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十三

關燈
總兵劉永貴。

    為人練達老成。

    明白持重。

    于雍正十年内、蒙世宗憲皇帝谕旨。

    将伊升授永北總兵。

    仍辦理銅仁協副将事務。

    俟諸事就緒。

    再奏聞前赴新任。

    今苗疆軍務巳竣。

    若将劉永貴調補鎮遠總兵。

    于地方實有裨益。

    其所遺永北鎮總兵員缺。

    所轄兵僅止千餘名。

    一切營伍地方事務。

    俱有成例可循。

    查現署台拱鎮之副将紀龍。

    為人質實。

    屢經擊退賊苗。

    亦着勞績。

    若即令其前往雲南。

    署理永北鎮印務。

    就近令督臣尹繼善試看。

    如果勝任。

    再行題請實授。

    則兩地均可收得人之效等語。

    着照張廣泗所請。

    劉永貴、調補鎮遠總兵官。

    紀龍、着署理永北鎮印務。

    令尹繼善留心試看。

     ○又谕、湖廣襄陽鎮總兵官焦應林、四川署川北鎮總兵官王廷诏、四川署督标副将壽長等三員。

    俱領兵剿黔苗。

    沾染時氣。

    卒于軍前。

    深可憫恻。

    查焦應林總兵任内。

    躬逢恩诏。

    例得總兵封典恩蔭。

    因伊稽滞軍營。

    未曾請領。

    着該部行文本籍。

    照例賞給。

    王廷诏、系遊擊署理總兵。

    壽長、系參将署理副将。

    例不應得恩蔭。

    着格外加恩。

    照署任職銜、賞給蔭生。

    其封典亦照署銜給與。

    以示朕優恤勞員之至意。

     ○總理事務王大臣議覆、山西巡撫覺羅石麟疏言、晉省口外。

    附近甯朔衛之劉家窰等十四村。

    居民有墾熟地四百餘頃。

    因在察哈爾鑲藍旗界内。

    前經賞給右衛駐防兵丁。

    民人皆向旗兵交租。

    于雍正十三年。

    察哈爾總管廣錫。

    又請給還蒙古遊牧。

    令居民于收獲後遷居。

    民情甚為戀戀。

    查劉家窰等村。

    民人建屋而居。

    耕田而食。

    已二十餘年。

    一旦令其移徙。

    則謀生托足。

    皆緻失所。

    且蒙古向年以來。

    并不藉此遊牧。

    莫若照豐川衛之例。

    令甯朔衛守備、會同該總管。

    将此民地查明畝數。

    仍準居住耕種。

    照例交租。

    散給應得地畝之蒙古等收領。

    應如所請。

    從之。

     ○以建威将軍岱林布、為江甯将軍。

    軍營參贊大臣王常、為建威将軍。

    鑲藍旗滿洲副都統雅爾圖。

    為參贊大臣。

    錫勒璊、為鑲藍旗滿洲副都統。

     ○戊子。

    祫祭太廟。

    上親詣行禮。

     ○遣官祭永陵、福陵、昭陵、昭西陵、孝陵、孝東陵、景陵。

     ○遣官祭孝敬憲皇後。

     ○遣官祭太歲之神。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已醜。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是月。

    署湖廣總督史贻直奏、署提臣顔清如、口傳谕旨。

    命臣等辦理筸頭山猺人一案。

    現在設法布置。

    務期擒獲盜首。

    酌寬夥犯。

    開其自新之路。

    渙其脅從之徒。

    不敢仿效貴州辦理。

    得旨、此事全在爾等督撫、詳籌料理。

    務期妥協。

    固不可煩擾滋事。

    亦不可苟且完局。

    必使頑苗知有國法可畏。

    恩德可歸。

    然後為苗疆永久甯谧之道。

    顔清如所傳朕旨。

    止記一邊矣。

     ○兩廣總督鄂彌達奏、辦理苗疆軍務。

    有明晰幹練、屢着勞績之廣南韶連道馮元方。

    桂林府知府楊廷璋。

    大官田同知李毓元。

    及土田州知州岑應祺。

    相應據實奏聞。

    得旨、知道了。

    似此出力而且明練之員。

    卿省有應升之缺。

    即當題補。

    以獎勞員。

    或于例不合。

    摺奏前來亦可。

    至于土官。

    更宜酌加獎賞。

    以勵其餘。

     ○又奏報、高、雷、廉、瓊、四府、米價漸長。

    已将三水縣倉谷。

    由海運往。

    并将高、雷、二屬、代瓊山縣買備監谷三萬石。

    截留平粜。

    得旨、昨據譚行義奏報、米價已至漸長。

    青黃不接之時。

    甚有可虞。

    卿其盡心料理。

    毋緻小民乏食。

     ○山東巡撫法敏奏、到任後已行事宜。

    一、嚴禁紳衿抗糧。

    一、密拏邪教黨與。

    一、命案并無别傷。

    審系自盡身故。

    律得免罪者。

    即行省釋。

    使訛詐者知不能拖累。

    自盡者知例無抵償。

    刁風可以漸息。

    一、申嚴打降之禁。

    一、稽察防汛之兵。

    使居住營房、以聯聲勢。

    一、查禁窩娼賭博。

    以清盜源。

    得旨、凡外省督撫。

    以至藩臬司道。

    數年以來。

    誰不摺奏。

    誰不各出己見。

    要之于到任時。

    皆有一番經濟。

    而日久則懈焉。

    汝切不可出此。

    汝摺中所奏。

    朕亦不敢全信。

    要之日久行與朕看。

     ○又奏報得雪日期。

    得旨、來歲豐稔。

    今歲如何預定得。

    隻可盡人事以俟天眷。

    不可恃歲功而忽治理。

     ○廣西按察使黃士傑奏言、南甯、太平、慶遠、思恩、鎮安、等府。

    所屬土司共四十五員。

    向因土官例不給俸。

    又無養廉。

    所以各司舊有田例之名。

    即系按田取租。

    其租銀較民田加重。

    又有租外各項科派。

    土民剝削難堪。

    以緻往往滋事請将廣西各土司。

    俱照流官之例。

    給與養廉。

    将其所收田例。

    對半折減。

    并禁革雜派名色。

    得旨、此事頗有關系。

    不可冒昧舉行。

    汝寄與督臣。

    傳朕旨、聽其酌議。

     ○是年、旌表孝子、直隸等省萬物育等二十人。

    孝義、河南馬國正等三人。

    孝婦、浙江孟氏一口。

    守節合例、八旗滿洲法僧妻納喇氏等二百八十五口。

    蒙古敦住克妻龔氏等七十九口。

    漢軍蔺佳遇繼妻周氏等二百八口。

    直隸等省吳曰仁妻駱氏等九百九十九口。

    夫亡殉節、直隸等省張崇鼎妻孫氏等五口。

    未婚守志、鑲黃旗漢軍鄧其璋聘妻吳氏等五口。

    江蘇等省徐曾詢聘妻朱氏等二十口。

    義民、河南王攜等三名。

    百歲壽民、婦、安徽等省李元甫等六十三名口。

    各給銀建坊如例。

     ○一産三男胡在梁等、一十三家。

    卷之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