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落。
驟須起剝。
再行調取。
勢必緩不濟急。
請饬下蘇淩阿等、将東省撥船。
作速押回等語。
所奏是。
前因直省撥船攬載未回。
是以将東省撥船。
暫留備用。
今直省船隻。
業已調回足敷撥運漕糧之用。
若又扣留東省多船。
轉緻閑置無用。
現在東省衛河水勢。
雖尚不緻短绌。
但久晴未雨。
河水日漸消落。
恐須用船起剝。
着傳谕蘇淩阿等即将所留東省撥船。
刻即派員全行押回。
并着梁肯堂、添派妥員。
沿途督催。
毋使片刻停留。
俾得早抵東省備撥。
○以正紅旗漢軍副都統王汲、鑲紅旗漢軍副都統兆慶、對調。
○是日、禦舟駐跸興福寺。
○辛酉。
谕、直隸省節年緩帶地丁銀兩。
概行蠲免。
所有一切經費。
該省藩庫現存銀兩。
不敷支放。
着于部庫撥銀六十萬兩。
河南省藩庫地丁項下、撥銀一百萬兩。
山西省藩庫地丁項下、撥銀四十萬兩。
共銀二百萬兩。
照例解往直隸藩庫收貯。
以備應用。
○又谕、據嵩椿奏、請自英額邊起、至叆陽邊止。
開拓邊界。
丈量荒地。
分别賞給盛京各城旗人之無田地者。
令其墾種等語。
嵩椿所見甚是。
但恐伊一人經理不能周到。
且開拓之地。
殊覺遼闊。
未免于圍場、挖參山場有礙。
再田有肥瘠之殊。
若不妥為辦理。
均勻分予。
此時必有美惡之擇。
日後複起争端。
着派吉慶、會同嵩椿、勘明開拓邊界。
務期于圍場、挖參等山場無礙。
量其荒地之肥瘠。
妥為辦理。
均勻分予無地人等。
俾不緻有美惡之擇。
以杜日後争端。
○谕軍機大臣等、據蘇淩阿等奏、山東武城地方。
河道水淺。
續到南糧各幫。
自須起剝。
随饬楊村通判。
将東省撥船發回等語。
山東撥船。
系豫備東省起剝之用。
原不應久留直省。
昨據長麟奏請委員押回。
已降旨令蘇淩阿、迅速将此項撥船。
全行發回。
并着梁肯堂飛咨沿途督催、前赴撥次。
而蘇淩阿等之摺。
适于本日遞到。
自系聞知長麟欲行奏聞。
始為此奏。
着傳谕該侍郎等、仍遵前旨。
派委妥員。
迅速押回。
以資撥運。
毋得稍有遲誤。
○是日、駐跸桐柏村行宮。
○壬戌。
谕、鑲黃旗滿洲副都統佛住、現在烏雅裡蘇台。
吉慶現又出差。
舒亮着兼署鑲黃旗滿洲副都統。
○補行浙江省乾隆五十二年分軍政。
卓異官八員。
罷軟官六員。
年老官六員。
有病官一員。
分别議叙處分如例。
○是日、駐跸南紅門行宮。
○癸亥。
谕、前據高郵州巡檢陳倚道揭報查獲假印串票一案。
随谕書麟查奏。
茲據奏稱、陳倚道于上年冬。
兩次将查獲假印串票。
禀報該州吳瑍、竟置不辦。
直至本年。
經陳倚道通詳。
始捏稱訪獲禀報。
請将吳瑍革職嚴審等語。
該州假印給串之事。
知州吳瑍、不能查出嚴究。
及巡檢陳倚道訪獲禀報。
意欲袒庇書役。
沉擱不辦。
至數月之久。
又因該巡檢通詳。
知事難掩覆。
始捏作訪聞具禀。
實非尋常徇玩可比。
吳瑍、着革職。
交與慶桂等、會同該督秉公嚴審定拟具奏。
○谕軍機大臣等、本日朕駐跸南苑。
自子刻至辰刻。
大雨傾注。
兼有雷電。
頗為深透。
及閱留京王大臣奏雨摺稱、京師同時得雨。
不過寸餘。
是迤北得雨。
似尚優渥。
看來雲氣寬廣。
東南西南一帶。
尤為濃厚。
河南、山東地方。
必已得有透雨。
春夏以來。
該二省雨澤稀少。
時切廑懷。
如同時果已廣沛甘霖。
則二麥獲被滋培。
結實自益加堅栗。
尚未為遲。
而大田得此濃膏。
亦屬大有裨益。
至直省地方。
頃據梁肯堂奏報、涿州亦同時得有透雨。
與此處相同。
是保定迤南一帶。
雨勢較大。
