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千三百三十九

關燈
沿海一帶。

    并于楚省接壤之區。

    一體實力緝私。

    毋使奸徒乘機興販。

    俾粵鹽不至充賺淮綱。

    以期疏引遏私。

    方為妥善。

    将此傳谕福康安、并谕郭世勳、孫永清、知之。

     ○又谕曰、福康安奏請廣西撫臣孫永清暫緩陛見一摺。

    内稱該撫辦理報銷軍需款項。

    并料理阮光顯出關。

    及豫備明春阮光平進京之事。

    一切俱資經理。

    未便即行啟程入都等語。

    所奏甚是。

    廣西自辦理安南以後。

    所有奏銷各項。

    及安插綏輯事宜。

    自須該撫經理。

    況明年阮光平進關、入京瞻觐。

    福康安帶同前來。

    均須該撫在彼、妥為辦理。

    阮光平出都回國之時。

    又須照料出關。

    不宜遽離該省。

    着傳谕孫永清、俟明年福康安帶同阮光平入都瞻觐、及伊回國時、照料出關之後。

    再行啟程來京陛見。

    未為遲也。

    将此傳谕福康安、并谕孫永清知之。

     ○又谕曰、福康安奏、黎維祁之弟黎維祇、潛匿安南保樂地方。

    與黃文熥糾聚土兵、攻打牧馬地方。

    被阮光平手下殺敗等語。

    黎維祇于伊兄進關後。

    窮竄無歸。

    而黎氏國祚頓移。

    安南境土。

    全為阮光平所得。

    黎維祇系黎姓支子。

    倘力有可圖。

    與阮光平彼此争釁。

    尚為情理所有。

    但阮光平既已身受封爵。

    其聲勢自必加增。

    黎維祇即再思糾約舊時臣庶。

    希圖恢複。

    揆之時勢。

    自必不能。

    而阮光平意欲翦除後患。

    四處尋覓黎維祇。

    亦事所必至。

    如黎維祇因阮光平逼迫。

    叩求内地收留。

    自當與黎維祁一同安置。

    從前黃公缵以夷目内投。

    尚準收納。

    豈有黎氏宗支、反拒而不納之理。

    若将來黎維祇不投入内地則已。

    倘黎維祇投入内地。

    阮光平或有具禀懇請賞還之事。

    福康安當谕以黎維祁孱弱無能。

    播遷失國。

    但黎氏備列藩封。

    百有餘年。

    雖與國王構釁稱兵。

    并無得罪天朝之處。

    今黎維祇窮蹙來投。

    念其祖宗臣事已久。

    自當與伊兄一同收留内地安插。

    大皇帝撫馭中外人民。

    大公至正。

    一視同仁。

    現以國王悔罪投誠。

    錫之封爵。

    豈肯将天心已棄之黎氏。

    複予扶持。

    然因國王撫有安南土宇。

    遂欲将黎氏子孫。

    盡行誅滅。

    天朝亦不忍出此。

    從前已經奏聞。

    此系遵旨而行。

    如此詳悉曉谕。

    方為妥善。

     ○前任廣東巡撫圖薩布疏報、廣州、肇慶、廉州、三府屬。

    乾隆五十三年分、開墾額外水田沙灘三百八十八頃八十九畝有奇。

     ○旌表守正捐軀直隸成安縣民婦張王氏女張氏。

     ○丁未。

    谕軍機大臣等、據郭世勳奏、三場事竣一摺。

    内稱于額送科舉外。

    多取數百名入場。

    其應需經費。

    皆系督撫捐赀備辦等語。

    直省三年大比。

    典重掄才。

    所有科場經費。

    向來均系動支官項。

    從無督撫自行捐赀之理。

    外省地方官。

    于鄉試備辦供給等項。

    往往藉沾餘潤。

    其能實用實銷。

    不緻從中取利。

    已屬難得。

    若矯枉過正。

    于例需經費。

    自出己赀備辦。

    似此公項之事。

    紛紛賠累。

    伊于何底。

    即如順天鄉會各試。

    系禮部、府尹、率屬承辦。

    非督撫養廉優厚可比。

    若概令捐赀。

    勢必不能賠墊。

    國家亦無此政體。

    該督撫所辦。

    殊屬非是。

    着傳谕該督撫、即将因何籌辦捐赀之處。

    據實覆奏。

     ○又谕曰、朕明春巡幸山東。

    于二月初八日、由陸路啟跸。

    計東省回銮經由水程。

    自三月十七日登舟後。

