官祭福陵。

     ○谕、據伍拉納奏、福建所屬海島四百五十七處。

    浙江所屬海島五百六十一處。

    多有民人居住。

    有搭蓋藔房。

    零星散處者。

    有建蓋瓦房。

    已編保甲者。

    有漁日□□時暫行搭廠者。

    自應遵照定議。

    悉行燒毀。

    惟是煙戶稠密之處。

    若概行驅逐。

    使謀生之民。

    一朝失業。

    轉緻漂流為匪。

    請将編甲輸糧者。

    免其驅逐。

    倘有匪徒竄入。

    立即擒縛。

    解官辦理。

    其餘零星散處。

    或本系封禁之地。

    将所搭藔房燒毀。

    人口遞籍安插。

    至各處漁戶駕船出洋。

    暫搭藔廠。

    未便概行禁阻。

    應令地方官取結給照。

    認真稽查等語。

    前因顧學潮奏稱、沿海各省所屬島嶼。

    多有内地民人。

    建蓋草藔房屋居住。

    日聚日多。

    誠恐相聚為匪。

    查察難周令該督撫查明海島情形。

    如有匪徒潛搭草藔房屋居住者。

    立即燒毀。

    今據伍拉納查奏。

    浙閩兩省。

    海島居民甚多。

    已成市肆。

    不便概行焚毀驅逐。

    所奏是。

    自應如此辦理。

    沿海民人居住海島。

    久已安居樂業。

    若遽饬令遷徙。

    使瀕海數十萬生民。

    失其故業。

    情殊可憫。

    且恐地方官辦理不善。

    張皇滋擾。

    轉緻漂流為匪。

    亦非善策。

    所有各省海島。

    除例應封禁者。

    久已遵行外。

    其餘均着仍舊居住。

    免其驅逐。

    至零星散處人戶。

    僻處海隅。

    地方官未必能逐加查察。

    所雲燒毀藔房。

    移徙人口。

    亦屬有名無實。

    今各島聚落較多者。

    已免驅逐。

    此等零星小戶。

    皆系貧民亦不忍獨令向隅。

    而漁戶出洋采捕。

    暫在海島搭藔栖止。

    更不便概行禁絕。

    且人戶既少。

    稽察無難。

    尤非煙戶稠密之區。

    易于藏奸者可比。

    自應聽其居住。

    毋庸焚毀。

    所有沿海各省地方。

    均着照舊辦理。

    惟在各該督撫。

    嚴饬沿海文武員弁。

    實力稽查。

    編列保甲如有盜匪混入。

    及窩藏為匪者。

    一經查出。

    即将該犯所住藔房。

    概行燒毀。

    俾知儆懼。

    其漁船出入口岸。

    務期取結給照。

    登記姓名。

    倘漁船進口時。

    藏有貨物。

    形迹可疑。

    即當嚴行盤诘。

    無難立時拏獲。

    地方官果能實力奉行。

    認真稽察。

    盜風自可永戢。

    原不在多設條款。

    競為無益之空言也。

     ○又谕、據永保奏稱、布扈鄂拓克五品頂戴賞戴花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