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 天命十一年正月至八月
關燈
小
中
大
至鐵嶺城。
上還渖陽 ○乙未。
上谕群臣曰。
國家執政之臣。
殚心國事。
行亦思。
坐亦思。
在朕前。
則直陳所見。
在貝勒前。
遇有阙失。
則申明其非。
守正道。
死生不渝。
無論衆人之前。
及無人之地。
皆無貳心。
此等忠良之人。
衆必譽之。
衆既譽之。
朕自深加親信。
任以國政。
置諸左右。
且解衣衣之。
推食食之矣。
若已得尊顯。
遂圖宴安。
任機巧。
勞則避之。
逸則就之。
此與塔玉何異。
飾其奸僞。
謂人不知。
而安坐朕前。
此與誣陷功臣蒙談之奸人孟庫何異。
人君承天命。
柄國政。
見大臣不法。
可庇之乎。
見小臣之善。
可不舉乎。
為大臣而計圖便安。
罔思報効者。
不誅不譴。
何以懲惡。
為小臣而勒於職事。
克殚厥心者。
不加拔擢。
何以勸善。
昔諸葛亮身佐幼主。
攝行國政。
有罪必誅。
雖親不庇。
有功必舉。
雖仇不遺。
罪雖輕而不引咎者、重治之。
罪雖重而引咎者、輕罰之。
其公其明。
載諸史冊。
至今稱述焉。
唐太宗時。
其臣魏徵上書。
勸以親賢遠奸。
金大定帝、訓其太子曰。
朕為汝治定大業。
汝嗣為君時。
必克孝克明以存心。
信賞必罰以治國。
由此觀之。
人君能舉用忠臣。
則忠者進而奸者退矣。
惑於奸人。
則奸者進而忠者退矣。
賞罰明。
則忠奸辨。
賞罰不明。
則忠奸不辨。
國之盛衰。
皆由於賞罰之得失。
可不慎哉 ○上谕諸貝勒曰。
昔我甯古塔貝勒、及董鄂、王甲、哈達、葉赫、烏喇、輝發、蒙古諸國。
俱溺於貨财。
輕忠直。
尚貪邪。
兄弟之間。
争貨财。
至相戕害。
以緻敗亡。
此不待朕言。
汝等豈不灼見而熟聞之乎。
朕鑒於此、令八家之中。
遇有所獲。
即衣食之類。
必均分、毋私取焉。
故預立規制。
俾八家各得其平。
若所部之民。
凡有所貢獻於貝勒者。
必倍償其直。
凡行間、及他處所獲之物。
毋藏匿。
必分給於衆。
勿以貪利居心。
務以公忠為尚。
朕嘗以此訓示矣。
慎勿忘訓誡。
而向貪邪之路也。
至諸貝勒於兄弟中。
有過即當直谏。
勿優容。
若能力谏其過。
乃可同心共處。
昔衛鞅雲。
貌言、華也。
直言、實也。
苦言、藥也。
甘言、疾也。
又忠經雲。
谏於未形者、上也。
谏於既形者、下也。
知而不谏、非忠臣也。
凡事勿謂其小而無害。
由小而大。
以緻敗國者多矣。
朕所諄諄訓誡之辭。
皆欲勉勵汝等。
俾克有成。
豈欲贻誤於汝等耶。
昔宋主劉裕謂群臣曰。
自古聖君賢相。
皆由困而亨。
舜耕畎畝。
傅說版築。
膠鬲魚鹽。
百裡奚飯牛。
天意何居。
群臣對曰。
君臣任重。
天生是人以畀大任。
故於是人。
必苦其心志。
俾慮周事物而不得安。
勞其筋骨。
俾其身不得暇逸。
餓其體膚。
俾其口腹不得一飽。
由是空乏艱苦。
閱曆憂患。
以動其仁義禮智之心。
是人而為君。
必周知國事。
是人而為臣。
