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天命五年正月至六年六月
關燈
小
中
大
不已。
左四旗諸将、使人馳告曰、掘閘口難、不若奪橋易也。
上曰、若然、左四旗兵姑奪之、果奪橋、急告我、俾我兵進攻此門。
遣之去。
會壅遏水口将涸、右四旗前隊綿甲軍、遂布列楯車、進擊東門外兵、明兵連發槍礮、我軍遂出楯車之外、渡壕、大呼而進、兩軍方鏖戰有紅旗紅甲護軍二百人、二白旗兵千人、俱進擊。
明騎兵遂敗。
各貝勒部下白甲精銳護軍、皆大呼奮射而入、夾攻之其步兵亦敗、望城而奔。
我軍乘勢縱擊、至東門外、明兵死者、壕塹皆滿、水盡赤。
時左四旗兵、奪武靖門橋、分擊守壕之兵、明兵隐於屋垣、爇礮發矢、聯綿不絕、城上亦發火箭火礮、擲火礶、我軍奮勇沖突、樹梯登城、遂奪西城一面、驅斬其衆、據其兩隅、城中官民士卒俱喪膽驚擾大亂。
時右四旗兵、攻城北面、正下馬、相導步行、於兩濠之間、運薪刍、填内壕而戰、日将落、諸将使人馳告左四旗兵已登城、上遂撤攻城兵、以益左翼登城之衆。
是夜城内明兵舉火列炬、拒戰達旦。
乘亂、有道員牛維曜、高出、邢慎言、胡嘉棟、戶部郎中傅國、及軍民等、缒城而遁者甚衆。
翼旦、明兵複列楯大戰、又敗、右四旗兵亦登城、八旗同集一處、沿城追殺。
明經略袁應泰、登城東北鎮遠樓、督戰、見城破、遂舉火焚樓而死。
分守道何廷魁、率妻子投井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缢。
總兵朱萬良、副将梁仲善、參将王豸、房承勳、遊擊李尚義張繩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幹等、俱戰殁生擒禦史張铨。
其餘官民皆薙發歸順阖城結彩焚香以黃紙書萬歲牌備乘輿、一設?比、一設錦茵迎上、日正午、大張鼓吹導引入城百姓夾道俯伏、皆呼萬歲是日上駐跸遼陽城 ○時張铨不降衆謂之曰上将以高爵待汝盍往見铨曰。
吾受朝廷深恩厚祿若降汝苟活是遺臭後世也汝雖欲生我、在我惟知一死而已。
汝生我、乃汝國美名也。
我守死不屈則我之名流芳青史矣堅不肯往衆以其言奏聞上曰、彼若知天命、來歸、宜優禮而厚遇之。
今戰而被擒、生又非其所願以願死之人而我養之、豈肯為我養耶。
宜賜死以遂其志。
四貝勒惜铨、尚欲生之、乃援古以曉之曰、昔宋之徽欽二帝、為金太宗所擒、尚爾屈膝伏谒受公侯封、吾欲生汝、故為汝開導、汝何堅執不屈耶。
铨曰、王、溫語相勸、無非欲生我也。
雖死不忘。
但徽欽、乃亂世小朝廷耳、我當今皇帝、天下一統、共主稱尊。
我豈屈膝而損大國之體耶。
留我十日猶可過此我不複生矣。
我之所以暫生者為後此蒼生計耳前此将吏、類皆愚而不谙時務、緻生靈塗炭、今觀汝之兵雖戰何益徒緻傷生、故欲具疏奏聞於朝令兩國和好。
免生靈於鋒镝。
我之令名、豈不垂諸後世乎。
且吾有母、有妻、及五子在焉、我死、皆得保全、汝若生我、必緻覆宗絕祀、故吾一死之外無他願也。
四貝勒知不可奪。
不得已、缢铨而葬之。
遼陽既下、其遼東之三河、東勝、長靜長甯、長定、長安、長勝、長勇、長營、靜遠、上榆林、十方寺、丁家泊、宋家泊、曾遲鎮、西殷家莊、平定、定遠、慶雲、古城、永甯、鎮彜、清陽、鎮北堡、威遠、靜安、孤山、灑馬吉、靉陽、新安、新奠、寬奠、大奠、永奠、長奠、鎮江、湯站、鳳凰、鎮東、鎮彜、甜水站、草河、威甯營、奉集堡、穆家堡、武靖營、平魯堡、虎皮驿蒲河、懿路、泛河、中固城、鞍山、海州、東昌、耀州、蓋州、熊嶽、五十寨、複州、永甯監栾古、石河、金州、鹽塲、望海埚、紅嘴、歸服、黃骨島、岫岩、青台峪、西麥城等、河東大小七十餘城、官民俱薙發降 ○先是蒙古國喀爾喀部落卓禮克圖、達爾漢巴圖魯、巴哈達爾漢、石爾胡那克諸貝勒所屬二千餘騎、聞大兵已拔渖陽、於辛酉日、乘殘破之餘、往掠渖陽财粟。
