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天命元年正月至三年十二月
關燈
小
中
大
城中大小官吏兵民等獻城來降者、保其父母妻子以及親族、俱無離散豈不甚善降不降、汝熟計之毋不忍一時之忿、違朕言緻偾失事機也永芳得書冠帶立城南門上言納款事又令軍士備守具我兵見之樹雲梯不移時登其城永芳遂冠帶乘馬出城降固山額真阿郭引永芳下馬匍匐谒上上於馬上以禮答之其城中人誡令勿殺并撫輯之於是撫順東州馬根單三城及台堡寨共五百餘悉下乃令諸将各營於所至之地上駐跸撫順城乙巳留兵四千毀撫順城上率大軍還至撫順城東之野。
各營兵齊集出邊至甲版駐營論将士功行賞以俘獲人口三十萬分給之其歸降人民編為一千戶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十六人皆厚給赀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其毀城兵四千亦至令兵六萬護降民及所獲人口以歸上複與諸貝勒大臣、率兵四萬移至明邊駐營。
庚戌。
上旋師距邊二十裡将駐營謝裡甸明廣甯總兵張承廕遼陽副将頗廷相海州參将蒲世芳聞我軍已下撫順、東州馬根單諸處率兵一萬來追是時我軍已出邊、明兵蹑後以誘我軍偵者以告大貝勒四貝勒。
兩貝勒令軍士盡甲至邊迎之、然後奏聞。
上曰彼兵非與我為敵而來欲詐稱追我兵出邊。
以诳其主耳必不待我兵至也乃遣巴克什額爾德尼令兩貝勒勿進兵兩貝勒遂駐兵於邊複奏曰彼若待我兵我則與戰若不待是必走矣當乘勢追襲使我兵寂然而歸彼不謂我為怯乎上然之遂率大軍前進明兵據山之除分兵為三立營浚壕布列火器以待及兩軍相拒、明兵發槍礮我八旗兵奮勇擊射初風自西起忽反風塵沙轉向敵營。
我軍乘勢沖入明兵不能支遂潰破其三營死者相枕藉陣斬總兵張承廕副将頗廷相參将蒲世芳、遊擊五人及千把總五十餘人追擊四十裡而還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兵仗器械、不可數計明兵逃歸者十無一二我軍止損厮卒二人還至邊界駐營。
諸貝勒大臣奮勇先進者論其功之大小軍士被傷者按其傷之輕重、分别賞赉有差 ○壬子。
我軍還駐謝裡甸。
是夕有青黑氣二道、自西向東、橫亘於天 ○乙卯。
上還都城、命安插撫順所降民千戶父子兄弟夫婦毋令失所其親戚奴仆自陣中失散者盡察給之并全給以田廬牛馬衣糧畜産器皿仍依明制設大小官屬令李永芳統轄上複以子台吉阿巴泰之女妻永芳、授為總兵官 ○天命三年閏四月 閏四月己未朔○庚辰。
上欲以七大恨書、遍谕明人、适明太監魯姓者有商賈二人又開原一人因以書付之遣還國 ○壬午上谕貝勒諸臣曰人君、即天之子也。
貝勒諸臣、即君之子也。
民即貝勒諸臣之子也君以父事天敬念不忘克明厥德仰承天錫丕基則帝祚日隆貝勒諸臣,以父事君敬念不忘勿懷貪黩之心、勿為奸慝之事、以公忠自効、則爵位常保。
民於貝勒諸臣敬念不忘、遵守法度、勿萌奸宄、勿行悖亂、則身無禍患。
如君受天之佑以為無與於天、曰、此我才力所緻也遂不勤修治道、措注失宜、天若譴之、移其國祚、能自守天位乎貝勒大臣、受君之恩、以為無與於君、曰、此我才力所緻也心懷奸慝恣行貪黩君若譴之褫其爵位能自保身家乎至於民不遵貝勒大臣約束而行奸宄悖亂之事必緻獲咎而禍患随之矣 ○上谕侍臣曰嘗聞自古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未有立志公誠而或失、居心邪慝而反得者故自上至下有立志公誠者、謂之積善善既積有不緻福者乎居心邪慝而橫行暴虐者謂之積惡惡既積、有不受禍者乎。
凡滿洲、蒙古漢人、若去邪慝、存公誠、斯可受福遠禍已自朝廷百官以及萬民、雖貴賤不同然禍非外來、皆由自緻。
何也、天命之為君不能修大業行善事、以順天意而合人心乃溺志卑下即於慆淫天必譴之基業廢墜矣君命之為臣不能殚忠勤恪共厥職而邪辟存心怠忽從事君必罪之身亦不保矣至庶民行一不善之事、則刑戮随之所謂凡人之禍皆由自緻者此也 ○上谕侍臣曰、天欲平治天下而立之君為君者若不修明制度、永奠邦家。
豈天之立君止為一身安富逸樂耶。
君欲經理國事而任之臣、為臣者、若臨事之時、不能勤敏恪慎、殚心厥職、豈君之任臣止為汝一身富貴耶。
觀此則君於天錫基業、敬以承之、舉忠良、斥奸佞日與大臣、講明治道以緻皇天眷佑、人民悅服。
如古所稱堯舜禹湯文武、以及金世宗諸令主休譽着當時鴻名傳後世。
孰有善於此耶。
