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壬子歲至乙卯歲(萬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不以汝等言、勞師動衆也。
遂令将調集馬匹遣還。
尋葉赫以此女嫁蒙古。
未一年果亡。
諸貝勒大臣又請曰。
此女年已三十有三。
受我國之聘、垂二十年。
因明國遣兵衛助葉赫。
葉赫金台石、布揚古、恃其勢。
遂與蒙古。
今往征明國。
宜也。
上又不允曰。
明以兵越境而衛葉赫。
天鑒不遠。
我姑俟之。
蓋葉赫與我。
自為滿洲之國。
明既稱為君臨各國即為天下共主。
自應辨别是非。
審量而後助之。
乃恃勢橫行。
抗天意。
反以兵衛天譴之葉赫。
試聽彼助之。
汝等又何急焉。
使我今日仗義伐明。
天必佑我。
天佑我、可以克敵。
但我國儲積未充。
縱得其人民畜産。
何以養之。
若養其人民畜産。
恐我國之民、反緻損耗。
惟及是時。
撫輯吾國。
固疆圉。
修邊備。
重農積谷。
為先務耳。
遂不發兵。
谕各牛彔下出十人、牛四頭、於曠土屯田。
積貯倉廪。
複設官十六員、筆帖式八員、會計出入 ○乙卯年閏八月 秋。
閏八月。
乙巳朔○皇長子洪巴圖魯阿爾哈圖土門貝勒褚英薨年三十六 ○乙卯年十月 冬。
十月。
甲辰朔 ○丁未。
上出獵。
駐跸牧奇。
翼日。
卯刻。
有紅綠祥光二道。
夾日。
又有藍白光一道、掩映日上。
其狀如門。
随上行。
上率衆拜。
光遂止 ○乙卯年十一月 十一月。
癸酉朔○上遣兵二千。
征東海渥集部東、額黑庫倫、至顧納喀庫倫、招之不服。
遂布陣鳴螺。
越壕三層。
毀其栅。
攻克其城。
陣斬八百人。
俘獲萬人、收撫其居民。
編戶口五百。
乃班師○上谕群臣曰。
嘗聞古訓。
心貴正大。
予思心之所貴、誠莫過於正大也。
卿等薦人。
勿曰、吾何為舍親而舉疏也。
當不論家世。
擇其心術正大者薦之。
不拘門第。
視其才德優長者舉之。
凡為政。
即一才一藝之士。
猶為難得。
若有其人堪輔弼大業者。
急宜顯陟之耳 ○上出獵。
時雪初霁。
恐草木之上、浮雪沾濡。
乃襭其衣。
侍衛蔔陽古及雅喀木從。
見而私語曰。
上何所不有、而惜此衣耶。
上聞之。
笑曰。
吾豈為無衣而惜之。
但徒被沾濡、無益。
且與其使此衣沾濡於雪。
何如留此鮮潔者賜汝等。
吾躬行節儉。
微物必惜。
正欲俾汝等效法耳 ○上谕群臣曰。
君、天所立也。
臣、君所任也。
爾諸臣敬念乃職。
凡有賢才、可任國政者。
知之、勿隐。
國務殷繁。
必得賢才衆多。
量能授職。
傥治國治兵。
經理乏才。
何以濟事。
故勇能攻戰者、宜令治軍。
才優經濟者、宜令理國。
博通典故者、宜谘得失。
嫺習儀文者、宜襄典禮。
若茲賢才。
黨随地旁求。
俾列庶位 ○上訓諸子衆貝勒曰。
賢者不尊之顯之。
則賢者何由而勸。
不肖者不誅之黜之。
則不肖者何由而懲。
毋嗜利而宜嗜義。
毋好貨而宜好德。
蓋為國之道。
莫貴於德義。
我自昔行之不怠。
汝等識之。
我所以訓汝等者、惟此而已 ○上又谕曰。
天下全才無幾。
一人之身。
有所知、即有所不知。
有所能、即有所不能。
故臨陣勇敢者。
平時未必見長。
而平時練習庶事者。
戰陣又未必奏功也。
自後用人。
務各随其材焉上既削平諸國。
每三百人、設一牛彔額真。
五牛彔、設一甲喇額真。
