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五十五

關燈
嗣所遺王爵。

    若照宗人府所奏。

    遽行削除。

    朕心不忍。

    加恩着永澤、承襲貝子。

     ○又谕、據吉慶等奏稱旺清、鹻廠、叆陽、三邊外。

    并無可以開墾荒地。

    皆有關礙等語吉慶出邊察看。

    見其并無可墾之地。

    竟不瞻徇将軍情面。

    即行據實奏聞。

    此奏甚是。

    嵩椿到任未久。

    彼處情形。

    尚未深悉。

    想必系聽信屬下旗員之言。

    或誤中民間教唆旗人之計。

    為此奏請。

    不然即系欲資給旗人生産。

    意圖美名。

    但亦當斟酌查驗。

    實可辦理。

    始行奏聞着谕嵩椿、令其将前此率行具奏系聽信何人唆使之處。

    據實明白回奏毋得欺飾。

     ○又谕、理藩院議奏、保泰承審蘇尼特郡王車淩衮布旗分、原任王府長史羅布桑車淩所控一案。

    摺内供詞、有我們王阿哥之語是大不可。

    王大臣等家奴。

    私下稱伊等之子為阿哥。

    尚屬常事。

    而奏疏内。

    自大内阿哥外俱不得稱為阿哥。

    羅布桑車淩稱其王之子。

    或為王子或為王之台吉、塔布囊俱可。

    即使稱為阿哥。

    亦斷不可見諸章奏。

    乃保泰并未留心該院亦未詳加體會。

    俱屬不合将此通行曉谕。

    嗣後應書王子、或台吉、塔布囊等稱。

    毋得再行如此。

    再蒙古王公紮薩克等、當差日用。

    皆向所屬取給。

    原無異于差徭。

    車淩衮布向其所屬歛湊馬牛尚非大過。

    惟因羅布桑車淩、與伊子茶飲。

    心疑下毒。

    即行革退長史。

    殊屬非是。

    至羅布桑車淩雖經革退長史。

    并未另行治罪。

    伊即尋釁控告。

    此風斷不可長。

    着枷号一月。

    滿日懲責後。

    再發鄰盟。

    庶揭告之風可絕。

    亦以示朕眷念蒙古臣仆之意。

     ○谕軍機大臣等、據梁肯堂奏、順天等各府州屬。

    于本月十七、十九、二十四五等日。

    得雨一二寸。

    至五六寸不等。

    朕逐細披閱單内。

    如固安、涿州、良鄉、盧龍等州縣。

    俱已得雨深透。

    田禾自可日滋長發。

    其順天府屬之寶坻、保定府屬之安州、及河間、正定府屬之阜城、井陉等各州縣。

    此次僅報一二寸。

    而從前該督奏到各屬得雨單内。

    亦未将各該州縣列入。

    恐地脈久乾之後。

    止得此一二寸雨澤。

    尚欠沾足着傳谕梁肯堂、即查得雨一二寸之各州縣。

    大田曾否栽插齊全。

    并現在有無望澤情形速行據實覆奏毋稍諱飾。

     ○又谕曰、福崧奏、句容縣糧書侵用錢糧一案。

    派委司道嚴查。

    續行查出曆年侵欺銀三千七百兩。

    漕米八百餘石。

    現在親往查辦等語。

    所辦不避嫌怨。

    甚屬持正。

    着賞給大荷包一對。

    小荷包二對。

    以示嘉獎。

    江蘇為錢糧繁重之地。

    高郵一案、甫經敗露。

    今複有句容縣糧書曆年侵蝕銀三千七百餘兩。

    漕米八百餘石之多。

    此項錢糧。

    例應年清年款。

    詳解報司。

    該書吏等、又何能侵蝕入已。

    必系官吏通同。

    以完作欠。

    至漕米一項按額交完。

    一有短缺。

    即不能足數兌收。

    又何以侵蝕至八百餘石之多。

    明系斛面浮收。

    上下漁利。

    此等情節。

    該督撫漫無覺察。

    一任蠹書侵欺舞弊。

    而總督藩司。

    駐劄江甯竟同聾瞆。

    該省官吏作奸犯科之事。

    竟至上下相蒙。

    毫無顧忌。

    或恐不止此矣。

    書麟久任封疆。

    受朕恩眷。

    最為深重。

    乃竟坐擁廉俸不思正已率屬。

    一味養尊處優。

    任聽地方諸事廢弛。