時我國有遊牧蒙古在城、遂出城驅殺、大獲牛馬無算、生擒三十人。
至是來獻。
上命斬二十四人、留六人、令持書歸、責其侵擾之罪 ○癸亥。
遺朝鮮國書曰、滿洲皇帝、緻書朝鮮國王、如爾仍欲助明則已、不然、凡遼人之避兵、渡鎮江而竄者、可盡反之。
今遼東官民、皆已薙發歸順、其降順各官、悉還原職。
爾若納我已附遼民、匿而不還、惟明是助、異日勿我怨也 ○上集貝勒諸臣議曰、天既眷我、授以遼陽、今将移居此城耶、抑仍還我國耶。
貝勒諸臣、俱以還國對上曰、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
今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複至、據而固守。
周遭百姓、必将逃匿山谷、不複為我有矣。
舍已得之疆土而還、後必複煩征讨、非計之得也且此地。
乃明及朝鮮、蒙古、接壤要害之區、天既與我、即宜居之。
貝勒諸臣皆曰善。
遂定議遷都、迎後妃諸皇子 ○丙寅。
釋遼陽系獄官民其奪職閑住之官、悉還職。
設遊擊八員、都司二員、以理其事○上論克城先登、力戰諸将士功、行賞畢、又以遼東既定、發帑銀布帛、大赉總兵以下各官、及軍士有差。
移遼陽官民、居於北城關廂其南大城、則上與貝勒諸臣、及将士居之 ○辛未。
上命皇子台吉德格類、侄台吉寨桑古、率八大臣引兵千人、安撫居民、并閱三岔河橋至海州、城中官吏及殷富之家、張鼓樂肩輿來迎。
二台吉攬辔傳令、禁軍士擾害、不得奪民财物、登城宿、勿入民家。
既入城、二台吉宿公廨中、軍士俱屯城上。
次日、所遣閱視三岔河之人來曰、橋已拆毀、亦無舟楫、遂安撫人民而
左四旗諸将、使人馳告曰、掘閘口難、不若奪橋易也。
上曰、若然、左四旗兵姑奪之、果奪橋、急告我、俾我兵進攻此門。
遣之去。
會壅遏水口将涸、右四旗前隊綿甲軍、遂布列楯車、進擊東門外兵、明兵連發槍礮、我軍遂出楯車之外、渡壕、大呼而進、兩軍方鏖戰有紅旗紅甲護軍二百人、二白旗兵千人、俱進擊。
明騎兵遂敗。
各貝勒部下白甲精銳護軍、皆大呼奮射而入、夾攻之其步兵亦敗、望城而奔。
我軍乘勢縱擊、至東門外、明兵死者、壕塹皆滿、水盡赤。
時左四旗兵、奪武靖門橋、分擊守壕之兵、明兵隐於屋垣、爇礮發矢、聯綿不絕、城上亦發火箭火礮、擲火礶、我軍奮勇沖突、樹梯登城、遂奪西城一面、驅斬其衆、據其兩隅、城中官民士卒俱喪膽驚擾大亂。
時右四旗兵、攻城北面、正下馬、相導步行、於兩濠之間、運薪刍、填内壕而戰、日将落、諸将使人馳告左四旗兵已登城、上遂撤攻城兵、以益左翼登城之衆。
是夜城内明兵舉火列炬、拒戰達旦。
乘亂、有道員牛維曜、高出、邢慎言、胡嘉棟、戶部郎中傅國、及軍民等、缒城而遁者甚衆。
翼旦、明兵複列楯大戰、又敗、右四旗兵亦登城、八旗同集一處、沿城追殺。
明經略袁應泰、登城東北鎮遠樓、督戰、見城破、遂舉火焚樓而死。
分守道何廷魁、率妻子投井死監軍道崔儒秀自缢。
總兵朱萬良、副将梁仲善、參将王豸、房承勳、遊擊李尚義張繩武、都司徐國全、王宗盛、守備李廷幹等、俱戰殁生擒禦史張铨。
其餘官民皆薙發歸順阖城結彩焚香以黃紙書萬歲牌備乘輿、一設?比、一設錦茵迎上、日正午、大張鼓吹導引入城百姓夾道俯伏、皆呼萬歲是日上駐跸遼陽城 ○時張铨不降衆謂之曰上将以高爵待汝盍往見铨曰。