自必同沾甘澍。
尚未據該督奏到。
着傳谕梁肯堂、穆和蔺長麟、将曾否同時得雨情形。
迅速具奏。
以慰廑注。
○又谕、據書麟奏、查明吳瑍袒庇奸書。
沉擱不辦。
及聞巡檢通詳。
知難掩飾。
始捏作訪聞禀報。
又經陳倚道究出糧書夏琯、用假串抵還私債。
令王如山、描摹印篆各情節。
已據供認不諱。
是該巡檢揭報情形。
竟系屬實。
闵鹗元職任封圻。
康基田專司錢谷。
于此等雕描假印。
冒徵錢糧之案。
一經發覺。
即應究辦。
據實參奏。
乃該撫于陳倚道詳禀時。
僅批饬兩司嚴查。
而康基田于本任應辦之事。
複移交臬司。
并不自行查辦。
撫藩等互相推诿。
延至三月之久。
實屬大奇。
恐竟有狥縱劣員。
通同欺蔽之事。
現已明降谕旨。
将吳瑍革職。
着傳谕慶桂、王昶、會同書麟、嚴審确情。
務須水落石出。
并将闵鹗元、康基田、如何通同徇隐之處。
一并查明。
據實具奏。
毋得稍有回護。
緻幹咎戾。
至知府劉炳、接據陳倚道詳報。
不即批發。
及該撫批饬審辦。
稽延一月有餘。
并未審詳。
亦必有袒護屬員情弊。
并着慶桂等、一并歸案辦理。
○又谕、據琅玕奏、西塘一帶。
自潮神廟迤西、至烏龍廟止。
随塘漲出陰沙。
長五千七百餘丈。
寬自二百丈、至一千五百九十丈不等。
該處石柴各塘。
層層保障。
實為益加鞏固等語。
覽奏欣慰之至。
範公塘一帶。
為杭州省城之保障。
石柴各工全賴陰沙為外衛。
今該處迤西。
随塘漲出新沙。
寬長至數千丈。
沙灘堅實。
業成高阜。
其迤東一帶。
自必逐漸漲長。
而對面南岸陰沙。
日漸坍卸。
塘身鞏固。
更足以保衛民生。
此皆仰賴海神默佑。
靈贶聿昭。
始得成此北漲南坍之勢。
實為濱海居民。
額首感慶。
着将内府藏香四十炷。
發交琅玕、即着該撫親赍至海神廟。
虔誠告祭。
用答神庥。
驟須起剝。
再行調取。
勢必緩不濟急。
請饬下蘇淩阿等、将東省撥船。
作速押回等語。
所奏是。
前因直省撥船攬載未回。
是以将東省撥船。
暫留備用。
今直省船隻。
業已調回足敷撥運漕糧之用。
若又扣留東省多船。
轉緻閑置無用。
現在東省衛河水勢。
雖尚不緻短绌。
但久晴未雨。
河水日漸消落。
恐須用船起剝。
着傳谕蘇淩阿等即将所留東省撥船。
刻即派員全行押回。
并着梁肯堂、添派妥員。
沿途督催。
毋使片刻停留。
俾得早抵東省備撥。
○以正紅旗漢軍副都統王汲、鑲紅旗漢軍副都統兆慶、對調。
○是日、禦舟駐跸興福寺。
○辛酉。
谕、直隸省節年緩帶地丁銀兩。
概行蠲免。
所有一切經費。
該省藩庫現存銀兩。
不敷支放。
着于部庫撥銀六十萬兩。
河南省藩庫地丁項下、撥銀一百萬兩。
山西省藩庫地丁項下、撥銀四十萬兩。
共銀二百萬兩。
照例解往直隸藩庫收貯。
以備應用。
○又谕、據嵩椿奏、請自英額邊起、至叆陽邊止。
開拓邊界。
丈量荒地。
分别賞給盛京各城旗人之無田地者。
令其墾種等語。
嵩椿所見甚是。
但恐伊一人經理不能周到。
且開拓之地。
殊覺遼闊。
未免于圍場、挖參山場有礙。
再田有肥瘠之殊。
若不妥為辦理。
均勻分予。
此時必有美惡之擇。
日後複起争端。
着派吉慶、會同嵩椿、勘明開拓邊界。
務期于圍場、挖參等山場無礙。
量其荒地之肥瘠。
妥為辦理。
均勻分予無地人等。
俾不緻有美惡之擇。
以杜日後争端。
○谕軍機大臣等、據蘇淩阿等奏、山東武城地方。
河道水淺。
續到南糧各幫。
自須起剝。
随饬楊村通判。
将東省撥船發回等語。
山東撥船。
系豫備東省起剝之用。
原不應久留直省。
昨據長麟奏請委員押回。
已降旨令蘇淩阿、迅速将此項撥船。
全行發回。
