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
關燈
小
中
大
監修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領侍衛内大臣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務正黃旗滿洲都統世襲騎都尉軍功加七級随帶加一級尋常加二級軍功紀錄一次臣慶桂總裁官經筵講官太子太傅文
華殿大學士文淵閣領閣事稽察欽奉上谕事件處管理刑部戶部三庫事務世襲騎都尉軍功加十九級随帶加二級又加二級臣董诰内大臣戶部尚書鑲藍旗滿洲都統軍功紀錄五次尋常紀錄十四次臣德瑛經筵講官太子少保工部尚書紀錄六次臣曹振镛等奉敕修
乾隆元年。
丙辰。
六月。
甲子朔。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舊冬通智奏運軍糧二萬石。
已将一萬石運價。
散給領運商人。
雇募駝隻牛車。
今因大兵已徹。
此項米石。
停其運送。
通智所發各商運價。
自應着落收繳。
但各商業已領運。
備辦駝隻牛車等項。
所領之價。
諒必分散。
斷無即日可以湊齊歸繳之理。
今聞通智令歸化城理事同知、勒限嚴追。
衆怨沸騰。
深為苦累。
數年以來。
歸化城商人糊口裕如。
家赀殷富。
全賴軍營貿易生理。
又全藉駝隻牛馬腳力。
即為商人營運之資本。
并聞各商以追迫運價無償。
将駝隻牛馬。
盡行變棄抵補。
營運既屬艱難。
則所欠運價。
愈難清繳。
通智辦理此事。
甚不妥協。
大非朕體恤商賈之意。
此項銀兩、着通智将商人領去若幹。
今已追繳若幹數目。
據實奏明存貯外。
其未經完繳若幹兩。
着寬其限期。
令商人徐徐還繳。
庶貿易有資。
帑項亦不緻終于無着。
公私皆便矣。
○訓饬直省書院師生。
谕、書院之制。
所以導進人材。
廣學校所不及。
我世宗憲皇帝。
命設之省會。
發帑金以資膏火。
恩意至渥也。
古者鄉學之秀。
始升于國。
然其時諸侯之國皆有學。
今府州縣學并建。
而無遞升之法。
國子監雖設于京師。
而道裡遼遠。
四方之士。
不能胥會。
則書院即古侯國之學也。
居講席者。
固宜老成宿望。
而從遊之士。
亦必立品勤學。
争自濯磨。
俾相觀而善。
庶人材成就。
足備朝廷任使。
不負教育之意。
若僅攻舉業。
已為儒者末務。
況藉為聲氣之資。
遊揚之具。
内無益于身心。
外無補于民物。
即降而求文章成名。
足希古之立言者。
亦不多得。
甯養士之初旨耶。
該部即行文各省督撫學政。
凡書院之長。
必選經明行修。
足為多士模範者。
以禮聘請。
負笈生徒。
必擇鄉裡秀異。
沉潛學問者。
肄業其中。
其恃才放誕。
佻達不羁之士。
不得濫入書院中。
酌仿朱子白鹿洞規條。
立之儀節。
以檢束其身心。
仿分年讀書法。
予之程課。
使貫通乎經史。
有不率教者。
則擯斥勿留。
學臣三年任滿。
咨訪考核。
如果教術可觀。
人材興起。
各加獎勵。
六年之後。
着有成效。
奏請酌量議叙。
諸生中材器尤異者。
準令薦舉一二。
以示鼓勵。
○又谕、晉省各營兵米折色一項。
從前每石折銀四錢幾分、至五錢六錢不等。
蒙我皇考轸念兵丁米價不敷。
概令每石折給七錢。
是已較舊例加增矣。
今朕訪聞此加增之價。
仍有不敷之處。
