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于拜褥上。
由西槅扇退。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恭捧孝敬憲皇後神主。
奉安于西二間、第二位寶座上。
行禮上就位。
行升祔 奉先殿緻祭禮。
如朔望大祭儀。
禮成。
回宮。
○詣皇太後宮問安。
○甲午。
以世宗憲皇帝、孝敬憲皇後、升祔太廟禮成。
頒诏天下。
诏曰。
朕惟清廟着于周頌。
思切顯承。
世室載于禮經。
聿昭功德。
升崇閟寝。
所以伸緻孝之忱。
渙号寰區。
所以廣推恩之厚。
徽章備舉。
钜典丕彰。
欽惟皇考世宗憲皇帝。
秉道綏猷。
建中立極。
文武聖神而廣運。
共戴堯天。
聰明睿智以有臨。
同瞻舜日。
際重熙累洽之盛。
而益裕久安長治之規。
審持盈履泰之幾。
以默運緻治保邦之略。
整綱饬紀。
府事交修。
覺世牖民。
彜倫攸叙。
朝乾夕惕。
庶績熙而宸衷弗釋其憂勞。
海晏河清。
萬邦甯而睿慮彌深其兢業。
租賦蠲逾百萬。
恺澤滂流。
刑章慎至再三。
太和洋溢。
善繼善述而成大孝。
丕顯前谟。
克寬克仁而信兆民。
仰孚帝載。
建百世不祧之廟。
宗祀光輝。
慰萬方永慕之心。
神人允洽。
皇妣孝敬憲皇後。
慈仁恭儉。
誠孝端莊。
正位璇宮。
播徽音于任姒。
流輝椒掖。
協雅化于睢麟。
奉匕鬯以同尊。
敷幾筵而合祔。
敬稽成憲。
肅具隆儀。
謹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
于乾隆二年、三月初五日。
恭奉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神位。
孝敬恭和懿順昭惠佐天翊聖憲皇後神位。
合祔于太廟。
旅楹松桷。
瞻路寝之孔安。
玉瓒黃流。
奉祼将而有恪。
既襄殷禮。
宜布鴻施。
所有事宜。
開列于後。
一、乾隆元年十月。
恭送世宗憲皇帝梓宮。
及今三月。
随往泰陵之大臣官員。
俱加一級。
一、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二月、兩次恩诏後。
升任到任之文武大臣官員。
俱給與封典。
一、凡試職各官。
俱準實授。
一、貢生、監生、每年仍派大臣官員。
考定職銜。
照舊例送吏部注冊。
一、貢生、監生、在監肄業者。
免坐監一月。
一、漢軍犯軍流等罪者。
其親族墳墓。
俱在京師。
邊方遠土。
風尚頓殊。
平時不習生計。
類難存活。
且與百姓交錯居住。
不無滋擾。
仍照舊例。
以枷責完結。
一、軍民年七十以上者。
許一丁侍養。
免其雜派差役。
一、各省養濟院。
所有鳏寡孤獨。
及殘疾無告之人。
有司留心。
以時贍養。
無緻失所。
一、窮民無力營葬。
并無親族收瘗者。
該地方官。
擇高阜隙地。
無妨耕作者。
設義冢。
随時掩埋。
毋使抛露。
于戲。
薦太室之馨香。
式隆孝享。
仰橋山之弓劍。
莫罄讴思。
惠及臣民。
布湛恩于勿替。
錫茲祉福。
衍先澤于無疆。
布告天下。
鹹使聞知。
○上以清明節。
詣奉先殿、壽皇殿、行禮。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以刑部左侍郎王纮為會試知貢舉。
大學士張廷玉、左都禦史福敏、為正考官。
吏部左侍郎姚三辰、内閣學士索柱、為副考官。
○乙未。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大學士張廷玉、左都禦史福敏、俱奉旨入闱。
所有翰林院應奏之文章。
及應行事件。
着汪由敦暫行管理。
○丙申。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恭建世宗憲皇帝聖德神功碑。