秘洞悉民隐。
天意如此而已。
此誠善識天意之言也。
以曆艱苦者為君。
則國受其福。
以享安逸者為君。
則國罹其害。
天鑒我國困甚。
誕降朕躬。
俾曆艱難。
推己之心以安兆庶。
朕艱苦撫集之國。
恐爾諸貝勒未知艱難。
習於逸樂。
俾其即於危困也。
惟集福之人。
可以為君為貝勒耳。
否則何以為君為貝勒耶。
朕嘗訓誡科爾沁土謝圖額驸、言切直。
因曰。
汝得無謂人各有心。
何諄複若是耶。
土謝圖額驸對曰。
所愛之人。
雖教之至於涕泣、而教猶不已也。
若非所愛者。
則教之而俾其喜悅可耳。
上因愛我。
乃有此訓辭。
若天俾我忘、則忘。
否則終不忘也。
爾諸貝勒、如彼受朕訓言。
紹我基業。
其毅然行之。
昔金大定帝、自汴京往視祖居長白山之東、會甯府。
謂太子曰。
汝勿憂。
但當以賞示信。
以罰示威。
俾商賈積貨。
農夫積粟而已。
其言如此。
爾大貝勒四小貝勒四。
紹我基業。
亦效彼恪守法度。
賞以示信。
罰以示威。
毋厪朕懷。
使朕觀爾等措置。
泰然自得可也。
遂書此訓辭。
賜諸貝勒 ○七月 秋七月。
辛未朔 ○乙亥。
上谕諸貝勒曰。
天下有何者加於善之上乎。
又有何者處於惡之下乎。
爾八和碩貝勒、見人有不善。
一人非之。
衆亦同聲指責之。
則不善者自知其非而順受矣。
苟衆人不言。
而一人獨非之。
彼不善者必以為此一人者、何獨厚責於我也。
其惡我也。
若責人者言或未當。
衆人亦當谏之。
衆谏、當即受。
勿自慚。
遂巧飾其非。
而執辯不已焉 ○上谕貝勒諸臣曰。
朕心公
上還渖陽 ○乙未。
上谕群臣曰。
國家執政之臣。
殚心國事。
行亦思。
坐亦思。
在朕前。
則直陳所見。
在貝勒前。
遇有阙失。
則申明其非。
守正道。
死生不渝。
無論衆人之前。
及無人之地。
皆無貳心。
此等忠良之人。
衆必譽之。
衆既譽之。
朕自深加親信。
任以國政。
置諸左右。
且解衣衣之。
推食食之矣。
若已得尊顯。
遂圖宴安。
任機巧。
勞則避之。
逸則就之。
此與塔玉何異。
飾其奸僞。
謂人不知。
而安坐朕前。
此與誣陷功臣蒙談之奸人孟庫何異。
人君承天命。
柄國政。
見大臣不法。
可庇之乎。
見小臣之善。
可不舉乎。
為大臣而計圖便安。
罔思報効者。
不誅不譴。
何以懲惡。
為小臣而勒於職事。
克殚厥心者。
不加拔擢。
何以勸善。
昔諸葛亮身佐幼主。
攝行國政。
有罪必誅。
雖親不庇。
有功必舉。
雖仇不遺。
罪雖輕而不引咎者、重治之。
罪雖重而引咎者、輕罰之。
其公其明。
載諸史冊。
至今稱述焉。
唐太宗時。
其臣魏徵上書。
勸以親賢遠奸。
金大定帝、訓其太子曰。
朕為汝治定大業。
汝嗣為君時。
必克孝克明以存心。
信賞必罰以治國。
由此觀之。
人君能舉用忠臣。
則忠者進而奸者退矣。
惑於奸人。
則奸者進而忠者退矣。
賞罰明。
則忠奸辨。
賞罰不明。
則忠奸不辨。
國之盛衰。
皆由於賞罰之得失。
可不慎哉 ○上谕諸貝勒曰。
昔我甯古塔貝勒、及董鄂、王甲、哈達、葉赫、烏喇、輝發、蒙古諸國。