所宜再為籌畫者。
查省北米價、較平于省南。
着将省北大同鎮屬各營路米折。
每石加銀二錢。
共折給銀九錢。
省城撫标及省南太原鎮屬各營路米折。
每石加銀三錢。
共折給銀一兩。
于本年秋季為始。
即在地丁銀兩内支給。
将來年歲豐歉不定。
若有應增應減之處。
着該撫臨時酌量奏聞。
至撫标現有額外二營。
其應支兵米。
亦照此例加增。
○調兵部侍郎楊汝谷、為戶部侍郎。
以内閣學士姚三辰、為兵部侍郎。
○命禮部堂官照五部堂官例。
給與雙俸。
○閩浙總督郝玉麟、奏請閩海關稅務。
令興泉永道管理。
下部議行。
○直隸總督劉勷、奏請永定河南北兩岸。
并天津道屬之津、靜青、滄、四州縣。
一切歲搶堤埽工程。
令該管廳員、與地方官協同辦料。
承修防護。
下部議行。
○乙醜。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太常寺卿雅爾胡達條奏。
一、請祀典畫一。
查現在典禮。
祭太廟後殿。
系覺羅官員、捧請神牌。
供鐘。
前殿。
皇帝親詣行禮。
太常寺官員、捧請神牌。
侍衛供鐘。
遣官行禮。
太常寺官員、捧請神牌。
供鐘。
緻祭奉先殿。
内府官員、捧請神牌。
侍衛供鐘。
竊惟捧請神牌。
最關重大。
仰祈緻祭太廟前殿。
奉先殿。
皇帝親詣行禮。
或遣官恭代。
亦照太廟後殿。
覺羅官員、捧請神牌、供鐘之典。
遣宗室章京、侍衛等。
捧請神牌。
供鐘。
庶副聖主孝謹之至意。
俾宗室等亦得各盡其誠。
一、請讀祝官品級畫一。
查太常寺、鴻胪寺、及陵寝讀祝官、品級不一。
由護軍校、骁騎校放者。
系六品。
由八品筆帖式、及捐納監生放者。
系八品。
由無級筆帖式、庫使、前鋒護軍放者。
俱系九品。
又查得掌儀司讀祝官。
由筆帖式、庫使、護軍、拜唐阿放者。
皆系七品職銜。
六品頂帶。
司祭執事之時。
最為整齊。
竊惟内外讀祝等官。
俱系身膺大禮之員。
其品級理宜畫一。
祈将太常寺、鴻胪寺、及陵寝讀祝官内。
除由護軍校、骁騎校放者。
無庸再定外。
其餘皆照掌儀司讀祝官之例。
加以七品職銜。
六品頂帶。
一、菓木園頭内
丙辰。
六月。
甲子朔。
上詣皇太後宮問安。
○谕總理事務王大臣。
舊冬通智奏運軍糧二萬石。
已将一萬石運價。
散給領運商人。
雇募駝隻牛車。
今因大兵已徹。
此項米石。
停其運送。
通智所發各商運價。
自應着落收繳。
但各商業已領運。
備辦駝隻牛車等項。
所領之價。
諒必分散。
斷無即日可以湊齊歸繳之理。
今聞通智令歸化城理事同知、勒限嚴追。
衆怨沸騰。
深為苦累。
數年以來。
歸化城商人糊口裕如。
家赀殷富。
全賴軍營貿易生理。
又全藉駝隻牛馬腳力。
即為商人營運之資本。
并聞各商以追迫運價無償。
将駝隻牛馬。
盡行變棄抵補。
營運既屬艱難。
則所欠運價。
愈難清繳。
通智辦理此事。
甚不妥協。
大非朕體恤商賈之意。
此項銀兩、着通智将商人領去若幹。
今已追繳若幹數目。
據實奏明存貯外。
其未經完繳若幹兩。
着寬其限期。
令商人徐徐還繳。
庶貿易有資。
帑項亦不緻終于無着。
公私皆便矣。
○訓饬直省書院師生。
谕、書院之制。
所以導進人材。
廣學校所不及。
我世宗憲皇帝。
命設之省會。
發帑金以資膏火。
恩意至渥也。
古者鄉學之秀。
始升于國。
然其時諸侯之國皆有學。
今府州縣學并建。
而無遞升之法。