并着梁肯堂飛咨沿途督催、前赴撥次。
而蘇淩阿等之摺。
适于本日遞到。
自系聞知長麟欲行奏聞。
始為此奏。
着傳谕該侍郎等、仍遵前旨。
派委妥員。
迅速押回。
以資撥運。
毋得稍有遲誤。
○是日、駐跸桐柏村行宮。
○壬戌。
谕、鑲黃旗滿洲副都統佛住、現在烏雅裡蘇台。
吉慶現又出差。
舒亮着兼署鑲黃旗滿洲副都統。
○補行浙江省乾隆五十二年分軍政。
卓異官八員。
罷軟官六員。
年老官六員。
有病官一員。
分别議叙處分如例。
○是日、駐跸南紅門行宮。
○癸亥。
谕、前據高郵州巡檢陳倚道揭報查獲假印串票一案。
随谕書麟查奏。
茲據奏稱、陳倚道于上年冬。
兩次将查獲假印串票。
禀報該州吳瑍、竟置不辦。
直至本年。
經陳倚道通詳。
始捏稱訪獲禀報。
請将吳瑍革職嚴審等語。
該州假印給串之事。
知州吳瑍、不能查出嚴究。
及巡檢陳倚道訪獲禀報。
意欲袒庇書役。
沉擱不辦。
至數月之久。
又因該巡檢通詳。
知事難掩覆。
始捏作訪聞具禀。
實非尋常徇玩可比。
吳瑍、着革職。
交與慶桂等、會同該督秉公嚴審定拟具奏。
○谕軍機大臣等、本日朕駐跸南苑。
自子刻至辰刻。
大雨傾注。
兼有雷電。
頗為深透。
及閱留京王大臣奏雨摺稱、京師同時得雨。
不過寸餘。
是迤北得雨。
似尚優渥。
看來雲氣寬廣。
東南西南一帶。
尤為濃厚。
河南、山東地方。
必已得有透雨。
春夏以來。
該二省雨澤稀少。
時切廑懷。
如同時果已廣沛甘霖。
則二麥獲被滋培。
結實自益加堅栗。
尚未為遲。
而大田得此濃膏。
亦屬大有裨益。
至直省地方。
頃據梁肯堂奏報、涿州亦同時得有透雨。
與此處相同。
是保定迤南一帶。
雨勢較大。
自必同沾甘澍。
尚未據該督奏到。
着傳谕梁肯堂、穆和蔺長麟、将曾否同時得雨情形。
迅速具奏。
以慰廑注。
○又谕、據書麟奏、查明吳瑍袒庇奸書。
沉擱不辦。
及聞巡檢通詳。
知難掩飾。
始捏作訪聞禀報。
又經陳倚道究出糧書夏琯、用假串抵還私債。
令王如山、描摹印篆各情節。
已據供認不諱。
是該巡檢揭報情形。
竟系屬實。
闵鹗元職任封圻。
康基田專司錢谷。
于此等雕描假印。
冒徵錢糧之案。
一經發覺。
即應究辦。
據實參奏。
乃該撫于陳倚道詳禀時。
僅批饬兩司嚴查。
而康基田于本任應辦之事。
複移交臬司。
并不自行查辦。
撫藩等互相推诿。
延至三月之久。
實屬大奇。
恐竟有狥縱劣員。
通同欺蔽之事。
現已明降谕旨。
将吳瑍革職。
着傳谕慶桂、王昶、會同書麟、嚴審确情。
務須水落石出。
并将闵鹗元、康基田、如何通同徇隐之處。
一并查明。
據實具奏。
毋得稍有回護。
緻幹咎戾。
至知府劉炳、接據陳倚道詳報。
不即批發。
及該撫批饬審辦。
稽延一月有餘。
并未審詳。
亦必有袒護屬員情弊。
并着慶桂等、一并歸案辦理。
○又谕、據琅玕奏、西塘一帶。
自潮神廟迤西、至烏龍廟止。
随塘漲出陰沙。
長五千七百餘丈。
寬自二百丈、至一千五百九十丈不等。
該處石柴各塘。
層層保障。
實為益加鞏固等語。
覽奏欣慰之至。
範公塘一帶。
為杭州省城之保障。
石柴各工全賴陰沙為外衛。
今該處迤西。
随塘漲出新沙。
寬長至數千丈。
沙灘堅實。
業成高阜。
其迤東一帶。
自必逐漸漲長。
而對面南岸陰沙。
日漸坍卸。
塘身鞏固。
更足以保衛民生。
此皆仰賴海神默佑。
靈贶聿昭。
始得成此北漲南坍之勢。
實為濱海居民。
額首感慶。
着将内府藏香四十炷。
發交琅玕、即着該撫親赍至海神廟。
虔誠告祭。
用答神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