人臣身秉國鈞、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谕群下則無知之民罹於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古所稱臯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上谕侍臣曰人皆稱仙佛之善然仙佛雖善而居心不善者不能為也必勤修善行、始能與之相合。
人君奉天理國修明政教克寬克仁舉
各營兵齊集出邊至甲版駐營論将士功行賞以俘獲人口三十萬分給之其歸降人民編為一千戶時有山東、山西、河東、河西、蘇杭等處在撫順貿易者十六人皆厚給赀費書七大恨之言付之、遣還其毀城兵四千亦至令兵六萬護降民及所獲人口以歸上複與諸貝勒大臣、率兵四萬移至明邊駐營。
庚戌。
上旋師距邊二十裡将駐營謝裡甸明廣甯總兵張承廕遼陽副将頗廷相海州參将蒲世芳聞我軍已下撫順、東州馬根單諸處率兵一萬來追是時我軍已出邊、明兵蹑後以誘我軍偵者以告大貝勒四貝勒。
兩貝勒令軍士盡甲至邊迎之、然後奏聞。
上曰彼兵非與我為敵而來欲詐稱追我兵出邊。
以诳其主耳必不待我兵至也乃遣巴克什額爾德尼令兩貝勒勿進兵兩貝勒遂駐兵於邊複奏曰彼若待我兵我則與戰若不待是必走矣當乘勢追襲使我兵寂然而歸彼不謂我為怯乎上然之遂率大軍前進明兵據山之除分兵為三立營浚壕布列火器以待及兩軍相拒、明兵發槍礮我八旗兵奮勇擊射初風自西起忽反風塵沙轉向敵營。
我軍乘勢沖入明兵不能支遂潰破其三營死者相枕藉陣斬總兵張承廕副将頗廷相參将蒲世芳、遊擊五人及千把總五十餘人追擊四十裡而還獲馬九千匹甲七千副、兵仗器械、不可數計明兵逃歸者十無一二我軍止損厮卒二人還至邊界駐營。
諸貝勒大臣奮勇先進者論其功之大小軍士被傷者按其傷之輕重、分别賞赉有差 ○壬子。
我軍還駐謝裡甸。
是夕有青黑氣二道、自西向東、橫亘於天 ○乙卯。
上還都城、命安插撫順所降民千戶父子兄弟夫婦毋令失所其親戚奴仆自陣中失散者盡察給之并全給以田廬牛馬衣糧畜産器皿仍依明制設大小官屬令李永芳統轄上複以子台吉阿巴泰之女妻永芳、授為總兵官 ○天命三年閏四月 閏四月己未朔○庚辰。
上欲以七大恨書、遍谕明人、适明太監魯姓者有商賈二人又開原一人因以書付之遣還國 ○壬午上谕貝勒諸臣曰人君、即天之子也。
貝勒諸臣、即君之子也。
民即貝勒諸臣之子也君以父事天敬念不忘克明厥德仰承天錫丕基則帝祚日隆貝勒諸臣,以父事君敬念不忘勿懷貪黩之心、勿為奸慝之事、以公忠自効、則爵位常保。
民於貝勒諸臣敬念不忘、遵守法度、勿萌奸宄、勿行悖亂、則身無禍患。
如君受天之佑以為無與於天、曰、此我才力所緻也遂不勤修治道、措注失宜、天若譴之、移其國祚、能自守天位乎貝勒大臣、受君之恩、以為無與於君、曰、此我才力所緻也心懷奸慝恣行貪黩君若譴之褫其爵位能自保身家乎至於民不遵貝勒大臣約束而行奸宄悖亂之事必緻獲咎而禍患随之矣 ○上谕侍臣曰嘗聞自古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未有立志公誠而或失、居心邪慝而反得者故自上至下有立志公誠者、謂之積善善既積有不緻福者乎居心邪慝而橫行暴虐者謂之積惡惡既積、有不受禍者乎。
凡滿洲、蒙古漢人、若去邪慝、存公誠、斯可受福遠禍已自朝廷百官以及萬民、雖貴賤不同然禍非外來、皆由自緻。
何也、天命之為君不能修大業行善事、以順天意而合人心乃溺志卑下即於慆淫天必譴之基業廢墜矣君命之為臣不能殚忠勤恪共厥職而邪辟存心怠忽從事君必罪之身亦不保矣至庶民行一不善之事、則刑戮随之所謂凡人之禍皆由自緻者此也 ○上谕侍臣曰、天欲平治天下而立之君為君者若不修明制度、永奠邦家。
豈天之立君止為一身安富逸樂耶。
君欲經理國事而任之臣、為臣者、若臨事之時、不能勤敏恪慎、殚心厥職、豈君之任臣止為汝一身富貴耶。
觀此則君於天錫基業、敬以承之、舉忠良、斥奸佞日與大臣、講明治道以緻皇天眷佑、人民悅服。
如古所稱堯舜禹湯文武、以及金世宗諸令主休譽着當時鴻名傳後世。
孰有善於此耶。
人臣身秉國鈞、因循從事不能申明教令誡谕群下則無知之民罹於法者必多若各盡厥職明法度以訓國人使不罹於刑戮則君心嘉悅、眷顧日隆、如古所稱臯陶伊尹周公諸葛亮、魏徵諸臣生膺顯爵沒垂令聞斯於臣職為無負耳上谕侍臣曰人皆稱仙佛之善然仙佛雖善而居心不善者不能為也必勤修善行、始能與之相合。
人君奉天理國修明政教克寬克仁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