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五十三

關燈
兩次具禀。

    并不批發。

    揚州府知府劉炳、于陳倚道具禀之後。

    即行提審。

    将林之佩、假印僞票各情究出。

    尚無扶同徇庇情事。

    因該府将陳倚道之禀。

    批發到州。

    闵鹗元、康基田、将陳倚道之詳。

    批行到府。

    陳倚道無從知悉。

    以緻疑為未批等語。

    闵鹗元于本年正月十六日。

    接閱陳倚道禀帖。

    不即參奏。

    二月十二日。

    路過揚州。

    經該府劉炳、知州吳瑍、禀知此事。

    又未親行究辦。

    直至三月初四日。

    吳瑍捏稱訪聞詳報。

    始批司饬府提審。

    耽延兩月。

    僅以一批了事。

    明系遷延不奏。

    有意消弭。

    其袒護劣員之咎。

    實屬百喙難辭。

    知府劉炳、奉委審辦此案。

    業已訊出描印僞串情節。

    複藉稱犯證未齊不即通詳辦理。

    其為扶同徇隐。

    情弊尤屬顯然。

    乃書麟并不細核詳禀批發月日。

    嚴究徇縱情節。

    将闵鹗元參奏。

    轉稱闵鹗元曾經批饬到府。

    陳倚道無從知悉。

    劉炳業已提審。

    尚無徇庇情事代為掩飾支吾。

    曲加開脫。

    殊出情理之外。

    書麟具何膽敢為此奏欺朕乎。

    此案關系書吏假票重徵。

    官吏通同欺蔽。

    已特派慶桂、王昶馳驿審辦。

    以書麟平日辦事。

    尚屬認真陳倚道并未禀過總督。

    該督咎止失察。

    亦無所用其回護。

    是以令其會同查審。

    今轉先為開脫。

    希圖掩飾。

    并不将闵鹗元、及該府劉炳、嚴參、一味瞻徇實屬有負委任。

    書麟失察于前之過小。

    欺罔徇庇之罪大矣。

    此時将自救不暇。

    何能從井救人耶。

    書麟着交部嚴加議處。

     ○又谕、據書麟奏、查審高郵州假印串票一案一味瞻徇支飾。

    為闵鹗元等巧詞開脫已降旨将書麟嚴加議處矣。

    朕反覆思之此案闵鹗元若于正月十六日接閱陳倚道詳禀。

    即一面批饬藩臬兩司。

    一面通知總督商辦。

    豈兩司轉不具詳總督。

    是此案不獨撫藩知之。

    而書麟與臬司。

    于正月内、亦即早知有此事矣。

    書麟豈得诿為不知。

    臬司又何以不辦。

    此皆有案卷月日可查。

    人證可質者。

    且闵鹗元于正月内、陳倚道具禀時。

    實有此批。

    該巡檢豈又自行揭部并有未奉批發之語。

    明系二月内。

    闵鹗元經過揚州。

    知此案終難掩飾。

    始授意該府州。

    捏作訪聞查拏通禀。

    方有仰藩臬查辦。

    仍候督院批示之語。

    以為掩飾彌縫。

    卸過地步。

    則所雲陳倚道詳禀。

    即時批饬其為事後補批。

    更屬顯然。

    斷難逃朕洞鑒。

    闵鹗元袒護屬員。

    延擱不發。

    并不劄知書麟。

    該藩臬又不詳禀。

    而知州吳瑍、于上年冬間。

    節據陳倚道禀知此事。

    沉擱數月。

    直至本年二月内。

    書麟路過徐州時。

    始行捏情具禀。

    知府劉炳、亦系于上年十二月内。

    接到該巡檢禀報。

    匿不具詳是一省大小官員。

    自巡撫藩臬、以至府州。

    通同朦蔽。

    将總督視如無物。

    書麟若稍有人心。

    見此情形。

    方且憤恨之不暇何乃轉為袒庇。

    竟欲将闵鹗元等全行開脫。

    實又出朕意料之外。

    由此推之。