吾受朝廷深恩厚祿若降汝苟活是遺臭後世也汝雖欲生我、在我惟知一死而已。
汝生我、乃汝國美名也。
我守死不屈則我之名流芳青史矣堅不肯往衆以其言奏聞上曰、彼若知天命、來歸、宜優禮而厚遇之。
今戰而被擒、生又非其所願以願死之人而我養之、豈肯為我養耶。
宜賜死以遂其志。
四貝勒惜铨、尚欲生之、乃援古以曉之曰、昔宋之徽欽二帝、為金太宗所擒、尚爾屈膝伏谒受公侯封、吾欲生汝、故為汝開導、汝何堅執不屈耶。
铨曰、王、溫語相勸、無非欲生我也。
雖死不忘。
但徽欽、乃亂世小朝廷耳、我當今皇帝、天下一統、共主稱尊。
我豈屈膝而損大國之體耶。
留我十日猶可過此我不複生矣。
我之所以暫生者為後此蒼生計耳前此将吏、類皆愚而不谙時務、緻生靈塗炭、今觀汝之兵雖戰何益徒緻傷生、故欲具疏奏聞於朝令兩國和好。
免生靈於鋒镝。
我之令名、豈不垂諸後世乎。
且吾有母、有妻、及五子在焉、我死、皆得保全、汝若生我、必緻覆宗絕祀、故吾一死之外無他願也。
四貝勒知不可奪。
不得已、缢铨而葬之。
遼陽既下、其遼東之三河、東勝、長靜長甯、長定、長安、長勝、長勇、長營、靜遠、上榆林、十方寺、丁家泊、宋家泊、曾遲鎮、西殷家莊、平定、定遠、慶雲、古城、永甯、鎮彜、清陽、鎮北堡、威遠、靜安、孤山、灑馬吉、靉陽、新安、新奠、寬奠、大奠、永奠、長奠、鎮江、湯站、鳳凰、鎮東、鎮彜、甜水站、草河、威甯營、奉集堡、穆家堡、武靖營、平魯堡、虎皮驿蒲河、懿路、泛河、中固城、鞍山、海州、東昌、耀州、蓋州、熊嶽、五十寨、複州、永甯監栾古、石河、金州、鹽塲、望海埚、紅嘴、歸服、黃骨島、岫岩、青台峪、西麥城等、河東大小七十餘城、官民俱薙發降 ○先是蒙古國喀爾喀部落卓禮克圖、達爾漢巴圖魯、巴哈達爾漢、石爾胡那克諸貝勒所屬二千餘騎、聞大兵已拔渖陽、於辛酉日、乘殘破之餘、往掠渖陽财粟。
時我國有遊牧蒙古在城、遂出城驅殺、大獲牛馬無算、生擒三十人。
至是來獻。
上命斬二十四人、留六人、令持書歸、責其侵擾之罪 ○癸亥。
遺朝鮮國書曰、滿洲皇帝、緻書朝鮮國王、如爾仍欲助明則已、不然、凡遼人之避兵、渡鎮江而竄者、可盡反之。
今遼東官民、皆已薙發歸順、其降順各官、悉還原職。
爾若納我已附遼民、匿而不還、惟明是助、異日勿我怨也 ○上集貝勒諸臣議曰、天既眷我、授以遼陽、今将移居此城耶、抑仍還我國耶。
貝勒諸臣、俱以還國對上曰、國之所重、在土地人民。
今還師、則遼陽一城、敵且複至、據而固守。
周遭百姓、必将逃匿山谷、不複為我有矣。
舍已得之疆土而還、後必複煩征讨、非計之得也且此地。
乃明及朝鮮、蒙古、接壤要害之區、天既與我、即宜居之。
貝勒諸臣皆曰善。
遂定議遷都、迎後妃諸皇子 ○丙寅。
釋遼陽系獄官民其奪職閑住之官、悉還職。
設遊擊八員、都司二員、以理其事○上論克城先登、力戰諸将士功、行賞畢、又以遼東既定、發帑銀布帛、大赉總兵以下各官、及軍士有差。
移遼陽官民、居於北城關廂其南大城、則上與貝勒諸臣、及将士居之 ○辛未。
上命皇子台吉德格類、侄台吉寨桑古、率八大臣引兵千人、安撫居民、并閱三岔河橋至海州、城中官吏及殷富之家、張鼓樂肩輿來迎。
二台吉攬辔傳令、禁軍士擾害、不得奪民财物、登城宿、勿入民家。
既入城、二台吉宿公廨中、軍士俱屯城上。
次日、所遣閱視三岔河之人來曰、橋已拆毀、亦無舟楫、遂安撫人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