    若不嚴加懲治。

    何以肅吏治而儆官方。

    着傳谕福崧、即傳旨将書麟革職拏問。

    解交刑部治罪。

    所有兩江總督事務。

    着福崧暫行兼署。

    候朕另行簡放。

    福崧甫到江蘇。

    即能查出此案。

    秉公嚴辦。

    業經勢不兩立。

    不必再存讨好邀譽之見。

    務須徹底清厘認真查察。

    倘仍有似此官吏舞弊、擾累民生之案。

    或道府有徇庇屬員、通同欺隐情事。

    當即據實嚴參。

    毋稍隐飾。

    方不負朕委任。

    封疆大吏。

    果能各發天良。

    認真辦事。

    朕斷不因衆人有怨怼之言。

    轉加責備。

    該撫又何所畏憚、而不認真查辦耶。

    至前任句容縣吳汾、亦着革職拏問。

    歸案審辦。

    闵鹗元因何将該員調委他處。

    或明知該縣官吏。

    有此通同舞弊之事。

    故令王光陛前往署理。

    希圖代為彌補隐蓋。

    亦未可定。

    亦着該撫一體嚴查。

    據實覆奏。

     ○又谕、高郵假印冒徵一案。

    書麟并不将闵鹗元等據實參辦。

    轉欲代為掩蓋。

    已屬罪無可逭。

    總督統轄兩江察吏安民。

    是其專責。

    然朕尚以該督駐劄江甯。

    距高郵稍遠。

    一時耳目難周。

    是以加恩祇革去翎頂。

    暫予留任。

    今句容即在江甯府屬。

    系該督駐劄之所。

    該縣書吏等、通同侵用錢糧。

    至三千七百兩之多。

    又有漕米八百餘石。

    朋比為奸。

    肆行無忌。

    書麟何至漫不經心。

    竟同聾瞆。

    玩視民瘼。

    負恩溺職。

    莫此為甚。

    若複再為寬宥。

    則封疆大吏。

    何所警畏。

    業經降旨、将書麟革職。

    拏問解部治罪。

    朕思兩江地方緊要。

    兼有河工事務。

    一時實不得其人。

    李世傑辦事曆練。

    且曾任兩江總督。

    于地方河務、尚為素谙。

    前因病來京。

    加恩補授兵部尚書。

    召見時、看其面貌尚不甚衰憊。

    自知伊孫亡後。

    神氣似覺呆滞。

    未知伊心地此時或複明白。

    可勝兩江總督之任否。

    伊在京調養。

    已一月有餘。

    精神或能漸加振作。

    着阿桂與之會晤。

    細心察看。

    若精神如舊。

    不過步履少艱。

    則總督事務。

    惟在坐鎮照察。

    盡心經理。

    李世傑尚可勝任。

    如精神稍憊。

    心地未能十分明白。

    難稱此職。

    亦不可稍為勉強。

    緻滋贻誤。

    阿桂務須加意體察。

    據實奏聞。

    候朕定奪。

    并着阿桂、監提闵鹗元、訊以句容縣書吏侵用錢糧一案。

    既經該縣禀出。

    爾即不親提嚴審。

    亦當派委司道。

    或别府查辦。

    何以轉委江甯本府。

    該府自顧失察屬員處分。

    豈有不為彌縫掩蓋。

    避重就輕。

    是爾竟系有心庇護。

    為屬員豫留地步。

    聽其捏飾。

    今福崧既據該縣先報書吏侵用錢糧二百四十餘兩。

    而江甯府猶複觀望遷延。

    至今未據詳辦。

    若非福崧饬委司道往查。

    則所侵錢糧三千七百兩。

    漕米八百餘石必緻始終掩飾。

    斷不能和盤托出。

    此項錢糧漕米。

    皆須年清年款。

    徵解兌收。

    豈能稍逾期限。

    自系以完作欠。

    重納浮收。

    種種苦累闾閻。

    爾身任封疆。

    如此玩視民瘼。

    事事欺飾。

    究竟是何居心。

    令其據實登答。

    再提康基田、訊以高郵一案。

    爾迎合上司。

    袒護屬員。

    已據供認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