    外省官官相護惡習。

    牢不可破。

    督撫等皆如此連為一氣。

    罔上行私又何事不可為耶。

    朕因書麟在總督中。

    系粗知實心辦事。

    小心謹饬之人。

    于河務尚為谙習。

    是以原其失察之咎。

    特加委任。

    令其會同慶桂等、審辦此案。

    尚系格外之恩。

    竟不料書麟膽敢有心欺飾。

    希冀化大為小。

    以此奏豫占地步。

    欽差大臣。

    到彼時。

    即可傍壁循牆。

    依樣葫蘆。

    将就完案。

    不能出其範圍此等伎倆輙敢于朕前嘗試。

    視朕為何如主耶。

    書麟系高晉之子。

    世受國恩經朕不次加恩擢用總督。

    尤非他人可比。

    若以朕年已八旬。

    精神或有未周。

    于大小事務。

    不能如前照察。

    遂思巧為朦混。

    如此居心欺罔。

    即予立寘重典。

    亦屬罪所應得。

    且書麟甫接駕而去。

    未見朕之精神如舊乎。

    伊竟敢如此。

    實為可惡。

    姑念該督平日居官尚稱廉謹。

    而于河工事務。

    亦能留心尚可暫寬一線。

    但僅交部嚴加議處。

    不過議以革任不足示懲。

    書麟着先革去翎頂暫留總督之任。

    以觀後效。

    其應得廉俸等項。

    全行停止。

    俟定案時。

    再核其情罪另降谕旨。

    不必交部議處。

    并着将指出各情節。

    即行摅發天良。

    據實明白回奏。

    康基田身任藩司。

    錢糧是其專責。

    乃于本任應辦之事。

    經巡撫批令嚴查。

    轉移交臬司辦理推诿遲延竟至三月之久。

    況藩司有奏事之責。

    一接陳倚道禀報即可據實參奏。

    督撫等諒亦何敢抑勒消弭。

    乃亦瞻徇推诿。

    非袒護屬員即系迎合闵鹗元之意其咎實無可逭。

    康基田亦先着革去頂戴。

    暫留藩司之任。

    且俟定案後。

    再降谕旨。

    看來此案甚有關系。

    非慶桂、王昶、所能審辦者且恐伊二人不能堅定。

    漫無主見必緻附和書麟所奏。

    代人受過。

    慶桂等竟無庸在彼辦理。

    即着将闵鹗元、劉炳、吳瑍、傳旨革職拏問。

    同案内犯證一切卷宗迅速押帶、解赴熱河行在審辦途間務須小心防範。

    若闵鹗元等或有畏罪自戕之事必将慶桂、王昶按律抵罪巡檢陳倚道、有應行質證之處。

    亦着帶同前來。

    并着慶桂等谕知該員此案系伊揭出。

    本屬無罪之人。

    現在帶往質證一經得實。

    必邀聖恩獎擢。

    不必稍存疑懼如此明白告知。

    不可加以恐吓也。

    朕臨禦五十五年。

    親綜萬幾勤求治理。

    今距歸政之期尚有六載猶日孜孜不懈。

    内而各部九卿外而督撫藩臬俱宜屏除私意。

    各矢天良勉力奉公。

    小心敬事如敢稍存欺蔽。

    則是罪由自取朕亦不能曲加寬宥此事即前車之鑒。

    勿謂朕言之不豫也。

    将此通谕知之。

     ○以大學士阿桂、和珅、吏部尚書彭元瑞、左侍郎金士松、禮部右侍郎鐵保、兵部左侍郎沈初刑部左侍郎姜晟内閣學士玉保、為殿試讀卷官。

     ○辛未。

    策試天下貢士朱文翰等、一百二人于保和殿前。

    制曰、朕祇承大寶命。

    仰荷燕翼贻庥。

    禦<宀禹>久長。

    日慎一日。

    惟是納隍馭朽。

    廑于以餋以教。

    以子惠兆民。

    上答昊縡恩德。

    今幸年跻八旬。

    康強勤恁。

    未敢高自頤餋。

    抑非術緻駐延。

    孜孜不息久習而安。

    用緻五代逢吉。

    四裔向風。