國子監雖設于京師。
而道裡遼遠。
四方之士。
不能胥會。
則書院即古侯國之學也。
居講席者。
固宜老成宿望。
而從遊之士。
亦必立品勤學。
争自濯磨。
俾相觀而善。
庶人材成就。
足備朝廷任使。
不負教育之意。
若僅攻舉業。
已為儒者末務。
況藉為聲氣之資。
遊揚之具。
内無益于身心。
外無補于民物。
即降而求文章成名。
足希古之立言者。
亦不多得。
甯養士之初旨耶。
該部即行文各省督撫學政。
凡書院之長。
必選經明行修。
足為多士模範者。
以禮聘請。
負笈生徒。
必擇鄉裡秀異。
沉潛學問者。
肄業其中。
其恃才放誕。
佻達不羁之士。
不得濫入書院中。
酌仿朱子白鹿洞規條。
立之儀節。
以檢束其身心。
仿分年讀書法。
予之程課。
使貫通乎經史。
有不率教者。
則擯斥勿留。
學臣三年任滿。
咨訪考核。
如果教術可觀。
人材興起。
各加獎勵。
六年之後。
着有成效。
奏請酌量議叙。
諸生中材器尤異者。
準令薦舉一二。
以示鼓勵。
○又谕、晉省各營兵米折色一項。
從前每石折銀四錢幾分、至五錢六錢不等。
蒙我皇考轸念兵丁米價不敷。
概令每石折給七錢。
是已較舊例加增矣。
今朕訪聞此加增之價。
仍有不敷之處。
所宜再為籌畫者。
查省北米價、較平于省南。
着将省北大同鎮屬各營路米折。
每石加銀二錢。
共折給銀九錢。
省城撫标及省南太原鎮屬各營路米折。
每石加銀三錢。
共折給銀一兩。
于本年秋季為始。
即在地丁銀兩内支給。
将來年歲豐歉不定。
若有應增應減之處。
着該撫臨時酌量奏聞。
至撫标現有額外二營。
其應支兵米。
亦照此例加增。
○調兵部侍郎楊汝谷、為戶部侍郎。
以内閣學士姚三辰、為兵部侍郎。
○命禮部堂官照五部堂官例。
給與雙俸。
○閩浙總督郝玉麟、奏請閩海關稅務。
令興泉永道管理。
下部議行。
○直隸總督劉勷、奏請永定河南北兩岸。
并天津道屬之津、靜青、滄、四州縣。
一切歲搶堤埽工程。
令該管廳員、與地方官協同辦料。
承修防護。
下部議行。
○乙醜。
上詣雍和宮梓宮前供奠。
○太常寺卿雅爾胡達條奏。
一、請祀典畫一。
查現在典禮。
祭太廟後殿。
系覺羅官員、捧請神牌。
供鐘。
前殿。
皇帝親詣行禮。
太常寺官員、捧請神牌。
侍衛供鐘。
遣官行禮。
太常寺官員、捧請神牌。
供鐘。
緻祭奉先殿。
内府官員、捧請神牌。
侍衛供鐘。
竊惟捧請神牌。
最關重大。
仰祈緻祭太廟前殿。
奉先殿。
皇帝親詣行禮。
或遣官恭代。
亦照太廟後殿。
覺羅官員、捧請神牌、供鐘之典。
遣宗室章京、侍衛等。
捧請神牌。
供鐘。
庶副聖主孝謹之至意。
俾宗室等亦得各盡其誠。
一、請讀祝官品級畫一。
查太常寺、鴻胪寺、及陵寝讀祝官、品級不一。
由護軍校、骁騎校放者。
系六品。
由八品筆帖式、及捐納監生放者。
系八品。
由無級筆帖式、庫使、前鋒護軍放者。
俱系九品。
又查得掌儀司讀祝官。
由筆帖式、庫使、護軍、拜唐阿放者。
皆系七品職銜。
六品頂帶。
司祭執事之時。
最為整齊。
竊惟内外讀祝等官。
俱系身膺大禮之員。
其品級理宜畫一。
祈将太常寺、鴻胪寺、及陵寝讀祝官内。
除由護軍校、骁騎校放者。
無庸再定外。
其餘皆照掌儀司讀祝官之例。
加以七品職銜。
六品頂帶。
一、菓木園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