    至四月十一日抵寶稼營登岸。

    所有豫東二省漕船。

    向例應于四月内、全數抵通。

    計朕于二月初八日、由陸路經行。

    至三月十七日登舟。

    中間共有四十日。

    為期甚寬。

    漕船于彼時、例應早過津關。

    倘行走未能如期。

    不妨照南巡之例。

    于禦舟經過時。

    令糧船暫于岸旁停泊、随後遄行。

    總使漕艘不緻阻礙。

    方為妥善。

    着傳谕該督撫、豫為妥速籌辦。

    不可使糧艘稍有遲誤。

    其如何先行計算日期、及早開兌、并于何日可抵津關之處。

    即核算查明覆奏。

    将此谕令長麟、梁肯堂、并谕管幹珍知之。

     ○又谕曰、長麟奏、今歲直隸偶被偏災。

    民船多裝載糧石、赴直販賣。

    現在出示曉谕。

    并嚴饬委員。

    不許封雇往來商船。

    所有東省受兌裝運米石不敷船隻。

    即将空閑撥船、通融載用等語。

    所辦好。

    直省偶被偏災。

    業已加恩給赈。

    更得商賈流通。

    源源接濟。

    于災黎更有裨益。

    長麟将東省裝運漕米不敷船隻、即于現在空閑撥船内、通融載用。

    而于往來商船。

    概行禁止封雇。

    不但東省商販、藉免守候之累。

    即直省災民、亦均受其利。

    籌辦甚為得當。

    長麟能不分畛域。

    深得大臣之體。

    實屬可嘉。

    着賞給大荷包一對。

    小荷包二對。

    以示優獎。

    将此傳谕知之。

     ○又谕曰、闵鹗元奏、委署司道印務一摺。

    内稱按察使王士棻、來京陛見等語。

    就京師而論。

    則雲來京。

    若以該處言之。

    祇宜稱進京。

    不應來去倒置若此。

    已用朱筆改正。

    闵鹗元、系科甲出身。

    且平日辦事。

    尚屬老練。

    何于陳奏摺内文義、竟未留心耶。

    将此傳谕知之。

     ○兵部以武會試中額請。

    得旨、這考試。

    漢軍取中二名。

    直隸取中七名。

    陝西取中六名。

    廣東取中五名。

    河南取中一名。

    山東取中四名。

    江南取中二名。

    山西取中三名。

    湖北取中一名。

    湖南取中一名。

    四川取中一名。

    廣西取中一名。

    福建取中一名。

    浙江取中二名。

    江西取中一名。

    雲南取中一名。

    貴州取中一名。

     ○戊申。

    谕、禦史和琳、曆任巡視東漕。

    熟悉該處情形。

    現據李奉翰奏、東省河道。

    有需勘浚之處。

    所有巡視東漕事務。

    仍着和琳去。

    以便會同李奉翰、勘辦一切。

     ○谕軍機大臣曰、李奉翰奏、于督催幫船之便。

    即将運河各汛水深尺寸。

    随路測量。

    逐段記志。

    試看受淤之厚薄、即以定挑深之多寡等語。

    運河大小挑工。

    上年因和琳條奏。

    曾降旨不必複拘舊例。

    惟當于回空過竣時。

    确加履勘。

    若河道并無停淤。

    即無庸挑挖。

    若果有受淤之處。

    再确加估計。

    奏明辦理。

    本年運河水勢。

    既屬充裕。

    即不應複有淤淺之處。

    何以李奉翰尚未履勘。

    遽以為須加挑辦。

    是該督此奏。

    不免為工員開銷地步。

    現因和琳熟悉東省運河情形。

    所有巡視東漕事務。

    仍派該禦史前往。

    着傳谕李奉翰、俟和琳到彼。

    會同确切履勘。

    如實有應挑之處。

    再奏聞估辦。

    倘河道并無淤淺。

    即可毋庸辦理。

    不得辄援舊例。

    複請挑浚。

    以節糜費。

    除就近傳知和琳外。

    将此谕令李奉翰知之。

     ○軍機大臣等議覆、兩江總督書麟奏稱、江西建昌饒州二府。

    為淮鹽門戶。

    而所屬新城、泸溪、德興、浮梁、安仁、五縣。

    又為閩浙私販咽喉。

    應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