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
每固山額真、左右設兩梅勒額真。
初設有四旗。
旗以純色為别。
曰黃、曰紅、曰藍、曰白、至是添設四旗。
參用其色鑲之。
共為八旗。
行軍時。
地廣、則八旗并列。
分八路。
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
隊伍整肅。
節制嚴明。
軍士禁喧嚣。
行伍禁攙越。
當兵刃相接時。
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
被輕甲、善射者、從後沖擊。
俾精兵立他處。
勿下馬、相機接應。
每預籌方略。
了如指掌。
戰則必勝。
克城破敵之後。
察核将士戰功必以實。
有罪者。
雖親不贳。
必寘之法。
有功者。
雖仇不遺。
必加之賞。
用兵如神。
将士各欲建功立名。
每聞征伐。
靡不懽忻効命。
攻則争先。
戰則奮勇。
威如雷霆。
捷如風雨。
所至無敵。
丕烈昭焉。
又置理政聽訟大臣五人。
紮爾固齊十人。
佐理國事。
上五日一視朝。
焚香告天。
宣讀嘉言懿行。
及古來成敗之書。
以誡谕國人。
凡有聽斷之事。
先經紮爾固齊十人審問。
然後言於五臣。
五臣再加審問。
然後言於諸貝勒。
衆議既定。
奏明三覆審之事猶恐尚有寃抑、令訟者跪上前、更詳問之。
明核是非。
故臣下不敢欺隐。
民情皆得上聞。
上明德祥刑。
禮老尊賢。
舉用忠直。
斥遠讒佞。
憐恤孤寡赈養貧乏。
勤勞國政。
靡間晝夜。
上合天心。
下洽民意。
國内大治。
奸宄不生。
遺物於道無隐匿者、必歸其主。
求其主不得。
則懸之公署俾識而取之。
刈獲既畢。
始縱牲畜於山野。
毋敢竊害者。
由是帝業已成。
衆貝勒大臣集議。
恭上尊号。
奉表勸進焉 大清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實錄卷之四
遂令将調集馬匹遣還。
尋葉赫以此女嫁蒙古。
未一年果亡。
諸貝勒大臣又請曰。
此女年已三十有三。
受我國之聘、垂二十年。
因明國遣兵衛助葉赫。
葉赫金台石、布揚古、恃其勢。
遂與蒙古。
今往征明國。
宜也。
上又不允曰。
明以兵越境而衛葉赫。
天鑒不遠。
我姑俟之。
蓋葉赫與我。
自為滿洲之國。
明既稱為君臨各國即為天下共主。
自應辨别是非。
審量而後助之。
乃恃勢橫行。
抗天意。
反以兵衛天譴之葉赫。
試聽彼助之。
汝等又何急焉。
使我今日仗義伐明。
天必佑我。
天佑我、可以克敵。
但我國儲積未充。
縱得其人民畜産。
何以養之。
若養其人民畜産。
恐我國之民、反緻損耗。
惟及是時。
撫輯吾國。
固疆圉。
修邊備。
重農積谷。
為先務耳。
遂不發兵。
谕各牛彔下出十人、牛四頭、於曠土屯田。
積貯倉廪。
複設官十六員、筆帖式八員、會計出入 ○乙卯年閏八月 秋。
閏八月。
乙巳朔○皇長子洪巴圖魯阿爾哈圖土門貝勒褚英薨年三十六 ○乙卯年十月 冬。
十月。
甲辰朔 ○丁未。
上出獵。
駐跸牧奇。
翼日。
卯刻。
有紅綠祥光二道。
夾日。
又有藍白光一道、掩映日上。
其狀如門。
随上行。
上率衆拜。
光遂止 ○乙卯年十一月 十一月。
癸酉朔○上遣兵二千。
征東海渥集部東、額黑庫倫、至顧納喀庫倫、招之不服。
遂布陣鳴螺。
越壕三層。
毀其栅。
攻克其城。
陣斬八百人。
俘獲萬人、收撫其居民。
編戶口五百。