饬議典禮。
谕曰、欽惟皇考世宗憲皇帝。
秉道綏猷。
建中立極。
恩覃海宇。
溥樂利于萬方。
德配蒼穹。
诒憲章于百世。
鴻模駿烈。
史不勝書。
今泰陵大禮告成。
應恭建聖德神功碑。
昭示無極。
朕祗承基緒。
敬念先猷。
謹于齋居之次。
灑淚濡毫。
撰述碑文。
丕揚懿铄。
雖蕩蕩巍巍之盛迹。
非語言文字所能傳。
即竭力鋪陳。
莫罄萬一。
而言言紀實。
足以傳信千秋。
光昭琬琰。
所有相度方位。
建立碑亭。
及應行典禮。
内閣、禮部、工部、敬謹詳議具奏。
○禮部議覆、廣東肇高學政王安國疏請、禁守制官員。
易衣拜官。
送禮赴席。
應如所請。
照私罪不應重律。
于補官日。
降三級用。
從之。
○兵部議準、浙江黃岩鎮總兵吳進義疏稱、嗣後浙省倒斃營馬。
扣出存價馬匹數目。
将實在喂養馬匹數内。
核明倒斃報銷。
俟有需用買補馬匹之時。
一例準其開銷倒斃。
其每年奏銷朋馬。
務将扣存馬匹銀兩數目。
造冊送部查核。
如有随丁存價馬匹。
混入額内。
捏報倒斃。
該督查明題參。
将冒銷銀兩。
照數追賠外。
仍将該員照例議處。
從之。
○又議覆、陝西巡撫碩色疏稱、州縣改隸。
驿遞未設。
應請将保安縣屬之新集兒。
添設馬四匹。
夫二名。
安塞縣、添設馬二匹。
夫一名。
安塞縣屬之高家橋。
添設馬四匹。
夫二名。
葭州、添設馬五匹。
夫二名半。
府谷縣、添設馬四匹。
夫二名。
所有府谷縣原鋪司五名。
裁汰。
應如所請。
從之。
○又議覆、廣州将軍張正興疏請、廣州将軍标四營兵缺。
分給八旗各一百分。
共八百名。
即為八旗壯丁拔補定額。
除現補過四百九十一名外。
其未補三百九名。
于四營所出兵缺四缺内。
将旗下壯丁挑補一名。
以足八百名之數。
其餘四營綠旗兵缺。
仍留為綠旗餘丁挑補。
毋庸循照往例。
分送别标候補。
并請賞八旗營糧八百分。
俱給與步兵名缺。
至從前八旗壯丁。
有已拔馬缺者。
後遇缺出。
俱仍于綠旗步兵拔補。
即将步缺令壯丁頂補。
以還額數。
應如所請。
從之。
○議叙泰陵辦差
由西槅扇退。
上行三跪九叩頭禮。
恭捧孝敬憲皇後神主。
奉安于西二間、第二位寶座上。
行禮上就位。
行升祔 奉先殿緻祭禮。
如朔望大祭儀。
禮成。
回宮。
○詣皇太後宮問安。
○甲午。
以世宗憲皇帝、孝敬憲皇後、升祔太廟禮成。
頒诏天下。
诏曰。
朕惟清廟着于周頌。
思切顯承。
世室載于禮經。
聿昭功德。
升崇閟寝。
所以伸緻孝之忱。
渙号寰區。
所以廣推恩之厚。
徽章備舉。
钜典丕彰。
欽惟皇考世宗憲皇帝。
秉道綏猷。
建中立極。
文武聖神而廣運。
共戴堯天。
聰明睿智以有臨。
同瞻舜日。
際重熙累洽之盛。
而益裕久安長治之規。
審持盈履泰之幾。
以默運緻治保邦之略。
整綱饬紀。
府事交修。
覺世牖民。
彜倫攸叙。
朝乾夕惕。
庶績熙而宸衷弗釋其憂勞。
海晏河清。
萬邦甯而睿慮彌深其兢業。
租賦蠲逾百萬。
恺澤滂流。
刑章慎至再三。
太和洋溢。
善繼善述而成大孝。
丕顯前谟。
克寬克仁而信兆民。
仰孚帝載。
建百世不祧之廟。
宗祀光輝。
慰萬方永慕之心。
神人允洽。
皇妣孝敬憲皇後。
慈仁恭儉。
誠孝端莊。
正位璇宮。
播徽音于任姒。
流輝椒掖。
協雅化于睢麟。
奉匕鬯以同尊。
敷幾筵而合祔。
敬稽成憲。
肅具隆儀。
謹率諸王、貝勒、文武群臣。
于乾隆二年、三月初五日。
恭奉世宗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大孝至誠憲皇帝神位。
孝敬恭和懿順昭惠佐天翊聖憲皇後神位。
合祔于太廟。
旅楹松桷。
瞻路寝之孔安。
玉瓒黃流。
奉祼将而有恪。
既襄殷禮。
宜布鴻施。
所有事宜。
開列于後。
一、乾隆元年十月。
恭送世宗憲皇帝梓宮。
及今三月。
随往泰陵之大臣官員。
俱加一級。