俱溺於貨财。
輕忠直。
尚貪邪。
兄弟之間。
争貨财。
至相戕害。
以緻敗亡。
此不待朕言。
汝等豈不灼見而熟聞之乎。
朕鑒於此、令八家之中。
遇有所獲。
即衣食之類。
必均分、毋私取焉。
故預立規制。
俾八家各得其平。
若所部之民。
凡有所貢獻於貝勒者。
必倍償其直。
凡行間、及他處所獲之物。
毋藏匿。
必分給於衆。
勿以貪利居心。
務以公忠為尚。
朕嘗以此訓示矣。
慎勿忘訓誡。
而向貪邪之路也。
至諸貝勒於兄弟中。
有過即當直谏。
勿優容。
若能力谏其過。
乃可同心共處。
昔衛鞅雲。
貌言、華也。
直言、實也。
苦言、藥也。
甘言、疾也。
又忠經雲。
谏於未形者、上也。
谏於既形者、下也。
知而不谏、非忠臣也。
凡事勿謂其小而無害。
由小而大。
以緻敗國者多矣。
朕所諄諄訓誡之辭。
皆欲勉勵汝等。
俾克有成。
豈欲贻誤於汝等耶。
昔宋主劉裕謂群臣曰。
自古聖君賢相。
皆由困而亨。
舜耕畎畝。
傅說版築。
膠鬲魚鹽。
百裡奚飯牛。
天意何居。
群臣對曰。
君臣任重。
天生是人以畀大任。
故於是人。
必苦其心志。
俾慮周事物而不得安。
勞其筋骨。
俾其身不得暇逸。
餓其體膚。
俾其口腹不得一飽。
由是空乏艱苦。
閱曆憂患。
以動其仁義禮智之心。
是人而為君。
必周知國事。
是人而為臣。
秘洞悉民隐。
天意如此而已。
此誠善識天意之言也。
以曆艱苦者為君。
則國受其福。
以享安逸者為君。
則國罹其害。
天鑒我國困甚。
誕降朕躬。
俾曆艱難。
推己之心以安兆庶。
朕艱苦撫集之國。
恐爾諸貝勒未知艱難。
習於逸樂。
俾其即於危困也。
惟集福之人。
可以為君為貝勒耳。
否則何以為君為貝勒耶。
朕嘗訓誡科爾沁土謝圖額驸、言切直。
因曰。
汝得無謂人各有心。
何諄複若是耶。
土謝圖額驸對曰。
所愛之人。
雖教之至於涕泣、而教猶不已也。
若非所愛者。
則教之而俾其喜悅可耳。
上因愛我。
乃有此訓辭。
若天俾我忘、則忘。
否則終不忘也。
爾諸貝勒、如彼受朕訓言。
紹我基業。
其毅然行之。
昔金大定帝、自汴京往視祖居長白山之東、會甯府。
謂太子曰。
汝勿憂。
但當以賞示信。
以罰示威。
俾商賈積貨。
農夫積粟而已。
其言如此。
爾大貝勒四小貝勒四。
紹我基業。
亦效彼恪守法度。
賞以示信。
罰以示威。
毋厪朕懷。
使朕觀爾等措置。
泰然自得可也。
遂書此訓辭。
賜諸貝勒 ○七月 秋七月。
辛未朔 ○乙亥。
上谕諸貝勒曰。
天下有何者加於善之上乎。
又有何者處於惡之下乎。
爾八和碩貝勒、見人有不善。
一人非之。
衆亦同聲指責之。
則不善者自知其非而順受矣。
苟衆人不言。
而一人獨非之。
彼不善者必以為此一人者、何獨厚責於我也。
其惡我也。
若責人者言或未當。
衆人亦當谏之。
衆谏、當即受。
勿自慚。
遂巧飾其非。
而執辯不已焉 ○上谕貝勒諸臣曰。
朕心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