乃班師○上谕群臣曰。
嘗聞古訓。
心貴正大。
予思心之所貴、誠莫過於正大也。
卿等薦人。
勿曰、吾何為舍親而舉疏也。
當不論家世。
擇其心術正大者薦之。
不拘門第。
視其才德優長者舉之。
凡為政。
即一才一藝之士。
猶為難得。
若有其人堪輔弼大業者。
急宜顯陟之耳 ○上出獵。
時雪初霁。
恐草木之上、浮雪沾濡。
乃襭其衣。
侍衛蔔陽古及雅喀木從。
見而私語曰。
上何所不有、而惜此衣耶。
上聞之。
笑曰。
吾豈為無衣而惜之。
但徒被沾濡、無益。
且與其使此衣沾濡於雪。
何如留此鮮潔者賜汝等。
吾躬行節儉。
微物必惜。
正欲俾汝等效法耳 ○上谕群臣曰。
君、天所立也。
臣、君所任也。
爾諸臣敬念乃職。
凡有賢才、可任國政者。
知之、勿隐。
國務殷繁。
必得賢才衆多。
量能授職。
傥治國治兵。
經理乏才。
何以濟事。
故勇能攻戰者、宜令治軍。
才優經濟者、宜令理國。
博通典故者、宜谘得失。
嫺習儀文者、宜襄典禮。
若茲賢才。
黨随地旁求。
俾列庶位 ○上訓諸子衆貝勒曰。
賢者不尊之顯之。
則賢者何由而勸。
不肖者不誅之黜之。
則不肖者何由而懲。
毋嗜利而宜嗜義。
毋好貨而宜好德。
蓋為國之道。
莫貴於德義。
我自昔行之不怠。
汝等識之。
我所以訓汝等者、惟此而已 ○上又谕曰。
天下全才無幾。
一人之身。
有所知、即有所不知。
有所能、即有所不能。
故臨陣勇敢者。
平時未必見長。
而平時練習庶事者。
戰陣又未必奏功也。
自後用人。
務各随其材焉上既削平諸國。
每三百人、設一牛彔額真。
五牛彔、設一甲喇額真。
五甲喇、設一固山額真。
每固山額真、左右設兩梅勒額真。
初設有四旗。
旗以純色為别。
曰黃、曰紅、曰藍、曰白、至是添設四旗。
參用其色鑲之。
共為八旗。
行軍時。
地廣、則八旗并列。
分八路。
地狹、則八旗合一路而行。
隊伍整肅。
節制嚴明。
軍士禁喧嚣。
行伍禁攙越。
當兵刃相接時。
被堅甲、執長矛大刀者、為前鋒。
被輕甲、善射者、從後沖擊。
俾精兵立他處。
勿下馬、相機接應。
每預籌方略。
了如指掌。
戰則必勝。
克城破敵之後。
察核将士戰功必以實。
有罪者。
雖親不贳。
必寘之法。
有功者。
雖仇不遺。
必加之賞。
用兵如神。
将士各欲建功立名。
每聞征伐。
靡不懽忻効命。
攻則争先。
戰則奮勇。
威如雷霆。
捷如風雨。
所至無敵。
丕烈昭焉。
又置理政聽訟大臣五人。
紮爾固齊十人。
佐理國事。
上五日一視朝。
焚香告天。
宣讀嘉言懿行。
及古來成敗之書。
以誡谕國人。
凡有聽斷之事。
先經紮爾固齊十人審問。
然後言於五臣。
五臣再加審問。
然後言於諸貝勒。
衆議既定。
奏明三覆審之事猶恐尚有寃抑、令訟者跪上前、更詳問之。
明核是非。
故臣下不敢欺隐。
民情皆得上聞。
上明德祥刑。
禮老尊賢。
舉用忠直。
斥遠讒佞。
憐恤孤寡赈養貧乏。
勤勞國政。
靡間晝夜。
上合天心。
下洽民意。
國内大治。
奸宄不生。
遺物於道無隐匿者、必歸其主。
求其主不得。
則懸之公署俾識而取之。
刈獲既畢。
始縱牲畜於山野。
毋敢竊害者。
由是帝業已成。
衆貝勒大臣集議。
恭上尊号。
奉表勸進焉 大清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實錄卷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