一、雍正十三年九月、十二月、兩次恩诏後。
升任到任之文武大臣官員。
俱給與封典。
一、凡試職各官。
俱準實授。
一、貢生、監生、每年仍派大臣官員。
考定職銜。
照舊例送吏部注冊。
一、貢生、監生、在監肄業者。
免坐監一月。
一、漢軍犯軍流等罪者。
其親族墳墓。
俱在京師。
邊方遠土。
風尚頓殊。
平時不習生計。
類難存活。
且與百姓交錯居住。
不無滋擾。
仍照舊例。
以枷責完結。
一、軍民年七十以上者。
許一丁侍養。
免其雜派差役。
一、各省養濟院。
所有鳏寡孤獨。
及殘疾無告之人。
有司留心。
以時贍養。
無緻失所。
一、窮民無力營葬。
并無親族收瘗者。
該地方官。
擇高阜隙地。
無妨耕作者。
設義冢。
随時掩埋。
毋使抛露。
于戲。
薦太室之馨香。
式隆孝享。
仰橋山之弓劍。
莫罄讴思。
惠及臣民。
布湛恩于勿替。
錫茲祉福。
衍先澤于無疆。
布告天下。
鹹使聞知。
○上以清明節。
詣奉先殿、壽皇殿、行禮。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以刑部左侍郎王纮為會試知貢舉。
大學士張廷玉、左都禦史福敏、為正考官。
吏部左侍郎姚三辰、内閣學士索柱、為副考官。
○乙未。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大學士張廷玉、左都禦史福敏、俱奉旨入闱。
所有翰林院應奏之文章。
及應行事件。
着汪由敦暫行管理。
○丙申。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恭建世宗憲皇帝聖德神功碑。
饬議典禮。
谕曰、欽惟皇考世宗憲皇帝。
秉道綏猷。
建中立極。
恩覃海宇。
溥樂利于萬方。
德配蒼穹。
诒憲章于百世。
鴻模駿烈。
史不勝書。
今泰陵大禮告成。
應恭建聖德神功碑。
昭示無極。
朕祗承基緒。
敬念先猷。
謹于齋居之次。
灑淚濡毫。
撰述碑文。
丕揚懿铄。
雖蕩蕩巍巍之盛迹。
非語言文字所能傳。
即竭力鋪陳。
莫罄萬一。
而言言紀實。
足以傳信千秋。
光昭琬琰。
所有相度方位。
建立碑亭。
及應行典禮。
内閣、禮部、工部、敬謹詳議具奏。
○禮部議覆、廣東肇高學政王安國疏請、禁守制官員。
易衣拜官。
送禮赴席。
應如所請。
照私罪不應重律。
于補官日。
降三級用。
從之。
○兵部議準、浙江黃岩鎮總兵吳進義疏稱、嗣後浙省倒斃營馬。
扣出存價馬匹數目。
将實在喂養馬匹數内。
核明倒斃報銷。
俟有需用買補馬匹之時。
一例準其開銷倒斃。
其每年奏銷朋馬。
務将扣存馬匹銀兩數目。
造冊送部查核。
如有随丁存價馬匹。
混入額内。
捏報倒斃。
該督查明題參。
将冒銷銀兩。
照數追賠外。
仍将該員照例議處。
從之。
○又議覆、陝西巡撫碩色疏稱、州縣改隸。
驿遞未設。
應請将保安縣屬之新集兒。
添設馬四匹。
夫二名。
安塞縣、添設馬二匹。
夫一名。
安塞縣屬之高家橋。
添設馬四匹。
夫二名。
葭州、添設馬五匹。
夫二名半。
府谷縣、添設馬四匹。
夫二名。
所有府谷縣原鋪司五名。
裁汰。
應如所請。
從之。
○又議覆、廣州将軍張正興疏請、廣州将軍标四營兵缺。
分給八旗各一百分。
共八百名。
即為八旗壯丁拔補定額。
除現補過四百九十一名外。
其未補三百九名。
于四營所出兵缺四缺内。
将旗下壯丁挑補一名。
以足八百名之數。
其餘四營綠旗兵缺。
仍留為綠旗餘丁挑補。
毋庸循照往例。
分送别标候補。
并請賞八旗營糧八百分。
俱給與步兵名缺。
至從前八旗壯丁。
有已拔馬缺者。
後遇缺出。
俱仍于綠旗步兵拔補。
即将步缺令壯丁頂補。
以還額數。
應如所請。
從之。
○議叙泰陵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