    保赤誠求。

    鲐倪愛戴。

    然猶仔肩罔怠。

    思欲持敬宅心。

    鑒古出治。

    千倉藏富。

    六計勵官。

    而集思廣益貴乎周逮。

    迺詢爾多士。

    以伫昌言。

    洪範九疇。

    五福驗之人。

    八徵驗之天。

    而總原于五事之敬用故主敬者。

    天人之合也尚書道政事。

    赅帝王。

    五代心傳。

    萬世治要。

    其中深切着明。

    惟曷其奈何弗敬一語。

    足蔽全書。

    向曾于讀召诰篇闡厥義宗矣。

    若夫耆妫子姒之臨其下。

    禹臯伊旦之貢其君。

    六體十例中。

    與斯言互為發明者。

    可胪舉欤易、詩、禮、春秋、可旁通欤大戴禮、逸周書、管子、晏子、荀卿成相淮南主術亦有繹斯言者欤。

    帝範帝學大寶、丹扆二箴。

    大學衍義。

    餋正圖說或言主敬。

    或不言主敬。

    而義相印事相彰者可指述欤能以此揚明廷抑用資宥密也。

    以古為鑒可知治忽編年之體。

    通鑒謙不敢繼春秋。

    而托于繼左傳其生平精力。

    書局自随。

    同撰者何人分代者何屬采取者正史外何書略而為目錄析而為甲子紀年。

    訂而為考異。

    别而為稽古錄。

    體例可敶欤。

    分而冠之以綱、為綱目。

    盡出于朱子之意欤。

    遠而追之于古、曰前紀。

    徵引盡軌于正欤。

    續當代者長編。

    五朝九朝。

    有全帙欤。

    建炎以來。

    朝野雜記。

    不少約欤續後代者宋元通鑒。

    兩家之作孰優欤。

    然且紀統紀年。

    不出至公紀事紀辭或嫌失實炎興存宋。

    宣光黜元黃帝國畫萬區。

    後啟鼎鑄九賦。

    釋兵權者詫奇謀。

    耽晏安者誇至孝。

    火牛燧象虎渡蝗遷昔備之鑒評。

    尚無愆于春秋之義乎。

    蠲貸之政。

    惠澤攸先。

    損上益下。

    惠心元吉。

    易義可釋欤。

    昔人謂古者畫井授田。

    故無蠲政。

    然帝王因利利民。

    周官之職。

    左傳之文。

    其制亦有相近者欤。

    除民田租。

    史昉漢文。

    有蠲半者。

    有蠲十之三者。

    有免逋者。

    有免酒課坊稅者有巡幸而蠲。

    有封禅而蠲有幸舊宅而蠲。

    有軍所過而蠲。

    有優聖人林廟而蠲。

    皆能指其年代。

    稽其事實欤。

    寬緩之令。

    宋時謂之倚閣。

    或且迫于衷私。

    累于破限。

    甚至有黃紙放白紙收者當時章奏剀陳之。

    能言其斃欤。

    至于放民租而以内庫撥還。

    非示人私欤。

    因免賦而及私債。

    不擾民欤。

    朕課晴問雨。

    為民亟三時。

    布闿敷醲。

    為民謀四鬴。

    自乾隆五十年以前。

    蠲貸已二千萬萬。

    積歲有加焉。

    本年以大慶普蠲天下錢糧。

    三年而遍冀裕盈甯而廣和樂。

    民力其有纾欤。

    奉行其盡善欤。

    多士自田間來盍谠陳之。

    善為政者安民必先察吏。

    堯典重乎允厘。

    舜歌戒其叢脞。

    其要在先事後食。

    勿欺而已。

    周官太宰受其會。

    正其治。

    聽其政事。

    歲月日皆有期會。

    能詳之欤。

    三載考績。

    三考黜陟幽明。

    又有十二年之巡狩。

    大明黜陟。

    立法之意。

    可徵諸說經家欤。

    唐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