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五十二

關燈
、豫省各屬禀報得雨。

    亦不過二寸至四寸。

    可見該省望雨情形。

    大略相同現在二麥漸次結實。

    半月内倘得透雨。

    麥收尚不緻歉薄。

    若此時遽因缺雨。

    恐緻歉收。

    稍露形迹。

    民間未免高擡糧價。

    即涉張皇。

    倘将來各府州屬。

    或竟因雨澤稀少。

    實有成災處所該撫即當據實奏明。

    不可稍存諱飾。

    着傳谕穆和蔺、務須留心察看。

    随時據實覆奏。

     ○是日、禦舟駐跸司馬莊。

     ○乙卯。

    谕曰、普爾普所遺正白旗護軍統領員缺。

    着阿爾薩朗調補。

    其所遺員缺。

    着德勒格楞貴補授。

     ○谕軍機大臣等、本日披閱刑部會題雲南巡撫譚尚忠、參奏前賓川州知州陶棻、短缺承變官項一本。

    貼黃内稱、應如該撫所題。

    陶棻合依挪移庫銀五千兩以下。

    已于限内全完。

    應照例免罪。

    而于該撫所題不準開複之處。

    未經叙入。

    轉似該部出語。

    殊屬含混。

    嗣後該部、于本内貼黃情節。

    務須聲叙明晰。

    毋得稍有遺漏。

     ○又谕曰、富綱奏、南掌國王。

    遣貢使赴京。

    叩祝萬壽。

    并進來年例貢。

    于三月初十日。

    入内地土司界。

    四月中旬。

    可抵省城。

    緬甸貢使。

    亦于三月十七日。

    自騰越州起程。

    約于四月初間到省。

    令該貢使等分起行走。

    務于七月二十一二日。

    前抵熱河等語。

    本年為朕八旬壽辰。

    外藩屬國。

    俱各納貢祝厘。

    今改于七月十四日筵宴。

    已令軍機大臣行知該督等。

    令緬甸貢使。

    于七月十一日至熱河。

    南掌貢使。

    于七月十二日至熱河。

    移前不過十餘日該貢使等于四月中自滇起程。

    計至七月初旬。

    尚三月有餘。

    盡可從容行走。

    沿途略覺趱行。

    亦不至過于勞頓也。

     ○是日、禦舟駐跸楊家園。

     ○丙辰。

    常雩。

    祀天于圜丘。

    遣儀郡王永璇恭代行禮。

     ○谕軍機大臣等、本日據康基田奏稱、将擅出文結之訓導陳尚志、及任憑教授李略、離任赴試。

    并不究辦之知府張華甫、提省嚴究。

    雖别無受賄情弊。

    但陳尚志瞻顧同官。

    徇情出結。

    張華甫于李略起程。

    并未禁止。

    顯違定例。

    除李略一犯。

    應聽刑部審拟外。

    請将陳尚志、張華甫、照違制律。

    均問拟杖徒等語。

    已批交該部議奏矣。

    李略前經刑部審訊。

    據供伊父李鳌、年逾八十。

    本不願遠離應試。

    因伊父再三逼令進京。

    不及請咨。

    是以懇求陳尚志出結赴考。

    如果迫于父命。

    其情似尚可原。

    今據康基田摺稱、陳尚志供、李略系藉詞患病行遲。

    赴省路遠。

    因懇陳尚志通融出結。

    則是李略顯屬有心違例。

    并非伊父催逼。

    不及請咨所緻。

    李略在刑部所供。

    明系因無人質對托詞親老。

    希圖寬減。

    未便以心存行孝。

    援親老之例。

    準其收贖。

    将此傳谕刑部堂官。

    并谕康基田知之。

     ○又谕、據畢沅等奏、漢陽縣知縣張瑢禀稱、在漢鎮盤獲形迹可疑之王士虎、馬三、張進忠、三犯。

    訊出糾夥行劫各案。

    正在提犯嚴鞫。

    适康基田将盜犯魯玉等、供出逸盜馬老、王三、張三等、咨會協緝。

    查明即系王士虎三犯。

    現在切實根究。

    從重定拟等語。

    畢沅、惠齡自莅任楚省以來。

    一切惟事模棱。

    于地方應辦要件。

    并無認真辦理之處。

    此次拏獲江面夥劫之王士虎各犯。

    即督同臬司。

    嚴加推鞫。

    究出疊次行劫。

    并訊明與安徽獲犯同案。

    畢沅等辦理此事。

    可雲差強人意。

    至知縣張瑢、留心偵緝。

    尚為能事。

    着給咨送部引見。

    其供出未獲各逸犯。

    并着該督等嚴饬沿江員弁。

    速行躧緝。

    務期弋獲。

    毋緻始勤終怠。

     ○調鑲紅旗蒙古副都統德勒格楞貴、為正白旗滿洲副都統。

    以刑部右侍郎玉德、兼鑲紅旗蒙古副都統。

     ○是日、禦舟駐跸湖洋莊。

     ○丁巳。

    上策馬至天津府城海神廟行禮。

     ○安南國使臣黎伯珰等、于道旁瞻觐。

     ○谕、據尚安奏、廣西北流縣知縣耿毓孝、因相驗遺漏傷痕。

    屍子疊控不休。

    該員拷打斃命。

    捏報病故。

    拟流改發烏噜木齊。

    到配巳十五年。

    應照例安插内地。

    若已到内地。

    遇有恩赦。

    應由該省督撫奏請釋回。

    茲耿毓孝、因病未能起解。

    可否照已經起解在途會赦之例。

    準其省釋等語。

    所奏實屬錯謬。

    凡拟流改發新疆之犯。

    新疆年滿。

    仍照原拟流罪。

    定地安插。

    今耿毓孝因相驗不實。

    轉将屍子拷斃。

    捏報病故。

    實屬酷虐。

    即遇恩诏。

    定例不準減等。

    乃尚安藉稱年及七旬。

    衰病難以起解。

    代為聲請。

    明系欲博寬厚之名。

    違例具奏。

    尚安不應沽名若此。

    着傳旨申饬。

    仍交部嚴加議處。

     ○谕軍機大臣等、本日據綿恩奏、派令番役。

    将陳倚道投遞揭帖之家人張貴、并幫同送書之江西舉人王曉、拏獲到案。

    據王曉供稱、陳倚道曾向伊從學。

    上年王曉會試後回家。

    道經時堡司衙門。

    陳倚道留住過年。

    告知該州書吏假印重徵。

    禀過府州。

    通詳巡撫。

    未見審辦。

    因王曉今年會試。

    交與文書。

    攜帶進京。

    令張貴投遞等語。

    陳倚道揭報該州假印舞弊情節。

    既有描摹串票可據。

    自非無因。

    王曉系陳倚道業師。

    因赴京會試。

    知此事本省未經審辦。

    将陳倚道揭部文書。

    順帶進京。

    交張貴投遞。

    尚無不合。

    着傳谕綿恩、即将舉人王曉、家人張貴、一并省釋。

    毋庸置議。

     ○又谕、向聞浙省地方官。

    徵收漕糧。

    多有浮收加耗之弊。

    從前王亶望任内。

    縱容劣員收糧浮冒。

    苦累小民。

    王亶望治罪之後。

    大加整饬。

    始得稍清積弊。

    近聞該省收漕弊窦。

    漸已如前。

    琅玕才具中平。

    為人老實。

    不能真認稽察。

    顧學潮雖尚知謹饬。

    硁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