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壬子歲至乙卯歲(萬曆四十年至四十三年)

關燈
赫也。

    我與汝國。

    何嫌何怨。

    欲相侵耶。

    上既以書與永芳。

    遂還 ○甲寅年四月 甲寅。

    夏四月。

    癸未朔○明遣備禦蕭伯芝來僞稱大臣。

    乘八人輿。

    作威福、強令以禮接。

    述書中古來興廢之故。

    語多不遜。

    上曰。

    虛言哃喝。

    何以禮為。

    時上遇明之使臣、其言善、以婉言應之。

    言不善、即以正言折之。

    竟不視其書。

    遣之還 ○丁酉蒙古國紮魯特部落、貝勒锺嫩、以女妻上子貝勒代善。

    上命行親迎禮。

    設筵宴成婚 ○壬寅。

    蒙古國紮魯特部落、内齊汗、以妹妻上子貝勒莽古爾泰。

    上命莽古爾泰親迎。

    筵宴如禮○蒙古國科爾沁貝勒莽古思、以女歸上子貝勒皇太極為婚。

    上命貝勒皇太極行親迎禮。

    至輝發國扈爾奇山城。

    大宴成婚 ○甲寅年十一月 冬。

    十一月。

    已酉朔○上遣兵五百。

    征東海南渥集部之雅攬西臨二路。

    收降民二百戶。

    俘千人而還 ○甲寅年十二月 十二月。

    己卯朔○蒙古國紮魯特部落、貝勒額爾濟格、以女妻上子台吉德格類。

    上命德格類親迎。

    筵宴如禮 ○乙卯年正月 乙卯。

    春正月。

    戊申朔○蒙古國科爾沁貝勒孔果爾、以女來歸。

    上具禮迎納焉 ○乙卯年三月 三月。

    丁未朔 ○甲戌。

    寅刻。

    有黃色亘天。

    映徹上下。

    上禦殿。

    至辰刻。

    方散 ○乙卯年四月 夏四月。

    丁醜朔○始建佛寺。

    及玉皇諸廟於城東之阜。

    凡七大廟。

    三年乃成○時明遣廣甯總兵張承廕巡邊。

    承廕還。

    遣通事董國廕來告曰。

    汝所居界外地。

    皆屬我。

    今立碑其地、其柴河、三岔、撫安、三路之田。

    汝勿刈獲。

    其收汝邊民。

    遷汝國。

    上曰。

    吾累世田廬。

    一旦令吾棄之。

    是爾欲棄盟好。

    故為斯言耳。

    昔賢雲。

    海水不溢。

    帝心不移。

    今既助葉赫。

    又令吾境内之民、所種禾黍、勿刈獲而遷。

    将帝心已移耶。

    帝之言、自不可違。

    但不願太平。

    與我交惡。

    吾國小、受小害。

    汝國大、得無受大害乎。

    吾國之民無多。

    不難於遷。

    汝大國能盡藏其衆乎。

    若構兵起釁。

    非獨吾國患也。

    汝自恃國大兵衆。

    辄欲陵我。

    讵知大可以小。

    小可以大。

    皆由天意。

    設汝每城屯兵一萬。

    汝國勢亦不能。

    若止屯兵一千。

    則城中兵民、适足為吾俘耳。

    通事董國廕曰。

    此言太過矣。

    遂去。

    自此明侵我疆土。

    於邊外數處、立石碑為界 ○乙卯年五月 五月。

    丙午朔 ○庚戌。

    上谕侍臣曰。

    治國家者、尚寬大。

    秉公誠。

    乃能傳世久遠。

    基業鞏固。

    若自恃智力。

    肆行侵奪。

    存心不善。

    所行非道。

    必身罹憂辱。

    運祚衰微。

    理有固然。

    斷乎不爽。

    故人存心公正。

    天錫百福。

    存心邪慝。

    天降百殃。

    人之禍福。

    皆由心造。

    心善、則所遇必吉。

    将見聲譽日聞於衆。

    身履富厚。

    位緻顯榮。

    心不善、則所遇必兇。

    将譴責必加。

    身既困厄。

    家亦衰落矣。

    夫泥塗之汚。

    尚可洗濯。

    若存心邪慝。

    獲罪於天。

    或遘惡疾以死。

    或觸刑戮以死。

    甚有已死而未盡厥辜者。

    由此觀之。

    無論貴賤大小。

    皆當公正存心。

    苟或不然。

    徒恃其智力。

    肆行侵奪。

    縱有所獲。

    豈能永享。

    所謂公正者。

    推己之心、以及於人。

    視為一體之謂也。

    能如是。

    必先見知於朋友朋友共稱其善。

    因上聞於大臣。

    大臣上聞於貝勒。

    貝勒上聞於國君。

    上下皆稱其善。

    其令聞且上達於天。

    天亦佑之。

    錫之福。

    子孫悠久。

    世享之矣。

    如是、則無往不善。

    安有兇咎哉。

    蓋無事之國。

    不可喜事興師。

    若喜事興師、必有天譴。

    夫蒙天譴而基業傾覆者。

    亦嘗目睹耳聞矣。

    彼不務修德。

    恣意侵奪。

    是行暴也。

    因其暴而伐之。

    天必佑矣。

    總之人以公正存心。

    生既獲福。

    死亦流芳。

    人以邪慝存心。

    生罹顯禍。

    死有餘孽。

    往往而然。

    若悉舉其事。

    恐未能盡識。

    故略舉大凡。

    着為訓誡。

    汝等敬識之 ○乙卯年六月 六月。

    丙子朔○葉赫國欲以上所聘貝勒布揚古之妹、适蒙古喀爾喀部落、貝勒巴哈達爾漢之子莽古爾代。

    我國諸貝勒大臣聞之、皆憤怒。

    請於上曰。

    葉赫女既為上所聘。

    又将以适蒙古。

    無禮莫甚焉。

    我等既聞其事。

    安能坐視耶。

    宜乘其許而未行。

    急發兵。

    往攻其城而取之。

    上谕曰。

    征讨、國之大事。

    若以負婚之故、怒而興師。

    則未可也。

    蓋此女之生。

    釁所由啟。

    實非偶然。

    哈達、輝發、烏喇、三國皆因此女。

    興兵構怨。

    相繼滅亡。

    是此女召釁亡國。

    已有明驗。

    今明又助葉赫、不以此女與我、而與蒙古。

    天殆欲亡葉赫。

    以激怒我、而啟大釁也。

    若奮力征之縱得此女。

    徒緻不祥。

    即歸他人。

    亦必不永年。

    吾知此女、流禍已盡。

    死期将至矣。

    諸貝勒大臣、仍欲興師。

    堅請。

    上曰。

    使吾因此發怒、興師征讨。

    汝等猶當谏止。

    吾早已洞徹事機。

    釋然於中。

    置諸度外。

    以息兵勸汝。

    汝等何反堅請不已耶。

    吾無憾。

    汝何憾焉。

    吾斷